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通史 下
  • 张舜徽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3524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38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660页
  • 主题词:中国-通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土地制度746

(一)传说中的“井田”746

(二)汉代“限田”之议749

(三)新莽的“王田”751

(四)晋代的“占田”754

(五)北魏的“均田”757

(六)明代的“皇庄”和清代的“圈地”759

二 赋税制度764

(一)赋的起源和远古所谓贡、助、彻等什一而税的传说764

(二)按亩纳税之制的开始实行766

(三)汉代的田租、口赋、算赋、徭役及其他769

(四)自汉末、魏、晋以来所实行以户为征收单位的“户调制”773

(五)唐代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775

(六)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地丁制780

三 货币制度787

(一)货币的发生和发展787

(二)自秦至五代货币的演变791

(三)自宋至清货币的演变和历代以金银谷帛为支付手段的作用794

(四)纸币的兴起和因革798

四 职官制度803

(一)职官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官制803

(二)封建社会的官制807

甲 最高统治者及其后妃的名位807

乙 中央机构的职官809

丙 地方机构的职官813

五 铨选制度819

(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选拔人才的方法819

(二)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法(上)821

(三)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方法(下)824

六 教育制度828

(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828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变化831

(三)书院制度的兴起和衰落834

(四)私塾教学所采用的识字课本838

(五)私塾教学所采用的其他课本841

(六)塾师教学的方法和影响844

七 宗法制度848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和作用848

(二)由宗法制度所引起的“三纲”851

八 礼俗制度856

(一)一切阶级社会的礼制都是专为统治阶级设的856

(二)古代礼俗对后世的影响860

九 军事制度864

(一)兵器的沿革864

(二)兵制的发展变化之一869

(三)兵制的发展变化之二873

(四)兵制的发展变化之三876

十 刑法制度880

(一)刑法的起源和奴隶社会的刑法880

(二)封建社会的刑法一(秦汉魏晋南北朝)883

(三)封建社会的刑法二(隋唐五代)888

(四)封建社会的刑法三(宋元明清)890

(五)历代法典编定的沿革一(战国至汉末)894

(六)历代法典编定的沿革二(三国至清末)896

一 文字902

(一)远古汉字的发生与发展902

(二)汉字发展到很多以后,出现了“六书”的理论905

(三)古代字书的源流和体例909

(四)古代字书的旁支之一——音韵书915

(五)古代字书的旁支之二——训诂书917

(六)综述清代学者的成就920

二 书籍922

(一)记载文字的工具(甲骨、金石、竹木、缣帛和纸)922

甲 甲骨923

乙 金石925

丙 竹木928

丁 缣帛和纸930

(二)传播文字的工具(印刷术的发明)931

(三)远古书籍的几种形式936

(四)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939

(五)古代书籍大部分是由集体写成的941

(六)历代集体修书的事实943

(七)历代集体校书的工作946

(八)历代图书的编目和分类948

(九)历代类书、丛书的纂辑952

(十)历代图书的集中和散佚958

三 文学964

(一)先秦文学964

甲 抒情作品964

乙 纪实作品966

丙 说理作品968

(二)两汉文学969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972

(四)隋唐文学975

(五)宋元文学978

(六)明清文学983

四 史学989

(一)远古记事的原始形式和先秦史籍的出现989

(二)百科全书式通史——《史记》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础995

(三)通史的续修工作1000

(四)仿效《史记》写作形式“具体而微”的纪传体断代史1003

(五)仿效《史记》写作形式“得其一体”的编年史和制度史1015

(六)史论、史评、史钞、史考等类书籍的相继出现1020

五 方志学1029

(一)方志的源流和体例1029

(二)方志的地位和作用1032

(三)方志与沿革地理的关系1034

(四)方志中重要内容之一——地图1037

(五)方志中重要内容之二——图表1040

六 文献学1044

(一)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1044

(二)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一——抄写1046

(三)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二——注解1048

(四)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三——翻译1050

