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修史资政育人研究2014年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宋建钢主编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706240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634页
- 文件大小:8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宁夏-文集;区域经济发展-宁夏-文集;社会发展-宁夏-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修史资政育人研究2014年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专题一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 奋力推进开放宁夏建设1
一、建设开放宁夏的重大意义1
(一)建设开放宁夏是顺应国际发展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开放新形势的必然要求1
(二)建设开放宁夏是实施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必然要求4
(三)建设开放宁夏是加快宁夏发展、缩小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然要求4
二、建设开放宁夏的历程与基本经验5
(一)建设开放宁夏的历程5
(二)建设开放宁夏的基本经验11
三、奋力推进开放宁夏建设13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14
(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两优”投资发展环境14
(三)坚持开放带动,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15
(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16
(五)突出宁夏特色,发挥宁夏优势19
专题二 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奋力推进富裕宁夏建设21
一、建设富裕宁夏的重大意义21
(一)建设富裕宁夏是建设“四个宁夏”的核心和物质基础21
(二)建设富裕宁夏是缩小地区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22
(三)建设富裕宁夏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有力支撑23
(四)建设富裕宁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3
二、建设富裕宁夏的历程和基本经验24
(一)艰难起步、曲折发展,奠定基础的30年24
(二)改革开放、高歌猛进,快速发展的35年26
(三)建设富裕宁夏的基本经验28
三、奋力推进富裕宁夏建设32
(一)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32
(二)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打造宁夏经济升级34
(三)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切实破解城乡二元结构37
(四)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39
(五)实施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战略,确保全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40
专题三 坚持发挥优势 奋力推进和谐宁夏建设41
一、建设和谐宁夏的重要意义41
(一)建设和谐宁夏是建设“四个宁夏”的前提条件42
(二)建设和谐宁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42
(三)建设和谐宁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43
(四)建设和谐宁夏是突出宁夏最大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44
(五)建设和谐宁夏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和成果体现45
二、建设和谐宁夏的历程及经验46
(一)建设和谐宁夏的历程46
(二)建设和谐宁夏的经验50
三、奋力推进和谐宁夏建设54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55
(二)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推进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55
(三)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56
(四)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着力推进平安宁夏建设58
(五)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生动局面60
(六)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锻造出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61
专题四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奋力推进美丽宁夏建设62
一、建设美丽宁夏的重大意义62
(一)建设美丽宁夏是建设“四个宁夏”的根本支撑和基础62
(二)建设美丽宁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64
(三)建设美丽宁夏有利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4
(四)建设美丽宁夏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65
(五)建设美丽宁夏有利于推动社会更加文明进步66
二、建设美丽宁夏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66
(一)建设美丽宁夏的发展历程66
(二)建设美丽宁夏取得的辉煌成就72
(三)建设美丽宁夏的经验启示74
三、奋力推进美丽宁夏建设76
(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77
(二)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77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78
(四)加强绿色财税体系建设,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80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素养81
专题五 以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为统领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83
一、发展历程83
(一)小城镇建设阶段(1978年至2002年)83
(二)“大银川”建设阶段(2002年至2008年)85
(三)黄河金岸城市(沿黄城市带)建设阶段(2008年至2012年)89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93
二、主要成就95
(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化体系初步形成95
(二)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96
(三)城市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凸显98
(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99
(五)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101
(六)大力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02
三、经验启示104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积极探索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104
(二)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科学指引区域和城镇发展104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破除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障碍105
(四)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106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做强做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承载服务功能107
(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07
(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08
(八)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108
四、对策建议109
(一)立足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着力打造国际化大城市109
(二)坚持“把宁夏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建设”,大力推进同城化进程111
(三)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切实发展城市产业现代化113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服务功能114
(五)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116
(六)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城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117
(七)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119
(八)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120
专题六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奋力推进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122
一、发展历程122
(一)自发探索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122
(二)创新完善阶段(1993年至2002年)127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2013年)131
(四)优化升级阶段(2014年至今)135
二、主要成效135
(一)农业综合效益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了优势产业集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136
(二)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立,农产品流通外向型发展格局的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和农业的对外开放137
(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促进了农业合作组织的蓬勃发展138
(四)农业科技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科教兴农战略向纵深推进,促进农业结构的大调整140
(五)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的吃、穿、住、行、用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141
(六)农业标准化、法制化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证142
三、经验启示143
(一)实施政策引导,着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产业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143
(二)实施企业创新,着力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144
(三)实施市场创新,积极培育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和基础作用145
(四)实施产业创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146
(五)实施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147
(六)实施组织创新,完善产业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148
