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药物新剂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药物新剂型
  • 朱盛山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6766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593页
  • 主题词:药剂制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药物新剂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药物剂型的发展1

第二节 药物新剂型的内容3

一、速度性控释给药系统3

二、方向性控释给药系统4

三、时间性控释给药系统5

第三节 新剂型与传统剂型、常规剂型7

一、临床用药的需要8

第四节 新剂型发展的动力8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9

三、新剂型的市场及价值11

第五节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11

一、设计12

二、试制13

三、质量研究14

四、剂型的问题和展望15

参考文献16

一、水溶性载体17

第二章 固体分散技术17

第一节 固体分散体的常用载体17

二、难溶性载体材料20

三、肠溶性材料21

第二节 固体分散体的类型21

一、简单低共溶混合物21

二、固体溶液21

三、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22

四、共沉淀物22

第三节 固体分散体的速效和缓释原理23

一、速效原理23

二、缓释原理23

三、以水溶性聚合物为载体的药物释放机理24

第四节 固体分散技术26

一、熔融法26

二、溶剂法27

四、研磨法28

三、溶剂-熔融法28

五、喷雾(冷冻)干燥法29

第五节 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29

一、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别29

二、溶出速率测定32

三、固体分散体的稳定性33

四、生物利用度34

参考文献34

第一节 概述36

第三章 环糊精包合物36

第二节 环糊精的结构和性质37

一、环糊精的分子结构37

二、环糊精的性质38

第三节 环糊精衍生物40

一、环糊精的结构修饰40

二、环糊精衍生物的理化性质41

三、CYD衍生物的安全性45

一、包合物的热力学46

第四节 包合物的形成和包合作用46

二、影响包合物形成的因素47

三、包合作用的特点49

第五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举例49

第六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51

一、显微镜法和电镜法51

二、相溶解度法51

三、薄层色谱法53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4

五、荧光光谱法55

六、X射线衍射法56

七、热分析法56

八、圆二色谱法57

九、红外分光光度法58

十、核磁共振法58

一、包合物的含量测定61

二、包合物的溶解性能测定61

第七节 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评价61

三、包合物的稳定性测定62

四、包合物的体内试验63

第八节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物新剂型研究中的应用64

一、口服给药制剂的研究64

二、局部给药剂型的研究66

三、CYD在中药制剂领域中的研究71

四、毫微粒给药系统中的研究72

参考文献75

第四章 微型包囊技术77

第一节 概述77

一、药物微囊化的应用77

二、囊心物与囊材77

第二节 微囊化的方法79

一、物理化学法79

二、物理机械法88

三、化学法90

一、微囊中药物释放的机制91

第三节 微囊中药物的释放91

二、影响微囊药物释放的因素92

三、微囊中药物释放动力学93

第四节 微囊的质量研究96

一、微囊的形态与粒径97

二、微囊的载药量与包封率97

三、微囊药物的释放速率98

四、微囊的稳定性98

第五节 人工细胞98

一、固定化吸附剂99

二、固定化酶与免疫吸附剂100

三、固定化细胞及生物组织100

四、人造血液101

参考文献102

第五章 口服速释制剂103

第一节 概述103

一、水中分散型速释制剂103

二、口腔应用型速释制剂104

三、其他机制型速释制剂106

第二节 分散片106

一、分散片的特点106

二、处方设计107

三、制备方法及举例109

四、质量评定112

第三节 自乳化释药系统112

二、处方设计及制备举例113

一、速效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113

三、质量评价115

第四节 泡腾片115

一、处方设计115

二、制备方法及举例116

三、质量检查117

第五节 口腔速崩片118

一、处方设计118

二、制备工艺及举例119

一、处方设计120

三、质量评定120

第六节 口腔速溶片120

二、制备工艺121

三、影响速溶制剂质量的因素123

参考文献123

第六章 口服缓控速给药系统125

第一节 概述125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及类型组成125

二、控释制剂的设计126

三、缓释、控释制剂的区别129

四、缓释、控释制剂研究现状130

第二节 亲水性凝胶骨架片132

一、释药机理133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33

三、处方设计141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150

一、释药机理152

第三节 溶蚀性骨架片152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55

三、处方设计157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157

第四节 不溶性骨架片157

一、释药机理158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58

三、处方设计160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162

