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故事中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景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620743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普及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故事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的历史与特点1
先秦秦汉四本书 孕育奠基成基础1
1.《黄帝内经》2
2.《难经》5
3.《伤寒杂病论》5
4.《神农本草经》6
晋隋唐朝社会稳 继承提高促发展7
1.《脉经》7
2.《针灸甲乙经》9
3.《诸病源候论》10
4.《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11
金元时期学派涌 四大名医齐争鸣12
明清汇通加深化 命门温病瘀血家15
中医特点整体观 天人合一法自然16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6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17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9
辨证论治是原则 三辨结合显机变20
第二章 中医中的哲学23
阴阳学说23
1.中国地名中蕴含的阴与阳23
2.《易经》中“阳”为“—”,“阴”为“--”24
3.火为阳、水为阴25
4.普适性的阴阳 相关才能划分26
5.“否极泰来”是阴阳属性转化的体现27
6.人和自然界万物的形成与阴阳相关28
7.“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医学依据29
8.为什么是“男左女右”30
9.有容乃大 圆滑做人30
10.汗出过多伤阳气31
11.心烦、失眠、潮热、盗汗、情绪不稳多阴虚32
12.血虚者单纯补血,气虚者单纯补气,是这样吗33
13.祥辨阴阳 以平为期34
14.气有余便是火 人参误用会伤人35
五行学说36
1.五行之由来37
2.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实际的物体吗38
3.木、火、土、金、水代表什么39
4.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40
5.自然界的万物与人体脏腑都可归属于五行41
6.是“五音不全”还是“七音不全”42
7.什么是五行的相生、相克43
8.“杯水车薪”讲的是什么44
9.中国古代的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46
10.五行学说如何认识自然界的平和有序47
11.从阴阳、五行学说看中国文化的精髓48
12.周瑜是吐血而亡吗48
1 3.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能解释自然界及人体所有现象吗49
14.生克制化维协调 相乘相侮灾害生50
第三章 藏象学说52
1.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理论为什么不同52
2.中医学为什么用藏象,而不用脏腑53
3.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55
五脏56
心56
1.“君主之官”——“中心”非“西心”56
2.泵—电—管道—血液循环57
3.脑主神、心主神,西医、中医谁正确57
4.为什么说“舌为心之苗”58
5.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59