(七)实施服务创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御风险的能力148
四、对策建议149
(一)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9
(二)推进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151
专题七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书写宁夏扶贫开发新篇章158
一、发展历程158
(一)“三西”农业建设阶段(1983年至1993年)159
(二)“双百”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至2000年)161
(三)实施千村扶贫阶段(2000年至2010年)162
(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阶段(2011年至今)166
二、主要成就170
(一)贫困发生率降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70
(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171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72
(四)各项社会事业较快发展,贫困人口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172
(五)生态环境建设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173
(六)“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摆脱贫困的框架逐步完善173
(七)建立和规范了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173
(八)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群干群关系和民族团结不断加强174
三、经验启示175
(一)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思路和方法175
(二)坚持推进改革,不断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176
(三)坚持科学发展,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176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177
(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汇聚扶贫开发的合力178
(六)坚持开发式扶贫,增强西海固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179
(七)坚持开放式扶贫,切实加强扶贫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180
(八)坚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扶贫开发的组织基础181
四、对策建议182
(一)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念182
(二)坚持统筹城乡,以新型城镇化带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183
(三)坚持改革开放,构建推动发展的制度体系185
(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188
(五)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190
(六)坚持依法治贫,管好用好扶贫资金190
(七)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扶贫开发的能力190
(八)加强扶贫开发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91
专题八 坚持以建设美丽宁夏为统领 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靓丽名片192
一、发展历程192
(一)生态环境受到关注并开展综合治理阶段(1978年至1996年)193
(二)生态环境受到重视并处于示范带动阶段(1996年至2000年)194
(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并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阶段(2000年至2007年)196
(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并进行全面生态文明建设阶段(2007年至今)199
二、辉煌成就204
(一)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4
(二)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205
(三)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205
(四)湿地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206
(五)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7
(六)节能减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8
(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10
(八)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10
(九)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211
三、基本经验212
(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212
(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13
(三)要牢固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立区战略,坚持不懈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214
(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215
(五)要坚持依法管理,不断提高依法治理生态的能力216
(六)要坚持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台阶217
(七)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不断凝聚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217
四、对策建议218
(一)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218
(二)坚守严格有效的生态红线,抓好生态示范工程建设218
(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19
(四)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220
(五)树立法治观念,依法推进美丽宁夏建设222
(六)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形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222
专题九 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224
一、古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224
二、古丝绸之路中的宁夏227
三、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意义229
(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需要229
(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230
(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需要230
(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战略升级的需要231
(五)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战略需要231
四、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优势232
(一)人文优势232
(二)政策优势232
(三)区位优势233
(四)产业优势233
五、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战略举措234
(一)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便于交流合作的制度基础235
(二)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便于合作交流的国际通道237
(三)依托产业优势,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夯实合作交流的经济基础238
(四)加强人文交流,不断筑牢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合作的文化基础和精神纽带240
(五)加强金融合作,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货币联通242
专题十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机缘研究244
一、古代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244
二、宁夏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定位及作用248
三、追溯古代丝绸之路留给宁夏的血脉根基252
四、发挥优势,改革创新,努力把握历史机遇,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战略支点255
(一)结合“开放宁夏”建设,走好合作之路256
(二)结合“富裕宁夏”建设,走好共赢之路258
(三)结合“和谐宁夏”建设,走好和平之路259
(四)结合“美丽宁夏”建设,走好文明之路260
专题十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的光辉历程与辉煌成就262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62
(一)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262
(二)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264
(三)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266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268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270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270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71
(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政治上“左”的错误的发展273
(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成就275
三、“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及其抵制276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内乱276
(二)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极“左”思潮的努力278
(三)同“四人帮”的斗争和1975年的全面整顿279
(四)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280
四、实现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281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81
(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283
(三)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85
(四)全面系统的拨乱反正287
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中国特色发展的新道路289
(一)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289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291
(三)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立294
(四)经济上的治理整顿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295
六、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298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党的十四大298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300
