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课外文言助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课外文言助读](https://www.shukui.net/cover/1/30252570.jpg)
- 夏汉宁,叶青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92507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荣辱观 课外文言助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爱国篇导读1
子魂魄兮为鬼雄3
苏武牧羊,不辱君命4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6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7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8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9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0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11
不斩楼兰终不还11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2
死节从来岂顾勋13
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14
提携玉龙为君死14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5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16
痛斥投降派,请斩奸佞臣17
南望王师又一年1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8
胸怀天下事,可怜白发生19
老当益壮,壮心不已20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2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2
舍生取义,无愧天地23
君臣轻社稷,父老望旌旗24
徒把金戈挽落晖25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26
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27
为国操劳,鞠躬尽瘁28
敢为丹心借一枝29
万众合力击凶夷3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2
强国责任在我少年33
为政篇导读34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36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6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7
君子所,其无逸38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39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0
治大国若烹小鲜41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42
为政何患,患善恶之不分45
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46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47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48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49
齐家治国平天下50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51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52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52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5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6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57
三过其门而不入5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0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2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63
国有四维65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66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67
民无不为本68
无本不正,无文不行70
苛政猛于虎71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72
民贫则奸邪生74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75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75
每夜恒思百姓间事77
贫富悬绝,乃至于斯78
下苍生凡有八苦78
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8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81
无忘创业之难81
丧乱之后,不可大兴土木83
国之命在民心84
科学篇导读86
近取身,远取物88
月食维常,日食不臧89
不可取于鬼神89
商高定理90
偃师造人91
天地之道不贰92
子不语神93
天地运处,孰主张是93
囿于道学者,阻于科技94
天象之变,可怪不可畏95
人能群,故最为天下贵96
鬼以感忽、疑玄定之97
屈原问天98
4.日食为灾与否101
焚巫求雨,非旱备也101
经验不足信102
武王止风,此言虚也104
福祸之应105
淮南王学道105
九鼎安能神108
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110
鬼皆人思念存想所致112
信鬼修祀以求福,未若修行以立德113
24.西门豹除巫114
浑天仪116
珠算117
制图之体118
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119
韩愈以身承殃咎120
横看成岭侧成峰121
人岂能前知121
天地为虚空中一粟122
天降陨石123
石油之功用124
化石稽古125
指南针125
活字印刷术126
火药128
候风地动仪129
铸铜为钱,以利民用130
酒曲132
造纸术133
勤劳篇导读135
君子自强不息136
广业,以劳定国,不匮,有继136
莫不向义,未尝少闲137
勤而行之138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39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140
欲求得人,必先勤之140
禹步141
读《易》韦编三绝142
沐霪雨栉扶风142
尧瘦癯,舜霉黑143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144
治学(节选)145
乐此不疲148
广求民瘼,观纳风谣149
听讼观149
事至十反,夜必再巡150
古人昼夜辛勤151
勉精厉操151
分阴当惜,力田为先152
运甓斋内,转漕关中153
大禹惜寸阴154
老农不及154
闻鼓惊起,被甲徒行155
昼漏率下五六刻156
大寒炙火,盛暑篝灯157
王播反乐,班宏益恭158
据案独留,覆衣而去158
君子无逸,老人何苦159
不知稼穑艰难,以致骄惰160
勤于业,劳于儒160
把烛看事,执笔触寒161
手不停笔162
群犬惊吠,竟日不坐,警枕162
投籖阶石163
马上得息,日至不休164
能荷堂构,皆应准绳164
士同力役,身率垦田166
手不释卷,少有忧勤,梦中语皆天下事167
刺股读书168
凿壁读书168
随月读书169
读书万卷169
夜话胜读书170
读书浇胸170
唯勤读书171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人生盖棺论定172
索烛以记,甲夜观事,乙夜观书172
设榻以坐,带经而锄173
五鼓每入学,三年不窥园174
子为别食,弟岂冒恩175
母寝复诵,宿卫假寐176
仲淹虀茎,永叔画荻177
君实枕圆,纯仁帐墨178
诸葛亮戒子178
无事不理179
知稼穑之艰难180
夙夜罔或不勤180
“勤”之一字181
流汗终日181
窗下书字,执经问难,四鼓升堂,朔望不朝182
勤敏过人184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184
勤修不敢惰185
有政事者政事为务186
咬得菜根187
头如蓬葆,心若天运188
团结篇导读189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192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192
与人不求备193
礼之用,和为贵193
见贤思齐194
君子之道195
德不孤,必有邻196
以文会友,成人之美196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97
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198
达道五,达德三199
