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用中医信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秦玉龙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2538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用中医信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绪论1
第一章 实用中医信息学概论1
第一节 信息泛论1
一、信息1
(一)信息的定义1
(二)信息的特征3
(三)信息的作用4
(四)信息的度量5
(五)信息、数据、情报、文献6
二、信息媒体8
(一)信息媒体的定义8
(二)信息媒体的功能9
(三)信息媒体的类型9
(四)多媒体与流媒体10
三、信息技术12
四、信息系统13
五、信息科学13
第二节 实用中医信息学的概念14
一、中医信息的含义14
二、何谓实用中医信息学14
第三节 为什么要学习实用中医信息学15
一、中医信息的作用15
(一)学习的导师15
(二)提高的阶梯15
(三)科研的向导16
二、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特点16
三、中医信息的现况18
第一节 中医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20
第二章 中医信息工作的回顾与展望20
第二节 版本研究与校勘工作对中医信息的净化作用21
一、版本研究与中医信息的真赝21
(一)版本目录的作用22
1.综合性版本目录22
2.医籍版本目录26
(二)辨伪工作的价值31
(三)辑复佚书的贡献33
(四)通人论述的意义34
(五)选择版本的一般规律36
二、校勘工作与中医信息的优劣37
(一)古籍非校不可读37
(二)医籍校勘的成就38
1.隋唐两大校勘家38
2.宋代的官方校书39
3.明代的私人校书40
4.清儒校书的成绩41
5.近人校勘的医书43
(三)精校刊本的选择44
1.利用目录书45
2.注重校刻者45
3.研读序例45
4.涉猎书评45
第三节 中医信息工作的萌芽与发展45
一、目录书的产生与发展46
二、类书、丛书与集注的编撰47
第四节 中医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展望50
一、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55
第三章 网络时代的中医信息55
第一节 跨世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55
二、中国信息高速公路规划56
(一)基本目标56
(二)三金工程57
(三)金字工程58
1.金智工程58
2.金卫工程58
3.中国金药网60
三、信息港的建设62
(一)信息港建设的原则62
(三)信息港系统的功能63
(四)天津信息港的建设63
(二)信息港的主要特色63
四、校园网65
五、数字地球67
第二节 Internet--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70
一、Internet概述70
(一)TCP/IP协议72
(二)万维网(WWW)73
(三)统一资源定位器(URL)74
(四)Internet域名系统76
(五)浏览器78
1.Intrnet Explorer 5.078
2.东方网神浏览器80
(六)在线翻译80
2.《金山词译.net2001专业版》81
1.《金山词霸.net中日英版》81
3.《东方快车3000》82
(七)下载与上载83
1.下载(Download)83
(1)网际快车(FlashGet)84
(2)网络蚂蚁(NetAnts)84
2.上载(Upload)85
(八)共享公用软件87
(九)电子邮件(E-mail)87
(十)电子公告牌(BBS)89
(十一)新闻组(Usenet)92
(十二)网上寻呼(ICQ)93
1.IRC95
(十三)网上聊天(IRC)95
2.ChinaIRC96
3.Microsoft Chat97
4.Web聊天97
(十四)网络安全98
1.瑞星杀毒软件2001版99
2.金山毒霸.net(钻石会员版)99
3.天网防火墙个人版100
4.Norton Internet Security 2001.2.5中文版100
二、数据库101
(一)万方数据系统(Wanfangdata)101
(二)DIALOG系统102
(三)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系统工程102
(四)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02
(七)中国期刊网103
(六)中国药品专利文献库103
(五)中国药学文献数据库103
(八)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104
(九)失效专利文摘数据库104
(十)全国医药企业及产品数据库104
(十一)PubMed104
三、数字人体104
四、远程医学105
(一)远程医学的崩芽与发展106
(二)中国的远程医学概况107
五、远程教学109
六、虚拟现实111
七、数字图书馆114
八、电子期刊117
九、电子商务119
(一)Internet商务标准119
(二)电子商务发展概况120
(三)电子商务法制建设121
第三节 Internet--中医信息的新载体123
下篇 各论127
第四章 中医信息媒体的类型127
第一节 纸质型信息媒体127
一、图书127
(一)教科书127
(二)专著128
(三)丛书、全书、集注128
(四)论文集、专题讲座汇编132
(五)工具书133
1.辞典134
(1)《中国医学大辞典》134
(2)《简明中医辞典》134
(3)《中医大辞典》135
(4)《中医药学大辞典》136
(5)《中药大辞典》136
(6)《中药辞海》137
