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经济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法经济学
  • 魏建,周林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912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24页
  • 主题词:法学: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法经济学导论1

1.1 什么是法经济学1

1.1.1 作为研究方法的法经济学:法律的经济分析2

1.1.2 作为学科理论的法经济学:法和经济学3

1.1.3 作为经济学范畴的法经济学:法经济学4

1.1.4 作为法学范畴的法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6

1.1.5 法经济学概念的特征8

1.1.6 法经济学概念的意义10

1.2 为什么要学习法经济学?11

1.3 本书的安排14

第2章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史17

2.1 早期的法经济学思想17

2.1.1 早期法学家的经济思想17

2.1.2 早期经济学家的法律思想18

2.1.3 经济学家对法律及法学家对经济的逐渐冷落19

2.2 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一次浪潮20

2.3 法经济学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现代法经济学22

2.3.1 发轫期:关注经济法律23

2.3.2 范式孕育期:经济学进入法学的主要领域23

2.3.3 范式接受期:法经济学进入法学院24

2.3.4 范式质疑期:批判、反驳和深入25

2.3.5 成熟期:法经济学运动的持续深入26

2.4 中国的法经济学研究27

2.4.1 法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27

2.4.2 我国法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29

第3章 理性选择的经济学:法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35

3.0 概述与基本概念35

3.0.1 理性选择的经济学35

3.0.2 一些基本概念36

3.1 消费者选择与需求理论38

3.1.1 消费者的偏好38

3.1.2 效用函数和无差异曲线38

3.1.3 消费者最优40

3.1.4 一般化: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40

3.1.5 个人需求及需求决策41

3.2 厂商选择与供给理论42

3.2.1 利润最大化的厂商42

3.2.2 厂商面临的约束:成本与技术42

3.2.3 厂商供给决策:长期和短期42

3.3 市场均衡、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43

3.3.1 完全竞争下的市场均衡43

3.3.2 一般均衡44

3.3.3 福利经济学45

3.3.4 市场失灵45

3.4 信息经济学:影响决策的信息因素48

3.5 博弈论:行为主体决策相互影响下的决策均衡48

3.6 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风险与保险50

3.6.1 期望效用的最大化50

3.6.2 风险态度51

3.6.3 保险51

3.7 行为经济学:决策中的心理因素52

3.7.1 概述52

3.7.2 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52

3.8 产权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边界56

3.8.1 产权及产权经济学56

3.8.2 产权的功能:界定成本和收益的边界57

第4章 法律与法律制度概论60

4.1 法律的含义60

4.1.1 静态的观点60

4.1.2 动态的观点61

4.1.3 上述结论的法经济学意义62

4.2 法律形成与演化62

4.2.1 关于法律形成与演化:宏观和微观的角度62

4.2.2 经济学对法律制度形成和演化的研究63

4.2.3 一些启示64

4.3 法系、法律体系与法律结构65

4.3.1 基本概念65

4.3.2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间的主要差异68

4.3.3 对经济分析的意义69

4.4 法律的运行70

4.4.1 法律运行及其环节70

4.4.2 经济学视角下的法律运行及其成本71

第5章 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74

5.1 科斯的贡献与现代法经济学大门的开启74

5.1.1 科斯定理74

5.1.2 科斯贡献的重要性77

5.1.3 交易成本:理解和使用科斯定理的关键80

5.2 法律的“市场”类比与目标81

5.2.1 法律的“市场”类比81

5.2.2 法律的目标:规范的霍布斯定理和规范的科斯定理82

5.3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83

5.3.1 个体主义方法论83

