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茶树栽培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亚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7795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51页
- 文件大小:163MB
- 文件页数:680页
- 主题词:茶属-栽培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茶树栽培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1
第一节 中国茶树栽培简史1
一、古代中国茶树栽培1
二、近代中国茶树栽培4
三、现代中国茶树栽培6
第二节 中国茶叶生产概况8
一、中国茶叶生产区域8
二、中国茶叶生产现状10
三、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趋势13
第三节 中国茶业科技进展14
一、科技发展对中国茶业的促进作用14
二、半个世纪来中国茶叶科技的重要进展15
第一章 茶树的起源与演化21
第一节 茶树的起源21
一、茶树的起源与原产地21
二、茶树的传播22
第二节 茶树的演化23
一、形态特征、叶片解剖结构和花粉形态的演化23
二、细胞学和化学成分的演化25
三、同工酶和DNA水平演化26
第三节 茶树的分类26
一、茶树植物分类的沿革26
二、化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分类的探索28
三、茶树品种的分类29
第四节 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30
一、形态多样性30
二、生化成分多样性31
三、DNA遗传多样性31
第二章 茶树的形态结构与功能32
第一节 茶树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32
一、细胞核(nucleus)32
二、核糖体(ribosomes)32
三、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33
四、高尔基体(dictyosome)34
五、叶绿体(chloroplast)34
六、线粒体(mitochondrion)35
七、液泡(vacude)35
第二节 茶树根的形态与结构35
一、根的分类36
二、根系的形态与分化38
三、根的构造42
四、根的生理功能49
第三节 茶树的茎51
一、茎的主要功能51
二、芽的特性51
三、茎的形态51
四、茎的结构53
第四节 茶树叶的形态解剖58
一、叶的形态58
二、叶的发育61
三、叶的结构61
第五节 花、果实和种子69
一、花69
二、茶果80
三、种子82
第三章 茶树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环境条件84
第一节 茶树总的生育规律84
一、茶树生殖生长的生育规律84
二、茶树营养生长的生育规律92
第二节 茶树的年生育规律97
一、茶树新梢的生长98
二、茶树叶片的生长103
三、茶树根系的生长106
第三节 茶树生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110
一、茶树地上部与地下部生育的相关性110
二、茶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113
三、茶树个体与群体的生育关系114
第四节 茶树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116
一、气象条件与茶树生育116
二、土壤条件与茶树生育128
第四章 茶树优质高产的基础138
第一节 茶叶品质和产量的构成138
一、茶叶品质的构成138
二、茶叶产量的构成148
第二节 茶叶优质高产的生理生化基础153
一、茶树的光合特性154
二、茶树的物质代谢157
三、茶树的抗性生理160
第三节 影响茶叶优质高产的因子165
一、茶树品种与茶叶优质高产的关系165
二、生态条件与茶叶优质高产的关系166
三、栽培技术与茶叶优质高产的关系168
第五章 茶树良种170
第一节 地方品种170
(一)福鼎大白茶170
(二)福鼎大毫茶170
(三)政和大白茶170
(四)铁观音171
(五)黄棪171
(六)福建水仙171
(七)勐库大叶茶171
(八)凤庆大叶茶172
(九)勐海大叶茶172
(十)乐昌白毛茶172
(十一)凤凰水仙172
(十二)大面白173
(十三)上梅洲种173
(十四)黄山种173
(十五)祁门种173
