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 实用中医诊断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 实用中医诊断学
  • 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陈群,邓铁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6257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 实用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中医诊断学绪论与发展历史的回顾3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任务与学科内容3

一、中医诊断学的任务3

二、中医诊断学的出现形成3

三、中医诊断学的学科内容4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6

一、重视诊断道德6

二、重视四诊合参7

三、重视临床思维9

四、重视辨证论治12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学习研究方法与展望14

一、学习方法14

二、研究方法16

三、展望17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史略20

第一节 疾病的认识与辨病的发展20

一、周秦时代对辨病的奠基20

二、汉晋隋唐时代辨病的发展22

三、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对辨病的提高26

第二节 诊法的形成与发展31

一、舌诊32

二、舌下络脉诊法35

三、脉诊39

四、小儿食指络脉诊法43

五、胸腹切诊46

六、其他诊法56

第三节 辨证的形成与发展64

一、经络辨证64

二、六经辨证66

三、脏腑辨证69

四、温病辨证71

五、八纲辨证74

第四节 病案的创始与发展75

一、病案的创始75

二、病案的发展76

三、专科病案著作的出现77

四、病案的日趋完善78

五、病案质量的提高80

第五节 中医诊断学对世界医学的贡献举例81

一、沙虱毒82

二、狐惑病82

三、狂犬病83

四、梅核气84

五、脚气85

六、葡萄疫与青腿牙疳88

七、疕病与瘾疹89

八、煤矿毒气与煤气中毒91

九、疥疮92

十、睑生风粟——沙眼及其合并证的诊断92

十一、细络诊法93

中篇 诊法与辨证99

第三章 诊法99

第一节 问诊99

一、一般情况100

二、现病史100

三、既往史109

四、个人生活情况109

五、家族史109

六、问诊小结109

第二节 望诊110

一、望全身情况110

二、望局部情况(分部望诊)117

附 小儿蛔虫感染的望诊127

三、望舌(舌诊)127

附138

四、舌下络脉诊法138

五、望诊小结142

第三节 闻诊142

一、听声音143

二、闻气味146

三、闻诊小结147

第四节 切诊(上)——脉诊147

一、脉诊的意义147

二、脉诊的部位148

三、诊脉的方法150

四、诊脉注意事项151

五、正常脉象152

六、异常脉象153

附 疾脉163

七、妇儿脉诊183

第五节 切诊(下)——按诊184

一、按额部185

二、按头颈部185

三、按肌肤185

四、按手足186

五、按疮疡186

六、按胸腹186

七、按腧穴188

八、按耳穴188

第四章 辨证189

第一节 八纲辨证189

一、表里190

二、寒热192

三、虚实194

四、阴阳197

第二节 病因辨证199

一、六淫病辨证199

二、疫疠辨证203

附206

三、七情病辨证207

四、饮食劳倦病辨证209

附 疳积210

五、外伤及虫兽伤辨证211

附 破伤风211

六、诸虫证213

附 虫积214

七、痰饮、瘀血辨证215

第三节 六经辨证216

一、概述216

二、六经辨证217

第四节 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224

一、概述224

二、卫气营血辨证225

三、三焦辨证232

第五节 气血津液辨证234

一、气血辨证235

二、津液辨证238

第六节 脏腑辨证24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41

二、肝与胆病辨证244

三、脾与胃病辨证246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249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51

