图书介绍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 陈学宏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14663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学校管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学校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教育1

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辨析2

对素质教育观的整合性认同3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价值取向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范畴5

基于个性品质培养的价值取向5

基于素质发展的价值取向7

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8

健全师生的心理人格9

培养创造性的学习品质10

三、学校人文精神的建构11

在自我实现意蕴里的理论视野11

从人本走向人文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14

现代学校管理的育人环境14

四、主体性教学环境中的学校管理15

基本含义与特征15

个性化的教学观17

情感化的教育交往18

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19

五、学校教育中的新人本主义观20

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的问题20

走出狭隘的思想樊篱24

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超越25

第二章 主体德育实践30

一、德育工作的虚实观30

问题30

把握32

二、学校的主体德育34

德育实践的不协调性34

校园文化建设35

重视积极的情感培养39

学校德育中的因材施教39

培育学生的主体性40

三、以养成教育为重41

目标与内容具体化41

形式与方法多样化42

评价的科学性43

四、职能管理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44

管理者的角色意识45

政教(德育)处的工作性质45

进入指导角色46

职能履行47

第三章 教学与常规管理51

一、基于主体性发展的教学论51

有效课堂的特征51

学科中心论52

儿童中心论53

发展性教学论55

建构主义教学论58

二、教学运行的基本条件59

教学计划59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61

教科书62

教辅资料63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63

问题-探究策略63

活动-交往策略65

四、教学常规管理的困境66

管理重建问题67

教师适应性问题68

五、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69

制订教学工作计划70

备课规范71

上课规范73

布置与批阅作业规范74

辅导规范76

考试规范76

实验与实习规范9

撰写教学工作总结80

六、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措施81

计划管理及其检查落实81

教学信息反馈管理84

教学档案管理85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教学自标管理87

一、目标类别87

学科教学目标87

单元教学目标87

课时教学目标88

二、目标属性分析89

目标与目的辨析89

基本功能90

目标制订的常见偏差90

特性分析92

目标评价系统95

实施目标评价的一般性原则96

三、布卢姆目标体系97

认知领域目标分类97

情感领域的评价100

技能领域的评价101

四、桥本重治目标体系102

认识的四个层次102

技能的侧重103

情感态度的教学104

五、发展性教学的目标管理105

遵循主体发展的目标要素105

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106

贯彻发展性的目标导向原则107

六、教学目标管理的四个环节108

备课:课前期的准备要求108

上课: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达成110

批阅作业:教学目标的“反馈—矫正”环节113

教学反思:走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114

七、编制目标管理的课堂量表116

课堂量表的内容116

量表的编拟118

第五章 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要素119

一、教学过程设计概说119

针对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119

设计的主要过程119

二、设计的基本准备120

吃透学生:学习准备分析120

吃透教材:教学内容分析121

吃透教师自己:教学认知的自我监控122

三、教学过程设计的常见类型123

讲授型教学过程设计123

学导型教学过程设计123

主导-主体型教学过程设计124

课例与评析125

四、基于教学过程设计的方法130

方法概述130

方法选择与组合132

教学过程设计对课堂效率的思考133

五、教学过程设计的要素分析133

自主学习设计要素133

整体性认知的设计要素135

教法转化学法的设计要素137

第六章 班级教育管理140

一、班级: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140

班级是师生组成的活动共同体140

班级对学生发展的作用141

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142

班级凸现人本主义的组织特性144

二、班级教育中的班主任146

班主任工作的性质特点146

班主任的特殊素质148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49

三、班级管理的若干原理151

目标管理理论151

整体育人说152

整合调控观点152

四、良好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153

全员激励154

自主参与155

情感诱导156

严格规范157

交互平行158

协调共进159

五、班级教育管理的常用方法160

说服教育160

学习情境陶冶161

榜样垂范162

行为实践163

合理运用奖惩机制163

第七章 教师管理研究165

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165

与角色对应的作用165

传授知识技能166

训练认知策略166

形成潜在个性167

设计与评价教学活动169

管理教学进程169

二、联系心理建构的教学活动170

思维监控活动171

情感体验活动172

教师的行为操作活动173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的教师人格结构174

三、教师素质与能力发展趋势175

社会化趋势中的能力问题176

学科结构化177

技能具体化177

自我意识化178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179

古代教育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179

是自然本性的生成,或是教师中心180

“维—列—奥学派”的活动交往论观181

主导与主体的统一182

移变过程中的教学把握184

五、提高教师素质184

教师素养的内涵184

让教师远离庸俗186

让教师远离铜臭187

让教师远离低级趣味190

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191

六、教学素养的自我生成194

砥砺教学思维194

保留自己的个性195

在多维关系中存在197

教师适应:走向研究的教学198

第八章 基于人本主义的教育评价203

一、孔子“德行并重”的人本思想203

全人评价观203

重人重德的教育评价观204

二、基于人本思想的技术性评价研究205

从口试到笔试206

教育测量运动207

教育评价的兴起209

现代教育评价的内容取向210

现代教育评价的一般特征212

三、评价指标项的关联因素213

选择率213

信息量213

关联度213

创新点214

加工度215

逻辑性215

预见性215

人本思想的价值取向216

四、教育评价管理学说217

决策控制217

标准参照测量说218

个性倾向与教学交互作用218

形成性评价说218

多元智能说219

建构主义教学观220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22

现实水平222

问题表现223

人本倾向224

评价改革的探索225

第九章 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228

一、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228

教研活动的现代意蕴228

基本属性230

组织管理232

二、从问题引出课题234

源于教学问题235

课题: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237

教研课题指南243

三、观察法244

含义244

特性245

研究局限248

四、调查法250

含义250

特性250

遵循原则251

调查法的基本要求253

调查法的类型254

五、行动研究法256

含义256

类型和适用范围257

属性特征258

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258

六、民族地区教育科研的实践探索260

侧重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262

着力于教学方法策略的变革262

立足于青年教师的培养263

理论学习培训263

坚持课题研究的微观性265

注重活动的组织265

评价坚持实践第一性266

七、西昌市校本教研课题的案例分析267

选题方向267

研究过程中的理论选取268

结合教研活动的理论学习269

以人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270

活动备忘录272

研究取得的积极效果272

第十章 课程改革简说274

一、课程发展的趋势274

多元化趋势274

综合课程化趋势275

乡土资源化趋势276

二、历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征278

三、课程改革政策解读282

政策依据282

目标体系282

着力部位285

四、人本主义课程观的重建285

基于全面发展的理解286

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关注287

行为规范基础上的道德素养的发展288

学生生活世界的重建289

发展本位的教学方法变革290

以人为本的课程评价体系293

五、课程体系的建构特征296

均衡课程296

建构认知296

学科整合297

教学开放297

内容选取298

六、区域性课程管理301

从重点突破入手301

从教师培训入手302

从专题研究入手304

从学校实际入手305

七、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306

四个着眼点306

开发方案307

八、西昌市课程改革的实践与启示307

工作回顾307

基于质量追寻的三种学习方式309

建立在教学创新上的教师专业发展310

第十一章 学校管理的法制视野313

一、学校管理制度的法律关系313

公立学校:特殊的行政关系313

民办学校:基于入学契约的合同关系314

提倡学生参与制定规章315

二、校规管理的原则315

校规服从法律的原则315

法律优先原则316

法律保留原则317

三、法律保留原则的实际运用318

公立学校的适当运用318

国际借鉴318

四、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319

概念:学校自由裁量权319

自由裁量权是一柄双刃剑320

管理规范的合理性321

五、学校管理与校长322

校长的角色效应322

校长的决策管理324

参考文献329

后记33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