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无线网状网 架构、协议与标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无线网状网 架构、协议与标准](https://www.shukui.net/cover/1/32285360.jpg)
- (中)张彦等著;郭达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6881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65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无线电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无线网状网 架构、协议与标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无线网状网:问题与解决方案3
1.1概述3
1.2无线ad hoc网络与无线网状网的比较3
1.3无线网状网的难题4
1.3.1吞吐量5
1.3.2吞吐量公平6
1.3.3可靠性和健壮性7
1.3.4资源管理7
1.4无线网状网的设计要点8
1.4.1网络结构设计要点8
1.4.2网络协议设计要点9
1.5多射频无线网状网设计要点10
1.5.1结构设计要点11
1.5.2媒体访问控制设计要点11
1.5.3路由协议设计要点12
1.5.4路由判据设计要点12
1.5.5拓扑控制设计要点13
1.6多射频无线网状网链路层解决方案13
1.7多射频无线网状网媒体访问控制协议16
1.7.1多信道CSMA MAC16
1.7.2交错载波侦听多址接入17
1.7.3基于TDMA的两状态媒体访问控制方案18
1.8多射频无线网状网路由协议19
1.8.1多射频无线网状网的新路由判据20
1.8.2多射频链路质量源路由21
1.8.3负载感知干扰均衡路由协议23
1.9多射频无线网状网拓扑控制方案24
1.9.1拓扑控制协议的目标24
1.9.2骨干拓扑合成算法24
1.10开放性问题26
1.11总结26
参考文献27
第2章 多射频多信道网状网29
2.1概述29
2.1.1802.11网状网架构30
2.1.2提升容量30
2.1.3举例33
2.2射频使用策略35
2.3信道分配和路由37
2.3.1信道分配的基础38
2.3.2公式和算法40
2.3.3局限性41
2.3.4路由判据42
2.3.5综合方法43
2.4开放性问题44
参考文献45
第3章 IEEE 802.11无线网状网47
3.1引言47
3.2性能问题及原因48
3.2.1容量受限48
3.2.2数据流不公平性50
3.3高性能路由协议52
3.3.1链路质量感知路由52
3.3.2干扰感知路由53
3.3.3多径路由53
3.3.4差异感知路由54
3.3.5机会路由54
3.4多信道无线网状网55
3.4.1基于拓扑的信道分配55
3.4.2流量感知的信道分配56
3.4.3动态信道分配56
3.4.4信道间干扰57
3.5数据流公平性58
3.5.1公平性参考模型58
3.5.2隐式的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59
3.5.3显式的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59
3.5.4入口数据流节流59
3.5.5邻居区域RED60
3.5.6覆盖MAC层方法60
3.6其他问题60
3.6.1服务质量60
3.6.2拓扑规划61
3.6.3增强拓扑发现61
3.6.4长距离无线网状网62
3.7开放性问题62
3.7.1最大最小流分配62
3.7.2干扰感知多径路由协议63
3.7.3基于方向性天线的网状网63
3.7.4安全路由协议63
3.7.5故障诊断63
3.8总结63
参考文献64
第4章 无线网状网中的路由71
4.1概述71
4.2无线网状网的特性72
4.3路由协议的一般概念72
4.3.1路由协议的分类72
4.3.2二层路由73
4.3.3无线网状网中路由的需求74
4.3.4适合于负载均衡和容错的多路径路由74
4.3.5QoS路由74
4.4路由判据75
4.5路由协议76
4.5.1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路由协议76
4.5.2动态源路由协议78
4.5.3最优链路状态路由协议78
4.5.4跨层路由方法80
4.5.5带宽感知路由80
4.5.6多射频链路质量源路由协议81
4.5.7无线网状网中其他基于拓扑的路由协议81
4.5.8基于位置的路由协议82
4.6适合802.11s WLAN网状网的路由83
4.6.1空中传播时间路由判据83
4.6.2混合无线网状网协议84
4.6.3射频感知最优化链路状态路由85
4.6.4可扩展性86
4.7路由和信道分配联合86
4.7.1负载感知路由和信道分配联合87
4.7.2基于LP的路由和信道分配联合88
4.8前景展望和开放性问题90
参考文献90
第5章 无线网状网媒体访问控制92
5.1设计目标与面临的难题93
5.2传统无线MAC协议94
5.2.1Aloha与时隙Aloha94
5.2.2CSMA与CSMA/CA95
5.2.3IEEE 802.11 DCF协议95
5.2.4IEEE 802.11e MAC协议96
5.3WMN的高级MAC协议98
5.3.1配置定向天线的网状网节点的协议98
