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
  • 张剑葳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对象2

1.问题的提出2

2.研究对象界定2

3.金属建筑的空间分布4

二、本研究的意义4

三、以往研究综述5

1.西方学者、旅行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金属建筑的记录与文化阐释5

2.李约瑟将金属建筑作为评价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例证6

3.当代建筑史学者以材料视角切入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7

4.文物考古、方志、档案文献中的零散论述和资料性记录8

5.作为参照系的建筑史、冶铸史、宗教研究、社会史等相关学科文献8

四、本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路线11

1.理论框架:金属建筑的象征与技术11

2.基本方法:多学科交叉的认识之网11

3.篇章结构14

五、研究过程14

上篇 金属建筑发展史21

第一章 蕴积与技术储备(商周—南北朝)21

一、商周青铜文明中的青铜建筑构件:地位之象征22

1.铜门砧饰件与铜锧:青铜之高贵与宫室建筑之高等级的契合22

2.“范金”与“合土”:关于贵金属与建筑结合的远古记忆25

3.青铜建筑构件使用范围的扩大:金釭等26

二、战国至南北朝的金殿思想与金属建筑构件:神仙金殿与技术发展28

1.金殿理论初步形成28

2.铜构件的发展30

三、两汉南北朝的铜柱与塔刹:理念、技术与形象储备32

1.源自本土的金属通天柱、承露盘柱、纪念柱32

2.佛塔的刹柱33

本章小结:金属建筑发展的两条线索——象征意义与适应性技术34

第二章 金属建筑的正式出现(唐)37

一、未被超越的高度极致:“大周万国颂德天枢”38

1.建造背景与象征意义:天下轴枢38

2.形制考证41

3.小结:承前启后的天枢43

二、铁塔的出现与佛经中的“南天铁塔”43

1.牟平法云寺铁塔44

2.五台山“则天铁塔”44

3.铁塔的象征意义与理论支持:佛经中的“南天铁塔”46

4.阆中铁塔:首个经幢型铁塔案例47

三、佛教对“金”的崇尚与铜塔的出现49

1.佛教对“金”与黄铜的崇尚49

2.唐代的铜塔与金塔51

四、金属屋面建筑的出现及其意义52

1.金属屋面建筑:全金属殿堂象征意义和适应性技术的积累52

2.汉式铜瓦、铁瓦建筑53

3.西藏地区及藏式建筑中的镏金铜瓦建筑55

4.记载中仿效唐代样式的日本铜屋面建筑58

本章小结:铁塔、铜塔与金属屋面建筑的正式出现59

第三章 铁塔的建设活跃期与趋于成熟(五代—宋)63

一、背景:五代至宋时期相关技术与理论的发展64

1.冶铸与建筑技术的发展64

2.更多佛经中出现铁塔:般若类、法华类经典中的相关记载65

二、形制古朴的广东南汉仿砖楼阁型铁塔66

(一)广州光孝寺西铁塔66

1.光孝寺西铁塔建、修年代67

2.光孝寺西铁塔形制67

(二)广州光孝寺东铁塔69

1.光孝寺东铁塔建、修年代69

2.光孝寺东铁塔形制69

(三)梅州修慧寺千佛铁塔71

1.修慧寺千佛铁塔建、迁史考71

2.修慧寺千佛铁塔形制72

(四)曲江南华寺降龙铁塔74

1.南华寺降龙铁塔概况74

2.南华寺降龙铁塔形制74

三、造型秀丽的长江流域仿木楼阁型铁塔76

(一)义乌双林寺东铁塔76

1.双林寺铁塔建、修年代76

2.双林寺东铁塔形制77

(二)当阳玉泉寺铁塔79

1.玉泉寺铁塔建、修年代80

2.玉泉寺铁塔形制81

(三)镇江甘露寺铁塔85

1.甘露寺铁塔建、修年代85

2.甘露寺铁塔形制86

四、结构改进的山东仿木楼阁型铁塔88

