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史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5/32246312.jpg)
- 傅玉璋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0408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史学史-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史学的起源和史官建置3
一、远古的传说3
二、记事方法5
三、史官建置8
第二章 周秦时期的史学11
一、《尚书》、《周书》、《春秋》11
二、《左传》、《国语》15
三、《战国策》、《世本》17
四、《穆天子传》、《山海经》19
五、《吕氏春秋》21
六、周秦史学的成就22
第三章 两汉的史学25
一、纪传体通史的创立——《史记》26
(一)《史记》的作者司马迁26
(二)《史记》的特点26
(三)司马迁在史学上的地位35
二、纪传体断代史的创作——《汉书》37
(一)《汉书》的作者班固37
(二)《汉书》的特点37
(三)对《汉书》的评价40
三、《汉纪》41
(一)《汉纪》的作者荀悦41
(二)《汉纪》的内容和特点41
(三)后人对《汉纪》的评论43
四、《东观汉纪》44
五、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45
六、两汉史学的成就46
第四章 魏晋的史学52
一、三国时期的史学52
(一)三国史的记注52
(二)古史的研究53
(三)汉史的研究54
二、两晋时期的史学54
(一)晋史的编写54
(二)三国历史的编写:陈寿《三国志》56
(三)汉史的编纂58
(四)《竹书纪年》的发现59
(五)地区历史的编写:常璩《华阳国志》59
第五章 南北朝的史学61
一、南朝时期的史学61
(一)刘宋的史学61
(二)齐代的史学66
(三)梁代的史学69
(四)陈代的史学72
二、十六国的史学72
三、北朝时期的史学74
(一)北魏的史学74
(二)北齐的史学77
(三)北周的史学80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成就80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史学85
一、隋代的史学87
(一)魏澹《魏书》87
(二)李德林《齐史》88
(三)王劭《齐志》与《隋书》88
(四)地志书93
(五)类书94
二、唐代的史学95
(一)前代史的编订95
(二)史学评论专著的出现——刘知几《史通》108
(三)典志体史书的创立——杜佑《通典》124
(四)地志书129
(五)类书131
(六)其他:史汉三史的注132
三、五代的史学133
(一)五代十国编纂实录133
(二)刘昫等《旧唐书》133
第七章 宋代的史学136
一、前代史书的编修——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38
二、旧史的重订142
(一)欧阳修等《新唐书》142
(二)欧阳修《新五代史》145
三、编年史的发展——司马光《资治通鉴》147
(一)编写的目的和方法148
(二)《资治通鉴》的特点149
(三)《资治通鉴》的缺点151
四、在《资治通鉴》影响下编写的编年体史书152
(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53
(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54
(三)刘恕《通鉴外纪》155
(四)金履祥《资治通鉴前编》155
五、纪事本末体的创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155
(一)作者生平和编写方法155
(二)纪事本末体裁的优越性158
(三)《通鉴纪事本末》的内容和观点160
六、郑樵与《通志》161
(一)作者生平和写史经过162
(二)《通志》的内容和观点164
(三)对郑樵的评价171
七、地理书的编辑174
(一)乐史《太平寰宇记》174
(二)王存《元丰九域志》175
(三)欧阳忞《舆地广记》等176
(四)郡邑志176
八、典章制度的断代史177
(一)王溥《唐会要》和《五代会要》177
(二)徐天麟《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179
(三)《宋会要辑稿》180
九、类书的编纂181
(一)《太平御览》181
(二)《册府元龟》183
(三)王应麟《玉海》184
十、目录学185
(一)晁公武《郡斋读书志》185
(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186
(三)尤袤《遂初堂书目》186
(四)郑樵在目录学上的成就187
十一、隋唐两宋时期史学的成就187
第八章 元代的史学191
一、马端临《文献通考》192
(一)作者生平192
(二)《文献通考》的内容192
(三)《文献通考》的优点193
(四)《文献通考》对修史者的影响195
二、脱脱等《宋史》、《辽史》、《金史》196
(一)三史编写经过196
(二)《宋史》的内容和优缺点198
(三)《辽史》的内容和优缺点199
(四)《金史》的内容和优缺点201
(五)后人对三史的评论202
三、记载典章制度的史籍203
(一)皇朝《经世大典》203
