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 王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710003847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81页
  • 主题词:汉语-词语-社会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汉语“词”的认识历程11

1.1 汉语词观念的萌发(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12

1.1.1 马建忠:汉语文法的基本单位——“字”12

1.1.2 章士钊:汉语文法的基本单位——“词”14

1.1.3 刘复:字是意义的最后的独立的单位15

1.1.4 陈承泽:“词”乃“虚字”也16

1.1.5 金兆梓:文法卜的一个字并不就是一个个的方块字18

1.1.6 词是表示观念、文法上有独立作用的一种符号19

1.1.7 黎锦熙的文法单位体系——字、词、短语、句子19

1.1.8 小结21

1.2.1 何容:语言的成分是有表意作用的最小的声音单位22

1.2 汉语词观念的形成(20世纪30~40年代)22

1.2.2 吕叔湘:复合的词只是最小的表现单位24

1.2.3 王力:“意义”包括“理解成分”和“语法成分”25

1.2.4 高名凯:应当跑到文字后面去看词的构成27

1.2.5 小结28

1.3 汉语词观念的确立(20世纪50~60年代)29

1.3.1 “字”和“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位30

1.3.2 应当建立词的观念31

1.3.3 确认词的标准的讨论35

1.3.4 区分词和词素的讨论42

1.3.5 区分词和词组的讨论45

1.3.6 小结49

1.4 汉语词观念的传播(20世纪70~80年代)51

1.4.1 界定词的标准逐渐聚焦形式52

1.4.2 采用韵律成分做词的形式标记55

1.4.3 现代汉语词的定量研究56

1.4.4 古汉语复音词的专书研究57

1.4.5 词的应用研究63

1.4.6 社会语言学方法的初步运用64

1.4.7 小结65

1.5 汉语词观念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66

1.5.1 字本位理论——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再认识66

1.5.2 用“音节基准”处理“两难”现象——双音定词基准69

1.5.3 韵律对构词的限制71

1.5.4 词的双音化的快速发展——内在规律和外部推力的相互作用74

1.5.5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分词研究76

1.5.6 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储存模式79

1.5.7 小结81

第2章 从语感的角度认识汉语的“词”87

2.1 百年研究的启迪87

2.2 语感及语感测量90

2.2.1 语感及其分类90

2.7.2 语感测量92

2.3 语感测量的工作程序94

2.0.1 确定选题和建立假设94

2.3.2 确立概念及测量方法95

2.3.3 设计问卷及抽样方案99

2.3.4 资料收集与数据整理103

2.3.5 统计分析与结果推论109

第3章 汉语社团对于“词”的感知114

3.1 语感测量的先导研究115

3.2.1 引发语感测量研究的动因117

3.2 由正词法拼写规则引发的公众词感测量117

3.2.2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119

3.2.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25

3.2.4 首次词感测量的实际意义129

3.3 两个独立样本的公众词感倾向测量131

3.3.1 研究方案的设计131

3.3.2 研究方案的实施136

3.3.3 资料的整理与描述139

3.3.4 两个独立样本测量结果的相关分析143

第4章 汉语社团的“字”“词”认知差异149

4.1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150

4.1.1 建立假设150

4.1.2 设计问卷151

4.1.3 收集资料155

4.2 统计分析156

4.2.1 两组调查对象指认字数结果的统计分析156

4.2.2 两组调查对象切出词数结果的统计分析160

4.2.3 同一调查对象分字与切词结果的统计析165

4.3 结果推论168

4.3.1 字是文字单位169

4.3.2 词是语言单位171

第5章 汉语构词范式的确立174

5.1 “双字格”成为汉语构词范式是汉语社团的共识175

5.1.1 汉语社团对于“双字格”构词模式的普遍认同175

5.1.2 汉语社团对于“双字格”构词模式的成功应用179

5.2 “双字格”成为汉语构词范式是历史选择的结果182

5.2.1 以联绵词为范例的组合式“双字格”的形成182

5.2.2 简缩式“双字格”对汉语构词范式的选择188

5.2.3 汉语构词法发展的必然结果190

5.3 “双字格”成为汉语构词范式是其内在品质的实现191

5.3.1 韵律要素与意义要素的完美结合191

5.3.2 自身成词和参与构词的双重功能193

第6章 三种结构词感倾向的讨论198

6.1 汉语动趋结构词感倾向的讨论198

6.1.1 学界对于 V+D 结构及 D 的认识199

6.1.2 公众关于 V+D 结构成词与否的认知倾向201

6.1.3 三音节 V+D 结构准词化倾向讨论205

6.1.4 构建 V+D 结构词模的策略211

6.2 汉语名方结构词感倾向的讨论212

6.2.1 学界对于方位词(Localizer)的认识212

6.2.2 公众关于 N+L(Noun+Localizer)结构的认知倾向216

6.2.3 方位词身份的确认220

6.3 汉语数量结构词感倾向的讨论222

6.3.1 学界关于数词、量词、数量词的看法222

6.3.2 公众关于数量结构的认知倾向224

6.3.3 语言研究的分析单位与自然语言的使用单位226

第7章 五次语感测量结果的分析231

7.1 第5次语感测量结果的相关分析232

7.1.1 第5次语感测量的设计与实施232

7.1.2 地域因素与切词结果的相关分析234

7.1.3 专业因素与切词结果的相关分析238

7.2 五次语感测量结果的综合讨论242

7.2.1 从双音结构词化倾向看“双字格”汉语构词范式242

7.2.2 从三音结构成词走向看“双字格”汉语构词范式249

第8章 汉语的词与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260

后记2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