(一)聊城隆兴寺铁塔88

1.聊城铁塔建、修年代88

2.聊城铁塔形制89

(二)济宁崇觉寺铁塔91

1.济宁铁塔建、修年代91

2.济宁铁塔形制91

五、经幢型铁塔的发展:常德乾明寺铁经幢95

1.常德铁经幢年代考证96

2.形制:经幢型铁塔的发展97

本章小结:铁塔建设活跃期中的探索与趋于成熟98

第四章 铁塔的变化发展与铜塔的集中出现(明)101

一、明代冶炼铸造技术集大成发展背景下的金属建筑新发展102

1.明代冶铸技术的集大成发展102

2.明代建筑在材料领域的探索102

二、初试新结构:泰安天书观铁塔103

1.建造背景103

2.建筑形制105

三、结构与空间结合的成熟:咸阳福昌寺千佛铁塔108

1.建造背景108

2.建筑形制109

四、经幢型塔的新发展:峨眉山圣积寺铜塔,五台山显通寺西、东铜塔116

(一)峨眉山圣积寺华严铜塔116

1.圣积寺华严铜塔年代考证116

2.圣积寺华严铜塔形制118

(二)五台山显通寺西铜塔120

1.显通寺西铜塔建造背景120

2.显通寺西铜塔形制121

(三)五台山显通寺东铜塔122

1.显通寺东铜塔建造年代122

2.显通寺东铜塔形制123

(四)五台山清凉寺小铜塔与永川小铜塔124

1.清凉寺小铜塔124

2.永川小铜塔125

五、形态、功能丰富多彩的明代铜塔与铁塔125

1.北京长椿寺多宝佛铜塔125

2.峨眉山金顶铜塔127

3.五台山显通寺另外三座铜塔129

4.庐山归宗寺铁塔、东林寺铜塔130

5.铁塔的变体:铁醮炉131

本章小结:明代铁塔的成熟与丰富多彩的铜塔133

第五章 铜殿的出现与建设活跃期(元—明)135

一、铜殿的出现:理论与适应性技术的齐备136

1.金殿理论的发展:外丹与内丹修炼的目的地136

2.适应性技术的应用138

二、追古之创作:武当山元代小铜殿139

1.建造与迁置年代139

2.建筑形制140

三、天下之范:武当山太和宫金殿143

1.建造背景与过程143

2.建筑形制144

四、遥应:明万历年间的昆明太和宫铜殿150

1.建造缘起与搬迁150

2.建筑形制151

五、佛教的追仿:峨眉山、宝华山、五台山的三座佛教铜殿152

1.三座佛教铜殿的建造背景与过程152

(一)峨眉山铜殿155

1.峨眉铜殿建、毁年代155

2.峨眉铜殿建筑形制考155

(二)宝华山铜殿160

1.宝华铜殿建、毁年代160

2.宝华铜殿建筑形制考161

(三)五台山铜殿163

1.五台铜殿建造年代163

2.五台铜殿建筑形制考164

六、“天仙金阙”:泰山碧霞元君祠铜殿168

1.建造缘起与搬迁:制仿武当168

2.建筑形制170

本章小结:铜殿的出现与建设活跃期172

1.从道教到佛教的铜殿建设风潮172

2.金殿:武当信仰传播的形象标识173

第六章 铜殿的成熟与符号化发展(明末清初)177

一、再造经典:清康熙年间的昆明太和宫铜殿178

1.建造年代与背景178

2.建筑形制179

二、演绎与浓缩:山西平阳地区的铜殿183

(一)霍山铜殿184

1.霍山铜殿建造背景184

2.霍山铜殿建筑考略186

(二)飞龙山铜殿188

1.飞龙山铜殿建造背景188

2.飞龙山铜殿建筑形制191

(三)青龙山铜殿192

1.青龙山铜殿建造年代192

2.青龙山铜殿建筑形制考194

(四)姑射山铜殿196

1.姑射山铜殿建造年代196

2.姑射山铜殿建筑形制考200

本章小结:铜殿的成熟与符号化发展202

第七章 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最后辉煌与境遇(清—近代)205

一、皇家园囿中的佛教铜阁:宝云阁与宗镜阁206

(一)宝云阁207

1.宝云阁建造年代207

2.宝云阁建筑形制208

(二)宗镜阁212

1.宗镜阁建造背景212

2.宗镜阁建筑遗存213

二、发展停滞的铁塔和铜塔216

