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释经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The hermeneutical spiral: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释经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The hermeneutical spiral: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2693742.jpg)
- Rev.and expanded 著
- 出版社: 校园书房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84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8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1世纪基督教释经学 释经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The hermeneutical spiral: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interpreta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推荐序13
作者序15
致谢19
简写一览21
导论25
释经学与经文原意29
诠释和差距的问题29
圣经的默示与权威31
意义与文体相关31
圣经的单纯性与易明性32
圣经的合一性与差异性33
圣经的类比34
读者在诠释中的地位35
解经讲道36
结论37
Part 1一般释经学41
第1章 情境43
历史情境44
逻辑情境46
一、整体的研读:一卷书的图解48
二、部分的研读:段落的图解55
修辞或写作模式62
第2章 文法69
初步工作:确定经文71
一、外在的标准74
二、内在的标准75
经文的文法分析78
一、历史发展80
二、动词系统82
三、名词系统89
四、介系词、虚词和子句94
解经过程100
第3章 语意学103
语意学谬误106
一、词汇的谬误106
二、字根的谬误108
三、语源的误用112
四、后来意义的误用115
五、单一意义的谬误116
六、平行的误用117
七、分离的谬误118
八、单字的谬误119
九、忽略上下文120
基本的语意学原理121
一、意义121
二、意思与指涉122
三、结构语言学125
四、情境126
五、深层结构128
六、句法和语意学129
七、语意范围130
八、内涵的意义133
九、语意场/聚合(词形变化)的研究:同义字、反义字、组合字的分析134
十、模稜两可与双重含义139
结论:词汇研究的方法论141
第4章 句法147
圣经的句型转换149
腓利门书4~7节 叙述分解153
执行和情绪用语155
喻象语言158
一、比较式的喻象162
二、补充或使文意完满的喻象165
三、不完整的喻象语言167
四、对比或贬抑式的喻象168
五、以关联或关系为主的喻象169
六、拟人式的喻象169
结论170
圣经的例子170
一、西番雅书三章 14~17节 171
二、以弗所书三章 16~19节 175
结论182
附录:转换语法184
附录:修辞批判188
附录:中性语言的辩论199
第5章 历史与文化背景207
研究的范围212
一、地理212
二、政治213
三、经济213
四、军事与战争214
五、文化习俗215
六、宗教习俗218
七、总结219
背景资料的特定来源220
一、旧约的暗引220
二、以两约之间文学为出处的间接引用222
三、昆兰的平行材料222
四、拉比的平行材料224
五、希腊的平行材料226
六、总结227
以社会学作为解经工具228
社会学进路的问题230
一、模式的误用231
二、修正主义232
三、一般化的倾向232
四、资料的贫乏232
五、改变体系范畴的倾向233
六、简化主义233
七、理论的混乱234
八、决定主义235
评估与方法论235
Part2文体分析239
第6章 旧约律法245
旧约中「妥拉」的用法246
法典与集成248
洁净和不洁净253
祭礼系统257
旧约和新约圣徒263
第7章 叙事体267
诠释圣经的叙事269
一、来源批判269
二、形式批判270
三、编辑批判270
叙事批判的方法论271
一、隐含作者与叙事者273
二、叙事观点、意识型态、叙事世界274
三、叙事与故事时间276
四、结构布局277
五、角色描写与对话278
六、故事背景280
七、暗示的解释281
八、隐含的读者283
九、结论284
叙事批判的弱点285
一、非历史化的倾向285
二、将作者搁在一旁286
三、否定原意或指涉意义287
四、化约与切割的思想287
五、将现代文学分类法加在古代文体之上288
六、偏好怪异的理论288
七、忽视初期教会的理解289
八、结论289
研究叙事文之方法论原则290
一、结构分析290
二、风格分析291
三、编辑分析292
四、解经分析293
五、神学分析294
六、处境化294
七、叙事形式与讲道295