5.3.2 最优化与激励分析84

5.3.3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84

5.3.4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85

5.4 法律的三个分析范式86

5.4.1 谈判分析范式86

5.4.2 博弈分析范式87

5.4.3 行为法经济学88

第6章 财产法的经济分析91

6.1 财产与财产法91

6.1.1 财产与产权91

6.1.2 财产法的基本问题94

6.2 财产法的经济目的:稀缺资源的最优利用95

6.2.1 产权形态与最优利用:产权形态的社会最优选择96

6.2.2 通向最优利用的途径100

6.3 产权的界定102

6.3.1 产权赋予与获取的基本规则102

6.3.2 产权界定的多头利益均衡原则104

6.3.3 产权的确立和核证106

6.3.4 产权界定的具体分析:河流水权107

6.3.5 产权的细分108

6.4 产权使用的冲突和限制110

6.4.1 产权使用和外部性110

6.4.2 外部性的经济分析:基本模型111

6.4.3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各种法律制度安排112

6.4.4 产权的使用限制116

6.5 产权的转让118

6.5.1 自愿交易转让118

6.5.2 非交易但自愿转让120

6.5.3 非自愿转让121

6.6 产权的保护124

6.6.1 产权保护规则124

6.6.2 效率救济125

6.6.3 禁令和赔偿的法律实践126

6.6.4 不可让与规则127

6.7 产权的公共所有和使用128

6.7.1 产权的公共性质128

6.7.2 征用:私人财产的公共使用130

案例分析:李宏晨诉北极冰公司侵犯网络财产权案135

第7章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分析139

7.1 知识的特殊性139

7.2 知识缘何需要产权?141

7.2.1 激励知识创造141

7.2.2 构建知识资本化基础142

7.2.3 界定知识产权的社会正当性144

7.3 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原则:利益衡平145

7.3.1 知识的私有性和社会性145

7.3.2 知识产权的衡平机制146

7.4 商标制度的经济分析146

7.4.1 商标的功能146

7.4.2 商标与商誉:从符号到意义148

7.4.3 商标的保护:外部性及其内部化149

7.5 著作权制度的经济分析150

7.5.1 思想与表达150

7.5.2 合理使用152

7.6 专利制度的经济分析154

7.6.1 专利的宽度154

7.6.2 专利的长度155

7.7 知识产权制度的新挑战156

案例分析:五粮液诉老作坊酒厂商标侵权案159

第8章 合同法的经济分析162

8.1 合同法基本内容与经济功能162

8.1.1 合同162

8.1.2 合同法163

8.1.3 合同法的经济目的:最大化交换效率164

8.1.4 合同法的经济功能167

8.2 合同的成立171

8.2.1 合同成立的经济学标准171

8.2.2 合同的无效和调整172

8.3 合同中的信息问题与合同解释177

8.3.1 合同中的信息问题177

8.3.2 合同的解释182

8.4 合同的履行和救济184

8.4.1 效率违约与最优信任185

8.4.2 最优风险分配189

8.4.3 特定履约191

8.4.4 违约金194

8.5 格式合同的效率与公平196

8.5.1 格式合同196

8.5.2 格式合同中的合作剩余分配197

8.5.3 格式合同中的管制200

8.5.4 例外:针对市场失灵的格式合同202

案例分析: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案203

第9章 侵权法的经济分析207

9.1 侵权与侵权法207

9.1.1 侵权法的经济本质:高昂交易成本决定下的强制“交易”207

9.1.2 侵权法的基本法学构成208

9.2 侵权责任的经济理论:确定最优的归责原则211

9.2.1 侵权法的目标211

9.2.2 预防行为与预防函数214

9.2.3 不同归责原则下的预防投入与预防激励221

9.2.4 假设的放松:其他因素对预防的影响227

9.3 侵权损害赔偿232

9.3.1 损失赔偿金的计算232

9.3.2 关于赔偿的其他问题233

案例分析:集美大学学生董某父母诉集美大学案235

第10章 民事程序的经济分析238

10.1 程序法的基本内容238

10.2 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的选择240

10.2.1 纠纷解决制度的经济目的240

10.2.2 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242

10.3 起诉决策244

10.3.1 诉讼的私人决策与社会决策244

10.3.2 起诉费的双重功能246

10.4 和解与判决决策246

10.4.1 和解还是判决模型一:乐观模型247

10.4.2 和解还是判决模型二:信息不对称模型248

10.4.3 和解还是判决模型三:行为经济学模型249

10.4.4 负值诉讼250

10.5 最小化诉讼成本253

10.5.1 诉讼成本及其最小化253

10.5.2 诉讼费用:美国规则和英国规则254

10.5.3 纠纷信息的交换与诉讼成本最小化255

10.5.4 诉讼中的代理费用256

