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 敦煌心史散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 敦煌心史散论
  • 姜伯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19171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627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4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 敦煌心史散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引论:敦煌心史序说1

一 心史说2

二 唐学与庄学3

三 礼乐文明论6

四 研究的轨辙8

艺术篇13

上编 图像与解释13

敦煌的“画行”与“画院”13

一 沙州“画行”与“知画行都料”13

二 沙州“画院使”与“院生”22

三 “都画匠作”与官府作坊中的画匠25

四 后论26

论敦煌的“画师”、“绘画手”与“丹青上士”——敦煌的画家作品与六朝隋唐的“画体”及“画样”的比较研究32

一 “画师”、“绘画手”与“丹青上士”33

1.1画师33

1.2绘画手34

1.3丹青上士35

二 说“画体”与“画样”36

三 与张家样之疏体的比较(附论阎立本的影响)41

四 与曹家样稠叠体的比较43

五 与吴家样画体的比较45

六 敦煌画与“妙创水月之体”的周家样47

七 晚唐敦煌画家笔墨奇葩——宋代文人画马和之的前驱49

“天”的图像与解释55

——以敦煌莫高窟285窟窟顶图像为中心55

一 敦煌西魏间中国传统礼祭天神图像出现的背景56

二 礼祀中的天神图像:日、月、天皇大帝、天一、太一57

三 有翼天神图像与北朝畏兽天神图像的比较60

四 285窟天龙图像的佛学解释66

五 后论69

敦煌的写真邈真与肖像艺术77

一 写真与生前写真78

二 邈真与真堂82

三 论“邈影如生”86

下编 艺术史与交流95

论呾密石窟寺与西域佛教美术中的乌浒河流派——兼论敦煌艺术与贵霜大夏及小贵霜时代艺术的关连95

一 导言:呾密古城发掘与乌浒河派美术的倡说95

二 贵霜大夏的呾密石窟寺99

2.1呾密石窟寺考古的早期阶段(1926—1937年)100

2.2卡拉切佩的石窟寺组合(1961—1977年发掘工作)101

三 呾密石窟寺壁画及其“图像学类型”107

3.1卡拉切佩发现的壁画的种类108

3.2呾密壁画佛像的“背光”出现的意义与贵霜艺术中的“图像学类型”109

四 呾密石雕中佛传图像及乌浒河美术中的泥塑112

五 后论:与敦煌的比较117

莫高窟隋说法图中龙王与象王的图像学研究——兼论有联珠纹边饰的一组说法图中晚期犍陀罗派及粟特画派的影响125

一 引言125

1.1问题的提出125

1.2中亚艺术史上的图像志与图像学126

二 敦煌隋壁画中的龙王图像128

2.1 隋说法图中龙王图像的来龙去脉128

2.2犍陀罗艺术中的龙王图像130

2.3中亚艺术中的龙王图像130

2.4 隋敦煌龙王图像与犍陀罗、中亚的比较131

2.5敦煌龙王图像的人文解释133

三 敦煌壁画中的象王与誐尼沙毗那夜迦天图像134

3.1象头人身图像中的两种类型134

3.2印度与中亚的誐尼沙图像136

3.3敦煌莫高窟中毗那夜迦与象王的图像137

3.4莫高窟隋说法图中象头人身图像的人文解释140

四 后论:画派与图像及装饰纹样143

4.1 ?哒——西魏时期粟特画派的图像学特点143

4.2隋敦煌所见联珠纹样与粟特画派144

4.3希腊——波斯棕榈纹的影响147

4.4对杜拉·欧罗伯斯的追溯149

4.5中国粟特画派与敦煌壁画中粟特风格影响的背景150

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157

一 阿弗拉西阿勃康国宫廷壁画与敦煌壁画的比较158

二 品治肯特壁画与敦煌壁画中伎乐图的比较165

三 贵霜艺术、粟特艺术与敦煌艺术的历史联系169

四 阿弗拉西阿勃壁画的希腊—中国风与敦煌式中国画样对粟特的输出174

敦煌白画中的粟特神祇179

一 敦煌白画中持犬女神与粟特神179

二 敦煌白画中持日月蛇蝎女神与粟特神185

三 “摩醯首罗”式样祆神与粟特维施帕卡(Veshparkar)神187

四 后论192

宗教篇199

上编 敦煌的中国道教精神199

论敦煌本《本际经》的道性论199

一 《本际经》以前的道性论200

二 道性与中道:自然—真空论202

2.1道性:真空、正空与相似空的对立203

2.2道性与无相道:法性与无相204

2.3道性:皆与自然同205

三 道性与道本207

3.1关于道性、“本身”与本体的讨论207

3.2 “本身”与身相208

3.3真道性与“真一本际”209

四 道性与道慧211

4.1 “两半”义与一切智、道种慧及一切种智211

4.2双观与兼忘214

4.3重玄:无上正真道意215

五 《本际经》对唐代道教道性论及佛教禅宗的影响217

5.1 《本际经》对其后道性论发展的影响218

5.2 《本际经》对禅宗的影响219

5.3后论:论庄子之学在重玄学说形成中的重要地位221

