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卢国龙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50MB
- 文件页数:8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3
总报告——变革社会中的宗教角色&卢国龙3
一 两种质疑、一条出路3
二 一种特性、两重作用6
三 面向社会、各展所长18
四 结语47
总报告的阶段成果及学术梳理50
一 清代宗教文化及其对当代宗教格局的影响&金泽50
二 宗教生态话题背后的现实宗教问题&张新鹰75
三 隆礼以率教 邦国之大务&卢国龙84
第二编105
第一章 佛教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王志远105
一 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106
(一)译传阶段(前2—580)108
(二)创造阶段(581—998)109
(三)融合阶段(999—1898)109
(四)超越阶段(1898— )111
二 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百年沧桑114
(一)1911—1948 传统文化批判浪潮中的幸免者114
(二)1949—1978 海峡两岸不同取向的现代化历程120
(三)1978—2011 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现代化转型123
三 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125
(一)改革开放后的大趋势——落实政策与稳健发展126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129
四 佛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邦国大务137
(一)现代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教化体系”?137
(二)佛教在现代中国教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佛教如何适应这个位置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加速现代化转型?141
(三)中国佛教在新世纪应该树起“人本佛教”的旗帜148
(四)佛教能否为政治信仰与宗教文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提供可能性?159
第二章 中国南传佛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郑筱筠165
一 中国南传佛教文化主体性30年发展状况165
(一)佛学建设165
(二)出版物168
(三)会议及其主题172
(四)仪式活动174
(五)宗教教育及信徒文化素质175
二 中国南传佛教实体量30年发展状况178
(一)活动场所的数量及规模178
(二)信徒数量及分布180
(三)社会服务、公益等事业182
(四)中国南传佛教的机构组织及管理模式186
(五)中国南传佛教经济状况198
(六)与海内外的社会联系202
(七)募捐等活动所表现出的社会号召力及其他202
三 中国南传佛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203
(一)中国南传佛教文化成为国家“走出去”战略与“桥头堡”战略平台上重要的文化场域203
(二)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南传佛教发展存在的问题206
(三)对策及发展战略216
第三章 当代中国道教&汪桂平232
一 落实政策、恢复教务(1978—1988)233
(一)落实宗教政策、收回宗教场所234
(二)恢复传统教制,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237
(三)成立各级道协、加强组织建设238
(四)开展学术研究,弘扬道教文化240
(五)兴办道教学校,培养道教人才243
(六)开展宫观自养、努力服务社会249
二 积极探索、稳步发展(1988—1998)254
(一)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宫观管理的新模式254
(二)举行传戒授箓仪典,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化259
(三)成立中国道教学院,建立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265
(四)成立道教研究机构,深化道教学术研究268
(五)实现经济自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71
(六)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联谊工作277
三 与时俱进、蒸蒸日上(1998—2008)282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道风建设和组织建设282
(二)启建大型文化工程,推进道教学术文化建设290
(三)加强道教院校建设,拓展道教人才的培养途径298
(四)大力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树立当代道教的良好形象303
(五)深化开展对外友好交流,建立良好国际形象315
四 关于道教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几点分析324
(一)关于道教发展机遇的分析324
(二)关于道教发展规模与趋势的分析333
(三)关于道教在21世纪的功能与作用分析340
第三编347
第四章 中国天主教三十年宗教的实体发展与文化主体性建设&刘国鹏347
一 天主教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规模350
(一)宗教活动场所的恢复与建设350
(二)全国教区的划分与现状353
二 天主教神职人员与信徒数量及分布状况363