10.5.5 审判制度259

10.5.6 上诉的经济合理性262

10.6 普通法的效率演进假说263

案例分析:民事诉讼审限制度265

第11章 刑法的经济分析269

11.1 传统刑法学理论及其不足269

11.1.1 犯罪意图和犯罪主体270

11.1.2 公共危害与公诉272

11.1.3 举证责任和证明标准273

11.1.4 侵权与犯罪的区分273

11.2 犯罪的行为决策:理性犯罪理论275

11.2.1 理性的罪犯276

11.2.2 犯罪的社会成本与刑法的经济目标277

11.2.3 两种有利于社会的“犯罪”278

11.3 犯罪的宏观经济学280

11.3.1 影响犯罪率的各种经济因素280

11.3.2 经济周期、犯罪率与犯罪的宏观经济学283

11.4 刑罚威慑理论285

11.4.1 最优威慑水平:社会成本角度286

11.4.2 最优威慑水平:惩罚确定性与惩罚严厉程度的权衡286

11.4.3 罚金与监禁290

11.4.4 死刑291

11.4.5 对威慑理论的批评与质疑292

11.5 剥夺犯罪能力294

11.5.1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294

11.5.2 累犯295

11.5.3 假释与缓刑296

案例分析:薛某私卖沥青案297

第12章 公司法的经济分析301

12.1 公司与公司法301

12.1.1 公司的概念及其基本制度安排301

12.1.2 公司法的基本构成302

12.1.3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法的演进302

12.2 企业理论303

12.2.1 交易费用理论303

12.2.2 风险、团队生产与剩余索取权理论304

12.2.3 委托—代理理论305

12.3 公司设立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307

12.3.1 公司设立的人数门槛307

12.3.2 公司设立的资本门槛308

12.3.3 公司设立的程序门槛309

12.4 公司股东与管理层利益冲突和平衡311

12.4.1 股东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与激励约束311

12.4.2 管理层诚信义务的经济分析312

12.4.3 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关系的经济分析316

12.5 公司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317

12.5.1 不同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317

12.5.2 异议股份转让制度与非上市公司中的股东利益平衡318

12.5.3 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救济320

12.6 公司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和平衡322

12.6.1 有限责任制度与债权人保护322

12.6.2 赋予公司人格323

12.6.3 破产保护324

12.6.4 揭开公司的面纱:否认公司法人人格324

12.6.5 共同治理324

12.7 公司职工的权益保护325

12.7.1 股东与职工关系的新变化325

12.7.2 职工权益保护的措施326

12.7.3 中国的职工持股327

案例分析:北京市沙沟五金交电经营公司股东韩庆荣等诉公司董事长赵凤洲案330

第13章 管制的经济分析332

13.1 管制的基本概念332

13.1.1 什么是管制332

13.1.2 管制的起源与变迁333

13.1.3 管制理论335

13.2 竞争与反垄断338

13.2.1 市场竞争与反垄断338

13.2.2 美国的反垄断法律340

13.3 自然垄断与政府管制342

13.3.1 自然垄断的基本理论342

13.3.2 自然垄断的价格管制342

13.3.3 对自然垄断价格管制的替代:激励性管制344

13.4 中国反垄断法的经济分析347

13.4.1 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基本现状347

13.4.2 中国反垄断立法的指向:结构还是行为?348

13.4.3 中国的行政垄断问题350

13.5 中国环境保护法的经济分析351

13.5.1 环境民事法律的经济分析352

13.5.2 环境管制手段的经济分析354

案例分析:排污权交易制度356

第14章 法律与经济增长361

14.1 古典社会理论362

14.1.1 马克思362

14.1.2 马克斯·韦伯363

14.1.3 梅因365

14.1.4 涂尔干366

14.2 现代化理论367

14.2.1 政治发展运动(1950s—1970s)367

14.2.2 法律与发展运动(1960s—1970s)368

14.3 依附理论370

14.3.1 理论主张与实践表现370

14.3.2 评价371

14.4 新制度主义理论372

14.4.1 制度与经济增长373

14.4.2 国家的作用374

14.4.3 意识形态的作用374

14.5 现代观点:法律经济学375

14.5.1 政府论376

14.5.2 替代论377

14.5.3 文化论378

参考文献381

后记3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