6.望而知之谓之神59
7.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61
肺62
1.鼻为肺之窍 吹药宣肺气62
2.宣发肃降肺功能 升降出入保畅通63
3.捧心西子病态美 黛玉病根是气虚64
4.肺主气、司呼吸67
5.开宣肺气治尿闭 提壶揭盖水自流67
6.相傅之官助心功 治理调节气血行69
7.扬汤止沸一时功 釜底抽薪显神通70
8.常常感冒肺气虚 玉屏风散效神奇71
9.肺叶娇嫩体清虚 邪气侵犯自皮鼻73
10.金实不鸣祛风热 金破不鸣润肺燥74
11.老年瘙痒肺气虚 宣发肺气温养皮74
脾75
1.仓廪之官化五味 气血津液输周身75
2.气血化源后天本 生命活动以此存76
3.运化水液为中州 培土制水疗水肿78
4.骨感身材并非美 盲目减肥贻害身79
5.丰肥浓丽唐仕女 热烈放姿涨自信80
6.脾气固摄统血液 健脾益气治出血83
7.脾气虚弱口流涎 猪尾补充胶蛋白83
8.金津玉液似琼浆 细嚼慢咽保健康84
9.思虑伤脾“相思病” 所愿不遂气郁结85
10.口腔溃疡需分经 寒热虚实当辨清87
肝88
1.百感交集《满江红》 肝失疏泄岳鹏举88
2.血随气涌脑出血 诸葛孔明骂王朗89
3.七情之病由肝起 郁郁寡欢气郁滞92
4.肝气郁结伐脾胃 肝气上逆黄身目94
5.咽喉异物梅核气 肝失疏泄水湿聚95
6.生殖本是肾经主 肝主疏泄功不没96
7.肝主藏血制肝阳 阴血亏虚动肝风97
8.血海有二肝冲脉 疏调有度女人安98
9.气机调畅血行畅 怒伤肝木血不藏99
10.爪为筋之余 全凭肝血濡100
11.肝气通于目 和则辨五色100
肾101
1.为什么西医说“肾如蚕豆”,中医却说“肾如豇豆”102
2.惜精固本葆长寿 纵欲过度催命魂102
3.肾精充盈儿健壮 精气亏虚五迟软104
4.婚姻陋习童养媳 圆房当为天癸至104
5.女大三抱金砖 暗含医理于其间106
6.女人极品二十八 生育佳龄胖娃娃107
7.女人四十豆腐渣 男人四十一朵花107
8.肾精本有阴阳分 岂可笼统说肾虚109
9.肾精本为命根本 脏腑阴阳赖其生111
10.水液代谢肺脾肾 蒸腾气化是根本112
11.一呼一吸肺功能 肾主纳气治咳喘113
12.精可化髓髓养骨,关节退变治从肾114
13.发为血之余,脱发多血瘀115
14.耳为肾之窍,失聪当详辨116
六腑117
诸葛丞相用人误 关隘街亭马谡失117
胆120
1.龙头铡下陈世美 胆气冲天包龙图120
2.疏泄太过身目黄 疏泄不及胆瘀证122
胃123
1.受纳腐熟胃之功 五谷杂粮食适中123
2.脾宜升为健 胃宜降为和125
3.原汤化原食 南北谁科学126
小肠128
1.受盛化生小肠功 脾主运化相辅助128
2.泌别清浊小肠功 治疗腹泻显神通128
大肠129
传化糟粕腑气通 吸收水液燥化功129
膀胱130
存泻尿液膀胱功 全赖肾气气化蒸130
三焦130
1.通行元气运水液 三焦无实为孤腑130
2.取象类比雾沤渎 治疗当如羽衡权131
奇恒之腑132
脑132
脑为髓海元神府 用脑勤思好处多132
女子胞134
1.女是血布袋 不流不痛快134
2.黄酒红糖 女人多尝135
第四章 气、血、津液学说136
气136
1.生命之根本源气 先天后天相互依137
2.生命本由气维系 功能低下责气虚140
3.升降出入气运动 气机不畅五类型141
4.推动温煦气之功 精神飒爽身轻松143
5.防御邪气固肌表 驱邪修复保健康146
6.液态物质气固摄 各循其道行其功148
7.元气本为肾中精 生理活动总调控149
8.后天根本为宗气 贯心行血司呼吸151
9.营气源于水谷精 化生血液养周身152
10.慓疾滑利是卫气 温养调节主防御153
血154
1.气血化源赖脾胃 肝肾心肺共协同154
2.心肺肝脾助血行 营养运载神基础156
津液159
1.津液源自水谷精 肺脾肾运三焦行159
2.滋润化血调阴阳 排泄废物是其功161
气、血、津液的关系162
1.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163
