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临床检验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临床检验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2889407.jpg)
- 王庸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80157015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0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72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临床检验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3
第一章 概论3
第一节 血液生理概要3
第二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4
第二章 红细胞检验7
第一节 红细胞计数7
一、红细胞概述7
二、红细细胞目视计数法7
三、红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定9
四、血红蛋白吸管的质量鉴定10
五、血细胞计数板的质量鉴定11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12
一、血红蛋白生理概要12
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12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13
四、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14
第三节 红细胞比积测定16
一、Wintrobe法16
二、微量离心法17
三、红细胞压积测定的质量控制17
第四节 红细胞参数平均值的计算18
一、平均红细胞容积18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18
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18
第五节 红细胞形态异常19
一、大小异常19
二、形态异常20
三、染色异常21
四、结构异常21
第六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22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方法22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23
第七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24
一、Westergren法24
二、红细胞沉降率的质量控制26
第八节 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定性试验27
第三章 白细胞检验28
第一节 白细胞概述28
一、嗜中性粒细胞28
二、嗜酸性粒细胞29
三、嗜碱性粒细胞29
四、淋巴细胞29
五、单核细胞29
第二节 白细胞计数30
一、白细胞目视计数法30
二、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31
第三节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31
一、玻片的清洁31
二、血涂片的制作32
三、染色32
四、血涂片的质量控制34
第四节 白细胞分类34
一、外周血中常见的白细胞形态34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法35
三、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35
四、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36
第五节 外周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象和形态学变化40
一、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40
二、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学变化40
第六节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41
第七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43
一、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成43
二、红斑狼疮细胞检查43
三、红斑狼疮细胞的形态特征44
第八节 血细胞计数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44
一、血细胞计数原理44
二、血细胞计数仪的使用45
三、血细胞计数仪测定中几个参数的临床意义48
第九节 血液学常规检验质量控制52
一、采血的质量保证52
二、标本的保存及传送52
三、显微镜细胞计数的质量保证52
四、血细胞计数仪的质量保证53
五、室间质量评价54
第四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56
第一节 血小板计数56
一、血小板生理概要56
二、血小板显微镜计数法56
三、血小板计数质量控制57
第二节 出血时间测定58
第三节 凝血时间测定59
第四节 血块收缩时间测定60
第五节 血小板功能检查60
第六节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61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期法)62
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质量控制62
第五章 输血血型血清学检验64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系统64
一、ABO血型的分类64
二、ABO抗原与血型物质64
三、ABO血型抗体65
第二节 标准血清及标准红细胞的制备66
一、标准A、B、O血清的制备66
二、标准红细胞悬液的制备67
第三节 ABO血型鉴定67
一、ABO血型的鉴定67
二、ABO亚型血型鉴定68
第四节 Rh血型鉴定68
第五节 交叉配血70
一、输血的种类和适应证70
二、交叉配血及方法71
第六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干扰及克服方法73
一、责任性错误74
二、假阴性反应74
三、假阳性反应75
第七节 血型鉴定与输血的质量控制77
一、标准血清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控制77
二、标准红细胞的质量要求与质量控制77
三、AB型人血清和蛋白酶的质量控制78
四、血型鉴定与配血的质量控制79
五、血液发放与输血的质量控制81
第六章 骨髓细胞检验84
第一节 骨髓细胞检验步骤84
一、骨髓取材84
二、骨髓涂片制备84
三、涂片染色84
四、骨髓象观察和细胞分类85
五、正常骨髓象86
第二节 各阶段血细胞形态学特征86
一、红细胞系统86
二、粒细胞系统87
三、淋巴细胞系统88
四、单核细胞系统88
五、浆细胞系统88
六、巨核细胞系统89
七、其它细胞系统89