1.北海天王殿双铜塔216

2.佛山经堂寺铁塔217

3.重庆塔坪寺铁塔217

4.宝鸡龙门洞铁醮炉、亳州关帝庙铁醮炉218

三、深宫中最后的金属建筑:故宫灵沼轩218

1.灵沼轩建造始末218

2.灵沼轩建筑现状与原设计推测220

四、近代史中的“水晶宫”:欧美铁框架建筑大发展背景下的中国金属建筑224

1.身份与样式:皇家的“西洋楼式”建筑224

2.技术:铁框架建筑的产生与发展226

3.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与近代金属建筑之间的断裂230

本章小结: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最后辉煌232

上篇结语234

1.金属建筑的发展历程234

2.各时期金属建筑建造的分布要点235

3.铁塔结构和内部空间的演进线索235

4.金属建筑的命运236

5.金属建筑建造的触发因素238

下篇 金属建筑专题研究245

第八章 金属建筑的立意与总体设计245

一、铜殿的总平面设计:崇高地位的塑造与体现246

1.位于山巅247

2.位于轴线上的重要位置251

3.环以城垣253

4.由其他建筑围合、拱卫255

5.布局差别反映的道教、佛教金殿象征意义的差异257

二、铁塔的总平面设计258

1.作为城市景观259

2.在寺中轴线上261

3.在轴线两侧对峙262

4.在寺外262

5.在寺内其他位置264

三、铜塔的总平面设计264

1.铜塔在建筑群中的处理手法264

2.从塔的本源功能来看铜塔的立意265

本章小结:铜殿、铁塔、铜塔的立意与总体设计267

第九章 金属建筑的单体设计269

一、铜殿的单体设计270

1.平面设计:规模紧凑270

2.构架设计:对同时代木构建筑的模仿272

3.装饰设计:宗教象征性的表达282

4.像设设计:与金殿一体表达象征意义288

二、铁塔的单体设计290

1.“南天铁塔”与“镇水铁针”290

2.仿砖楼阁型铁塔的设计293

3.仿木楼阁型铁塔的设计294

4.砖芯铁壳塔的设计298

三、铜塔的单体设计301

四、跨文化比较视野下中国金属建筑的意义302

1.《圣经》中的金色神殿303

2.日本:净土宗的金色神殿305

本章小结307

第十章 材料设计的智慧:XRF与GIS分析311

一、铜合金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的技术路线313

1.各种铜合金313

2.研究的技术路线314

二、青铜合金配比与构件性质的对应关系:小铜殿材料分析316

1.成分分析316

2.合金配比与构件性质的对应:“六齐”技术思想的继承318

三、建筑用黄铜的科技史意义:武当山太和宫金殿材料分析322

1.成分分析322

2.太和宫金殿用黄铜的科技史意义325

四、黄铜的流行:峨眉山铜塔、铜殿,五台山铜殿、铜塔,北京长椿寺铜塔、颐和园宝云阁材料分析328

1.青铜铸造的峨眉山铜塔:圣积寺华严铜塔与金顶铜塔碎片328

2.峨眉山金顶铜殿碎片329

3.五台山铜殿、铜塔330

4.北京长椿寺铜塔332

5.颐和园宝云阁333

6.金属建筑反映的黄铜成分变化趋势334

五、技术偏好与资金短缺的结果?青铜与黄铜井用的泰山铜殿335

1.成分分析——青铜、黄铜并用336

2.GIS分析——对青铜的技术偏好337

六、“刚柔并济”技术思想与材料观念:青铜、黄铜、红铜共用的昆明太和宫铜殿339

1.成分分析——青铜、黄铜、红铜并用340

2.GIS分析——整体的材料设计343

3.青铜、黄铜、红铜与构件性质的对应:“刚柔并济”的技术思想与材料观念345

本章小结:透过检测数据看材料设计的智慧348

第十一章 构件铸造、建筑建造与表面装銮351

一、构件铸造352

1.陶范铸造与翻砂铸造353

2.失蜡铸造356

3.金属建筑构件铸造案例分析358

