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826735.jpg)
- 薛立功,张海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295X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0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经筋(学科: 研究) 疼痛(学科: 中医疗法) 经筋 疼痛 中医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总论1
第一章 经筋理论的形成与概念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经筋本义7
一、经筋与肌学8
二、经筋与韧带学11
三、经筋与运动力线12
第二章 经筋系统与经筋疾病15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组成15
第二节 经筋与经脉17
一、经筋与经脉的区别18
二、经筋与经脉的联系19
第三节 经筋系统22
一、对经筋的认识过程23
二、对经筋的命名23
三、经筋系统的内容24
四、经筋系统的功能27
五、经筋对经脉的调节和影响29
六、经筋系统与气街31
第四节 经筋疾病的病因35
一、外因35
二、劳损37
三、内因39
第五节 经筋疾病的病机42
一、经筋肌肉动力性损伤与反应42
二、经筋肌肉挫伤与反应43
三、经筋损伤合并撕脱骨折与反应43
四、经筋韧带损伤与反应43
五、机关错缝、脱位与反应44
六、骨折与反应44
第六节 经筋疾病的病理44
一、腱末端损伤的病理44
四、滑囊损伤的病理45
三、韧带损伤的病理45
二、腱鞘损伤的病理45
五、纤维管、骨性纤维管损伤的病理46
六、脂肪组织损伤的病理46
第七节 经筋痹痛原理47
一、传统疼痛原理47
二、外周致痛原理48
三、产生痹痛的经筋组织与疼痛特征63
第三章 经筋痹痛的诊断72
一、触摸法72
二、挤压叩击法73
三、主动屈伸或抗阻试验法73
四、旋转屈伸法73
五、神经系统检查法78
六、特殊检查法79
七、现代仪器检查法85
一、毫针法87
第四章 经筋痹证的治疗方法87
二、灸法90
三、火针法90
四、物理疗法91
五、水针疗法93
六、拔罐疗法95
七、理筋推拿法95
八、长圆针疗法100
十、药物疗法106
九、手术疗法106
中编 经筋病学基础109
第五章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和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109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109
一、 足太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109
二、 足太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109
三、 足太阳经筋的解剖分析112
束骨次143
四、 足太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143
趾趾5143
京骨次144
申脉次144
昆仑次145
女膝次145
泉生足次146
承山次146
承山内146
承山外147
承筋次147
合阳次147
合阳内148
合阳外148
委中次148
委阳次149
直立次150
阴谷次150
浮郄次150
内直立151
外直立151
殷上次151
内殷上151
外殷上152
承扶次152
外承扶152
环跳次153
秩边次153
志室次154
盲门次154
中焦愈次154
腰椎横突1~5155
白环俞次155
膀胱俞次156
中膂俞次156
关元俞次157
小肠俞次157
大肠俞次158
气海俞次158
肾俞次158
三焦俞次159
胃俞次159
脾俞次160
胆俞次160
肝俞次161
胃脘下俞次161
膈俞次162
督俞次162
心俞次163
厥阴俞次163
风门次164
肺俞次164
大杼次165
下髎次165
中髎次165
次髎次166
上髎次166
髂后上棘166
骶5棘突167
骶4棘突167
骶3棘突167
骶2棘突168
骶1棘突168
腰5棘突168
腰4棘突168
腰1棘突169
腰3棘突169
腰2棘突169
胸12棘突170
胸11棘突170
胸10棘突170
胸9棘突171
胸8棘突171
胸7棘突171
胸6棘突172
胸5棘突172
胸4棘突173
胸3棘突173
胸2棘突173
胸1棘突173
天柱次174
玉枕次174
颈6棘突175
颈7棘突175
颈5棘突176
颈4棘突176
颈3棘突176
颈2棘突176
颈1棘突177
百会次177
阳白次178
鱼腰次178
攒竹次178
印堂次179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179
一、足少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179
二、足少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181
三、足少阳经筋的解剖分析181
下丘墟195
四、足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195
趾趾4195
丘墟次196
光明次196
陵下次197
阳陵次197
陵后次197
腓骨小头198
成腓间198
成骨次199
风市次199
上风市199
髀枢200
髀枢上200
髀枢内200
腰宜次201
健胯次201
中空次201
腰眼次202
京门次202
章门次202
腹哀次203
日月次203
期门次204
食窦次204
天溪次205
气户次205
缺盆次206
气舍次206
天突旁206
天鼎次207
天牗次207
风池次208
完骨次208
率谷次209
承灵次209
正营次209
目窗次210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210
一、足阳明经筋的循行与分布210