第三节 细胞化学染色90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沃什伯恩(Washburn)法]90
二、苏丹黑B(SB)染色91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91
四、糖原染色(高碘酸-雪夫反应PAS法)93
五、酸性磷酸酶(ACP)染色95
六、酯酶染色95
七、铁染色97
第四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及骨髓象99
一、贫血99
二、白血病101
三、其他血液病106
第五节 骨髓涂片检查的质量控制110
一、骨髓标本的质量要求110
二、骨髓涂片检查的注意事项111
三、报告单书写要求112
四、骨髓涂片检查的质量控制112
第七章 血液流变学检验114
第一节 概述114
第二节 血液粘度测定115
一、全血粘度和表观粘度115
二、相对粘度和比粘度115
三、还原粘度115
第三节 红细胞聚集的测定120
一、血沉法120
二、血沉方程K值法121
第四节 红细胞电泳122
第八章 血液气体分析与酸碱平衡124
第一节 血液气体分析的名词及意义124
一、血红蛋白124
二、酸碱度124
三、无呼吸影响的酸碱度125
四、二氧化碳分压125
五、动脉血氧分压126
六、肺泡动脉氧分压差126
七、血氧饱和度126
八、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与解离127
九、吸氧浓度与动脉血氧张压的关系128
十、二氧化碳总量128
十一、实际碳酸氢根(AB)和标准碳酸氢根(SB)128
十二、缓冲碱(BB)129
十三、剩余碱(BE)129
十四、阴离子间隙(AG)129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130
一、标本的采集130
二、标本的保存130
第三节 血气报告的临床分析步骤131
一、判断各种酸碱平衡失调类型的原则131
二、对呼吸功能状态作出判断132
三、对组织缺氧状态的估计132
第四节 判断酸碱失衡的方法133
一、表格归纳法133
二、坐标图分析法133
三、代偿预计值的推算134
四、临床表现结合综合动态的分析是比较可靠的方法134
第五节 各型酸碱失衡的判断136
一、急、慢性呼吸性酸中毒136
二、急、慢性呼吸性碱中毒137
三、代谢性酸中毒137
四、代谢性碱中毒138
五、混合型酸碱失衡138
六、代偿方程及95%置信限的诊断140
七、血气酸碱分析常用参数计算公式144
第六节 血气分析的质量控制144
第九章 基因诊断技术147
第一节 基因的化学组成与结构147
一、核酸的化学组成148
二、DNA的结构与功能149
第二节 PCR技术基本原理151
一、PCR反应体系与反应条件152
二、PCR反应特点154
三、PCR扩增产物的分析154
第三节 PCR操作方法155
一、材料与方法155
二、PCR反应液的配制155
三、PCR循环155
四、逆转录PCR155
第四节 PCR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分析鉴定156
一、琼脂凝胶电泳156
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58
第五节 PCR污染与对策159
一、污染原因159
二、污染的监测160
三、防止污染的方法160
第六节 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160
一、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时间160
二、假阴性160
三、假阳性161
四、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162
第二篇 体液及排泄物检验165
第一章 尿液检验165
第一节 尿液的理学检验165
一、尿液的收集165
二、尿液标本的保存166
三、尿量166
四、颜色166
五、气味167
六、透明度167
七、酸碱反应168
八、比重168
九、尿比重质量控制169
第二节 尿沉渣检查169
一、尿沉渣的制备169
二、尿沉渣镜检可见到的有形成分170
三、尿沉渣检查的质量控制176
四、12小时尿沉淀物计数176
第三节 尿液蛋白质定性检查179
一、加热乙酸法179
二、磺基水杨酸法179
三、本-周蛋白质检验181
四、尿血红蛋白检验(隐血试验)181
五、尿肌红蛋白检查182
第四节 尿糖定性试验183
一、班氏定性法183
二、尿糖检验质量控制184
第五节 尿酮体检验184
第六节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185
第七节 尿胆原定性试验186
第八节 尿胆素定性试验187
第九节 尿乳糜定性试验187
第十节 莫氏(Mosenthal)浓缩试验188
第十一节 酚红排泄试验188
第十二节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190
第十三节 尿苯丙酮酸定性试验190
第十四节 尿液分析仪的临床应用191
一、尿分析仪测定的基本原理191
二、尿液分析仪使用注意事项193
第十五节 尿液分析仪的质量控制193
第二章 粪便检验196
第一节 粪便标本的收集196
第二节 粪便理学检验196
一、性状196
二、颜色197
三、结石197
第三节 粪便显微镜检验197
第四节 粪便潜血检验200
第五节 粪便检验的质量控制201
一、粪便标本收集201
二、镜检标本的制作要求201
三、镜检规则及报告方式201
第三章 脑脊液检验202
一、适应证及标本采集202
二、理学检验202
三、化学检验203
四、显微镜检验204
第四章 浆膜腔积液检验206
一、标本收集206
二、理学检验206
三、化学检验206
四、显微镜检验207
五、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207
第五章 精液检验209
一、标本收集209
二、理学检验209
三、显微镜检验209
第六章 前列腺液检验213
一、标本收集213
二、显微镜检验213
三、临床意义214
第三篇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217
第一章 临床化学实验室基础知识217
第一节 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和校正217
一、常用玻璃仪器的清洗217
二、常用玻璃量器的规格及校正218
第二节 试剂的配制与保存219
一、化学试剂的品质规格220
二、化学(原料)试剂的保管220
三、实验试剂的配制221
四、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222
五、实验试剂的使用223
第二章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应用224
第一节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质量评价224
一、外观224
二、稳定性与均一性225
三、试剂盒的几项基本性能指标226
四、pH与延迟反应时间226
五、标准品226
第二节 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选购与管理227
一、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选购227
二、临床化学自动分析试剂盒的应用与管理227
第三章 蛋白质测定229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测定230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测定231