4.铸造与锻造:表征技术传统与文化的两种技术路线363

二、建筑建造366

1.金属建筑的基础366

2.空心或工字形截面的柱、梁:偷省铜料背后的力学认识369

3.金属建筑的屋面构造371

4.交接节点376

三、表面装銮380

1.镏金381

2.贴金383

3.着色384

第十二章 捐资者、组织者、施工者:意匠的实现与运作387

一、武当山小铜殿:道士米道兴、王道一的运作389

1.捐资者: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信众390

2.施工者:两家金火匠391

3.组织者:道士米道兴、王道一392

二、泰安天书观铁塔:供奉碧霞元君的豫西北信众393

1.捐资者:豫西北的信众394

2.组织者:河南的会首395

3.施工者:怀庆府河内县的金火匠396

三、妙峰三铜殿:禅师的夙愿与大半个中国的行动398

1.组织者:热衷工程且偏好砖石、金属材料的妙峰禅师398

2.捐资者:来自“两京十布政”的募捐与铜殿的运送转移400

3.捐资者: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行动403

4.施工者:来自陕西泾阳还是湖北荆州地区?407

四、咸阳千佛铁塔:太监杜茂与来自平阳的泽州栗氏金火大匠408

1.三组捐资者:高级宦官杜茂与当地民众408

2.铸造者:泽州栗氏金火大匠与泾阳本地工匠411

3.组织者:记录简略414

五、平阳四铜殿:金殿与本地真武信仰中心的塑造和争夺415

1.组织者与捐资者:各山分野明确416

2.铜殿的建造与真武信仰正统的建立416

3.谁是正宗的老爷顶?四座“金殿”背后的竞争418

六、“奢侈建筑”与“话题性”的实现420

1.“奢侈建筑”420

2.“话题性”421

本章小结:明代社会中的金属建筑422

下篇结语425

1.组织募化、延请工匠425

2.立意、选址、布局425

3.单体设计426

4.材料设计426

5.铸造426

6.建造427

7.表面装饰与处理427

全书结论429

一、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429

二、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和建筑文化上的原创贡献430

三、中国古代金属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应用方面的高度成就430

四、中国古代金属建筑始终以象征意义为其内核,不断吸收、应用各种适应性技术和表现手法,体系逐渐成熟,体现了高度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广泛的社会影响431

附录一:金属建筑铭文辑录434

一、广州光孝寺西铁塔铭文434

二、广州光孝寺东铁塔铭文434

三、梅州修慧寺千佛铁塔铭文435

四、韶关南华寺降龙铁塔铭文435

五、韶关南华寺降龙铁塔之清代新塔铭文435

六、玉泉寺铁塔铭文435

七、甘露寺铁塔铭文436

八、济宁铁塔铭文436

九、泰安天书观铁塔铭文436

十、庐山归宗寺铁塔铭文441

十一、元代小铜殿捐建铭文辑录442

十二、五台山显通寺铜殿铭文445

十三、泰山铜殿铭文464

十四、昆明太和宫铜殿铭文464

十五、颐和园宝云阁铭文466

十六、五台山显通寺铜塔铭文467

附录二:金属建筑现场碑文辑录469

一、洪洞青龙山真武庙部分碑文469

二、汾西姑射山老爷顶真武庙部分碑文470

附录三:昆明太和宫铜殿彩绘层样品分析报告473

附录四:铜瓦、铁瓦规格、重量实例476

图表目录及数据来源477

参考文献483

致谢490

后记492

Abstract4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