(8)《中医医学人名志》138
(2)《医学读书志》139
(1)《四库全书总目》139
(3)《医籍考》139
2.目录书139
(7)《中国医学外文著述书目1656~1962》140
(6)《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140
(8)《中国分省医籍考》140
(5)《四部总录·医药编》140
(4)《宋以前医籍考》140
(11)《中国医籍通考》141
(10)《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41
(12)《中国丛书综录》141
(9)《三百种医籍录》141
3.索引142
(1)《黄帝内经章句索引》143
(2)《中医经典索引》143
4.类书144
(1)《太平圣惠方》145
(2)《圣济总录》145
(3)《普济方》146
(4)《古今医统大全》147
(5)《证治准绳》147
(6)《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148
(7)《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48
(8)《杂病源流犀烛》150
(9)《类证治裁》150
(10)《杂病广要》150
(11)《医方类聚》151
(12)《东医宝鉴》151
(13)《本草纲目·附方分类选编》151
(14)《永乐大典》152
(15)《中华大典》152
5.百科全书153
(1)《中国大百科全书》153
(2)《中国医学百科全书》15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155
(2)《中国百科年鉴》155
6.年鉴155
(3)《中国中医药年鉴》156
(4)《中国药学年鉴》156
(5)《中国医药年鉴》157
7.大成157
(1)《黄帝内经研究大成》158
(2)《中华本草》159
8.手册、汇编159
(1)《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1949~1999)》160
(2)《常用国家基本药物手册》160
(3)《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161
9.表谱161
(1)《新中国大博览》162
(2)《中国医史年表》1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大事记(1949~1983)》163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大事记》163
二、期刊164
(一)杂志165
(二)学报166
(三)述评杂志166
(四)报纸167
(五)文摘168
1.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期刊文摘169
(1)《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69
(2)《中医药文摘选编》170
(1)《中国医学文摘·中医》171
(2)《中国药学文摘》171
2.定期连续出版的期刊文摘171
(3)《国内医药信息总览》172
(1)《中国科技期刊中医药文献索引(1949~1986)》173
1.以书籍形式出版的期刊索引173
(7)《中医方剂大辞典》173
(六)索引173
(2)《中国史学论文索引》174
(3)《五十年来针灸文献(中文)索引(1908~1958)》175
(4)《医学史论文资料索引(1903~1978)》176
2.定期连续出版的期刊索引177
(1)《全国报刊索引》177
(2)《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78
(3)《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179
(4)《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82
(七)公报、通报183
1.《发明专利公报》183
2.《科学通报》184
3.《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184
4.《中国学位论文通报》184
5.《专利文献通报·医疗卫生》184
三、会议文献185
(一)会议类型185
(二)会议文献186
四、政府出版物188
1.《中医药教育法规全书》188
4.《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189
2.《新药品种资料汇编(1998年1~7月)》189
3.《药典通讯》189
5.《建国4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190
五、标准文献190
(一)标准191
(二)标准文献193
1.标准的分类体系194
2.国家颁布的中医药标准概览194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195
(2)经穴部位196
(3)中医临床诊疗术语197
(2)《中国标准化》198
(1)《中国药品标准》198
3.国内标准文献的检索工具1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98
(3)《中国标准化年鉴》199
(4)《中国国家标准汇编》199
六、学位论文199
七、专利文献200
(一)专利201
(二)专利文献203
1.国际专利分类表(IPC)204
2.专利文献检索工具211
(1)《中国药品专利》211
(2)《中国专利索引》212
(4)《专利文献通报·医疗卫生》213
(3)《全国专利文献馆藏联合目录》213
八、产品样本214
(1)《全国中成药产品集》215
(2)《全国药厂大全》215
九、科技报告216
十、科技档案216
十一、广告216
第二节 非纸质型信息媒体218
一、缩微型信息媒体218
二、视听型信息媒体219
(一)听觉资料219
