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策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宝忠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4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综合医院抑郁障碍诊治策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抑郁障碍的概念及分类1
第一节 抑郁障碍的历史1
一、疾病概念的历史1
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医学对抑郁障碍的认识2
三、抑郁障碍的现行概念3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学和发展动态5
一、精神障碍分类学的目的、意义、原则、诊断标准5
二、国际疾病分类6
三、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7
四、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现状和展望11
第2章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后果14
第一节 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14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类型14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调查设计15
第二节 抑郁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现状19
一、概述19
二、人群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及分析19
三、综合医院门诊、住院病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分析24
第三节 抑郁障碍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28
一、抑郁障碍的后果28
二、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29
第四节 从抗抑郁药物销量看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治疗率31
一、吗啡的医疗消耗量为衡量癌痛治疗的标准31
二、抗抑郁药物排名及销售量资料分析32
第3章 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34
第一节 国内精神卫生服务现状34
一、抑郁障碍病人就医途径选择34
二、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不足36
三、抑郁障碍识别率、治疗率低的原因38
四、综合医院精神卫生发展策略39
第二节 综合医院开放式精神病房管理41
一、综合医院建立开放式精神病房可行性41
二、综合医院开放式精神病房优势44
三、开放式精神科病房的安全对策45
四、三级开放标准与实施47
第三节 住院精神病人跌倒的评估和干预50
一、跌倒的定义及发生率50
二、跌倒的危险因素50
三、跌倒危险的评估工具51
四、防范对策52
五、跌倒风险评估与护理措施53
第四节 住院精神病人拒食的评估和干预57
一、拒食的危害、易患人群及原因57
二、护理57
第五节 住院精神病人噎食的评估和干预58
一、易患人群58
二、评估58
三、病因及临床表现58
四、急救58
五、预防60
第六节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61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62
二、任务、工作范畴及组织形成63
三、意义、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65
第4章 精神科临床实践技能69
第一节 精神病学症状学69
一、概述69
二、与抑郁障碍相关的常见症状70
第二节 医患关系与精神科面谈72
一、建立医患关系的原则与技能72
二、医学晤谈的基本原则与晤谈技巧73
三、精神科医学晤谈相关问题与注意事项75
四、临床沟通技巧75
第三节 精神检查与病史采集77
一、精神检查的内容和要点77
二、病史采集78
第四节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80
一、目的和意义81
二、常规检查内容81
三、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81
四、半定式和定式精神检查82
第五节 资料分析能力83
一、资料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方法83
二、症状学分类与诊断原则84
三、等级诊断原则84
四、S-S-D诊断分析思路85
五、多轴诊断观点85
六、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应用85
第六节 诊断分析86
一、概述86
二、S-S-D诊断思路87
三、鉴别诊断与排除诊断的异同88
第七节 如何制订治疗方案88
一、概述88
二、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循证医学方法的运用89
三、如何看待各种治疗指南89
四、重视既往治疗史90
五、精神科治疗方案制订中的感性把握90
六、精神科临床风险评估与防范92
第5章 抑郁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93
第一节 单胺学说与受体学说93
一、单胺学说93
二、受体学说95
第二节 受体后学说96
一、蛋白偶联的信号转导通路或cAMP传导通路研究96
二、PI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96
三、MAP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97
四、转录因子CREB的研究97