《本际经》与敦煌道教225

一 敦煌道教与长安道教:“入京写一切经”与《本际经》的传入226

二 释“真一本际”228

三 《本际经》的道性论234

四 兼忘重玄之道237

五 徐来勒、张道陵、窦子明与上相青童君:《本际经》所见南北道教的交融240

六 后论245

沙州道门亲表部落释证253

一 释“道门”254

二 沙州道门源流与道众人口考索256

三 “亲表”与“道门亲表”259

四 沙州道门亲表部落的成立261

道释相激:道教在敦煌266

1.1黄老道267

一 黄老道、方仙道与天师道在敦煌与佛教相遇267

1.2方仙道268

1.3天师道280

二 敦煌早期佛教对道教的借鉴与格义时代的道释相通283

2.1敦煌早期佛教对道教的依托283

2.2格义余绪:道释相融286

三 敦煌所见灵宝经的推行与重玄学说的弘扬288

3.1敦煌本古灵宝经发现的意义288

3.2“内教”论与“道本”论:敦煌所见重玄学派与佛教中道空观294

3.3唐敦煌道教鼎盛期以灵宝经为主干的三洞经戒授受298

3.4唐代敦煌道释二家研习老庄300

3.5敦煌道教鼎盛期的家庭设斋、邑人斋会与佛道融合305

四 归义军时期的敦煌道教:民间信仰与官式礼祭307

4.1道教礼仪融入官府礼仪308

4.2敦煌所见的道教庚申信仰310

4.3从洗心修性向修仙的回归311

五 后论313

下编 敦煌的中国大乘佛教323

敦煌毗尼藏主考323

一 文书和壁画题记中所见的毗尼藏主324

二 敦煌文书和壁画题记所记的毗尼藏328

三 毗尼藏主与律宗在敦煌的传承332

敦煌戒坛与大乘佛教340

一 沙州戒坛与临坛大德341

二 大乘菩萨戒与布萨文347

三 大乘方等道场354

论禅宗在敦煌僧俗中的流传360

一 顿悟大乘贤者与顿悟大乘优婆夷361

二 敦煌高僧与禅宗南北宗368

三 后论372

敦煌本乘恩帖考证380

一 乘恩帖文及其年代381

二 唯识学者都教授乘恩386

三 《乘恩帖》所见教授制度389

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395

一 引言395

二 变文释义:“变文易体”与“变态”“宣唱”397

三 庐山慧远对唱导的革新与变文在南朝的生成400

四 敦煌的唱导法匠与俗讲406

五 “表白法师”与“宣白法师”412

六 敦煌的讲畅布施与诵戒唱道415

——《大唐开元礼》与开元时期的书仪425

一 “仪注”在礼学中的意义425

礼乐篇425

唐礼与敦煌发现的书仪425

上编 敦煌礼论425

二 开元间书仪对旧仪的革新427

三 礼与令431

四 《开元礼》吉礼与开元前后书仪所见婚仪的关系435

五 后论439

唐贞元、元和间礼的变迁442

——兼论唐礼的变迁与敦煌元和书仪文书442

一 贞元、元和间“变礼”的时代背景443

二 贞元年间《大唐郊祀录》出现的意义446

三 元和“变礼”与《礼阁新仪》448

四 礼的仪注化:《曲台新礼》与《续曲台礼》450

五 朝廷遵行的《元和新定书仪》与礼仪日用化452

六 后论455

沙州傩礼考459

一 《大唐开元礼》与沙州傩礼460

二 从《儿郎伟》看沙州傩礼中的“音声”462

三 大傩礼中的“傩词”与沙州《儿郎伟》中的“学童咒愿”464

四 沙州大傩礼中所见的诸神谱与群鬼谱的变迁467

五 后论:傩礼与傩戏的分野——论大傩军礼的蜕变471

高昌胡天祭祀与敦煌祆祀477

——兼论其与王朝祭礼的关系477

一 高昌文书所见“萨薄”及其对麴氏地方政权祭礼的参与478

二 高昌“大坞阿摩”试释485

三 论敦煌祆寺与神主系列489

四 沙州祆祠与雩祭之礼494

五 敦煌大傩礼及赛祆中的“安城大祆”495

六 后论500

下编 敦煌乐论509

敦煌音声人略论509

一 寺院设乐与寺属音声人509

二 寺属音声人的身份515

三 敦煌乐营、乐营使、乐行与官府音声人517

四 官府音声人的地位521

五 后论524

敦煌悉磨遮为苏摩遮乐舞考527

一 引言527

二 踏悉磨遮即苏摩遮乐舞529

三 二月八日踏悉磨遮:与焉耆二月八日娑摩遮同俗537

4.1金凤调《苏莫遮》539

四 敦煌本苏幕遮曲子与胡曲539

4.2水调《苏幕遮》541

五 后论:敦煌所见的河西“胡音声”、“法曲”、与“花间燕乐”543

唐令舞考550

——兼论陈寅恪先生《元白诗证史》的文化阐释550

一 敦煌文书中所见之“令舞”552

二 “上酒曲子”与“曲拍”556

三 “交舞”与“打令”560

四 后论565

敦煌“令舞”曲谱的再发现571

——兼论王朝“法度礼乐”与歌酒“乐章舞曲”的消长571

一 问题的提出:敦煌上酒曲子字谱的性质571

二 论“拍板谱”与“曲拍”谱字573

三 令舞为“交舞”说新证580

四 后论:王朝“法度礼乐”与歌酒“乐章舞曲”的消长583

后论:鸣沙余韵与中国情怀592

一 一个民族处于青春期的心态592

二 中国的脊梁与西部开拓精神594

三 对相邻文明的恢弘气度596

四 中国情怀:敦煌的遗产在我们心中的启示596

跋601

附录604

一 部分文献、术语、人名、地名索引604

二 部分中文参考论著目录609

三 日文参考文献举要614

四 西文参考文献举要618

五 姜伯勤著作编年目录6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