(十六)凌云白毛茶174
(十七)早白尖174
第二节 育成品种178
(一)黔湄419178
(二)福云6号178
(三)福云7号178
(四)龙井43179
(五)安徽7号179
(六)迎霜179
(七)翠峰179
(八)英红1号180
(九)蜀永2号180
(十)云抗10号180
(十一)云抗14号180
(十二)桂红3号181
(十三)杨树林783181
(十四)锡茶5号181
(十五)龙井长叶181
(十六)浙农113182
(十七)信阳10号182
(十八)八仙茶182
(十九)槠叶齐12号182
(二十)白毫早182
(二十一)尖波黄13号183
(二十二)宜红早183
(二十三)凫早2号183
(二十四)岭头单枞183
(二十五)五岭红184
(二十六)赣茶2号184
(二十七)黔湄809184
(二十八)舒茶早184
(二十九)早白尖5号184
(三十)鄂茶1号185
(三十一)中茶102185
(三十二)黄观音185
(三十三)悦茗香185
(三十四)茗科1号186
(三十五)桂绿1号186
第三节 茶树良种推广196
一、茶树良种推广体系197
二、茶树良种推广注意事项197
第六章 茶树繁殖原理与技术199
第一节 茶树繁殖原理199
一、有性繁殖原理与特点199
二、无性繁殖原理与特点204
第二节 无性繁殖207
一、扦插繁殖208
二、压条繁殖218
第三节 有性繁殖222
一、采种园的建立与培育222
二、茶果采收与茶子贮藏226
三、播种与育苗229
第四节 繁殖新技术231
一、茶苗的组培快繁技术231
二、工厂化育苗237
三、组织培养结合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应用前景238
第五节 种苗调运238
一、种苗检验和检疫239
二、种苗包装与运输240
第七章 茶园建设242
第一节 茶园建设目标和要求242
一、茶园建设的目标242
二、茶园园林化与生态化242
三、茶园良种化与机械化248
第二节 茶园规划与开垦249
一、园地选择249
二、规划原则250
三、园地开垦255
第三节 茶树种植264
一、种植前垦地与施基肥264
二、品种搭配265
三、种植规格265
四、茶子直播266
五、茶苗移栽268
第四节 茶园改造269
一、茶园改造和恢复269
二、换种技术271
第八章 茶树树冠培养275
第一节 茶树优质高产树冠的结构275
一、骨干枝粗壮,分枝层次分明275
二、高度适中276
三、树冠广阔,覆盖度大277
四、叶层厚度和叶面积指数适当277
第二节 茶树修剪的生物学基础278
一、茶树的分枝习性279
二、茶树枝条更新的生理基础280
第三节 茶树修剪的生理效应283
一、对茶树新梢生育的影响283
二、对茶树根系生长的影响285
三、对茶树生殖生长的影响286
四、对茶树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287
第四节 茶树修剪技术291
一、定型修剪292
二、轻修剪295
三、深修剪298
四、重修剪299
五、台刈302
六、茶树修剪与其他农技措施的配合303
第五节 树冠培养的其他技术304
一、弯枝304
二、捻枝307
三、化学整枝308
第九章 茶园土壤管理310
第一节 茶园土壤类型及分布310
一、中国茶园土壤类型及基本特点310
二、茶园土壤分布规律314
第二节 优质高产茶园土壤条件316
一、茶园土壤性质与茶树优质高产关系316
二、优质高产茶园土壤肥力指标341
第三节 茶园土壤耕作342
一、茶园土壤耕作作用与效果342
二、茶园耕作方法346
第四节 茶园水土保持350
一、茶园水土流失成因350
二、水土保持措施355
第五节 茶园土壤改良357
一、土壤有机质贫化成因及改良357
二、土壤酸化成因及改良361
三、土壤酸度不足成因及改良364
四、薄层茶园土的成因及改良365
五、湿害茶园成因及改良366
六、质地不适茶园成因及改良368
七、茶园土壤污染和防治369
第十章 茶树矿质营养374
第一节 茶树营养元素与生理功能374
一、茶树对养分的基本需求374
二、氮的营养生理功能和茶树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375
三、磷的营养生理功能和茶树对磷素的吸收与利用381
四、钾素营养的生理功能383
五、钙、镁、硫营养的生理功能384
六、微量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387
七、其他元素390
第二节 茶树生育周期的养分吸收特性393
一、茶树不同生育时期的养分吸收特性393
二、茶树年生育周期的养分吸收特性393
第三节 茶园土壤养分循环和转化及其对茶树养分吸收的影响395
一、茶园土壤氮素形态及其转化395
二、茶园土壤磷素形态及其转化398
三、茶园土壤钾素形态及其转化401
四、茶园土壤镁、硫的形态及其转化402
