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界通史 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第4版)=THE WORLD'S HISTORY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界通史 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第4版)=THE WORLD'S HISTORY](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2517948.jpg)
- (美)霍华德·斯波德著;吴金平,潮龙起,何立群等译 著
-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887页
- 文件大小:338MB
- 文件页数:9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界通史 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第4版)=THE WORLD'S HISTORY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人类起源和人类文化——截止于公元前10000年2
建立一个解释框架:我们知道什么?我们是怎么知道的?2
第1章 枯骨说话——截止于公元前10000年5
神话与历史中的人类起源5
早期神话5
进化的解释8
新挑战10
化石与化石搜集者10
让人困惑的尼安德特人10
直立人:漫步世界12
研究转向非洲12
巧人13
阿法南方古猿14
围绕非洲起源的争论16
理解遗传记录19
科学革命理论19
人类创造文化20
我们是如何生存下来的?22
全球移民23
人口增长与新定居点25
工具箱的变化27
语言与交流29
洞窟艺术与织物上的装饰艺术30
农业:从狩猎—采集者到农民32
史前故事:意义何在?32
转折点 农业村庄36
第二部分 定居——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1000年40
最早的城市及其重要性:考古发掘、文本与解释40
第2章 从乡村社区到城邦国家——食物第一:农业村庄——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750年43
农业村庄44
最早的城市46
苏美尔:城市的诞生48
城邦国家的成长49
宗教:教士与城市50
职业专业化与阶级结构51
艺术与创造52
贸易与市场:带轮子的车和帆船52
纪念和装饰性的建筑53
文字54
文学与法律方面的进展55
最早的城市:意义何在?58
第3章 河谷文明:尼罗河与印度河——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750年65
埃及:尼罗河的礼物65
在国王出现之前的最早期埃及67
文字记载68
统一与国王的统治68
神、埃及的统一及来世69
墓园71
城市的成长72
旧王国的宏伟建筑:金字塔与要塞75
旧王国的瓦解76
中王国的兴起与衰亡76
阿希提顿:中王国的都城77
印度河河谷文明及其秘密78
印度河河谷文明的根源78
周密的城市规划与建设80
手艺和艺术80
规划周密的城市80
解读问题82
哈拉帕文明的遗产83
尼罗河与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意义何在?84
第4章 多中心的世界:东亚、美洲和西非的城市与国家——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1000年89
中国:夏朝、商朝和周朝89
最早的村庄89
国家形态的开始90
早期文字证据91
夏朝的历史证据92
三大王朝之间的共同点93
商朝与周朝统治下的城市与国家94
早期的王国都城94
安阳:商朝最后的都城94
周朝95
西半球:中美洲和南美洲97
起源:移民与农业98
中美洲的城市化:第一阶段100
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奥尔麦克文明100
瓦哈卡山谷的萨巴特克文明100
城市爆炸:特奥蒂瓦坎101
墨西哥山谷的后续国家103
玛雅文明的兴起与灭亡103
伟大城市——蒂卡尔105
玛雅文明的衰落106
南美洲的城市化107
海岸定居点和网络108
莫希文明108
奇穆文明108
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城市化109
查文文明109
提瓦那库、瓦里和纳斯卡文明109
印加文明109
北美的农业城镇110
西非:尼日尔河河谷111
城市化之前的西非111
詹纳:一种新的城市模式?112
国家形成?114
最早的城市:意义何在?114
转折点 从城邦国家到帝国118
第三部分 帝国与帝国主义——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100年122