第五节 包衣缓释制剂162

一、释药机理162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64

三、处方设计167

四、制备方法与举例169

第六节 微丸171

一、微丸的类型171

二、释药机理172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73

四、处方设计176

五、制备方法与举例176

六、中药缓释(微丸)胶囊182

第七节 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183

一、离子交换药树脂制剂的特点183

二、释药机理183

三、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185

四、处方设计186

五、制备方法与举例188

第八节 渗透压控释体系192

一、口服渗透泵释药机理192

二、影响渗透泵释放药物的因素194

三、渗透泵的组成196

四、口服渗透泵制剂的设计196

五、渗透泵的制备和举例197

第九节 膜扩散控释给药系统200

一、膜扩散控制释药机理200

二、影响扩散控速释药的因素201

三、膜扩散控释剂型的组成203

四、膜控释制剂的制备及举例203

第十节 控制溶解给药系统205

一、控制溶解释药的机理205

二、控制溶解体系释药恒速的可能性205

三、控制溶解释药制剂的制备和举例206

第十一节 控制蚀解给药系统206

二、制备与举例207

一、概述207

第十二节 液体控释给药系统207

第十三节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208

一、体外评价208

二、体内评价211

三、体内外相关性评价214

四、缓控释制剂安全性检查215

参考文献215

第一节 概述217

第七章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217

第二节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释药机理219

一、利用渗透泵机制控制释药时间219

二、利用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控制释药时间219

三、利用包衣层控制释药时间219

第三节 口服定时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221

一、药物的选择221

二、辅料222

第四节 制备方法及举例225

一、渗透泵定时给药系统225

二、包衣定时给药系统225

三、三层片定时释放技术228

四、定时胶囊技术228

参考文献229

第八章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231

第一节 胃内滞留制剂231

一、胃内滞留的机理231

二、影响药物漂浮的因素234

三、处方设计236

四、制备方法及举例237

五、质量评价238

第二节 口服结肠给药系统239

一、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240

二、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241

三、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241

四、结肠定位释药方法及举例242

五、质量评价248

参考文献250

第九章 口腔黏膜给药251

第一节 口腔的解剖结构与生理252

第二节 药物的口腔吸收及其影响因素253

一、吸收机制和途径253

二、影响药物口腔吸收的因素254

第三节 促进口腔黏膜吸收的方法256

一、吸收促进剂256

一、生物黏附机理259

第四节 口腔生物黏附给药制剂259

二、生物黏附材料259

三、酶抑制剂259

二、生物黏附材料260

三、影响生物黏附的因素262

四、口腔生物黏附剂型和应用实例264

五、口腔生物黏附制剂的评价265

第五节 口腔黏膜吸收试验266

一、体外吸收模型267

二、体内研究268

三、细胞模型268

参考文献268

第十章 鼻黏膜给药270

第一节 概述270

一、鼻黏膜给药的特点270

二、鼻腔的生理特征270

一、药物的分子量271

第二节 影响鼻黏膜吸收的因素271

二、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272

三、溶液的pH和渗透压273

四、药物的浓度和制剂的黏度273

五、剂型273

第三节 鼻黏膜吸收促进剂275

一、胆酸盐及其衍生物275

二、环糊精276

三、壳聚糖277

四、聚左旋精氨酸279

第四节 鼻腔给药研究的模型279

一、动物模型279

二、细胞模型282

第五节 鼻腔用药新剂型283

一、喷雾剂和粉雾剂283

二、微球283

一、黏膜形态学考察286

第六节 鼻腔给药的黏膜毒性的评价286

三、脂质体286

二、纤毛清除作用的测定288

三、溶血实验288

四、生化指标测定288

第七节 应用实例289

一、尼古丁鼻腔喷雾剂289

三、胰岛素鼻腔给药制剂290

四、生长抑素多肽类似物或衍生物的鼻腔给药制剂290

二、鲑降钙素滴鼻剂290

第八节 鼻腔用药新用途291

一、脑靶向鼻腔给药291

二、疫苗鼻黏膜给药292

参考文献293

第十一章 粉雾剂295

第一节 呼吸道吸收机理295

一、呼吸道生理295

二、药物在呼吸道的分布296

第二节 吸入装置297

三、肺内的药物代谢297

第三节 粉雾剂的处方设计与制备举例299

一、主药300

二、载体300

三、粉碎工艺301

四、无载体粉雾剂301

五、制备和举例302

第四节 质量研究303

参考文献303

第十二章 经皮给药系统304

第一节 概述304

一、经皮给药的发展与特点30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305

三、中药经皮给药306

第二节 皮肤结构和生理306

一、表皮307

三、皮肤附属器308

二、真皮与皮下组织308

第三节 药物经皮吸收过程309

一、给药系统中药物的释放309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311

三、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311

四、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311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312