5.3.2多信道MAC协议100
5.3.3同步网状网的无竞争MAC协议104
5.4802.11工作组提出的高级MAC特征105
5.4.1网状网内拥塞控制106
5.4.2公共信道结构107
5.4.3网状网确定性的接入108
5.5折中和约束109
5.6总结和前景展望110
参考文献110
第6章 无线网状网的安全114
6.1安全技术概述114
6.2网状网应用场景116
6.2.1单独管理域117
6.2.2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117
6.2.3网状网联盟118
6.2.4公用网状网118
6.3网状网安全议题118
6.3.1安全挑战119
6.3.2WMN的潜在攻击119
6.3.3认证120
6.3.4安全的MAC层121
6.3.5安全路由123
6.3.6密钥管理和通信安全125
6.3.7入侵检测127
6.3.8WMN的其他安全技术127
6.4具体的提议127
6.4.1系统提议127
6.4.2认证协议129
6.5总结和开放性问题135
致谢135
参考文献135
第7章 无线网状网的扩展性139
7.1概述139
7.2相关工作141
7.3可扩展的密集城市区域无线网状网142
7.3.1网络架构与假设142
7.3.2最优化的AP部署方案144
7.3.3密集城市区域无线网状网的数值实例147
7.4可扩展的基于环的广域无线网状网149
7.4.1网络架构及假设149
7.4.2无线冲突域和无线感知域149
7.5跨层吞吐量分析151
7.5.1基于环的多跳WMN中的信道活动151
7.5.2MAC吞吐量154
7.6基于环的网状网单元中的最佳覆盖和容量156
7.6.1问题阐述156
7.6.2超结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最优化方法156
7.6.3基于环的WMN实例157
7.7开放性问题159
7.7.1服务质量160
7.7.2跨层设计160
7.7.3协作通信160
7.8总结161
致谢161
参考文献161
第8章 无线网状网中的负载均衡164
8.1概述164
8.2无线网状网中的网关负载均衡165
8.2.1基于移动边界的负载均衡166
8.2.2基于分区主机的负载均衡168
8.2.3基于概率分割的负载均衡169
8.3无线网状网中的中央负载170
8.3.1最短路径路由和中央负载171
8.3.2无线网状网负载均衡中基于环的路由策略172
8.3.3均匀节点分布下的平均路径长度分析179
8.4无线网状网中的其他负载均衡解决方案179
8.4.1ad hoc负载均衡路由180
8.4.2ad hoc按需距离矢量负载均衡180
8.5开放性问题182
8.6总结182
致谢183
参考文献183
第9章 无线网状网中的跨层优化185
9.1概述185
9.1.1无线网状网185
9.1.2章节组织186
9.2结构性考虑——全IP无线网络186
9.3跨层优化187
9.3.1使用跨层信息的优点与需求187
9.3.2链路调度中的跨层信息合并188
9.4链路调度优化算法188
9.4.1背景信息188
9.4.2问题阐述189
9.5联合功率控制和多速率分配190
9.5.1传输功率值离散情形191
9.5.2复合函数:最大化吞吐量并最小化功率191
9.6带舍入的LP近似192
9.6.1确定性舍入193
9.6.2随机舍入193
9.7随机舍入分析195
9.8使用非独立随机舍入提升性能196
9.9使用连续优化来解决整数时隙分配问题197
9.10数值分析197
9.10.1仿真拓扑197
9.10.2仿真结果198
9.11开放性问题200
9.11.1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调度200
9.11.2分布式链路调度201
9.11.3优化分解201
9.12总结201
致谢201
参考文献202
第10章 无线网状网中的多媒体通信205
10.1概述205
10.2多媒体的特性和服务质量的要求205
10.2.1通信需求205
10.2.2鲁棒性问题206
10.2.3感知质量评价207
10.3协议和开放性问题207
10.3.1网络容量208
10.3.2网络时延209
10.3.3切换209
10.3.4网络路由210
10.4新的多媒体应用212
10.4.1流媒体服务212
10.4.2交互式语音服务213
10.4.3车辆间通信215
10.4.4实时多玩家游戏217
10.5总结218
参考文献218
第11章 无线网状网中的多天线技术225
11.1概述225
11.2多天线技术概述225
11.2.1波束赋形和天线零陷226
11.2.2分集和空时编码227
11.2.3空间复用技术228
11.3无线网状网概述229
11.3.1无线网状网的特点229
11.3.2无线网状网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230
11.4无线网状网中的多天线技术231
11.4.1增加容量和吞吐量231
11.4.2提高路由性能232
11.4.3改善能量效率233
11.4.4其他性能改善235
11.5总结和讨论236
参考文献236
第12章 IEEE 802.11s无线局域网状网的标准化243
12.1概述243
12.2WLAN网状网入门244
12.2.1WLAN网状网拓扑244
12.2.2WLAN网状网的标准化245
12.3WLAN网状网的基本服务245
12.3.1WLAN帧格式245
12.3.2回程信道选择246