(三)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302
(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05
七、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30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小康目标总体实现307
(二)党的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纲领的制定308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11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314
(五)党的十七大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16
(六)党的十八大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320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的辉煌成就与启示323
专题十二 宁夏解放65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330
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330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330
(二)新民主主义改革的开展和国民经济的恢复331
(三)执政初期党组织的建设333
(四)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334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35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336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成立336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及重大失误337
(三)在调整中前进338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342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概述342
(二)贯彻宁夏固原地区工作座谈会精神342
(三)逆境中的经济发展343
(四)1975年全面整顿343
四、历史的伟大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344
(一)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344
(二)真理标准大讨论345
(三)拨乱反正346
(四)调整国民经济347
(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47
五、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348
(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348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350
(三)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52
(四)治理整顿经济354
(五)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355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项事业的发展356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6
(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359
(三)把党的各项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362
(四)西部大开发的起步365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66
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68
(一)迈向科学发展新阶段369
(二)奋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372
(三)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378
八、宁夏解放6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381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筑牢宁夏发展进步的政治基础381
(二)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强有力的支持,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382
(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把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作为解决宁夏所有问题的总钥匙384
(四)必须坚持一切从宁夏实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宁夏实际、具有宁夏特色的发展之路384
(五)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难题,用开放的举措拓展发展空间386
(六)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开放包容387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89
(八)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90
(九)着力构筑宁夏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和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负重拼搏、求真务实”的宁夏精神390
专题十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十六个“一号文件”392
一、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392
(一)背景393
(二)主要内容393
(三)创新及亮点394
(四)意义394
二、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394
(一)背景395
(二)主要内容395
(三)创新及亮点396
(四)意义396
三、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397
(一)背景397
(二)主要内容397
(三)创新及亮点398
(四)意义398
四、1985年中央“一号文件”398
(一)背景398
(二)主要内容399
(三)创新及亮点400
(四)意义400
五、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400
(一)背景400
(二)主要内容401
(三)创新及亮点401
(四)意义401
六、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402
(一)背景402
(二)主要内容403
(三)创新及亮点404
(四)意义405
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405
(一)背景405
(二)主要内容406
(三)创新及亮点406
(四)意义407
八、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407
(一)背景407
(二)主要内容408
(三)创新及亮点409
(四)意义409
九、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410
(一)背景410
(二)主要内容410
(三)创新及亮点411
(四)意义412
十、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412
(一)背景412
(二)主要内容413
(三)创新及亮点414
(四)意义415
十一、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415
(一)背景415
(二)主要内容416
(三)创新及亮点416
(四)意义418
十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418
(一)背景418
(二)主要内容419
(三)创新及亮点420
(四)意义421
十三、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421
(一)背景421
(二)主要内容422
(三)创新及亮点423
(四)意义423
十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424
(一)背景424
(二)主要内容425
(三)创新及亮点427
(四)意义428
十五、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428
(一)背景428
(二)主要内容429
(三)创新及亮点430
(四)意义430
十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430
(一)背景430
(二)主要内容431
(三)创新及亮点432
(四)意义433
专题十四 牢牢把握“为民”这一根本着力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434
一、“为民”的科学内涵434
(一)为人民服务的含义434
(二)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内容435
二、“为民”的重大意义437
(一)坚持为人民服务,是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表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主要体现437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对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438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对党员和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荣辱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39
(四)坚持为人民服务,对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有重要指导意义440
三、“为民”的历史脉络441
(一)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与确立441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拓展与深化442
(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与完善445
(四)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447
(五)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与创新449
四、“为民”的贯彻落实451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51
(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453
(三)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454
(四)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454
专题十五 立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永葆共产党人清廉的政治本色456
一、准确把握清廉的科学内涵456
(一)正确理解为民务实清廉的辩证关系456
(二)清廉的多维寓意457
(三)清廉的深刻意蕴458
(四)清廉是党的政治本色460
二、充分认识保持清廉的重大意义46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本色的现实需要462
(二)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现实需要464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464
(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需要465
(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466
(六)保持清正廉洁是提升党员干部素质的现实需要467
三、永葆共产党人清廉的政治本色467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观468
(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470
(三)树立正确的监督观472
(四)建立健全监督机制473