二、足阳明经筋的古医家注释212
三、足阳明经筋的解剖分析213
四、足阳明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226
趾趾2-3226
冲阳次226
解溪次227
丰隆次227
足三里次228
髌上229
髌下229
胫骨结节229
鹤顶次230
胫骨外髁棘230
髌外下230
髌外230
髌外上231
胫骨内髁棘231
髌内下231
伏兔次232
髌内232
髌内上232
关兔次233
髀关下233
维道次234
气冲次234
阴廉次234
中极次235
曲骨次235
气海次236
关元次236
神厥次237
下脘次237
建里次238
中脘次238
上脘次239
巨厥次239
鸠尾次240
归来次240
水道次240
大巨次241
梁门次241
中庭次242
膻中次242
幽门次242
玉堂次243
紫宫次243
华盖次244
璇玑次244
天突次244
廉泉次245
夹廉泉次245
承浆次246
上廉泉次246
人迎次246
夹承浆次247
颊车次247
牵正次247
下关次248
颧髎次248
迎香次249
巨髎次249
四白次249
水沟次250
第四节 足太阴经筋250
一、足太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250
二、足太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251
三、足太阴经筋的解剖分析252
四、足太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259
大都次259
公孙次260
公孙上260
商丘次261
阴陵上261
箕门次262
五枢次262
府舍次263
髀关次263
第五节 足厥阴经筋264
一、足厥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264
二、足厥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264
三、足厥阴经筋的解剖分析265
四、足厥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267
趾趾1267
膝关次268
中封次268
髎膝间269
髎髎次269
血海次269
阴包次270
地五里次270
第六节 足少阴经筋271
一、足少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271
二、足少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271
三、足少阴经筋的解剖分析273
四、足少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277
跖趾1-5277
涌泉次277
公孙下278
然谷次278
照海次278
失眠次279
失眠内279
失眠前280
太溪次280
曲泉次280
横骨次281
第七节 手太阳经筋281
一、手太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281
二、手太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282
三、手太阳经筋的解剖分析283
四、手太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289
腕骨次289
阳谷次289
小海次290
肩贞次290
臑俞次290
肩痛点次291
下肩痛点291
银口次292
膈关次292
譩譆次292
神堂次293
膏盲次293
魄户次294
附分次294
一、手少阳经筋的循行与分布295
二、手少阳经筋的古医家注释295
第八节 手少阳经筋295
三、手少阳经筋的解剖分析296
四、手少阳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303
阳池次303
四渎次303
肘尖次303
天井次304
消烁次304
臑会次305
肩髎次305
肩峰306
冈外306
天宗次306
天髎次307
颈横突1-7307
肩胛冈307
缺盆上308
颅息次308
角孙次308
和髎次309
太阳次309
一、手阳明经筋的循行与分布310
二、手阳明经筋的古医家注释310
第九节 手阳明经筋310
三、手阳明经筋的解剖分析311
四、手阳明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315
阳溪次315
列缺次316
手三里次316
肱骨外髁317
肩髃次317
肩胛上318
秉风次318
巨骨次318
曲垣次319
肩井次319
第十节 手太阴经筋320
一、手太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320
二、手太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321
三、手太阴经筋的解剖分析322
四、手太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326
掌指1326
鱼际次326
太渊?327
泽前次327
尺泽次328
天府次328
抬肩次329
中府次329
肩内陵次329
云门次330
步廊次330
神封次331
灵墟次331
神藏次331
?中次332
俞府次332
二、手心主(厥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333
第十一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333
一、手心主(厥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333
三、手心主(厥阴)经筋的解剖分析334
四、手心主(厥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339
掌指2-4339
大陵次339
臂中次340
泽下次340
举肩次341
肱中次341
曲泽次341
屋翳次342
膺窗次342
乳根次342