第三节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232
第四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236
第五节 血清粘蛋白测定237
第六节 脑脊液总蛋白测定238
一、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238
二、邻苯三酚红钼铬合显色法239
第七节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240
一、免疫扩散法240
二、散射比浊法240
第八节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241
第九节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242
第十节 血清肌红蛋白测定243
一、ELISA法244
二、RIA法244
第十一节 血清肌钙蛋白测定245
一、心肌钙蛋T、I的快速检测245
二、心肌钙蛋白T的ELISA法测定246
三、心肌钙蛋白I的ELISA法测定247
第十二节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248
一、ELISA法248
第十三节 血清转铁蛋白的测定249
一、免疫散射比浊法249
二、血清总铁结合量计算250
第十四节 尿液蛋白测定250
一、双缩脲法250
二、丽春红S法251
第四章 酶类测定253
一、基本方法253
二、酶活力的表示法和计算253
三、酶样品的贮存与处理254
四、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255
五、血清酶活性测定的选择和评价255
第一节 血清丙氨酸转换酶(ALT)测定255
一、连续监测法256
二、赖氏法258
第二节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测定259
一、连续监测法259
二、赖氏法260
第三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261
一、连续监测法262
二、比色法263
第四节 酸性磷酸酶(ACP)测定265
第五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LD)测定267
一、连续监测法(LD-L法)267
二、连续监测法(LD-P法)268
三、比色法269
第六节 血清L-γ谷氨酰基移换酶(GGT)测定270
一、连续监测法(Ⅰ)271
二、重氮试剂比色法271
三、连续监测法(Ⅱ)272
第七节 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273
一、酶偶联测定法274
二、肌酸显色法274
第八节 血清淀粉酶(AMS)测定276
一、碘-淀粉比色法277
二、对-硝基苯麦芽庚糖苷278
第九节 胆碱脂酶(ChE)测定279
一、比色法279
二、拟胆碱酯酶测定连续监测法280
第十节 血清脂肪酶(LPS)测定282
一、滴定法282
二、比浊法283
第十一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284
第十二节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285
一、比色法285
二、连续监测法286
第十三节 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测定287
一、苄醛偶氮苯酚法287
二、醛苯腙法288
第十四节 血清5'-核苷酸酶(5',-NT)测定290
第十五节 血清腺苷脱氢酶(ADA)测定291
第十六节 同工酶测定293
一、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293
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296
第五章 肝功能试验299
第一节 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测定299
一、咖啡因法(改良Jendrassik-Grof)法299
二、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301
第二节 血清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303
第三节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305
第四节 血浆氨的酶两点法测定308
第六章 糖类测定310
第一节 血清葡萄糖测定310
一、葡萄糖氧化酶(GOD)法310
二、葡萄糖邻甲苯胺(O~TB)法测定312
三、已糖激酶(HK)法313
第二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314
第三节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315
第四节 尿液葡萄糖测定315
第五节 乳酸测定316
一、全血乳酸分光光度法测定316
二、血浆乳酸比色法测定317
第六节 全血丙酮酸分光光度计测定318
第七章 肾功能测定320
第一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测定321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321
二、菊粉清除率测定322
三、尿素清除试验323
第二节 血清尿素(Urea)测定324
一、二乙酰-肟法324
二、酶偶联速率法325
三、脲酶-波氏比色法326
第三节 血清肌酐(Cr)测定327
一、去蛋白终点法327
二、肌酐速率法测定328
第四节 血清尿酸(UA)测定329
一、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329
二、磷钨酸还原法330
第八章 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测定332
一、临床检查项目333
二、标本采集与处理334
第一节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335
一、酶法(CHOD-PAP法)335
二、正已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337
第二节 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341
一、酶法(GOP-PAP)341
二、化学法(乙酰丙酮法)344
第三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345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345
二、DS-Mg2+沉淀法346
三、直接法测定HDL-C347
第四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347
一、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347
二、聚乙烯硫酸(PVS)沉淀法348
第五节 血清载脂蛋白(apo)测定349
一、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AI349
二、免疫透射比浊度测定apoB351
三、ELISA法测定脂蛋白(a)352
第九章 血液无机离子的测定354
第一节 钠、钾测定354