帝国是什么?帝国为什么重要?122
第5章 帝国的兴起:北非、西亚和地中海帝国的创立——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00年125
帝国的含义125
最早期的帝国127
美索不达米亚与“肥沃新月地带”127
萨尔贡的阿卡德帝国127
入侵浪潮:巴比伦帝国和赫梯帝国128
亚述帝国129
埃及王国与国际征服131
宫廷和寺庙艺术132
帝国的终结133
波斯帝国134
波斯的扩张135
帝国政策136
居鲁士二世136
冈比西斯二世137
大流士一世137
权力符号138
希腊城邦国家139
爱琴海早期的城邦国家139
米诺斯人城邦139
迈锡尼人城邦139
古希腊城邦:图像和现实141
与波斯的战争144
雅典文明的黄金时代146
历史学家146
哲学家147
戏剧家148
城邦国家民主的局限149
从城邦到小帝国150
伯罗奔尼撒战争151
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154
菲利普的征服154
亚历山大大帝的统治155
亚历山大的遗产157
建立帝国:意义何在?159
第6章 罗马和“野蛮人”:帝国的兴起与解体——公元前753年至公元1453年163
从山村到共和国——公元前753年至公元前133年163
共和国早期的贵族与平民164
阶级斗争165
罗马元老院165
罗马的军事力量166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167
布匿战争168
“新智慧”169
进一步扩张169
东地中海169
帝国统治政治171
罗马公民171
私人生活政治173
罗马人的家庭173
阶级冲突:城市的华丽与肮脏174
尝试改革175
“面包与马戏”176
罗马的奴隶制176
共和国的终结177
政治中的将军177
朱利叶斯·恺撒的独裁统治177
罗马元首统治——公元前30年至公元330年179
奥古斯都时代的家庭生活180
奥古斯都统治下的军事180
罗马帝国的扩张180
经济与贸易政策182
满足罗马需求184
修建城市184
工程学上的成就185
奢侈品贸易185
希腊—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187
禁欲主义187
罗马帝国的宗教189
秘密宗教189
罗马与犹太人189
罗马与早期的基督徒190
罗马帝国的解体191
在关卡的入侵者191
衰落和解体193
三世纪的危机194
权力的碎片化194
衰落与解体的原因195
东罗马帝国——公元330年至1453年197
查士丁尼时期的复苏197
宗教斗争198
拜占庭帝国的一千年199
罗马帝国的遗产:意义何在?200
第7章 中国的分裂与统一:秦、汉、隋、唐——公元前200年至公元900年205
秦朝205
军事力量与军队动员205
经济实力207
政治力量207
百家争鸣的思想207
儒家208
法家209
道家211
法学和儒学之间的斗争213
天命观214
秦朝的灭亡214
汉朝215
儒家官僚制度215
军事力量和外交216
人口和迁移217
经济实力218
波动的行政权力219
政权空白219
被削弱的汉代220
农民起义和东汉的灭亡220
分裂与统一221
生态与文化221
佛教传入中国223
隋唐时期的统一224
短命的隋朝224
唐代的艺术与科技225
中华帝国227
西部和西北地区228
南部和西南地区228
越南229
朝鲜229
日本230
移民和文化的影响230
各大帝国为后世留下的遗产:有什么异同?232
不同之处232
地缘政治方面232
意识形态方面232
悠久的历史和延续性232
民族政策与融合的力量232
语言政策233
意识形态和文化凝聚力233
邻国间的影响233
相似之处233
与蛮族之间的关系233
宗教政策234
皇帝的作用234
性别关系和家庭234
帝国军队的重要性234
过度的扩张234
公共工程项目234
财富的集中234
支持和反对个人流动的政策234
叛乱234
农民的叛逃235
第8章 印度帝国:分裂次大陆的文化凝聚力——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100年239
南亚的新移民239
雅利安移民的编年史240
《吠陀经》240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241
国家的建立244
印度帝国245
孔雀王朝245
孔雀王朝下的政府245
印度的佛教皇帝阿育王247
后继国分裂了帝国247
笈多王朝249
学习的黄金时代250
印度教的复苏251
入侵征服结束了帝国时代252
白匈奴人和他们的遗产252
区域的多样性和权力254
海上贸易和文化的影响:从罗马到东南亚255
东南亚:“大印度”256
印度、中国和罗马:帝国及其中间机构258
行政管理258
国家间的关系258
白匈奴人的入侵258
地方机构和国家258
印度的各个帝国:意义何在?259
转折点 政治与宗教262