五、茶园土壤的微量营养元素403
六、茶园土壤铝、氟和硒404
七、土壤养分向茶树根表的迁移过程405
八、茶树根际效应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406
九、土壤条件对茶树养分吸收的影响408
第四节 茶园主要肥料种类和作用409
一、有机肥料409
二、无机(化学)肥料414
第五节 茶树施肥技术419
一、茶树施肥的一般原则419
二、茶树营养诊断与推荐施肥421
三、茶园施肥时期和方法427
四、茶树叶面施肥432
第十一章 茶园水分管理435
第一节 茶树需水规律435
一、茶树水分生理435
二、茶树的需水规律440
第二节 茶园水分调控技术446
一、茶园水分保持技术446
二、茶园灌溉技术450
三、茶园排水技术463
第十二章 茶园灾害治理467
第一节 茶树主要病虫区系及其防治467
一、中国茶园病虫区系及其特点467
二、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473
三、茶树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479
四、茶叶中的农药残留481
第二节 茶树病虫害的综合协调治理484
一、综合协调治理的概念与原理484
二、综合协调治理的内容486
第三节 茶园杂草治理501
一、茶园杂草种类及其发生501
二、茶园杂草的综合治理504
第四节 茶园气象灾害及其防护507
一、茶园气象灾害的种类与危害507
二、茶园气象灾害的防护514
第十三章 鲜叶采收517
第一节 鲜叶采收的生物学基础517
一、茶树新梢生长特征517
二、茶树叶片生长规律518
三、茶树树冠与根系生长的相互关系519
第二节 鲜叶合理采收520
一、茶叶采摘与留养520
二、茶叶质量与数量521
三、茶叶采摘与肥培管理522
四、采摘标准与适制茶类522
五、采工组织与管理524
第三节 手工采摘技术525
一、采摘标准525
二、采摘时间527
三、采摘方法528
第四节 机械采摘技术532
一、机采茶园培养532
二、机械采茶技术539
第五节 鲜叶验收与贮运542
一、鲜叶验收542
二、鲜叶贮运543
第十四章 茶园作业机械化545
第一节 茶园垦植和耕作机械化545
一、茶园垦植和耕作机械化技术的进展545
二、茶园机械化垦植作业546
三、茶园机械化耕作作业548
第二节 茶树植保机械化552
一、茶树植保机械化技术的进展552
二、茶园机械化施药作业554
三、茶园机械化施药有关技术555
第三节 茶树修剪和采摘机械化556
一、茶树修剪和采摘机械化技术的进展556
二、采茶机械557
三、茶叶的机械化采摘和茶树的机械化修剪作业563
第十五章 茶树设施栽培568
第一节 塑料大棚栽培568
一、塑料大棚栽培的效益568
二、塑料大棚栽培的效应569
三、塑料大棚茶园建设与管理技术573
第二节 茶树遮阳栽培578
一、茶树遮阳棚的种类及覆盖材料578
二、茶树遮阳栽培的效应579
三、茶树覆盖技术581
第三节 茶树无土栽培582
一、茶树无土栽培的意义582
二、茶树无土栽培的种类583
三、茶树无土栽培技术586
第十六章 无公害茶叶生产589
第一节 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概念589
一、无公害茶叶的历史背景589
二、无公害茶叶的概念和含义590
三、无公害茶叶生产现状592
第二节 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593
一、无公害茶叶的产地环境要求593
二、无公害茶叶的施肥技术595
三、无公害茶园病虫害控制599
四、无公害茶园的杂草防治602
五、茶叶生产质量跟踪记录体系603
第十七章 茶树栽培技术经济605
第一节 茶树栽培技术经济的概念、内容及方法605
一、茶树栽培技术经济的基本概念605
二、茶树栽培技术经济的特点与主要内容606
三、茶树栽培技术经济分析的指标与方法607
四、茶树栽培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原则613
第二节 茶树栽培技术经济分析614
一、茶园最佳经营规模分析614
二、茶树最佳更新年限分析618
三、最佳施肥方案分析623
四、栽培技术优化组合分析626
五、茶叶生产成本构成及鲜叶价格分析628
第三节 提高茶树栽培技术经济的途径630
一、选用无性系茶树良种630
二、采用茶树栽培新技术631
三、开发名优茶和茶叶新产品633
四、加强综合利用633
五、开展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635
参考文献637
附录:无公害茶的认证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