六、经皮给药的药物动力学312

一、药物性质的影响315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315

二、生理因素的影响316

三、剂型与制剂的影响318

第五节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318

一、经皮吸收促进剂319

二、微粒载体325

三、前体药物326

四、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物理学方法327

一、体外经皮扩散研究332

第六节 药物经皮扩散的研究方法332

二、体内经皮吸收研究334

第七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334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选择与剂量设计33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336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338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342

五、经皮给药系统举例343

六、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控制344

参考文献345

第十三章 眼科用给药系统347

第一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及药物动力学347

一、眼部组织结构与药物的吸收特征347

二、眼部给药的药物动力学350

三、黏附材料与药物的眼部吸收351

四、环糊精用做滴眼剂辅料352

第二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设计352

二、眼内释药实验353

第三节 眼科用给药系统的质量研究353

一、体外释药试验353

三、药效学试验354

四、刺激性试验354

第四节 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354

一、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组成354

二、影响膜扩散-控释眼科用给药系统释放的因素354

三、制备和举例355

第五节 控制溶解眼科用给药系统356

第六节 脂质体眼科用给药系统356

一、脂质体眼用制剂的类型356

二、脂质体眼用给药系统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357

三、制备和举例358

第七节 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358

一、生物降解性微球与毫微球眼科用给药系统的特点358

一、特点359

第八节 植入型眼科用给药系统359

二、制备与举例359

二、制备及举例360

参考文献360

第十四章 阴道与子宫给药系统362

第一节 阴道给药362

一、阴道的结构与生理362

二、药物吸收途径及其影响因素362

三、局部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364

四、全身作用的阴道给药剂型366

第二节 子宫内给药系统373

一、概述373

二、子宫结构373

三、子宫内给药系统的设计374

四、应用实例375

参考文献378

第十五章 直肠给药系统380

第一节 概述380

一、双层栓381

第二节 栓剂381

二、中空栓剂382

三、微囊栓剂386

四、渗透泵栓剂387

五、凝胶栓剂388

六、骨架控释栓剂388

七、膜控释直肠给药系统389

第三节 微型灌肠剂389

参考文献390

第十六章 植入给药系统391

一、膜-扩散控释植入给药391

二、渗透压控释植入给药393

三、溶解扩散控释植入给药395

四、溶蚀扩散控释植入给药396

五、骨架扩散控释植入给药396

参考文献399

一、热控制脉冲式给药400

第十七章 其他控释给药系统400

第一节 非口服脉冲给药系统400

二、电化学控制脉冲式给药401

三、超声波控制脉冲式给药403

四、光控脉冲式给药403

第二节 自调式给药系统404

一、pH敏感型自调式给药404

三、尿素-尿素酶体系405

四、胰岛素自调式反应器405

二、竞争结合机制的自调式给药405

第三节 静脉给药系统406

第四节 肌内或腹腔注射给药系统407

参考文献407

第十八章 脂质体408

第一节 概述408

第二节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与分类410

一、脂质体的组成410

三、脂质体的理化性质414

二、脂质体的结构414

四、脂质体的分类417

第三节 脂质体的靶向性419

一、靶向性的概念419

二、脂质体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特点420

三、脂质体靶向治疗的限制421

四、靶向类型422

五、靶向性评价425

第四节 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425

一、脂质体的作用机理425