一、火焰原子发射光谱法(简称火焰光度法)354
二、离子选择电极(ISE)法357
第二节 氯测定358
一、硝酸汞滴定法358
二、电极法359
三、硫氰酸汞比色法360
第三节 钙测定361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MTB)362
二、邻甲酚酞络合酮直接比色法363
三、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364
四、离子钙测定365
第四节 磷测定367
一、硫酸亚铁钼蓝比色法367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368
三、米吐尔直接显色法368
第五节 镁测定370
一、甲基百里香酚蓝比色法370
二、Calmagite染液比色法371
第六节 铁测定372
一、血清铁比色法测定(双吡啶比色法)372
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373
第十章 临床化学检验的质量保证375
第一节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375
一、医生化验单的申请375
二、病人准备376
三、标本的采集与送检376
四、标本的处理和储存376
五、病人资料的登录377
六、各种器材的校正和仪器的校准377
七、实验室方法学的评估377
第二节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381
一、室内质量控制381
二、室间质量评价387
三、质控血清的选择389
第三节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389
一、ROC曲线的含义390
二、ROC曲线的具体绘制391
三、ROC曲线的优点及缺点391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395
第一章 免疫学基础395
第一节 免疫的基本概念395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395
一、屏障结构395
二、吞噬细胞396
三、抗菌物质396
第三节 抗原397
一、抗原的概念397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397
三、抗原的特异性398
四、抗原的分类398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399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400
第一节 免疫器官400
一、中枢免疫器官400
二、外周免疫器官400
第二节 免疫细胞401
一、T淋巴细胞401
二、B淋巴细胞404
三、其他淋巴细胞405
四、单核吞噬细胞405
五、中性粒细胞406
六、嗜酸粒细胞407
七、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407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408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408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410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410
二、激活补体410
三、结合Fc受体411
四、穿过胎盘411
五、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411
六、抗体的免疫原性411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作用411
一、IgG411
二、IgM412
三、IgA412
四、IgD413
五、IgE413
第四节 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414
一、单克隆抗体414
二、基因工程抗体414
第四章 补体系统415
第一节 概述415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415
二、补体的理化性质415
三、补体的代谢416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416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416
二、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417
三、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418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420
一、补休介导的细胞溶解420
二、调理作用420
三、引发炎症反应420
四、消除免疫复合物420
五、免疫调节作用421
六、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421
第四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421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遗传性缺陷422
二、补体调节蛋白的缺陷422
三、补体受体缺陷422
第五章 细胞因子423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命名、来源和分类423
一、细胞因子的命名423
二、细胞因子的来源423
三、细胞因子的分类424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425
一、理化特性425
二、分泌特点425
三、细胞因子受体特点425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特点425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425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426
二、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427
第四节 细胞因子各论428
一、IL-1428
二、IL-2429
三、IL-3430
四、IL-4430
五、IL-5431
六、IL-6432
七、IL-7432
八、IL-8433
九、IL-9433
十、IL-10434
十一、IL-11434
十二、IL-12434
十三、IL、13435
十四、肿瘤坏死因子435
十五、干扰素436
十六、集落刺激因子437
十七、TGF-β438
十八、IL-1抑制物439
第六章 粘附因子440
第一节 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440
一、粘附分子的免疫生物学作用440
二、粘附分子的其它生物学作用442
第二节 粘附分子与临床442
一、粘附因子与疾病442
二、粘附分子的检测444
第七章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445
第一节 评价免疫学检验质量的指标445
一、诊断敏感性445
二、诊断特异性445
三、诊断指数446
四、诊断效率446
五、阳性预测值446
六、阴性预测值446
七、正常上限446
第二节 免疫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几个主要问题446