(二)《元典章》204
(三)《通制条格》204
四、方志205
(一)《元大一统志》205
(二)《云南志略》205
五、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206
六、改编旧史208
(一)郝经改编《续后汉书》208
(二)陈柽《通鉴续编》208
第九章 明代的史学209
一、明代史学概述209
(一)明代社会的特点209
(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新变化213
(三)明代史学的特点215
二、前朝史书的编修216
(一)宋濂等《元史》216
(二)《宋史》的改修220
三、编年体史著的编纂和纪事本末体史著的续作222
(一)编年体史著的编修222
(二)纪事本末体史著的续作223
四、方志学和地理学225
(一)总志的编辑225
(二)各省通志,府、州、县志226
(三)地理学:《徐霞客游记》227
五、典制体要籍和《明实录》229
(一)《大明会典》229
(二)《永乐大典》230
(三)《皇明经世文编》232
(四)《明实录》233
六、目录学234
(一)官藏书目234
(二)私家书目235
第十章 明代的野史及其他238
一、王世贞《弇山堂别集》238
(一)文学修养和复古思想239
(二)记述内容和直笔精神239
(三)揭露隐私,纠正谬误240
(四)补充史实241
二、沈德符《万历野获编》242
(一)内容丰富,取材可靠243
(二)补充史实244
(三)充实资料,发表评论245
(四)揭露腐败和残暴246
(五)赞扬好人好事247
(六)考证历史250
三、谈迁《国榷》251
(一)直书实录,纠正错误252
(二)勤于考订253
(三)评论历史254
四、李贽的史学思想257
(一)反理学,批孔孟258
(二)重视生产,赞扬改革259
(三)评论历史人物260
五、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和邓元锡《明书》262
(一)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通鉴辑要》262
(二)邓元锡《明书》263
六、元明时期史学的成就264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的史学267
一、清代前期史学概述267
(一)清朝的文化专制和《四库全书》的编纂267
(二)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和批判陈腐理学的史学著作268
(三)清代的文字狱和乾嘉史学269
二、编修《明史》与研究古史273
(一)《明史》的编修273
(二)张岱、查继佐、计六奇和温睿临研究的明代史278
(三)古史的研究299
三、清代的考据学308
(一)王鸣盛《十七史商榷》309
(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312
(三)赵翼《廿二史札记》313
第十二章 编年、纪事本末、学术史、丛书、类书的编纂320
一、编年体史著320
(一)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320
(二)毕沅《续资治通鉴》321
(三)陈鹤《明纪》322
二、纪事本末体史著323
(一)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323
(二)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325
(三)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327
三、学术史329
(一)黄宗羲《明儒学案》329
(二)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332
(三)江藩《汉学师承记》333
四、类书与丛书333
(一)《古今图书集成》334
(二)《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荟要》335
第十三章 方志、典志体史书和目录学339
一、方志的编修339
二、沿革地理的研究341
(一)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341
(二)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347
三、史料的记注及典志体史书的续编350
(一)《清实录》与《东华录》350
(二)续三通352
(三)清三通353
(四)《清会典》355
四、目录学355
(一)官藏书目356
(二)私家书目360
第十四章 史评专著361
一、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宋论》361
(一)历史进化论361
(二)严以治吏,宽以养民362
(三)史学观点364
(四)民族意识366
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368
(一)历史学上的贡献369
(二)方志学上的主要见解374
(三)主修诸志380
(四)目录学上的成就383
三、清代前期史学的成就387
主要参考书目389
后记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