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
  • 冯务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7797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85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社会影响-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提出1

一、研究背景1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5

三、“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内容7

四、“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创新之处13

五、“网络虚实二重性理论”的主要意义15

第二章 基本概念辨析20

一、“网络”概念辨析20

(一)“网络”概念的词源学考察20

(二)“网络”概念的三个层次24

(三)互联网的基本特点29

二、“现实”概念辨析37

(一)纷争不已的“现实”概念37

(二)“现实”概念的六个层次39

(三)“现实”与“现实性”、“真实”及其他概念42

三、“虚拟”概念辨析45

(一)“虚拟”概念的词源学考察45

(二)“虚拟”概念的三个层次48

(三)虚拟的形式及分类54

(四)虚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56

第三章 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61

一、“网络空间”概念的四种含义61

(一)“cyberspace”源于《神经浪游者》还是《控制论》62

(二)威廉*吉布森的科幻空间65

(三)迈克尔*海姆的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空间66

(四)现有技术条件下的互联网空间70

(五)互联网空间内部的网络社会74

二、网络空间的存在定位79

(一)物质一元论能够解释网络空间吗80

(二)笛卡儿的心灵物体二元论能够解释网络空间吗81

(三)各种“三个世界”理论能够解释网络世界吗82

(四)用“存在的四种基本样态”理论解释网络空间87

三、从主体、客体和三重维度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89

(一)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89

(二)从网络世界的主体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90

(三)从网络世界的客体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93

(四)从网络世界的三重维度看网络世界的虚实二重性94

第四章 虚实关系的主要内容109

一、几点说明109

(一)虚实关系特指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109

(二)对网络环境下“虚拟”与“现实”的说明110

(三)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关系具有不同的层面111

二、虚实关系的四个基本方面112

(一)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117

(二)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120

(三)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125

(四)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134

三、网络是现实的延伸144

(一)作为工具的网络与作为环境的网络145

(二)“网络是现实的人的延伸”146

(三)“网络是现实社会的延伸”150

四、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两种组合序列154

(一)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力量组合序列154

(二)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价值组合序列156

五、虚实关系的基本分类158

(一)强性关系与弱性关系158

(二)良性关系与恶性关系160

第五章 “网络乌托邦”论调批判163

一、“网络恶托邦”论调与“网络乌托邦”论调163

(一)“网络恶托邦”论调的主要内容167

(二)“网络乌托邦”论调的主要内容176

(三)“网络恶托邦”和“网络乌托邦”论调的通病190

二、“网络乌托邦”诸特征的有限性194

(一)“网络乌托邦”独立性的有限性195

(二)“网络乌托邦”平等性的有限性198

(三)“网络乌托邦”自由性的有限性211

(四)“网络乌托邦”幸福性的有限性221

(五)“网络乌托邦”自治性的有限性230

(六)“网络乌托邦”大同性的有限性234

三、“网络乌托邦”论调破灭的根本原因238

(一)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人的自利性238

(二)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改变国家之间关系的冲突性239

(三)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消除“属人资源”的稀缺性239

(四)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消除人的“行为外部性”240

(五)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改变乌托邦“不在场”的本性240

(六)“网络乌托邦”论调破灭的实质241

第六章 从虚实冲突到虚实和谐244

一、虚实之间的差异性是虚实和谐的前提所在245

二、虚实之间的同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基础所在248

三、虚实之间的对立性是虚实和谐的必要性所在250

(一)必须防止网络世界成为一种“网络利维坦”250

(二)必须防止现实世界成为一种“现实利维坦”254

(三)必须尽量避免虚实冲突产生的危害性255

四、虚实之间的统一性是虚实和谐的可能性所在256

五、网络的可选择性是虚实和谐的客观要素258

(一)网络是一种“冷媒介”258

(二)网络是一种“不一定”的技术259

(三)网络是一种“后现代”的技术262

六、人类的选择和努力是虚实和谐的主体要素264

(一)对虚实关系具体状态的选择265

(二)对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选择265

参考文献274

后记2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