一、标本的收集和处理446
二、器材和试剂的标定与选择446
三、标准参考品制备标准曲线进行质控447
第三节 常用免疫学试验的质量控制447
一、沉淀试验447
二、凝集试验447
三、补体结合试验448
四、抑制试验448
五、放射免疫测定449
六、酶免疫测定449
第四节 免疫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450
一、免疫室内质量控制450
二、免疫室间质量评价453
三、质量保证参考品454
第八章 免疫学检查45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检查455
一、常规检查455
二、特殊检查456
第二节 补体的检测461
一、补体总活性测定461
二、补体各成分的检测463
三、补体裂解产物的测定464
四、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466
第三节 免疫复合物的测定467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的测定467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468
第四节 自身抗体检查469
一、抗核抗体的检测469
二、抗ENA抗体的检测470
三、抗DAN抗体检测470
四、类风显因子检测471
五、抗线粒体抗体的检测471
六、抗胃壁细胞抗体的检测472
七、抗平滑肌抗体的检测472
八、抗骨骼肌抗体的检测472
九、抗心肌抗体的检测473
十、抗肾上腺皮质抗体的检测473
十一、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检测473
十二、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的检测473
十三、抗TSH受体抗体的检测474
十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检测474
十五、抗胰岛素抗体的检测475
十六、抗胰岛细胞抗体和抗胰岛素受体抗体的检测475
十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476
第五节 微量物质的体外免疫学检查技术476
一、放射免疫分析476
二、免疫酶技术477
三、乳胶颗粒光度免疫测定法478
四、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479
五、免疫缺陷的生物化学检查481
第六节 淋巴细胞检查483
一、T细胞和B细胞的检测483
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483
三、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487
四、T细胞和B细胞受体的检测489
五、淋巴细胞功能检查490
第七节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494
一、巨噬细胞功能检查494
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496
第八节 HLA检测法498
一、血清学方法499
二、细胞学方法500
三、HLA抗原与疾病的相关性501
第九节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502
一、胶体金技术502
二、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503
三、免疫组化的其他显示方法504
第十节 免疫电镜检查506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511
第一章 概述511
第一节 微生物概述511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学511
二、细菌概述511
三、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512
第二节 细菌检验工作注意事项512
一、细菌室注意事项512
二、操作中注意事项513
第三节 细菌标本形态学检验513
一、细菌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法513
二、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514
三、临床上常用的细菌染色法514
第二章 细菌学检验中常用的培养基518
第一节 培养基制备的基本技术518
一、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518
二、培养基的制备程序519
第二节 常用培养基的制法及用途520
一、基础培养基520
二、基本分离培养基521
三、常用的生化鉴定培养基524
第三章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527
第一节 细菌的一般接种法527
一、平板划线接种法527
二、斜面接种法528
三、倾注培养法528
四、穿刺接种法528
五、液体接种法528
第二节 细菌的培养法529
一、需氧培养法529
二、二氧化碳培养法529
三、厌氧培养法529
第四章 常见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32
第一节 从临床标本分离、鉴定细菌的基本要领532
第二节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33
一、标本采集533
二、检验程序533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534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35
第三节 化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35
一、标本采集535
二、检验程序536
三、检验方式及报告方式536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37
第四节 尿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39
一、标本采集539
二、检验程序540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540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41
第五节 粪便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42
一、标本采集542
二、检验程序542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543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44
第六节 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45
一、标本的采集545
二、检验程序545
三、检验方法及报告方式545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47
第七节 鼻、咽、眼、耳拭子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47
一、标本的采集547
