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献学概要 修订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献学概要 修订本
  • 杜泽逊撰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3070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献学概要 修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王序1

自序4

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1

一、“文献”释义1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4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5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11

一、甲骨11

二、金12

(一)礼器12

(二)乐器12

(三)兵器13

(四)农器13

(五)度量衡13

(六)钱币13

(七)符玺13

(八)日用器13

三、石14

(一)碣14

(二)摩崖14

(三)碑15

四、竹木16

五、帛20

六、莎草纸21

七、羊皮纸22

八、贝叶23

九、纸24

(一)造纸术的发明24

(二)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25

1.卷子25

2.经折装27

3.蝴蝶装27

4.包背装28

5.线装29

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与流布30

一、文献的形成30

(一)著30

(二)述32

(三)编33

(四)译34

1.佛典翻译34

2.学术翻译41

3.文学翻译46

二、文献的流布47

(一)讲唱47

(二)镌刻52

(三)抄写52

(四)印刷53

(五)摄影55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56

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56

(一)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概况56

(二)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64

1.秦始皇焚书64

2.西汉末年战乱64

3.东汉末年战乱64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64

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65

6.隋末唐初65

7.安史之乱65

8.黄巢起义65

9.靖康之难66

10.李自成起义66

11.乾隆禁毁66

12.嘉庆宫火66

13.太平天国起义66

14.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67

15.庚子事变67

16.日本侵华战争68

17.“文化大革命”68

二、历代私家藏书之兴替69

(一)周秦私家藏书概况69

(二)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70

(三)唐宋私家藏书71

(四)元明私家藏书73

(五)清代著名藏书家(上)79

(六)清代著名藏书家(下)89

(七)近代著名藏书家98

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104

一、“版本”释义104

二、版本类型105

(一)写本105

1.手稿本106

2.清稿本106

3.抄稿本106

4.影钞本106

5.抄本106

(二)刻本107

(三)套印本107

(四)饾版与拱花印本107

(五)活字本108

(六)石印本109

(七)珂罗版印本109

(八)批校本、题跋本110

三、“善本”的界义110

(一)善本的两层含义110

(二)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112

四、版本鉴定114

(一)明确撰写年代115

(二)细读前后序跋115

(三)验牌记116

(四)查避讳118

(五)考刻工119

(六)核校阅人时代125

(七)看字体126

(八)看版式127

(九)看纸张128

(十)看装潢129

(十一)查藏印129

(十二)类比法129

(十三)查著录130

(十四)求旁证130

(十五)对书影133

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134

一、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134

(一)文献错讹的类型134

1.讹134

2.脱135

3.衍136

4.倒136

5.错乱136

(二)校勘的目的137

二、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137

(一)主观条件137

(二)广求异本138

(三)广求相关资料139

(四)精研所校之书140

三、校书的主要方法141

(一)对校法141

(二)他校法144

(三)本校法146

(四)综合考证法147

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147

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149

第七章 文献目录151

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151

二、古籍分类154

三、目录的主要内容160

(一)书名160

1.古书命名的方式160

(1)以通称为书名160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160

(3)以姓名为书名161

(4)以朝代命名161

(5)以时间命名161

(6)以地点命名162

(7)隐括内容为名162

2.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162

(1)同书异名162

(2)异书同名162

(二)篇卷162

(三)撰人及朝代163

1.关于撰人的朝代163

2.关于撰人164

(四)版本164

(五)提要165

(六)大小序167

四、目录的类型168

(一)公藏目录168

(二)私藏目录169

(三)史志目录170

(四)专科目录173

1.经学目录173

2.小学目录173

3.史部目录173

4.子部目录173

5.集部目录173

(五)特种目录174

1.举要目录174

2.丛书目录174

3.知见目录174

4.经眼目录174

5.禁毁目录174

6.版本图录174

7.辨伪目录174

8.其他174

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与辨伪176

一、辑佚176

(一)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176

(二)前人辑佚的成绩178

(三)辑佚的方法180

二、辨伪182

(一)什么叫“伪书”182

(二)作伪的动机183

1.传道183

2.射利183

3.炫名184

4.争胜184

5.逃禁185

6.避嫌185

(三)作伪的主要手段186

1.作者假托他人186