12.3.3网状网链路操作247
12.3.4网状网信标248
12.4WLAN网状网媒体访问控制249
12.4.1多信道媒体访问控制249
12.4.2网状网确定接入250
12.5网状网的节能250
12.6网状网的网络发现251
12.6.1拓扑发现251
12.6.2邻居发现251
12.7网状网路由和中继252
12.7.1WLAN网状路由框架252
12.7.2路径选择判据252
12.7.3混合无线网状网协议253
12.7.4无线感知优化链路状态路由协议255
12.7.5WLAN网状网中的中继255
12.8WLAN网状网的协作256
12.8.1与802 LAN的二层桥接256
12.8.2与高层的协作257
12.8.3对多入口的支持257
12.9WLAN网状网的安全258
12.9.1安全框架结构258
12.9.2管理帧的安全259
12.10WLAN网状网的服务质量260
12.10.1回程和接入流量分离260
12.10.2WLAN网状网的拥塞控制260
12.11管理和配置261
12.12IEEE 802.11s和实用网状网261
12.13总结262
参考文献262
第13章 IEEE 802.16 WiMAX网状网互连264
13.1概述264
13.1.1标准化情况265
13.1.2点到多点和网状网互连模式265
13.2物理层和MAC层概述266
13.2.1OFDM符号266
13.2.2自适应调制和编码267
13.2.3MAC层概述267
13.3IEEE 802.16 WiMAX的点到多点模式268
13.3.1帧结构268
13.3.2PMP模式的能量管理268
13.3.3PMP模式的安全管理270
13.4IEEE 802.16 WiMAX网状网模式272
13.4.1帧格式272
13.4.2入网过程273
13.4.3控制子帧中MSH-NENT消息的调度276
13.4.4控制子帧中MSH-NCFG消息的调度276
13.4.5数据子帧的调度277
13.4.6网状网模式的安全性管理278
13.5WiMAX网状网模式的QoS机制279
13.6WiMAX网状网互连的吞吐量和时延280
13.6.1WiMAX仿真器280
13.6.2性能验证282
13.7当前研究情况和开放性问题284
13.7.1WiMAX和WiMAX媒体访问控制协议的区别284
13.7.2理论模型和仿真工具285
13.7.3服务质量285
13.7.4干扰假设286
13.7.5可扩展性286
13.7.6拓扑控制286
13.7.7时隙分配算法287
13.8总结287
参考文献287
第14章 认知无线电和动态频谱管理291
14.1概述291
14.2认知无线电概念292
14.2.1定义和特征292
14.2.2认知无线电体系结构294
14.2.3认知网络294
14.2.4频谱共享的变形波形295
14.2.5干扰温度296
14.3CR的机会主义分布式频谱分配297
14.3.1分布式和协作方法的效益297
14.3.2群体智能298
14.3.3博弈论299
14.4经济和技术动机的结合299
14.4.1技术方面299
14.4.2经济的问题300
14.4.3增强无线电拍卖多路接入协议301
14.4.4拍卖序列和认知意识301
14.4.5技术-经济环境内的认知终端301
14.4.6分散多归属系统结构303
14.4.7系统描述303
14.4.8投标(出价)策略304
14.4.9分布式频谱共享310
14.5总结311
致谢311
参考文献311
第15章 无线网状网案例研究:火灾应急管理和市场分析316
15.1概述316
15.2提议的WMN简介318
15.3需求318
15.3.1一般性需求319
15.3.2特殊需求319
15.4市场分析320
15.4.1无线电接口数量323
15.4.2无线电技术323
15.4.3路由协议323
15.4.4安全性324
15.4.5服务质量324
15.4.6多播324
15.4.7外形因素和重量324
15.4.8可调节性324
15.4.9管理和监测324
15.4.10设备平台选择325
15.5平台设计和实现325
15.5.1硬件平台325
15.5.2软件326
15.6验证329
15.6.1端到端可用吞吐量329
15.6.2端到端时延330
15.6.3路由协议对拓扑变化的反应能力330
15.6.4多播通信333
15.7总结334
15.8开放性问题334
15.8.1拥塞控制334
15.8.2定位334
15.8.3维护路由协议连通性的链路层通告335
15.8.4服务质量335
15.8.5多播335
15.8.6无线电接口335
15.8.7多射频接口336
致谢336
参考文献336
第16章 公共安全和灾难救助应用中的无线网状网340
16.1概述340
16.2无线网状网340
16.2.1WMN的结构341
16.2.2WMN的特点342
16.2.3WMN系统和标准343
16.3公共安全和灾难恢复通信344
16.3.1PSDR指挥和通信架构344
16.3.2PSDR通信网络类型345
16.3.3当前的PSDR通信技术346
16.3.4功能需求346
16.3.5性能需求347
16.4用于PSDR通信的WMN348
16.4.1功能需求348
16.4.2性能需求351
16.5重要研究工作352
16.5.1物理层352
16.5.2媒体访问控制层353
16.5.3网络层353
16.5.4较高层354
16.6总结354
致谢355
参考文献355
缩略语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