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命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命分析化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3018227.jpg)
- 汪尔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6789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024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1050页
- 主题词:生物化学:分析化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命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参考文献3
2.1 概述4
第2章 生物样品的制备4
2.1.2 生命样品分析的一般程序5
2.1.1 生命分析样品的特点5
2.2.1 蛋白质样品的提取14
2.2 蛋白质、多肽样品的提取、纯化与制备14
2.2.2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15
2.3 酶类样品的提取、分离与纯化18
2.4 免疫分析与抗体的制备与纯化21
2.5 DNA和RNA的提取、纯化与制备23
2.5.2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DNA和RNA24
2.5.1 从酵母中提取RNA24
2.6 糖类样品的分离与纯化25
2.6.2 糖类样品的提取与分离26
2.6.1 糖的种类和性质26
2.6.3 天然多糖提取分离示例——猪苓多糖27
2.7.1 脂类的结构与性质28
2.7 脂类样品的制备28
2.7.2 脂类提取与分离法29
2.7.3 脂类提取分离举例——豆磷脂的制备30
2.8.1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简介31
2.8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31
2.8.2 聚合酶链式反应衍生技术32
参考文献33
3.1 蛋白质的二维液相色谱分离34
第3章 蛋白质多维分离技术34
3.1.1 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组成35
3.1.2 二维液相色谱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38
3.2 中空透析接口二维毛细管电泳蛋白质分离平台的构建42
3.2.1 2D CIEF/CGE分离模式43
3.2.2 2D CIEF/CZE分离模式45
3.3 原位多孔膜接口二维毛细管电泳蛋白质分离平台的构建48
3.3.1 柱上原位多孔膜接口的制作49
3.3.2 CIEF/CZE二维分离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50
3.4.1 蛋白质在pH梯度中的输运特征54
3.4 极端等电点蛋白质分离研究54
3.4.2 PGDE的分离特征55
3.4.3 PGDE的应用56
参考文献58
4.1.2 微芯片技术的分类60
4.1.1 微芯片技术在生命分析化学中的意义60
第4章 微芯片技术60
4.1 概述60
4.2 微阵列芯片61
4.2.1 DNA芯片62
4.2.3 微阵列芯片的检测平台64
4.2.2 蛋白质芯片64
4.3.1 微流控芯片的加工65
4.3 微流控芯片65
4.3.2 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技术67
4.3.3 微流控芯片电泳系统68
4.3.4 PCR扩增微流控芯片73
4.3.5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酶法分析76
4.3.6 微流控芯片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77
4.3.7 用于细胞分析的微流控芯片78
参考文献80
5.1 概述82
第5章 毛细管电泳82
5.2.1 样品的速度83
5.2 理论基础83
5.2.3 分析窗口86
5.2.2 分离模式推演86
5.3 CE仪器系统87
5.2.4 分离效率87
5.3.2 位移控制88
5.3.1 流体驱动88
5.3.5 数据管理89
5.3.4 检测单元89
5.3.3 电泳电源89
5.4.1 样品处理90
5.4 生物样品处理与CE进样90
5.3.6 温度调控90
5.3.7 自动控制90
5.4.2 进样方法91
5.4.3 聚焦进样方法93
5.5.1 分离模式选用96
5.5 方法发展96
5.5.2 操作条件97
5.6.1 引言101
5.6 基本应用101
5.6.2 生物分子鉴定基础102
5.6.3 大分子测序103
5.6.4 相对分子质量测定104
5.6.6 手性分离105
5.6.5 等电点测定105
5.6.7 药物分析108
5.6.8 全细胞分析110
参考文献112
5.6.9 其他分析112
6.1.1 抗原的概念114
6.1 抗原114
第6章 免疫亲和分离方法114
6.1.2 抗原的分类115
6.2.1 抗体的结构116
6.2 抗体116
6.1.3 抗原的制备116
6.2.2 人工制备的抗体类型117
6.4.1 抗体与载体的偶联118
6.4 免疫亲和色谱118
6.3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118
6.4.4 高效免疫亲和色谱120
6.4.3 免疫亲和柱的再生120
6.4.2 待测物的洗脱120
6.5.1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121
6.5 免疫亲和分离方法的应用121
6.5.2 免疫亲和萃取125
6.5.3 固相微萃取128
6.5.4 免疫亲和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129
参考文献132
6.6.4 多残留免疫亲和色谱132
6.6 免疫亲和分离方法的发展132
6.6.1 定向化偶联132