第十二节 手少阴经筋343
一、手少阴经筋的循行与分布343
二、手少阴经筋的古医家注释343
三、手少阴经筋的解剖分析344
四、手少阴经筋的筋结点与结筋病灶点347
掌指5347
神门次348
少海次348
肱骨内髁349
青灵次349
极泉次349
一、足太阳经筋351
第一节 经筋辨证351
下编 经筋痹证的治疗351
第六章 治疗总则351
二、足少阳经筋353
三、足阳明经筋355
四、足太阴经筋358
五、足少阴经筋360
六、足厥阴经筋361
七、手太阳经筋362
八、手少阳经筋364
九、手阳明经筋365
十、手太阴经筋366
十一、手心主(厥阴)经筋367
十二、手少阴经筋368
第二节 经络辨证372
一、手太阴肺经373
二、手阳明大肠经374
三、足阳明胃经375
四、足太阴脾经377
五、手少阴心经377
六、手太阳小肠经378
七、足太阳膀胱经379
八、足少阴肾经380
九、手厥阴心包经381
十、手少阳三焦经382
十一、足少阳胆经382
十二、足厥阴肝经384
第三节 脏腑辨证385
一、肺与大肠385
二、脾与胃385
三、肝与肾386
第七章 头面部经筋痹证388
第一节 手足太阳经筋389
第二节 手足少阳经筋392
第三节 手足阳明经筋395
第八章 颈项部经筋痹证398
第一节 手足太阳经筋398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401
第三节 足少阳经筋405
第四节 手足阳明经筋408
第九章 肩部经筋痹证412
第一节 手太阳经筋415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417
第三节 手阳明经筋420
第四节 手太阴经筋422
第五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425
第六节 手少阴经筋427
第十章 肘部经筋痹证430
第一节 手太阳经筋432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435
第三节 手阳明经筋437
第四节 手太阴经筋440
第五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442
第六节 手少阴经筋444
第十一章 指腕部经筋痹证447
第一节 手太阳经筋447
第二节 手少阳经筋450
第三节 手阳明经筋452
第四节 手太阴经筋454
第五节 手心主(厥阴)经筋457
第六节 手少阴经筋460
第十二章 胸背部经筋痹证463
第一节 手足太阳、足少阴经筋464
第二节 手足少阳经筋468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470
第十三章 腰腹部经筋痹证474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475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480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482
第四节 足太阴经筋485
第五节 足少阴经筋488
第六节 足厥阴经筋490
第十四章 骶髋部经筋痹证494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502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505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509
第四节 足太阴经筋511
第五节 足厥阴、少阴经筋514
第十五章 膝部经筋痹证517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525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528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531
第四节 足三阴经筋534
第十六章 足踝部经筋痹证538
第一节 足太阳经筋542
第二节 足少阳经筋545
第三节 足阳明经筋547
第四节 足厥阴、厥阴经筋550
第五节 足少阴经筋552
第十七章 经筋痹证的预防和康复556
第一节 经筋痹证的预防556
一、精神专注与热身556
二、端正与转换姿式559
三、循序渐进与调整563
四、避外感与调情志565
第二节 经筋痹证的康复565
一、全身性准备活动566
(一)坐式八段锦566
(二)易筋经功法569
(二)颈项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1
(一)头面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1
二、各分部的康复训练581
(三)其他功法581
(三)肩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2
(四)肘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3
(五)指腕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4
(六)胸背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4
(七)腰腹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5
(八)骶髋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6
(九)膝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7
(十)趾踝部经筋痹证康复训练588
附录589
(一)水针注射药物表589
(二)引用主要书目情况及简称591
(三)结筋病灶点名称索引594
(四)主要周围神经肌肉韧带及其附属组织名称索引596
后记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