君子之交淡如水19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00
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201
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201
交乃人伦之本务,王道之大义202
君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203
所事之地常无怨204
维义可以为长存204
免于三怨205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205
人相造乎道206
友也者,友其德也207
得贤者国治207
夫道德者,上下之仪也208
圣人待时209
吉人、吉臣、吉主209
树黍不获稷210
守清道而抱雌节211
槐榆橘柚,合为兄弟212
色衰爱驰,权尽交疏212
同恶相助,同利相死213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214
将相和、负荆请罪215
士为知己者死216
赤子之心217
伯牙鼓琴,子期听琴218
友,相保有也218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219
兄弟情深219
交情炎凉220
亲者痛,仇者快221
知相敬事221
私虑不行,事智义厉222
胶漆相投222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223
九族中外同其饥寒223
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224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224
自守谦恭,常怀畏惧225
深交者易怨,滞爱者多愆226
请为忘年交227
久由相敬,绝由相狎227
祸生肘腋,衅起萧墙228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229
国有三常229
朋友之道有四230
夫交接者,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231
交全情亲则国安治强,交败情乖则国危治弱232
管宁割席233
结党营私233
陈平周勃235
为之置酒,待之如初236
知人238
忠义长者239
知其内险240
口蜜腹剑241
十年树木,百年来德241
有行之士未必能进趣242
宜居臣上242
慎重者,敬也243
己逸而必念人之劳,己安而必思人之苦244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245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246
诚信篇导读247
正直方正,不疑其行249
诚其意者,毋自欺也250
诚非自成己而已251
诚需择善而固执之251
诚则明,明则诚252
至诚可与天地参252
天下至诚为能化253
至诚如神,可以前知253
至诚无息254
至诚,经纶天下之大经;至诚,立天下之大本254
口惠实不至,怨灾及其身255
不失口于人,则言足信也256
信与巧256
不宝金玉,忠信为宝257
言必先信257
人先信而后求能258
轻诺必寡信25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59
一日三省,为人信否260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6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61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261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62
子路无宿诺262
听其言而观其行263
巧言令色,耻之而不为264
诚之本在于善,至诚而能动人264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65
有诸己之谓信265
口言善,身行恶,国之妖也266
诚为君子之所守,而政事之本也266
诚信者,天下之结267
信为国之宝268
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269
张良以诚受兵法269
卫鞅变法,立木见信270
布令信而不食言273
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273
忠信谨慎,德义之基274
祸莫大于无信274
精诚动人276
弃信背邻,患孰恤之277
知恩必报,信而退三舍278
布衣相与,尚不负信279
千里结言,信之如初280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281
诚者,天地之大定282
欲使大信行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282
德礼诚信,国之大纲283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286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287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288
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288
人君以至诚为道,至诚之外皆非道289
服人以诚不以言289
诚无不动者290
苟有诚信,虽鬼神无嫌简薄291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291
唯信与诚,有失无补292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293
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295
至诚无欲,天下信之296
太祖雪夜问策,赵普感诚效命298
晏殊诚实,卒至大用299
自信者,人信之;自疑者,人疑之300
贪而喜诈者,不可与利害300
以信沽名者诈301
小人诈而巧,君子诚而拙302
选用人才,诚信为要302
诚为由中303
只有自爱之私,便自天地闭塞304
诚为五常百行之本源305
守法篇导读306
三宥三赦之法309
吾忧、自讼309
其身正,不令而行310
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310
法者,天下之程式311
国无法则众不知所为312
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313
以力役法,以死守法,以道变法314
大臣法,小臣廉314
法生于义315
至赏不费,至刑不滥316
人无法,则伥伥然317
奉法者强,则国强318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319
为治之道319
法所以爱民,礼所以便事321
重赏不敢争,重罚弗敢怨321
诛不避贵,赏不避贱322
法以治天下322
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323
狱货非可宝324
军法无情325
方正公平326
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328
为法断恩,汉武可昭平之奏329
有过则改,洗心向善330
得赃秽不拜331
有罪不宽332
是为公是,非为公非332
下之宽猛,视主之好333
与帝诤法334
不可屈法335
有功者仇雠必赏,有罪者亲戚咸诛336
画一之法,百王共贯337
王法无亲,岂可私狥338
期与决死,苏秦说子不得339
颜面阿私,自古不免340
受鱼失禄342
一钱太守343
有三不惑344
置审刑院于禁中344
为国之道,必须有法346
五覆奏347
立法非难,守法为难347
佐德助治,顺天之度348
先自正然后正人348
惟刑是恤349
利民、安民、导民、化民350
治之端,法之原351
除肉刑诏352
五刑352
文吏353
不以父成刑353
凤凰晒翅,驴驹拔橛,仟人献果,玉女登梯354
铁笼罩首355
贪泉之戒靡闻,如水之心遂爽356
不得为吏357
请谳、平反、三尺法357
不贪为宝359
节俭篇导读360
妾不衣帛,马不食粟361
人满天概363
长宠广名363
十总布一豆食364
系水土之风气,随君上之情欲365
臣心如水366
案上不过三杯366
下车泣367
雕文刻镂伤农事,锦绣纂组害女红367
生鱼悬庭368
畏四知369
敝衣绳履,食无兼肉369
道路但闻诵声370
无方面珍物371
瓮缶无储371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372
市绢还官372
去如初至373
绝缣纶贡374
交斩美人374
石崇王恺375
开福之源376
无兼衣余食,澣衣称疾377
隋炀帝荒淫误国377
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380
不作无益害有益381
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82
以史为鉴384
唐太宗褒赏三良臣385
赃贿既露,其身亦殒386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益其过387
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388
知之为非艰,保之为急务389
一口颂歌390
过华清宫391
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391
唐玄宗由强盛到衰弱39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94
冰心霜情397
五盏盘398
如素士之贫贱者399
不以滋味为德399
俭者,国之宝也400
晋元帝节俭401
帝王始则勤俭,终乃忘其艰难402
此服三年402
横浦辞衣,徂徕却食403
清献焚香,康靖置豆404
训蒙书序405
未闻身理而国乱者406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407
革鞜409
百金中民十家之产410
四事箴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