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427

第五节 脂质体的制法与举例428

一、薄膜法428

二、逆相蒸发法430

三、溶剂注入法432

四、去污剂分散法433

五、钙融合法433

七、主动包封法434

六、冻结融解法434

八、冷冻干燥法435

九、复乳法436

十、离心法436

十一、前体脂质体法436

十二、制备脂质体气雾剂437

十三、脂质体制备方法比较437

十四、脂质体的分离与灭菌438

一、脂质体的包封率440

第六节 脂质体的质量研究440

二、稳定性与渗漏441

三、脂质体的粒径和分布444

四、表面电性的测定445

五、体内分布试验和药效学试验446

第七节 特殊性能脂质体460

一、免疫脂质体460

二、多糖(糖脂)被复的脂质体462

四、pH敏感脂质体463

三、热敏感脂质体463

五、长循环脂质体464

六、光敏感脂质体465

七、前体脂质体465

八、聚合膜脂质体466

九、经大豆甾醇及其葡萄糖苷修饰的脂质体466

十、提高脂质体肝靶向性研究467

参考文献468

第十九章 微球471

第一节 概述471

第二节 成球材料475

一、成球材料的分类及应具备的条件475

二、主要成球材料476

第三节 靶向性和栓塞性与释放机制479

一、靶向性480

二、栓塞性483

三、微球的释药机制488

四、影响微球的释药因素490

一、加热固化法491

第四节 制备和举例491

二、加交联剂固化法492

三、溶剂挥发法493

四、照射聚合法496

五、喷雾干燥法496

第五节 质量研究497

一、载药量497

二、含量测定497

三、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498

四、溶出度测定499

五、体外释放实验499

六、溶胀率和溶胀压测定500

九、栓塞性试验501

十、有机溶媒的残留501

十一、微球表面的PVA含量测定501

八、稳定性考察501

七、体内分布试验501

十二、表面特性502

十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502

参考文献503

第二十章 新型乳剂506

第一节 概述506

一、与普通乳剂的区别506

三、发展状况507

二、分类与特点507

四、乳化剂508

第二节 静脉输送营养乳剂509

一、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特点510

二、静脉输送营养乳剂的处方510

三、制备和举例511

第三节 靶向性给药乳剂512

一、靶向性作用512

二、靶向性一级乳剂514

三、复乳514

第四节 新型乳剂稳定性516

一、一级乳剂的稳定性517

二、复乳的稳定性518

第五节 提高稳定性的方法522

一、明胶微球乳剂522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乳522

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凝胶乳523

四、其他乳剂523

参考文献524

第一节 概述525

第二十一章 纳米粒525

第二节 纳米球与纳米囊526

一、制备方法527

二、纳米粒性质的影响因素529

三、纳米粒的体内分布530

第三节 药质体530

一、药质体的制备531

第四节 脂质纳米球532

二、药质体的稳定性532

三、体内分布与毒性532

一、脂质纳米球的特点及对被包裹药物的要求533

二、工艺533

三、稳定性533

四、体外释放模型533

五、体内靶向性534

第五节 纳米乳534

一、形成机理534

二、乳化剂使用选择依据535

三、常用的乳化剂535

四、制备方法536

五、助乳化剂对纳米乳制备的影响536

第六节 聚合物胶束537

参考文献538

一、分类与特点540

二、发展简况540

第二十二章 磁性药物制剂540

第一节 概述540

三、在医学领域的应用541

第二节 组成材料543

一、磁性材料543

二、骨架材料543

三、药物544

第三节 磁控定位及其影响因素544

一、磁性物质的磁化544

三、影响磁控定位的因素545

二、磁控定位545

第四节 磁性微球与磁性纳米球的制备547

一、磁性微球的制备547

二、磁性纳米球的制备551

三、磁性微米与纳米药物制剂安全性要求552

第五节 磁性片剂和磁性胶囊552

一、治疗用磁性缓释片剂和胶囊552

二、药物标记和监测分析用磁性片剂和胶囊553

二、体内磁控定位试验554

第六节 磁控定位试验554

一、体外磁控定位试验554

参考文献555

第二十三章 大分子载体给药系统557

第一节 概述557

一、大分子载体与前体药物557

二、研究进展558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559

一、单克隆抗体的性质560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载体药物560

二、单克隆抗体与药物的偶联562

三、药物-抗体偶联物的制备567

四、药物-抗体偶联物的质量研究572

第三节 其他大分子载体药物575

一、多肽与蛋白载体药物575

二、多糖载体药物576

三、合成高分子载体药物576

参考文献5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