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所有权构造论 传统国有制之解构与全民所有制之重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所有权构造论 传统国有制之解构与全民所有制之重构](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2381401.jpg)
- 陈永正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42637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95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所有权构造论 传统国有制之解构与全民所有制之重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国企改革:制度与结构1
第一章 引论:国企改革的理论反思1
第二节 驳“消解论”6
第三节 驳“所有者缺位论”9
第四节 “两权分离”主张及其局限11
第五节 “双重所有权”之谬误16
第六节 国企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所有权制度19
第七节 本书的安排20
一、所有权研究方法上的误区22
第二章 所有权的构造性的一般分析22
第一节 引言22
二、所有权的构造性分析的方法论作用23
第二节 所有权的法律构造25
一、所有权概述25
二、所有权的“绝对性”和“完全性”26
三、所有权的“非实在性”与“裸体所有权”27
四、所有权的两种含义:完全所有权(广义所有权)和绝地所有权(狭义所有权)29
六、所有权成为“绝对权利”的原因31
五、对“绝对权利”的理解31
七、“原始占有”33
八、“派生占有”34
九、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原因35
第三节 关于“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的划分36
一、“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划分滥用的一个实例36
二、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考证38
三、马克思的原意及其曲解42
四、从地租和利息的比较分析驳“双重所有权”43
五、不存在“法律所有权”和“经济所有权”范畴46
第三章 所有权的构造性的历史分析48
第一节 所有权的凝聚和发散48
一、所有权凝聚和发散的含义48
二、产权空间与权利关系49
三、所有权主体的类型决定所有权人的权利实现形式50
四、“机构”作为所有权主体的权利实现形式51
第二节 所有权的原始发散52
一、马克思关于原始公有的存在方式的思想53
二、原始共同体的财产关系55
三、“所有”关系的原始构造56
第三节 私有制与所有权凝聚57
一、小块土地私有瓦解原始公有57
二、个人所有权的起源59
三、个体劳动与个人所有权凝聚61
第四节 “产权陷阱”与所有权发散63
一、所有权重新发散的历史前提63
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早期分离不影响(狭义)所有权的凝聚64
三、“产权陷阱”65
四、“产权陷阱”:控制权产生的必要条件67
五、古典企业:个人所有权的实现形式67
六、所有者退出直接生产过程68
七、现代企业:共同所有权的实现形式69
八、“控制权”的独立:所有者再现于企业70
第五节 控制权与哈持的“合同不完全”72
一、完全合同和不完全合同73
二、合同不完全与控制权无关74
三、“剩余权力”概念质疑75
四、控制权的产生不依赖于合同不完全76
五、控制权>完全合同77
第六节 “发散-凝聚-再发散”定律78
一、原始公有:所有权原始发散78
二、私有:所有权凝聚79
三、共有:所有权完全发散80
第七节 所有权的图解81
四、私有不可能永恒81
第四章 所有权的构造性和特殊分析84
第一节 论“共有制”84
一、历史上的共有84
二、共有制不构成“二重所有”85
三、共有制的本质86
四、共有制的兼容性87
五、共有制的历史作用88
第二节 共同所有权的分权构造88
一、共同所有权表现为分权构造88
二、归属权:共同所有权的权利89
三、剩余索取权:出资者保留90
四、“两权分离”的确切含义91
五、控制权制约经营权92
第三节 “共有制”的核心问题:控制权的安排93
一、控制权的安排93
二、股权分散化与“经理革命”94
三、股权重新集中与所有者重新夺回控制权95
四、关于经理控制的解释的评析97
第四节 股权与债权的比较分析99
一、债权排斥控制权99
二、股权需要控制权100
三、股权产生控制权101
第五节 法人财产、法人财产权以及所谓“法人所有权”103
二、法人财产的主体是出资者104
三、法人财产权:与共同所有权分离的经营权104
四、公司是市场主体≠公司是自身的主体106
五、不存在“法人所有权”范畴106
六、“法人的所有权”本质上是“出资者所有权”107
第六节 关于经营权108
第五章 国企所有权的构造性分析111
第一节 国企所有权的构造性特征111
第二节 国企所有权的权能结构113
第三节 国企所有权分权构造原理116
第六章 国企所有权的现实构造119
第一节 国企所有权的缺位构造格局119
第二节 国家所有权的虚伪性125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理解128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128
第七章 公有制的本义128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误解及其澄清130
第二节 公有制的存在方式的历史考察132
一、“共同占有”和“个人占有”的双重方式132
二、通过“个人占有”实现“共同占有”133
第三节 论“份地”134
一、“份地”的范围135
二、“份地”的分配135
三、“份地”不是私有财产137
四、“份地”的临界点:出让权138
五、“份地”的现代形式:企业139
六、“份地”的本质:局部占有140
第四节 公有的本质:共同占有+个人占有140
一、正确理解公有的前提140
二、公有的所有者:“集体人”141
三、“集体人”的特征142
四、“集体人”的“占有”决定公有的实现14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公有制释义145
第一节 “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命题145
一、问题的提起145
二、“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含义147
三、对所谓“恩格斯解释”的解释148
四、马克思的“注解”150
第二节 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精髓:劳动者群体行使控制权151
一、“直接结合”语焉不详151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的“阿基米德点”152
第九章 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方式154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特征154
第二节 宏观权能的政治赋予155
第三节 微观权能的天然赋予157
第十章 “股份化”质疑161
第一节 “股份化”不是惟一选择161
第二节 公司本质与国企改革162
第十一章 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传统国有制之解构166
第一节 所谓传统国有制166
第二节 传统国有制解构的必然性169
第三节 传统国有制解构的方式174
第十二章 立法建议:全民所有制之重构177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财产权利总纲177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归属权181
第三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控制权和监督权182
第四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剩余索取权187
第五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的经营权190
参考文献193
一、法人财产不是法人的财产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