二、检验程序548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548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50
第八节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51
一、标本的采集551
二、检验程序551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551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52
第九节 胆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53
一、标本的采集553
二、检验程序553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553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54
第十节 生殖系统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55
一、标本的采集555
二、检验程序555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556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56
第十一节 脑脊髓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57
一、标本的采集557
二、检验程序557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557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58
第十二节 烧伤标本的细菌学检验559
一、标本的采集559
二、检验程序559
三、检验方法和报告方式560
四、临床意义及常见病原菌561
第五章 革兰阳性球菌的常规鉴定562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563
一、分类563
二、生物学特性563
三、常规鉴定563
四、试验方法564
第二节 微球菌属568
一、分类568
二、生物学特性568
三、常规鉴定568
第三节 键球菌属569
一、分类569
二、生物学特性569
三、常规鉴定569
四、试验方法572
第四节 肠球菌属574
一、分类574
二、生物学特征574
三、常规鉴定574
四、试验方法575
第六章 革兰阴性球菌的常规鉴定576
第一节 柰瑟菌属576
一、分类576
二、生物学特征576
三、常规鉴定576
四、试验方法577
第二节 莫拉菌属布兰汉亚属578
一、分类578
二、生物学特性578
三、常规鉴定579
四、试验方法579
第七章 革兰阳性杆菌的常规鉴定580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580
一、分类580
二、生物学特性581
三、常规鉴定581
四、试验方法581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583
一、分类583
二、生物学特性583
三、常规鉴定583
第三节 炭疽杆菌584
一、生物学特性584
二、常规鉴定584
第八章 革兰阴性杆菌的常规鉴定585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585
一、分类585
二、生物学特性585
三、常规鉴定585
四、试验方法587
第二节 军团菌属587
一、分类587
二、生物学特性587
三、常规鉴定588
四、试验方法588
第三节 弯曲菌属、螺旋菌属590
一、分类590
二、生物学特性590
三、常规鉴定591
四、试验方法592
第四节 肠杆菌科592
一、分类592
二、生物学特性596
三、常规鉴定596
第九章 分枝杆菌的常规鉴定601
一、分类601
二、生物学特性602
三、常规鉴定602
第十章 弧菌属的常规鉴定605
一、分类605
二、生物学特性605
三、常规鉴定605
四、试验方法608
第十一章 非发酵菌的常规鉴定609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609
一、分类609
二、生物学特性609
三、常规鉴定609
四、试验方法614
第二节 不动杆菌属615
一、分类615
二、生物学特性615
三、常规鉴定615
第三节 产碱杆菌属616
一、分类616
二、生物学特性616
三、常规鉴定616
第十二章 厌氧菌的常规鉴定618
第一节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618
一、消化球菌属618
二、消化链球菌属618
三、瘤胃球菌属619
四、八叠球菌属619
第二节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620
第三节 革兰阴性厌氧杆菌621
一、拟杆菌属621
二、梭杆菌属621
第四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625
一、双岐杆菌属625
二、真杆菌属626
三、丙酸杆菌属627
四、放线菌属628
第五节 梭菌属628
第十三章 临床常见酵母样真菌的鉴定639
第一节 念珠菌属639
一、分类639
二、生物学特性639
三、常规鉴定640
四、试验方法640
第二节 隐球菌属643
一、分类643
二、生物学特性643
三、常规鉴定644
四、试验方法644
第十四章 其它病原微生物的鉴定645
第一节 病原性螺旋体645
一、钩端螺旋体645
二、梅毒螺旋体646
三、回归热螺旋体647
四、雅司螺旋体647
第二节 衣原体647
一、沙眼衣原体648
二、鹦鹉热衣原体649
三、肺炎衣原体649
第三节 病原性支原体650
一、分类650
二、生物学特性651
三、微生物学检查651
第十五章 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652
第一节 纸片扩散法652
一、试验材料652
二、操作方法652
三、结果判定656
第二节 试管稀释法656
一、试验材料656
二、操作方法656
三、结果判定657
第十六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658
第一节 临床细菌学室内质量控制658
一、智力因素658
二、质控物和质量控制标准659
三、质量监测661
第二节 临床细菌室室间质量评价662
一、用模拟临床标本做质量评价663
二、用日常临床标本的检验结果做质量评价663
第十七章 医院内感染及其监测664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664
一、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664
二、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664
第二节 医院内感染的实验监测666
一、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管理体系666
二、监测实验室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667
三、带菌者与易感人群的检查668
[附录] 临床医学检验正常值673
一、血液检查673
二、血液生化检查676
三、免疫学检查687
四、激素类测定691
五、骨髓细胞学检查696
六、体液和排泄物的检查698
七、血液流变学检查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