六、脏腑兼证255

第七节 经络辨证256

一、概述256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257

三、经络辨证257

附《灵枢·经脉》263

第五章 辨证方法的综合应用265

第一节 外感病辨证纲要265

一、外感病辨证可以统一265

二、外感病辨证统一纲要266

第二节 杂病辨证纲要267

一、以脏腑辨证为总纲267

二、以脏腑相关学说为指导267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步骤269

第四节 辨证与辨病270

第五节 中医药的辨证论治296

第六章 临床各科诊断概要298

第一节 妇科诊断概要298

一、妇科四诊概要299

二、妇科辨证概要301

第二节 儿科诊断概要304

一、儿科四诊概要304

二、儿科辨证概要306

第三节 外科诊断概要308

一、外科四诊概要308

二、外科辨证概要310

第四节 伤科诊断概要312

一、伤科四诊概要312

二、创伤辨证314

三、伤筋辨证315

四、骨折辨证315

五、脱臼316

六、伤科的内伤辨证316

第五节 眼科诊断概要317

一、眼科诊法概要317

二、眼科辨证概要318

第六节 耳鼻喉科辨证概要320

一、耳科常见症状辨证320

二、鼻科常见症状辨证320

三、喉科常见症状辨证321

附 口腔科辨证特点322

第七章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323

第一节 发热323

一、外感发热324

二、杂病发热326

第二节 怕冷327

一、外感怕冷327

二、杂病怕冷328

第三节 汗出异常328

一、汗出过多329

二、汗闭330

第四节 头痛331

一、外感头痛331

二、杂病头痛331

第五节 咳嗽332

一、外感咳嗽333

二、杂病咳嗽334

第六节 气喘335

一、实证气喘335

二、虚证气喘336

第七节 胸痛337

一、外感胸痛337

二、杂病胸痛337

第八节 心悸338

一、实证心悸338

二、虚证心悸339

第九节 不寐339

一、实证不寐340

二、虚证不寐340

第十节 神志异常341

一、烦躁341

二、抑郁342

三、谵语343

四、昏迷343

第十一节 出血345

一、里实热证346

二、虚证346

三、血瘀证346

四、外伤失血证347

第十二节 口渴347

一、实证口渴347

二、虚证口渴348

第十三节 纳呆348

一、实证纳呆349

二、虚证纳呆350

第十四节 脘痛350

一、实证脘痛350

二、虚证脘痛351

第十五节 腹痛351

一、寒证腹痛352

二、热证腹痛353

三、虚证腹痛353

四、实证腹痛353

第十六节 呕吐354

一、实证呕吐355

二、虚证呕吐356

第十七节 便秘356

一、实证便秘356

二、虚证便秘357

第十八节 泄泻357

一、外感泄泻358

二、杂病泄泻358

第十九节 眩晕359

一、外感眩晕晕360

二、杂病眩晕360

第二十节 发黄361

一、黄疸361

二、虚黄362

三、药物或食物性黄染362

第二十一节 抽搐363

一、外感抽搐363

二、杂病抽搐363

第二十二节 腰痛364

一、实证腰痛365

二、虚证腰痛365

第二十三节 小便不利366

一、小便短少366

二、癃闭367

第二十四节 小便过多368

一、寒证368

二、热证368

第二十五节 水肿369

一、阳水369

二、阴水370

第八章 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371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71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371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372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372

四、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373

第二节 病情资料的属性373

一、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373

二、病情资料属性的变化374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程序与方法374

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375

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375

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375

第四节 诊断中常用的临床逻辑思维375

一、世界观是思维的基础376

二、中医诊断临床思维的三大内容和两个层次376

三、中医临床诊断思维的方法377

第五节 误诊的防范379

一、四诊不全导致误诊379

二、思维僵化导致误诊379

三、中西医诊断混淆不清导致误诊380

第九章 病案书写381

第一节 概述381

一、病案的重要性381

二、病案的采集与书写要点382

三、病案的整理383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与格式383

一、中医门诊病案(病历)383

二、中医住院病案384

第三节 邓铁涛教授临床经典医案举例386

下篇 中医诊断学的现代研究概况393

第十章 诊法的现代研究393

第一节 舌诊的研究393

一、舌诊研究方法的创新393

二、舌诊的临床研究399

三、各种病理舌象的形成原理406

第二节 舌下络脉诊法的现代研究414

一、历史源流414

二、传统理论的探索415

三、基础研究416

四、临床研究417

五、国外研究421

六、结语421

第三节 甲诊的现代研究422

一、历史源流的研究422

二、传统理论的研究423

三、生理解剖学的研究424

四、临床研究425

五、结语426

第四节 脉诊的研究426

一、脉象描记仪器427

二、脉象描记、研究与分析方法427

三、脉搏图和速率图429

四、脉图特征和脉象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430

五、脉象研究进展434

六、结语441

第十一章 辨证的现代研究442

第一节 脾的研究442

一、脾与消化吸收功能443

二、脾与自主神经功能444

三、脾与免疫功能446

四、脾与内分泌功能447

五、脾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微循环检测448

六、脾与实验动物模型448

第二节 肾的研究449

一、传统诊断标准化449

二、肾与内分泌功能450

三、肾与免疫功能452

四、肾与能量代谢453

五、肾与微量元素453

第三节 心的研究453

一、心功能检测454

二、心与脉图研究454

三、心与自主神经功能454

四、心与血液循环功能455

五、心与细胞免疫功能检测455

六、心与代谢功能455

七、心与炎性反应456

八、心与基因研究456

九、心与其他相关方面检测457

第四节 肝的研究457

一、肝与血液循环系统功能检测458

二、肝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研究458

三、肝与能量代谢的研究459

四、肝与相关免疫学指标检测459

五、肝与相关微量元素的研究459

六、肝与其他相关检测460

第五节 肺的研究460

一、肺功能检测460

二、肺血流图检测461

三、相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检测461

四、相关血液流变学检测461

五、血浆血栓素、前列腺素测定462

六、血清干扰素活性检测462

七、血浆心钠素检测462

八、血浆纤维结合素、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测定462

九、自由基代谢462

十、微量元素检测462

十一、胸部X线检查463

十二、气管黏膜超微结构检测463

十三、肿瘤标志物的测定463

第六节 中医证候的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评析463

一、依据463

二、方法与思路464

三、现状465

四、展望466

附 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466

第七节 血瘀证的研究468

一、血瘀证本质的探讨468

二、血瘀证诊断的标准化问题469

附 血瘀证诊断标准471

第十二章 计算机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应用研究473

一、计算机技术进步与医学应用发展的回顾473

二、中医药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概况473

参考文献4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