第四部分 世界宗教的崛起——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1500年266
人不能仅仅靠面包而活着:世界历史中的宗教266
第9章 印度教和佛教——神圣的次大陆:宗教在印度及其以外地区的传播——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200年269
细观宗教信仰269
印度教272
印度教的起源272
圣地和圣地朝拜273
印度教的核心信仰273
《梨俱吠陀》273
种姓制度274
《梵书》与《奥义书》276
伟大的史诗277
《往世书》279
庙宇和神龛279
宗教和统治279
东南亚的印度教279
佛教280
佛教的起源281
佛陀的生平281
僧伽284
大乘佛教的出现284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286
耆那教287
佛教在中国289
佛教到达中国:丝绸之路289
佛教和道教、儒教的关系290
佛教在唐朝291
佛教在中国的没落292
佛教在日本293
神道教293
佛教传到了日本293
佛教在统一日本方面的作用294
日本佛教发展了新的形式295
日本社会中持续的佛教因素298
印度教和佛教的比较298
印度教和佛教:意义何在?299
第10章 犹太教和基督教——《圣经》中的民族:上帝在西亚和欧洲的演变——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1100年305
犹太教307
神圣的经文307
早期文本中犹太教的最重要的信仰309
后来有关犹太人《圣经》经文的书籍311
士师的统治和国王的统治311
先知的教导:道德和希望311
上帝形象的演变312
父权制社会和性别关系314
失败、流放、重新定义315
离散中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的关系317
基督教319
基督教从犹太教中发展而来319
耶稣的生平、学说和信徒322
为了新的目的改编仪式322
推翻旧秩序323
耶稣和犹太教制度323
奇迹和复活323
早期的教会的发展324
保罗组织了早期的教会324
基督教历法325
性别关系325
从受迫害到胜利326
君士坦丁的皈依328
基督教如何取得胜利328
教义:定义和分歧329
围绕教义的斗争330
随着帝国演变的基督教331
野蛮人的皈依331
分散的权力和修士的生活332
教会分成了东部和西部333
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分裂334
新的地区接受了东正教335
基督教在西欧335
教皇和法兰克结盟335
查理曼大帝复兴了帝国观念336
对衰落帝国的攻击337
犹太教和早期的基督教:有何不同?338
第11章 伊斯兰教:归顺安拉——联接世界的穆斯林文明——公元570年至公元1500年343
伊斯兰教的起源343
先知:他的生平和教义345
伊斯兰教的五大支柱346
回应穆罕默德348
希拉吉迁徙和伊斯兰教历348
穆罕默德权力的扩张349
伊斯兰教和其他一神信仰之间的联系349
先知的继承者352
内战:宗教冲突和逊尼派与什叶派分裂353
倭马亚哈里发建立了帝国354
第三次内战和阿巴斯哈里发356
伊斯兰教王权的衰弱357
半独立国家的出现357
塞尔柱突厥和他们的伊斯兰教君主358
蒙古和哈里发统治的衰落358
精神、宗教和文化繁荣360
伊斯兰教在新的人群中传播360
印度360
东南亚361
撒哈拉以南非洲362
法律提供了制度基础364
苏菲派提出宗教神秘论365
神秘论的作用366
智力成就368
历史368
哲学368
数学、天文和医学369
技术扩张370
城市规划和农业371
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的关系373
顺民的地位373
十字军374
西班牙的黄金时代376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378
转折点 宗教和贸易383
第五部分 全球贸易:现代世界的开端——公元1300年至公元1700年386
贸易、商人、疾病和移民386
第12章 搭建世界商路:早期经济体系的地理和哲学——公元1300年至公元1500年389
世界贸易:一种历史学的分析389
1500年前的美洲贸易391
印加帝国392
中美洲和墨西哥393
撒哈拉非洲以南的贸易394
西非395
东非397
亚洲的复杂贸易格局398
南太平洋398
南中国海399
印度洋401
阿拉伯商人401
伊斯兰教的传播402
中国:一块吸引世界商人的磁石403
国际贸易403
郑和远航404
国内贸易408
中亚:蒙古人和丝绸之路409
跨洲贸易的兴盛409
成吉思汗413
蒙古帝国的灭亡415
从元到明:朝代变迁415
哥伦布远航前的世界商路:有何意义?416
第13章 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经济增长、宗教和文艺复兴、全球联结——公元1300年至公元1500年421
