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立法实证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方立法实证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1/32294654.jpg)
- 崔卓兰,于立深,孙波,刘福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978780198553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1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34页
- 主题词:地方-立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方立法实证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方立法概述1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内涵1
一、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1
二、有立法权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4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特征5
一、地方立法的从属性5
二、地方立法的相对独立性5
三、地方立法的地方性7
第三节 地方立法的形态8
一、执行性立法8
二、补充性立法9
三、自主性立法9
四、先行立法11
五、实验立法12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地位13
第五节 地方立法的作用14
第二章 地方立法权16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16
一、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制约因素16
二、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划分模式25
三、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方式30
第二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40
一、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历史沿革40
二、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划分的现状分析48
三、中央与地方立法权限的优化配置68
第三节 地方专属立法权83
一、专属立法权的可行性83
二、地方享有专属立法权的重要意义88
三、确定我国地方专属立法权的标准90
四、确定地方专属立法权的可操作步骤97
五、我国地方性事务的可能范围99
第三章 地方立法的扩张趋势分析102
第一节 地方立法扩张的表现103
一、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越来越多103
二、地方立法数量增长迅速105
三、地方立法越来越多地调整地方性事务107
四、地方立法权能扩张113
第二节 地方立法扩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原因113
一、社会性事务的出现及复杂化114
二、地方性事务的差异性、复杂性和特殊性121
三、现代行政领域的新发展124
四、自由理论的发展129
五、私人自治理论135
六、紧急情况下的地方事务特殊性141
七、域外地方立法扩张的经验146
第三节 地方立法扩张的合法性保障147
一、对地方立法权膨胀的目的性引导149
二、法律调整手段的变化159
三、提高地方立法的民主参与163
四、避免泛立法主义164
五、立法保障166
第四章 地方立法权能的正当性170
第一节 地方立法权能的实际扩张171
一、地方立法权能的状态描述171
二、两个命题181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正当性阐释184
一、地方权能的自发性184
二、地方权能的合理性阐释190
三、地方权能中的地方立法195
第三节 地方立法“危害性”的分析207
第五章 地方立法中的人性表达212
第一节 人性的双重视角:人道的和本性的212
一、人性的概念阐释212
二、人性概念在制度语境中的分裂215
三、“人性本恶”是否宪政与法治的基础231
第二节 立法人性化的正当性证明233
一、人道的视角233
二、本性的视角239
第三节 地方立法人性化的实证分析247
一、人性化立法的发展状况247
二、人性化立法的操作模式249
第六章 地方立法质量252
第一节 地方立法的质量问题252
一、立法重心是数量抑或质量252
二、地方立法瑕疵考察254
第二节 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的对策分析260
一、地方立法质量问题的成因260
二、地方立法质量提高的策略263
第三节 地方立法质量评价标准267
一、建构地方立法质量评价标准267
二、立法质量评价标准的尺度270
第七章 地方立法的民主过程295
第一节 反思传统地方立法模式295
一、地方法律规则正当性质疑295
二、作为公共选择的法律规则298
三、以沟通程序为机制的立法模式305
第二节 地方立法主体的立法角色308
一、正式立法主体与非正式立法主体308
二、人民代表大会310
三、常务委员会311
四、主任会议312
五、专门委员会314
六、办事机构324
七、人民代表328
八、行政机构330
九、执政党和参政党336
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340
十一、立法咨询专家341
十二、司法机关343
十三、社会主体349
第三节 地方立法信息收集程序351
一、中国特色的立法信息收集机制351
二、座谈会353
三、调查研究会358
四、专家论证会362
五、听证会363
六、公众参与立法程序探索369
七、立法信息和意见收集实例373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沟通过程376
一、立法沟通376
二、辩论378
三、对话382
四、协商384
五、妥协386
六、审议和表决389
七、立法沟通实例391
第五节 地方立法监督程序400
一、立法监督权400
二、执法检查401
三、听取和审议工作报告405
四、法规备案审查405
五、司法解释备案409
第八章 地方立法的成本效益评估411
第一节 立法评估411
一、法案评估411
二、法律评估412
三、立法成本413
四、地方立法评估415
第二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417
一、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法学意义417
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起源420
三、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制度化421
四、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内涵424
五、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与价值分析方法的关系425
第三节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制度运行机制428
一、管制与成本效益分析的实施组织428
二、成本效益分析的档案材料或信息收集制度430
三、管制分析报告的基本格式431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评估机制433
一、《公路法》修订草案的教训433
二、立法评估机制探索434
三、北京市烟花爆竹燃放立法评估436
四、上海市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后评估”442
第九章 地方立法的实效性444
第一节 立法的经验—实用主义444
第二节 地方立法的公布447
一、公布的时间、方式和范围447
二、公众的了解程度455
第三节 地方立法的执行459
一、作为政府的行政依据460
二、作为法院的审判依据463
三、公众的行为依据466
第四节 地方立法的实际有效性468
一、判决后的执行情况468
二、公众的心理认同度471
第十章 省际协议——中国地方立法新形式的探索474
第一节 时代催生新的法律形式474
一、区域发展与地方立法方式变革474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省际协议476
三、对省际协议的评价491
第二节 美国州际契约的性质、特征和主题493
一、州际契约介绍493
二、州际契约的一般特征497
三、州际契约的主题和主要的州际契约499
第三节 中国省际协议的法律问题500
一、省际协议是否一种法律形式501
二、省际协议的法律效力502
三、省际协议的合法性502
第四节 地方联合立法体制的检讨505
一、民国宪法创制地方联合立法模式506
二、地方联合立法模式的现代意义508
参考文献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