2.后人改题著者186

3.割去序跋186

4.伪撰序跋186

5.沿袭旧名而作新书187

6.节采某书更易新名187

7.缀合群书造为新编187

8.变乱旧例以充新编188

9.自著自注188

10.书以篆籀而充古本188

11.以假搀真窜乱旧帙189

(四)我国辨伪的历史189

(五)辨识伪书的方法203

1.从授受源流上辨伪203

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204

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204

4.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205

5.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205

6.从文体上辨伪206

7.从文章风格辨伪207

8.从特殊语词的起源辨伪207

9.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208

10.从因袭上辨伪209

11.从称引上辨伪209

12.从佚文上辨伪210

13.从史实的先后辨伪210

14.从称谓上辨伪211

15.从制度上辨伪211

16.从地理沿革上辨伪212

17.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辨伪213

18.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213

19.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214

20.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214

(六)伪书的价值214

1.伪书的史料价值215

2.伪书的文学价值215

3.伪书的语言价值216

4.伪书的思想价值216

5.伪书的其他价值217

附:明刊《福寿全书》辨伪217

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220

一、类书220

(一)何谓类书220

(二)类书的起源221

(三)类书的功用222

1.查找史料222

2.查找辞藻224

3.校勘、考订古书225

4.辑佚225

(四)类书举要226

二、丛书240

(一)什么叫丛书240

(二)丛书的起源与功用240

(三)丛书举要242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266

一、地方志266

(一)地方志的产生266

(二)历代地方志的数量268

(三)地方志的种类270

1.总志270

2.省志270

3.府志272

4.州志272

5.厅志272

6.县志272

7.乡镇志273

8.都邑志273

9.卫所志273

10.边关志273

11.土司志273

12.盐井志273

13.专志274

(四)地方志的用途274

1.政治作用274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275

3.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资料275

4.历史资料的渊薮275

二、家谱278

(一)家谱的起源与发展278

(二)家谱的内容282

1.世系282

2.世系录282

3.谱序283

4.恩荣录283

5.谱例283

6.像赞283

7.图283

8.传志283

9.诵芬录283

10.懿行录283

11.宗规家训283

12.文献283

13.志283

14.修谱人员283

15.陈设图283

16.领谱字号283

(三)家谱的价值和存佚情况284

1.家谱的价值284

(1)人物传记资料284

(2)诗文资料284

(3)人口学的重要资料285

(4)移民史资料285

(5)研究宗族制度的史料286

2.家谱的存佚情况286

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288

一、总集288

(一)选集举要288

(二)全集举要295

二、别集301

(一)别集的起源301

(二)别集的内容302

(三)别集的文献价值306

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309

一、甲骨文文献309

(一)甲骨文的发现309

(二)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311

1.乱掘时期312

2.科学发掘时期313

(三)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315

(四)甲骨文的文献价值325

1.语言文字价值325

2.殷商史研究价值325

二、金文文献328

(一)金文的出土328

(二)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331

(三)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340

1.语言文字资料340

2.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342

3.古史资料344

第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下)346

三、简帛文献346

(一)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346

1.曾侯乙墓竹简346

2.战国楚简(湖北)347

3.战国楚简(湖南)347

4.战国楚简(河南)348

5.云梦秦简348

6.江陵秦简348

7.马王堆汉墓帛书348

8.阜阳汉简349

9.银雀山汉简350

10.江陵汉墓简牍351

11.武威汉简351

12.居延汉简352

13.敦煌汉简352

14.定州汉简353

15.大通汉简353

16.尹湾汉墓简牍353

17.楼兰、尼雅汉晋木简353

18.长沙三国吴简354

(二)简帛文献的价值354

1.佚籍复出354

2.考校释读传世古籍355

3.历史资料宝库356

4.文字学资料357

5.书籍制度史实物358

四、石刻文献359

(一)石刻文献要籍359

(二)石刻文献的价值363

1.史料价值363

2.文学价值364

3.文字学和书法价值365

4.经学和宗教史料365

五、其他出土文献365

(一)盟书365

(二)玺印366

(三)砖瓦文字366

(四)纸质出土文献366

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368

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368

(一)敦煌368

(二)敦煌石窟369

(三)莫高窟370

(四)藏经洞370

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371

(一)敦煌石室的发现371

(二)藏经洞封闭时间和原因的推测372

(三)敦煌遗书的流散375

三、敦煌文献的目录379

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388

五、敦煌文献的内容及价值396

(一)宗教文献396

(二)儒家经籍398

(三)语言资料400

(四)史籍地志402

(五)子部图书404

(六)考古与艺术405

(七)文学作品406

(八)科技史料410

修订本后记4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