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变迁421
工人和农场主422
纺织厂和社会冲突423
商业与教堂426
瘟疫和社会动荡428
文艺复兴429
文艺复兴的根源430
基督教学者431
大学431
人文主义434
新的艺术形式435
科技的发展436
一个新世界438
早期探险(800—1000)439
南下大西洋非洲沿岸440
横跨大西洋441
横跨太平洋442
留给未来的遗产:有何意义?444
第14章 世界贸易的统一:对新贸易格局的新解释——公元1500年至公元1776年449
资本主义的诞生449
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451
西班牙在新世界的征服451
印加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为什么会灭亡453
征服的回报454
商人的利益455
战争和破产455
葡萄牙帝国456
葡萄牙人在非洲456
葡萄牙人在巴西457
葡萄牙人在印度洋457
对西班牙帝国和葡萄牙帝国的评价458
西欧的贸易和宗教458
宗教改革459
反宗教改革461
西班牙的失败462
荷兰共和国:海运商人公司462
法国:国家的巩固466
英国:建立商业霸权467
民族国家468
多样的文化,迥异的贸易体系469
彼得大帝统治下的俄罗斯帝国470
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473
中国的明朝和清朝474
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476
东南亚476
世界贸易的影响:意义何在?478
第15章 移民:新全球世界中的人口统计变化——公元1300年至公元1750年483
“新欧洲”484
哥伦布的交流484
美洲印第安人的毁灭484
哥伦布交流的益处485
北美洲485
欧洲的对跖点:1600—1900年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488
1652—1820年的南非493
俄国的扩张493
奴隶制:1500—1700年的强制移民493
种植园经济494
重新诠释奴隶贸易495
1300—1750年的亚洲移民498
1300—1700年的奥斯曼帝国499
印度:1526—1707年的莫卧儿帝国501
印度皇帝阿克巴501
1400—1700年萨非王朝统治下的波斯503
中国:1368—1750年的明清王朝504
全球人口的增长和流动505
城市与人口统计505
沙贾汗巴德(德里)506
伊斯法罕507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508
伦敦509
移民和人口统计:意义何在?509
转折点 跨越时间的比较514
第六部分 社会变革:西方的革命及其影响——公元1640年至公元1914年516
第16章 欧洲和美洲的政治革命:启蒙时期政治权力的诞生——公元1649年至公元1830年519
科学革命521
科学上的进步521
科学家团体522
尼古拉斯·哥白尼523
约翰内斯·开普勒524
伽利略524
艾萨克·牛顿525
威廉·哈维、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卡罗勒斯·林奈526
人权:哲学依据527
霍布斯论权力的界限527
自然状态527
洛克论革命的权力527
洛克和霍布斯论财产528
1642—1651年的英国内战和革命529
1642—1651年的内战529
1688年的光荣革命530
《权利法案》530
启蒙运动531
启蒙哲学家531
查理·路易·德·色贡达·孟德斯鸠男爵531
德尼斯·狄德罗的《百科全书》531
伏尔泰532
开明专制532
让·雅克·卢梭533
亚当·斯密533
1776年的北美革命534
1789年宪法和《人权法案》535
第一次反帝革命535
“他者”536
1789—1812年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537
从抗议至革命(1789—1791)538
穷人的起义539
1791—1799年的国际战争、第二次革命与恐怖统治541
1799—1812年的拿破仑统治543
1799—1812年的拿破仑战争和革命的扩散544
海地:1791—1804年的奴隶革命和推翻殖民主义545
奴隶起义545
1804年的反帝起义546
1807年英国废除奴隶制546
1810—1830年拉美的独立与幻灭546
独立运动548
西蒙·玻利瓦尔548
墨西哥550
巴西551
独立之后:宗教和经济问题551
政治革命:意义何在?552
第17章 工业革命:一个全球化进程——公元1700年至公元1914年559
英国工业革命(1700—1860)560
农业革命561
纺织业革命563
冶铁业566
工业化——第二阶段(1860—1914)569
钢铁和化学工业569
电力发明569
新产品和新的生产者570
工业化第二阶段的世界影响571
工业化社会572