专题十六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开展整党整风和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与基本经验475
一、解放初期的整党整风运动475
(一)党组织状况475
(二)整党整风运动过程477
二、1983年至1987年的全面整党483
(一)党组织状况483
(二)全面整党484
(三)重要意义488
三、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489
(一)党组织状况489
(二)“三讲”教育过程491
(三)重要意义494
四、2000年至2002年的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494
(一)党组织状况495
(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经过496
(三)重要意义499
五、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499
(一)党组织状况499
(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500
(三)重要意义503
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505
(一)党组织状况505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506
(三)重要意义508
七、宁夏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基本经验509
(一)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和正确分析党内状况和主要问题,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509
(二)强化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510
(三)发扬党内民主和发展人民民主、开门搞活动、走群众路线,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510
(四)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有力武器510
(五)加强组织协调,将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结合起来,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511
(六)将党的历史任务与当前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512
(七)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是开展整党整风、集中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512
专题十七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基本经验515
一、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创造性结合的必然产物515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和巨大成就517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发展历程517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成就522
三、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经验524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与自治的关系524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同时贯彻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525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相结合;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心任务525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526
(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将国家的帮助、兄弟民族的支援与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紧密地结合起来527
(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干部和汉族干部的关系527
(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正确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528
(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走依法管理之路528
(九)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529
专题十八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530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邓小平对党的民族理论的探索与实践530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对党的民族理论的丰富与发展534
三、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对新时期党的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与启示540
专题十九 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548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解决之道548
(一)奴隶社会的民族政策548
(二)封建社会的民族政策549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555
二、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55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与实践556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和实践560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新举措564
三、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经验573
(一)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573
(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73
(三)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573
(四)国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574
(五)国家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574
(六)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574
四、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面临的新的现实挑战574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574
(二)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利益补偿问题575
(三)因民族特点差异而引发的民族关系问题577
(四)城镇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578
(五)西方大国对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干预579
(六)境外“三股势力”的渗透580
五、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的路径选择581
(一)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581
(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582
(三)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观583
(四)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584
(五)争取和把握好我国民族问题的国际话语权585
(六)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586
专题二十 以固原会议为契机 奋力推进四个宁夏建设588
一、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的背景与历程回顾588
(一)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形势,明确新任务588
(二)第二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业绩,完善新思路589
(三)第三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起点,打造新优势591
(四)第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立足新经验,开辟新途径591
(五)第四次固原工作会议之后固原稳中求快发展简述593
二、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的成就594
(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594
(二)扶贫开发全面深入推进596
(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升级597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597
(五)文化旅游融合步伐加快597
(六)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598
(七)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深化598
(八)发展共识已然凝聚598
(九)发展活力渐次释放599
(十)社会安定和谐有序运行599
三、固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600
(一)要素驱动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协调推进是个充满智慧的考验600
(二)非公有制经济需要继续突围和不断突破600
(三)提高人口素质是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600
(四)五位一体的事业发展需要四化同步的成果支撑601
(五)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独特优势是加快发展的重要磁场601
(六)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需要进一步扩量提质601
四、四次固原工作会议的经验与启示602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六个方面的辩证关系602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八个方面的重大主题603
五、汲取历史营养、强化现实动力,借势第五次固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固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606
专题二十一 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扎实推进美丽宁夏建设607
一、建设历程607
二、措施成效610
三、直面难题613
四、对策建议614
专题二十二 试论中共党史研究发展历程的分期问题620
一、中共党史研究的萌芽时期(1928年党的六大以前)620
二、中共党史研究的起步时期(1928年至1945年)622
三、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时期(1945年至1981年)625
(一)《毛泽东选集》626
(二)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626
(三)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627
(四)何干之的《中国现代革命史》628
四、中共党史研究的繁荣时期(1981年以来)629
(一)党中央的重视推动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繁荣629
(二)党史研究方法、编纂方法有了长足发展630
(三)党史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有了很大发展和完善631
(四)学术上领先、有分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631
后记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