1.录音磁带219
2.录像磁带220
1.电影片220
2.幻灯片220
(三)声像资料220
(二)视觉资料220
2.激光唱盘220
1.投影胶片220
3.激光视盘221
4.数字影碟221
三、机读型信息媒体221
(一)磁盘221
(二)光盘221
1.只读光盘222
(3)《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TCMLARS)光盘》223
(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223
(5)《中华中医药文献光盘库·本草医方类·珍藏善本》223
(2)《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1.1版223
(1)《四库全书》(CD-ROM)223
(6)《中华医典》224
(7)《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专题文献数据库·医药系列光盘》224
(8)《常用中草药》224
(9)《中国中医药光盘图书馆·针灸全录》224
(10)《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学术大会集萃》225
(11)《中华传统功法精品》225
2.可写光盘225
3.可擦写光盘225
4.只读数字多功能光盘225
5.可重复写入数字多功能光盘225
(三)网上数据库225
3.关键词227
2.主题词227
1.分类语言227
一、中医信息寻找的原则227
第一节 中医信息寻找的原则与方法227
第五章 中医信息的寻找227
(一)熟悉检索语言227
4.序号标识228
(二)五先五后原则228
1.先近后远228
2.先内后外228
3.先易后难228
4.先简后繁228
2.追溯法229
第二节 利用图书馆229
3.循环法229
1.系统检索法229
二、中医信息寻找的方法229
5.先本专业而后其他专业229
一、分类目录的利用231
(一)怎样利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231
(二)怎样利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249
(三)怎样利用“十进分类法”253
二、书名目录的利用257
(一)如何使用笔画笔形排检法257
(二)如何使用汉语拼音字母排除法258
(三)如何使用四角号码排检法258
三、著者目录的利用259
四、主题目录的利用260
(一)主题词260
1.《汉语主题词表》261
2.《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262
(二)关键词264
第三节 利用二次文献265
一、怎样寻找图书文献265
(一)1949年以前出版中医图书的寻找265
(二)1949年以后出版中医图书的寻找267
1.《全国总书目》267
2.《全国新书目》267
3.《全国新书目·电子网络版》269
4.《中国国家书目回溯数据库系统(1949~1987)》269
5.《中国图书在版编目快报》269
6.《新华书目报》269
二、怎样寻找期刊资料270
三、怎样寻找其他信息271
第四节 Internet网上浏览272
一、注意力273
二、利用浏览器273
三、搜索引擎275
(一)WWW目录搜索275
1.搜狐276
2.Yahoo!中国277
(二)搜索引擎网站277
(三)集成搜索引擎279
(四)其他搜索引擎279
第六章 中医信息的选择281
第一节 中医信息选择的原则281
一、实用性原则281
三、灵活性原则282
二、系统性原则282
四、预见性原则283
第二节 中医信息选择的方法283
一、请教专家283
二、利用书评284
三、参考新书介绍285
第七章 中医信息的阅读287
第一节 目的与计划287
第二节 识字与读书288
第三节 精读与泛读289
第四节 分类与集中291
一、怎样加强理解力293
(一)博学293
第五节 理解与记忆293
(二)审问294
(三)慎思296
1.比较鉴别296
2.综合归纳296
3.集思广益297
(四)明辨298
(五)笃行299
二、怎样提高记忆力301
(一)心理准备301
(二)系统识记302
(三)分布识记303
(四)尝试重视304
(五)自觉联想304
3.类比联想305
2.相反联想305
1.接近联想305
(六)机械识记306
第八章 中医信息的积累307
第一节 书写读书笔记307
一、提纲式笔记307
二、论题式笔记308
三、摘要式笔记308
(一)概述性摘要309
(二)引语式摘要309
(三)节录式摘要310
(四)综合性摘要311
四、心得笔记312
第二节 编写文献综述313
第三节 使用文献卡片315
第四节 数据库的建立317
第九章 中医信息的评价319
第一节 可靠性的判断319
第二节 先进性的判断323
第三节 适用性的判断325
第十章 中医信息的发布327
第一节 中医论文的写作327
一、中医论文的特点327
(一)科学性327
(二)继承性328
(三)独创性328
(四)论证性329
(五)规范性329
(一)前置部分330
二、中医论文的结构330
(二)主体部分332
(三)附录部分333
(四)结尾部分334
三、学位论文的标准334
(一)学士学位论文334
(二)硕士学位论文334
(三)博士学位论文335
四、写作论文的技法335
(一)题目的推敲确定336
(二)提纲的编制拟定336
第二节 中医论文的交流337
一、非正式交流337
(三)初稿的撰写修改337
二、正式发表338
第三节 利用Internet交流339
一、创建网站或主页339
二、参加新闻组讨论340
三、利用电子公告牌341
附录342
一、全国主要中医期刊简介342
二、台港及外国传统医学期刊选录362
三、现存医学丛书选目363
四、国家制定颁布的医药卫生标准概览368
五、Internet传统医学网址一览372
六、网络日常用语掇拾374
主要参考文献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