人口增加和工业革命572
在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与失败者572
重新定义性别574
经济和政治改革576
女性的选举权577
劳工运动和社会主义578
卡尔·马克思和工人革命579
劳工组织581
奥地利和德国581
法国581
美国583
非工业化世界中的工人583
契约工584
新的城市生活方式586
城市的本质587
在城市生活588
城市规划590
工业革命:意义何在?590
第18章 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及其反抗:工业国之间的竞争——公元1650年至公元1914年595
民族主义595
奥斯曼帝国的民族主义596
美国的民族主义599
新国家:意大利和德国600
锡安主义在欧洲的兴起602
失败的民族主义和延时的民族主义603
波兰的消失603
东非和西非:国家的兴衰603
埃及丧失独立605
欧洲人对于帝国的追求606
英国人在印度609
公司管理609
印度工业610
大英帝国的统治611
英国在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612
欧洲人在中国(1800—1914)612
鸦片战争614
太平天国起义615
义和团起义616
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和东南亚617
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618
竞争与合作:欧洲各国在非洲的扩张619
对于南非的争夺621
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昔日奴隶的天堂623
非洲人和欧洲人之间的合作623
争夺非洲624
柏林会议625
欧洲人与非洲劳工的关系626
殖民当中的两性关系626
反殖民运动629
日本:从闭关锁国到与西方平起平坐630
幕府时代的终结630
明治维新632
改良政府632
重组经济633
改革文化和教育634
性别关系636
与西方平起平坐636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义何在?637
转折点 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国际政治644
第七部分 探索中的科学技术——公元1914年至公元1991年646
新国际秩序中的竞争视角646
第19章 大规模生产和破坏的方法:科技体系——公元1914年至公元1937年649
20世纪的科技649
交通和通讯650
城市生活651
科技和性别关系651
科学研究和发展65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652
前进中的堕落653
弗里茨·哈伯653
国际角色的颠倒654
印度654
中国655
拉丁美洲657
墨西哥革命(1910—1920)658
奥斯曼帝国659
第一次世界大战662
战争:一开始就陷入了僵持状态663
战后的期望和结果666
《巴黎和约》的决定668
国际联盟669
殖民地的失望670
俄国革命671
革命的准备过程672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673
苏俄的国家计划675
苏联的女性677
战后美国678
世界性大萧条679
生产和破坏:意义何在?683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地狱火海——公元1937年至公元1949年687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688
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689
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690
战争中的日本693
乐观主义思想的短暂盛行696
坠入战争696
战争的阶段697
西班牙内战698
日本侵略中国698
希特勒早期的侵略699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699
欧洲战场700
太平洋战场(1937—1942)702
扭转局势704
太平洋战场(1942—1945)706
评估二战708
战争与科技709
妇女的动员709
战争的恐惧711
大屠杀711
原子弹713
饱受折磨的人类713
走出废墟:联合国与战后重建718
联合国718
战后安置719
铭记战争720
纽伦堡审判720
纪念博物馆和纪念展览721
恐怖大楼721
广岛纪念馆721
记住大屠杀722
两次世界大战:意义何在?723
第21章 冷战、新国家和反叛权威:改造二战后的世界——公元1945年至公元1991年729
冷战:美苏对抗730
在欧洲的冷战731
“尾巴摇狗”:仆从国驱使超级大国进行战争733