三 天主教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378
(一)中国天主教会社会服务事业的起步与发展378
(二)宗教NGO382
(三)中国天主教社会服务与慈善公益事业存在的问题387
四 天主教团体、组织及各级教育机构388
(一)中国天主教代表会议制度388
(二)中国天主教全国性组织389
(三)宗教教育机构395
五 天主教会的经济状况406
(一)天主教会的经济来源406
(二)市场经济处境下的天主教会411
六 当代天主教神学建设和对信仰的诠释和理解416
七 天主教文字出版事业423
(一)重要的文字出版机构424
(二)《圣经》翻译与出版428
(三)报纸杂志出版物430
(四)虚拟媒体436
八 重要的天主教会议回顾437
(一)中国天主教第一届代表会议439
(二)中国天主教第二届代表会议439
(三)中国天主教第三届代表会议440
(四)中国天主教第四届代表会议442
(五)中国天主教第五届代表会议442
(六)中国天主教第六届代表会议443
(七)中国天主教第七届代表会议444
(八)中国天主教第八届代表会议445
(九)其他重要的全国性会议446
九 天主教礼仪改革452
(一)普世天主教会的礼仪改革452
(二)中国天主教会的礼仪改革455
十 宗教教育及信徒文化素质461
(一)神职人员的宗教教育461
(二)平信徒的宗教教育466
十一 中国天主教会的内外关系468
(一)中国天主教会与“地下教会”的关系468
(二)中国天主教会与普世天主教会的关系476
十二 中国天主教的自我定位491
(一)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原则与管理模式491
(二)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96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唐晓峰499
一 教会实体的发展502
(一)教堂及聚会场所的发展502
(二)信徒的发展504
(三)社会服务公益事业510
(四)组织机构发展516
(五)经济状况521
(六)国际交往524
二 文化主体性发展528
(一)神学建设及信仰的诠释、理解528
(二)中国教会出版物541
(三)宗教教育及信徒文化素质544
(四)基督教的自我定位550
三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基督教555
(一)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有一席之地吗556
(二)基督教文化如何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作用564
结语596
第四编601
第六章 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社会实体发展与文化主体性建设&李维健601
一 彰显文化主体性,走“中国”伊斯兰教之路601
(一)教界的“神学建设”与学界的理论探索601
(二)30年硕果累累:研究机构、学术会议与成果614
(三)宗教教育与中国穆斯林宗教素养的提升618
(四)中国伊斯兰教的自我定位628
二 中国伊斯兰教30年发展:事实与数字637
(一)宗教活动场所与仪式638
(二)中国伊斯兰教的组织团体、机构及其活动646
(三)中国伊斯兰教的经济状况657
(四)中国穆斯林人口状况665
三 文化的共栖669
(一)以史为鉴:宗教职业阶层是伊斯兰教政治力量的核心,宗教的组织化是伊斯兰政治力量的基础670
(二)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政治维度及其困境673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落地生根,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非宗教手段和政治途径677
(四)文化的路径:实现伊斯兰教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共栖679
(五)实现文化共栖的途径681
第七章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李志鸿684
一 “民间宗教”概念的界定:民间宗教、民间秘密宗教、教门、民间教派685
二 当代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复兴692
(一)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692
(二)民间宗教在当代的复兴698
三 当代民间宗教庙宇的兴建与庙会活动701
(一)庙宇的兴建与修复701
(二)当代民间宗教庙宇的神灵崇拜706
(三)民间宗教的朝圣习俗与庙会活动708
四 当代民间宗教宝卷的整理与流传711
(一)历史上的宝卷与民间宗教711
(二)各教派传统经卷的整理与重新流传715
(三)各教派所编写的新经卷719
五 当代民间宗教的宝卷讲唱与斋醮仪式720
(一)历史上民间宗教的宝卷宣讲与斋醮仪式720
(二)当代福建金幢教的经忏仪式722
(三)闽西罗祖教的念经仪式与客家人的念佛习俗726
(四)当代华北天地门(一炷香)教的斋醮仪式732
六 当代民间宗教与民间文艺734
(一)当代华北民间经卷文艺的多样化735
(二)当代华北民间文艺与民间宗教宝卷的相互借鉴736
(三)当代华北民间文艺组织的民间宗教化741
七 当代民间宗教管理与福建三一教的合法化进程746
(一)改革开放后三一教积极争取合法地位748
(二)福建莆田三一教协会的社会参与750
(三)当代三一教管理存在的问题753
第八章 “儒教”问题及儒教的存在&张宏斌755
一 历史上的儒教问题之源起755
(一)“道原于一”和“神道设教”756
(二)利玛窦时期的“儒教”762
(三)康有为的“孔教”769
二 当代争论中的儒教问题之展开776
(一)“儒教是宗教”之辨776
(二)儒教是什么性质的宗教785
(三)儒教问题的再讨论——复兴和重建797
三 儒教研究问题的理论转向——重建儒教801
(一)重建儒教的必要与可能801
(二)重建儒教的方案思考809
四 儒教的问题的再探讨811
(一)儒教重建之民间向路——礼失而求诸野811
(二)儒教重建之文化向路——立法以垂教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