(五)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四——考证1053

(六)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五——辨伪1055

(七)文献整理的具体工作之六——辑佚1058

七 哲学1061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概况1061

(二)周秦道家所阐明的人君南面术1064

(三)汉代学者多深通道家“无为”的要义1070

(四)古书所称“危微精一”,实即人君南面术1073

(五)两千余年间儒学分歧的原因与趋向1076

八 宗教1080

(一)宗教的发生、发展和变化1080

(二)中国自有的宗教——道教1082

(三)由国外输入的佛教1087

(四)由国外输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092

(五)封建统治者利用宗教麻醉人民1097

九 音乐1100

(一)音乐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音乐1100

(二)奴隶社会的音乐(上)1101

(三)奴隶社会的音乐(下)1105

(四)封建社会的音乐(上)1108

(五)封建社会的音乐(下)1111

(六)宫廷雅乐的作用和影响1114

十 书画1116

(一)原始社会的书画1116

(二)奴隶社会的书画1117

(三)封建社会的书画一(秦、汉)1120

(四)封建社会的书画二(魏、晋、南北朝)1123

(五)封建社会的书画三(隋、唐、五代)1125

(六)封建社会的书画四(宋、元、明、清)1127

(七)历代书画家的继承与创新1130

一 政治1137

姬旦1137

管夷吾1138

公孙侨1140

邓析1141

李悝1142

西门豹1144

申不害1145

赵武灵王1146

公孙鞅1147

范雎1149

李斯1150

萧何1152

诸葛亮1153

谢安1155

王猛1156

魏征1157

松赞干布(附文成公主)1159

王安石1160

耶律楚材1163

张居正1165

林则徐1167

二 军事1170

孙武1170

吴起1172

孙膑1173

卫青1175

霍去病1176

赵充国1177

祖逖1178

李纲1180

成吉思汗1182

戚继光1183

努尔哈赤1185

三 英杰1188

苏武1188

张骞1189

王昭君1190

班超1192

岳飞1193

文天祥1195

于谦1197

史可法1200

郑成功1202

夏完淳1204

谭嗣同1206

秋瑾1207

四 哲学1209

老聃1209

庄周1211

墨翟1212

荀况1213

韩非1215

司马谈1216

王充1218

鲍敬言1219

范缜1221

柳宗元1222

张载1224

李贽1225

王夫之1226

廖燕1228

戴震1229

龚自珍1231

魏源1232

康有为1234

严复1236

五 教育1238

孔丘1238

孟轲1240

董仲舒1242

马融1243

邴原1244

王通1245

胡瑗1246

朱熹1247

陆九渊1249

王守仁1250

孙奇逢1252

张履祥1253

颜元(附李塨)1254

江永1255

张之洞1256

六 医学1258

扁鹊1258

淳于意1259

涪翁(附程高、郭玉)1260

张仲景1261

华佗1262

王叔和1263

陶弘景1264

孙思邈1265

王惟一1266

刘完素(附张从正)1267

宋慈1270

李时珍1272

傅山1273

徐大椿1274

王清任1275

七 科学1277

张衡1277

马钧1278

祖冲之1279

贾思勰1281

苏颂1282

沈括1283

李诫1284

郭守敬1285

王祯1287

朱载堉1288

徐光启1288

宋应星1291

王锡阐1291

梅文鼎1292

明安图1293

王贞仪1294

李善兰1295

华蘅芳1296

八 工技1298

公输般1298

李冰1299

赵过1300

蔡伦1301

宇文恺1302

李春1303

喻皓1303

毕昇1304

黄道婆1305

潘季驯1307

九 字学1309

史游1309

许慎1310

徐铉(附徐锴)1311

桂馥1312

段玉裁1313

吴大澂1314

孙诒让1315

十 文学1317

屈原1317

贾谊1318

陶渊明1319

李白1320

杜甫1321

白居易1322

韩愈1323

欧阳修1324

苏轼1325

陆游1326

辛弃疾1327

关汉卿1328

王实甫1329

施耐庵1330

罗贯中1331

曹雪芹1332

十一 史学1334

司马迁1334

班固1336

荀悦1337

常璩1338

刘知几1339

杜佑1340

司马光1341

郑樵1342

袁枢1343

马端临1344

黄宗义1345

章学诚1346

十二 文献学1348

刘向(附刘歆)1348

郑玄1349

陆德明1350

胡应麟1351

顾炎武1352

王念孙1354

钱大昕1355

纪昀1356

十三 地理学1358

裴秀1358

郦道元1359

贾耽1360

朱思本1361

郑和1362

罗洪先1363

徐霞客1364

顾祖禹(附刘献廷)1365

十四 宗教1367

法显1367

鸠摩罗什1368

玄奘1369

鉴真1370

十五 书法1372

王义之(附王献之)1372

欧阳询1373

颜真卿1373

柳公权1374

蔡襄1374

黄庭坚1375

米芾1375

赵孟頫1376

康里巙巙1376

文征明1377

伊秉绶1377

何绍基1378

十六 绘画1379

顾恺之1379

展子虔1380

王维1380

韩干1381

顾闳中1381

李公麟1382

张择端1382

沈周1383

徐渭1384

朱耷1384

原济1385

华岩1385

后记1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