朝鲜战争(1950—1953)733
冷战和美国国内政策734
麦卡锡主义和红色恐慌734
军工复合体735
苏联与冷战735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古拉格报告736
赫鲁晓夫统治下的苏联736
“厨房辩论”736
在古巴的对抗(1961—1962)737
勃列日涅夫主义738
咆哮的老鼠:在越南和阿富汗的惨败739
美国和越南战争739
苏联在阿富汗740
1968年:反叛权威741
冷战和新国家的出现742
中东赢得自由743
亚洲国家宣布独立743
非洲的独立斗争744
埃及744
刚果745
阿尔及利亚746
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几内亚比绍749
第三世界的出现750
第三世界国家组织750
附庸国家和代理人战争751
尼加拉瓜752
危地马拉753
智利753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754
苏联的替代模式754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1991)754
叶利钦击碎政变757
通过谈判追求和平757
迈向统一的欧洲757
日本经济的复苏759
联合国:发展和新任务760
非政府组织和跨国组织762
冷战遗产、非殖民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其意义如何?764
第22章 中国和印度:迈向21世纪769
中国和印度:一种比较769
中国的革命769
蒋介石和国民党770
毛泽东和农民革命772
革命中的性别问题773
长征和共产党的胜利774
延安苏维埃775
国共合作776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776
中华人民共和国776
解放后的方针776
百花齐放778
大跃进778
文化大革命778
“文革”以后的恢复77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妇女779
中国的国际关系780
美 国780
中国的邻国781
印度781
革命后的中国782
印度的独立运动782
走向自治的第一步783
圣雄甘地和公民不合作运动784
甘地在南非发展非暴力抵抗不合作主义784
甘地和独立运动786
文化政策787
国民大会的独立运动788
甘地的领导789
独立和穆斯林的利益789
独立和分治790
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分裂790
国家统一791
民主及其挑战791
印度的政治791
英迪拉·甘地792
性别问题792
法律的改变792
社会的变化793
经济的变化793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794
农业的革命794
人口和贫穷的挑战794
工业化及其后果795
国际关系796
中印之间对比:有什么意义?796
转折点 从过去到现在及未来802
第八部分 历史的作用——鉴往知今——公元1640年至公元1914年804
第23章 当代史:进化、定居、政治和宗教807
进化807
DNA遗传密码及其发现808
克隆和基因工程808
疾病的进化809
性别关系810
同性恋的权利811
定居812
城市的扩展812
单一的全球系统813
城市体制813
全球体系下的城市814
移民的影响816
城市贫民窟的增加817
全球的研究和计划818
关于政治和帝国818
前苏联818
美国一枝独秀819
恐怖主义820
欧洲的一体化822
中国:正崛起的超级大国?824
贫穷827
环境827
腐败828
民主之路828
宗教829
政教合一的伊朗830
阿富汗的伊斯兰武装分子832
伊斯兰教、世俗主义和基督教834
南斯拉夫的宗教纷争835
印度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836
犹太教838
基督教838
罗马天主教838
福音派基督教840
美国的宗教840
专题研究法:有什么意义?842
第24章 当代史:贸易、社会革命、科技、认同847
关于贸易847
全球化组织848
互联网、万维网和集装箱848
对全球化的评价849
制定全球化的目标853
贸易体系中的风险854
社会革命856
民族主义857
巴以冲突858
贸易、商业和国家边界863
性别问题863
种族平等865
南非的种族隔离865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867
印度社会改革:曼达尔委员会869
美国选举一位非洲裔美国人总统870
移民871
美国871
欧洲871
难民873
农村向城市移民874
文化表达874
关于技术878
纳米技术878
生态技术879
认同问题:有何意义?881
译后记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