第三节 神经激肽学说97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98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98
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99
三、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HPGH)轴99
第五节 免疫系统异常100
第六节 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100
第七节 脑影像学研究101
第八节 遗传学研究101
一、家系调查101
二、双生子调查101
三、寄养子调查101
第九节 心理-社会因素102
一、生活事件与环境应激事件102
二、心理学理论102
第6章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04
第一节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104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106
一、抑郁的核心症状106
二、抑郁发作的心理症状群106
三、抑郁障碍的躯体症状群108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辅助检查109
一、实验室检查技术109
二、精神科评定量表111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诊断112
一、诊断原则112
二、诊断要点112
第五节 抑郁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113
一、CCMD-3113
二、ICD-10114
三、DSM-4115
四、DSM-5117
五、三大系统对照121
六、病程特征和预后125
七、抑郁障碍的经典分类概念126
第六节 抑郁障碍的鉴别诊断128
一、躯体疾病128
二、神经系统疾病128
三、痴呆128
四、其他精神障碍129
五、双相抑郁129
第七节 抑郁障碍症状的躯体化与述情障碍132
一、症状的躯体化132
二、述情障碍135
第7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药物138
第一节 抗抑郁药物138
一、抑郁障碍治疗学简史138
二、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的探讨139
三、理想抗抑郁药的标准140
四、抗抑郁药分类介绍140
第二节 抑郁障碍治疗中常用的其他类药物153
一、抗焦虑药物153
二、心境稳定药158
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161
第三节 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166
一、一般应用原则166
二、抗抑郁药的用药指征168
三、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的临床意义170
第四节 抑郁障碍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173
一、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173
二、5-HT综合征的诊断和处理178
三、恶性综合征183
第8章 抑郁障碍的治疗185
第一节 概述185
一、治疗目标、原则185
二、分期治疗策略186
三、抑郁障碍的长期治疗188
四、双相抑郁的治疗191
第二节 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193
一、概念与原则193
二、种类193
三、心理治疗方法的选用200
四、维持治疗期中的心理治疗201
五、影响治疗结果的因素202
六、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合用203
第三节 抑郁障碍的电痉挛疗法204
一、电痉挛疗法204
二、改良电痉挛治疗205
三、WHO和CINP关于ECT使用的建议206
第四节 抑郁障碍的其他疗法207
一、经颅磁刺激治疗207
二、睡眠剥夺治疗209
三、光照疗法211
四、迷走神经刺激(VNS)211
第五节 双相抑郁的治疗212
一、药物治疗212
二、其他治疗213
三、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的不良后果213
第六节 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治疗215
一、概念与发生率215
二、生物学基础与难治原因215
三、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增效和联用药物策略217
四、难治性抑郁障碍的换药策略218
五、电抽搐在难治性抑郁障碍的应用219
六、心理治疗在难治性抑郁障碍中的应用219
第七节 慢性抑郁治疗的规则221
一、概述221
二、治疗223
三、规则治疗系统对慢性抑郁的疗效225
第八节 APA第3版抑郁障碍治疗指南227
一、临床评估和抑郁障碍治疗227
二、治疗的选择与注意事项229
三、抑郁障碍的多学科协同治疗231
四、医患关系与抗抑郁治疗232
五、伴发睡眠障碍的抑郁障碍的治疗234
六、抑郁障碍体质量改变与抗抑郁药的选择235
七、抗抑郁药临床治疗的选择236
第9章 特殊人群的抑郁障碍240
第一节 老年人抑郁障碍240
一、流行病学240
二、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240
三、临床表现241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243
五、治疗244
六、预后与预防246
七、APA第3版关于老年期抑郁的解读247
第二节 女性和特定女性的抑郁障碍248
一、女性抑郁障碍的高患病率和特征248
二、治疗250
三、经前综合征和经前恶劣心境252
四、围生期抑郁障碍254
五、围绝经期抑郁障碍260
六、APA第3版关于女性抑郁的解读262
附1 FDA关于药物对胎儿的危害风险分级266
附2 FDA/APP关于精神药物分类267
