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2375850.jpg)
- 肖江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780161401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法学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2
第一章 界定、价值与传统2
一、学术史与学科史3
(一)客观史与主观史3
(二)“学术”、“学术史”与“学科史”4
第二编 学科演进5
(三)经济法学史与经济法学学术史辨7
(四)有没有历史?有没有学术史?10
二、中国经济法学史的研究价值12
(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3
(二)揭示逻辑,评判得失,前瞻未来14
(三)发掘积淀,提升规范,促进学科发展15
三、学术史范式及其源流17
(一)学术史的中国源流与西方影响17
(二)学术史范式传统21
(三)以问题为中心:现当代的学术史范式23
一、特殊因素25
第二章 中国经济法学史定位25
(一)历史的长短25
(二)成熟度26
(三)方法积累27
二、目标取向28
(一)基本追求28
(二)目标层次28
三、体系、领域与问题29
(一)中国经济法学史体系框架29
(二)总论学术史理论体系32
(三)分论学术史理论体系37
四、方法论原则38
(一)求真38
(二)明理39
(三)致用40
一、题义阐释42
(一)研究视角:侧重于学术史的学科史42
第三章 题旨、体系与方法42
(二)内容界域:演进史、学术史、教育史43
(三)空间界域:中国45
(四)学者界域:不以中国经济法学界为限45
二、主旨陈述46
三、体系构造47
(一)主旨逻辑47
(二)内容链47
(三)形式链48
四、研究方法48
(一)技术层次49
(二)学科层次49
(三)方法论层次50
第四章 缘起论:语词考的视角52
一、“经济法”语源52
(一)“经济法”国外语源考52
(二)“经济法”中国语源58
(三)“经济法”训诂60
二、“经济法”语义变迁62
(一)经济法学的世界缘起62
(二)西欧:“经济的法”与“经济法”63
(三)苏联:近60年的论争68
(四)日本:两类学说71
(五)美国:实与名73
三、语词视角中的中国经济法学缘起74
(一)从“经济的法”到“经济法”74
(二)作为学科、专业和课程名称的“经济法”75
(三)经济法学中国缘起的价值分析77
第五章 演进论:学科史的分期解读81
一、中国经济法学史分期论82
(一)分期价值82
(二)分期依据83
(三)一种尝试86
二、蓬勃兴起时期概览90
(一)背景提要91
(二)关键史实95
(三)学科形成98
(四)粗放性特质101
三、初步发展时期概览102
(一)背景提要102
(二)呈调整态势的研讨交流105
(三)过渡性特质108
四、走向成熟时期概览109
(一)背景提要109
(二)学术活动日趋繁盛113
(三)总体上走向成熟115
第六章 教育论:若干问题分析118
一、课程开设和专业设置120
(一)经济法课的最初开设120
(二)教研机构和专业的最初设立121
(三)现状及其规模122
二、教材编撰与体系分析124
(一)三个时期的大规模编撰125
(二)教材编撰中的理论探索130
(三)概论式教材体系分析132
三、经济法学教育与经济法学发展140
(一)价值互动140
(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141
(三)一种改进思路143
第三编 总论学术史148
第七章 本体论研究变迁论(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术史研究148
一、“春秋战国”149
(一)类型疏理149
(二)背景与前提考察155
(三)共识的趋势157
二、过渡形态159
(一)主流学说和并存观点159
(二)背景分析161
(三)共识与评价162
三、走向成熟167
(一)学说和观点疏理167
(二)视角提炼的逻辑168
(三)行为视角及其模式171
(四)特质视角及其模式174
(五)共识的价值、“立体成像”与基本共识175
第八章 本体论研究变迁论(二)182
一、曾为焦点的经济法地位182
(一)部门法划分标准183
(二)可区分性与协同性185
(三)法域归属190
(四)从研究目的角度的评说191
二、渐趋明晰的经济法体系195
(一)范畴的区分与等同195
(二)构造设计197
(三)同质性:体系构造的关键201
三、接近成熟的经济法概念205
(一)视角归纳205
(二)相对成熟的领域208
一、“史前时期”211
第九章 价值论研究变迁论211
(一)研究要览212
(二)局限性及其原因214
二、不同视角中的经济法价值217
(一)范畴界定217
(二)视角提炼218
(三)视角中的共识219