2.气虚不固津液失 吐下之余无完气164
3.津血本是同源生 夺血不可妄用汗168
第五章 经络学说169
1.经为主干络旁支 通行气血养组织169
2.上肢为手下肢足 内脏为阴外腑阳171
3.走向交接有规律 针刺用药辨仔细172
4.太阴肺经穴十一 胸闷咳喘上肢疾174
5.阳明大肠穴二十 主治五官肠胃疾176
6.阳明胃经四五穴 多气多血多分支177
7.太阴脾经穴二一 脾胃妇科是其治181
8.少阴心经有穴九 治疗心神建奇功182
9.太阳小肠经穴十九 二便失常循经病183
10.膀胱经穴六十七 脏腑头部筋伤疾184
11.少阴肾经穴二七 泌尿神经是主治186
12.厥阴心包穴有九 肘臂屈难胸闷痛188
13.少阳三焦穴二三 头面三焦无名端189
14.少阳胆经四四穴 肝胆神经及胸胁190
15.厥阴肝经十四穴 泌尿少腹及胸胁191
16.四十四穴督阳脉 调节阳经性相关192
17.任脉穴有二十四 月经胎儿阴脉气195
第六章 病因学说197
外感病因197
1.正常气候曰六气 取象比类分六淫197
2.六淫均为外感邪 发病具有同特点198
3.外邪侵袭易犯鼻 保护窗口益健康199
4.风邪善行而数变 易犯头面肌表位201
5.过敏病因责风邪 祛风止痒兼治血203
6.寒为阴邪伤阳气 困遏肌表头身痛205
7.感冒发热草一包 休息饮水是良方206
8.痛则不通多因寒 冻伤易治冻僵难208
9.筋脉挛急非缺钙 阳虚体质寒邪犯211
10.长夏之邪多为湿 易伤阳气阻气机214
11.湿性重浊见困重 秽浊不清是其症216
12.湿性黏滞位趋下 缠绵不愈易复发218
13.暑为阳邪性炎热 夹湿为患伤脾胃220
14.端午时节挂艾蒲 蓑衣黍糯防时疫221
15.金秋燥邪正当令 秋梨柿子红石榴224
16.秋燥伤肺易咳嗽 辨证治疗用药慎227
17.火为阳邪性趋上 红肿热痛伴发热228
18.火热之邪扰心神 心烦失眠甚则狂229
19.火邪伤津易耗气 干燥兼见体乏力230
20.火邪动血又生风 热毒又可成疮痈232
疫气234
1.疫气致病烈传染 口鼻饮食虫兽伤234
2.疫气急发病情危 病因不一症相似235
3.疫气形成原因多 可控可防讲科学237
内伤病因238
1.情志饮食劳逸伤 自戕渐进虚损病239
2.喜怒忧思悲恐惊 强烈持久均致病240
3.七情内伤直伤脏 多情交织心肝脾242
4.过喜伤心致气缓 神志失常见狂乱243
5.怒则伤肝致气逆 目赤胀痛甚呕血244
6.忧郁孤舟蓑笠翁 愁思清照黄花瘦245
7.思虑伤脾食欲减 血不养神易失眠247
8.恐则气下二便遗 惊则气乱神志异250
9.喜怒忧思悲恐惊 多情交织形神病251
1 0.过饥过饱食无时 饮食不节伤脾胃252
11.饮食不洁胃肠伤 疼痛呕恶泻痢行253
12.寒热五味偏嗜食 多种疾病口祸起254
13.五谷杂粮最养人 荤素搭配有精神256
14.劳逸结合张弛度 过劳过逸灾害生257
病理产物性病因259
1.痰湿为患阻气血 蒙蔽清窍扰神明259
2.瘀血形成原因多 症状多见痛肿绀265
第七章 发病学说269
1.正气存内邪不干 邪之所凑其气虚269
2.发病条件邪气盛 阴阳失衡灾害生272
3.影响发病因素多 环境体质与精神273
第八章 治疗275
1.不治已乱治未乱 早治防变是关键275
2.治病求本本阴阳 以平为期是圣度279
3.知常达变详分析 行方智圆综合治280
4.正治临床应用广 四法均为逆表象281
5.从者反治有四法 顺假逆真寻本质283
6.急标缓本分主次 标本俱急应同治286
7.精气亏虚应扶正 邪气亢盛先驱邪289
8.气血津液易虚滞 补虚疏滞复和谐291
9.季节时空个体异 三因制宜综合析292
第九章 养生294
1.道法自然避邪气 正气存内形无疾294
2.恬淡虚无养真气 精神内守神无疾301
3.固肾保精养先天 肾精充盈神气充305
4.谨和五味养脾胃 后天充盈精气神307
5.动静适宜气血畅 劳逸结合不作劳314
6.和于术数适补养 阴阳平调扶正气319
参考书目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