附3 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信息和在妊娠或哺乳期的使用指南268
附4 心境稳定药的使用信息和在妊娠或哺乳期的使用指南270
附5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信息和在妊娠或哺乳期的使用指南271
第三节 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272
一、历史及流行病学272
二、病因学274
三、临床表现275
四、诊断和分类276
五、诊断性评估278
六、治疗280
七、APA第3版关于抗抑郁药的应用283
第10章 药物与抑郁障碍285
第一节 药源性抑郁障碍285
一、症状特征285
二、易导致抑郁症状的药物286
三、药源性抑郁障碍的鉴别288
四、药源性抑郁障碍的处理288
第二节 药源性抑郁的典型——干扰素-α所致抑郁障碍289
一、流行情况289
二、危险因素289
三、可能的发病机制290
四、诊断290
五、治疗291
第三节 药物相互作用与临床实践293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基础知识293
二、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94
三、关注抑郁治疗中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性296
四、CYP450酶介导的第二代抗抑郁药的药物相互作用298
第11章 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304
第一节 概念及流行病学304
一、概念304
二、流行病学304
三、危害305
四、研究进展306
五、相互影响机制307
第二节 诊断308
一、诊断现状308
二、诊断障碍309
三、临床鉴别技巧310
第三节 治疗312
一、治疗的必要性312
二、治疗的特殊性312
三、治疗方法313
第四节 与抑郁障碍共病的常见躯体疾病314
一、心血管疾病314
附1 共病诊疗的典范——双心医疗318
二、肿瘤324
附2 临床案例325
三、疼痛329
附3 临床案例332
四、内分泌疾病332
附4 抑制障碍共病糖尿病论述334
五、神经系统疾病338
附5 抑郁障碍共病卒中论述341
六、外科手术346
七、消化科疾病348
八、其他躯体疾病350
第12章 综合医院与抑郁自杀352
第一节 自杀学概述352
一、自杀的定义及流行病学352
二、自杀未遂与自杀意念352
三、自杀的原因353
四、自杀的干预353
第二节 抑郁障碍自杀的评估与干预355
一、自杀率355
二、抑郁障碍是自杀的高危因素355
三、评估356
四、干预357
第三节 自杀未遂者的评估与干预360
一、干预现状及后果360
二、干预361
三、干预效果361
第四节 抗抑郁药物与自杀362
一、不同抗抑郁药的自杀危险性362
二、抗抑郁药与儿童青少年自杀363
三、抗抑郁药与自杀之间的关系365
第五节 我国自杀预防和干预的展望366
附 历年世界预防自杀日主题367
第13章 抑郁障碍的中医认识及治疗368
第一节 古代中医研究368
一、秦汉阶段368
二、唐宋阶段368
三、金元阶段369
四、明清阶段369
第二节 现代中医研究370
一、病因病机370
二、证候学370
三、实验研究370
四、治法研究371
第三节 中医治疗372
一、中药治疗372
二、针灸治疗375
三、针药结合治疗376
四、其他疗法376
第14章 抑郁障碍诊疗量表378
第一节 量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378
一、量表的概念378
二、量表的基本原理378
三、量表评定的注意事项379
四、量表在精神科的应用379
第二节 自评量表379
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379
二、抑郁自评量表(SDS)381
三、焦虑自评量表(SAS)384
四、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385
五、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386
六、老年抑郁量表(GDS)387
七、儿童抑郁问卷(CDI)387
八、医院抑郁焦虑量表(HADS)389
九、心境障碍问卷(MDQ)391
第三节 他评量表392
一、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392
二、蒙哥马利-阿瑟伯格抑郁量表(MADRS)395
三、抑郁状态问卷(DSI)397
四、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398
五、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量表(SERS)400
六、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401
第15章 相关法律问题405
第一节 重点概念405
一、关于精神卫生的概念405
二、关于精神障碍的概念405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406
一、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的条件406
二、焦点问题407
第三节 自愿医疗408
一、概念与适用范围408
二、自愿医疗与知情同意408
三、自愿医疗的程序409
第四节 非自愿治疗410
一、概念与适用范围410
二、非自愿住院治疗的标准410
三、申请人和决定人的问题411
第五节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发展与规范411
一、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411
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区别412
三、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与精神科医师的分工与合作412
第六节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413
参考文献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