三、分层级的经济法宗旨225
(一)界定宗旨225
(二)初级与终极226
四、趋于共识的经济法原则227
(一)界定227
(二)三项共识228
(一)和法的价值论之间231
五、仍需完善的价值论231
(二)范畴建设232
(三)体系化233
第十章 经济法实现论研究变迁论——以经济法主体和经济法制定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为主236
一、尚待完善的主体范畴238
(一)主体研究的演进238
(二)范畴提炼上的努力240
二、经济法制定理论的双向深化242
(一)起始性研究242
(二)关注到立法效益和立法技术245
(三)多向深入和《经济法纲要》252
三、亟待加强的经济法实现论研究259
第十一章 总论跨领域研究变迁论263
一、从经济法史中寻求264
(一)交相辉映的两条路径265
(二)聚焦于经济法产生266
(三)对中国经济法产生的关注272
(四)对发展史的宏观解读273
二、吸引多学科视线的经济法特质274
(一)引入“特质”274
(二)初步探索276
(三)深层特质与浅层特质277
(四)经济法与行政法、民商法关系的研究282
三、学说例举288
(一)“国家协调说”289
(二)“需要国家干预说”290
(三)“社会公共性经济管理说”291
(四)“国家调制说”292
(五)“纵横统一说”293
(六)“国家调节说”294
一、方法论与学术规范297
(一)研究方法、学科归属与经济法学297
第十二章 方法、体系与未来进路297
(二)前提假设、辩证法与方法多维299
(三)学术传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303
二、总论体系的变迁与学科体系的构建306
(一)总论体系的变迁306
(二)总论体系的应然构造309
(三)分论体系的选择310
三、总论研究的未来进路312
(一)进路的取向312
(二)亟待强化的领域313
(三)加入 WTO 对总论进路的影响315
第四编 分论源流320
第十三章 市场规制法研究的变迁320
一、一般理论问题320
(一)体系构造321
(二)竞争法基础理论321
(三)经济合同法的归属324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及其完善326
(一)立法意义、立法原则327
(二)规制范围与结构模式327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方式328
(四)立法完善330
三、反垄断法问题331
(一)一般理论332
(二)经济性垄断335
(三)行政性垄断339
(四)反垄断立法343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347
(一)一般理论研究348
(二)_立法完善348
一、宏观调控法基础理论352
第十四章 宏观调控法研究的变迁352
(一)一般界定353
(二)价值论问题355
(三)宏观调控权356
(四)宏观调控立法356
二、计划法364
(一)一般问题364
(二)《计划法》365
(三)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法366
(四)产业结构调节法367
三、财政法370
(一)一般问题370
(二)预算法371
四、税收法373
(一)一般理论373
(二)税法制度研究379
(三)税制改革与税收立法381
五、金融调控法384
(一)一般理论与金融综合调控制度385
(二)货币与银行调控制度391
(三)证券、保险、期货、信托调控制度397
第十五章 跨部门法研究的变迁(一)——企业法研究的疏理399
一、研究起始401
二、全面展开402
(一)一般理论402
(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404
(三)集体企业法409
(四)私营企业法410
(五)外商投资企业法411
(六)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法律问题414
三、走向成熟时期423
(一)一般问题423
(二)公司法问题425
(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的国企改革法律问题432
(四)股份合作企业法律问题439
(五)外商投资企业法441
第十六章 跨部门法研究的变迁(二)443
一、侧重于市场规制法的跨部门法研究443
(一)证券法443
(二)价格法451
(三)产品质量法、审计法、会计法454
(四)政府采购法457
二、侧重于宏观调控法的跨部门法研究458
(一)国有资产管理法458
(二)自然资源法与能源法463
(三)社会保障法471
(四)对外贸易法、WTO 问题474
后记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