第8章 诗体297
诗篇的结构298
希伯来诗的形式301
一、韵律模式301
二、平行句302
三、诗的用语和意象309
诗的种类311
一、战歌311
二、情歌311
三、哀歌312
四、赞美诗314
五、感恩诗315
六、欢庆与确认之歌316
七、智慧和训诲诗317
八、咒诅诗317
新约中的诗318
诗篇中的神学319
释经原则321
第9章 智慧文学327
智慧文学的特色329
一、实用的取向329
二、对神的倚靠331
三、间接的权威333
四、创造神学333
智慧文学的形式335
一、格言335
二、谚语336
三、谜语337
四、劝勉337
五、寓言338
六、赞美诗与祷词338
七、对话338
八、自剖339
九、智慧清单339
十、福颂340
新约中的智慧文学340
释经原则341
附录:智慧教导的历史345
第10章 预言351
先知角色的性质354
一、先知的呼召354
二、先知复杂的角色355
先知信息的本质360
一、现今与未来的互动360
二、不同的启示状况363
三、先知的宣讲形式各有不同364
释经原则368
第11章 启示文学375
形式的特点与特徵377
一、形式的特点377
二、特徵383
象徵的解释386
释经原则389
附录:启示文学的起源393
第12章 比喻397
比喻的意义和运用398
比喻的目的402
比喻的特色404
一、属地性404
二、简洁性405
三、主要与次要之点405
四、重复406
五、结论在最后407
六、与听众的关系408
七、出乎意料的反转409
八、以国度为中心的末世论410
九、国度的伦理411
十、比喻中的神与救恩412
释经原则413
附录:解释的历史420
第13章 书信425
古代书信的写法426
新约的书信430
一、格式430
二、作者433
释经原则435
第14章 新约中的旧约441
正典和七十士译本442
犹太人的释经模式444
一、他尔根444
二、米大示445
三、昆兰的别沙释义法(代入解经)447
援用技巧448
一、预表448
二、寓意450
三、为新意义重新调整经文451
理解新约应用旧约的法则453
一、原本的意思454
二、犹太教的理解454
三、新约上下文中的意义455
新约中援用旧约的趋势455
一、马太福音455
二、约翰福音457
三、使徒行传460
四、保罗书信462
五、希伯来书465
六、启示录467
结论470
Part3应用释经学473
第15章 圣经神学475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79
一、圣经神学与解经480
二、圣经神学与历史神学481
三、圣经神学与系统神学483
四、圣经神学与讲道神学486
特别注意的问题488
一、一致性与差异性488
二、传统历史489
三、神学与正典491
四、信仰类比与渐进启示493
五、权威495
六、历史与神学496
七、语言、经文,和意义498
八、旧约与新约499
方法论的探讨500
一、综合法500
二、分析法501
三、宗教历史法502
四、历史和传统批判法503
五、基督论法503
六、信条法504
七、叙事法505
八、多重法506
九、统一中心的问题507
结论509
第16章 系统神学511
神学架构的组成单位514
一、圣经514
二、传统518
三、团体522
四、经验523
五、哲学525
神学架构的问题528
一、默示/启示528
二、隐喻的问题529
三、神学模式533
四、神学主张的暂定性与权威性539
五、神学的处境化541
六、神学主张的证实或确认542
七、神学决定引发的政治效应544
八、后现代的转变547
九、神学方法与系统神学550
释经原则553
第17章 讲道学(一):处境化559
圣经的例子562
现代的议题565
圣经中的文化与超文化的基准573
释经模式576
断定超越文化内容的原则577
处境化的一种方法580
发展更新转化的教会文化586
结论587
第18章 讲道学(二):讲章591
圣灵的地位593
灵修的经历596
讲道的圣经神学598
从经文到讲章599
判断应用的原则601
应用经文的实际作法605
一、焦点放在真理的传扬606
二、建议方法与途径607
三、劝服与推动612
结论614
第一阶段:意义&解释614
第二阶段:解释/相关性616
第三阶段:处境化/应用617
第四阶段:预备讲章619
附录:如何预备讲章620
附录:风格问题625
附篇(一)/意义的问题:辩论的重点631
读者和经文的问题634
一、以作者为中心的释经学635
二、离开作者与经文:迦达莫636
三、结构主义640
四、后结构主义644
五、读者回应批判理论648
六、解构654
七、结论663
中间立场664
一、吕格尔665
二、正典批判667
三、维根斯坦和他的追随者669
四、重回作者中心——比提、赫尔胥、朱尔672
总结676
附篇(二)/意义的问题:解决之道679
意义与指涉:分析哲学的贡献680
知识社会学、范式结构与用意686
一、知识社会学686
二、范式转变与范式团体689
三、用意691
四、或然率理论693
五、批判性实在论696
命题式真理与故事的逻辑697
释经学的实地进路701
附注709
参考书目733
人名索引801
主题索引815
经文索引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