6.6.2 刚性载体132
6.6.3 在线联用132
第7章 新型生物色谱柱技术——整体柱和分子印迹134
7.1 硅胶整体柱135
7.1.1 用于HPLC的常规硅胶整体柱136
7.1.2 硅胶整体柱的制备137
7.1.3 结构表征139
7.1.4 应用140
7.1.6 微型硅胶整体柱的制备与应用141
7.1.5 用于毛细管电色谱的微型硅胶整体柱141
7.1.7 以填充柱为基础的整体柱143
7.2.2 聚合物整体柱的分类144
7.2.1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144
7.1.8 问题与展望144
7.2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144
7.2.3 整体柱的结构与性能145
7.2.4 商品有机聚合物整体柱146
7.2.6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在生物大分子分离提纯上的发展应用概述148
7.2.5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理论研究概述148
7.3 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方面的研究进展152
7.2.7 问题与展望152
7.3.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155
7.3.2 生物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159
7.3.3 生物分子印迹的识别机理163
参考文献164
7.3.4 展望164
8.1 概述166
第8章 生物磁分离技术166
8.2.1 磁分离的物理基础167
8.2 磁分离技术的原理167
8.2.2 磁泳的基本原理169
8.3.1 磁性标记试剂170
8.3 磁分离的材料和设备170
8.3.2 磁性分离装置175
8.4 磁分离的方法与步骤177
8.5.1 磁分离技术在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178
8.5 磁分离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178
8.5.2 磁分离技术在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182
8.5.3 磁分离技术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184
8.5.4 磁分离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189
参考文献195
8.6 结论与展望195
9.1 生物膜的结构及基本性质198
第9章 仿生膜电化学198
9.1.1 生物膜的基本组成199
9.1.2 磷脂双层膜的性质200
9.2.1 类脂L-B膜作为生物膜模型的制备202
9.2 生物膜的模型及制备方法202
9.2.2 平板双层膜的制备203
9.2.3 脂质体的结构及制备方法207
9.3.1 平板双层磷脂膜上的电化学研究209
9.3 仿生膜的电化学的研究209
9.3.2 支撑膜上的电化学研究210
9.3.3 基于生物膜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211
9.3.4 仿生膜电化学研究的一些进展212
参考文献222
10.1 概述224
第10章 纳米组装与生物传感224
10.2.3 电泳沉积法225
10.2.2 碳糊混合法225
10.2 纳米材料的组装225
10.2.1 直接滴涂法225
10.2.4 自组装衍生法227
10.2.5 层层组装法228
10.2.7 其他组装技术229
10.2.6 气相沉积法229
10.3.1 金属纳米粒子231
10.3 纳米材料与生物传感231
10.3.2 氧化物纳米材料236
10.3.4 新型有机纳米材料239
10.3.3 半导体纳米材料239
10.3.5 一维纳米材料240
10.3.6 复合纳米材料242
参考文献243
10.4 结语243
11.1.2 基本原理246
11.1.1 引言246
第11章 液-液界面电化学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246
11.1 液-液界面电化学基本原理与方法246
11.1.3 电荷转移反应249
11.1.4 方法和技术253
11.2 液-液界面电化学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255
11.2.1 电流型传感器256
11.2.2 药物动力学与药物释放研究256
11.2.3 从液-液界面到人工膜与生物膜257
参考文献260
12.1 概述263
第12章 生物传感——最新发展的纳米生物传感263
12.2.1 纳米粒子标记生物分子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265
12.2 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265
12.2.2 纳米粒子界面及其在促进生物分子电子转移中的作用268
12.2.3 磁性纳米粒子在调控生物电催化过程中的应用273
12.2.4 碳纳米管274
12.2.5 导电聚合物形成的微纳米管279
12.3.2 利用局域折射率的变化进行免疫分析281
12.3.1 金属纳米粒子光学传感的原理281
12.3 纳米光学生物传感281
12.3.3 利用纳米粒子聚集引起的颜色变化进行DNA分析282
12.3.5 生物物质对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生长及紫外-可见光谱传感应用283
12.3.4 基于光散射的DNA检测阵列283
12.3.7 半导体纳米粒子284
12.3.6 金属纳米粒子在免疫分析和生物染色方面的应用284
参考文献285
12.4 展望285
13.1.1 SPR技术的基本原理287
13.1 概述287
第13章 SPR生物传感方法287
13.1.3 SPR传感技术中常用的分子固定化方法289
13.1.2 SPR生物传感器的组成部分289
13.1.4 SPR生物传感器的分析方法291
13.2 SPR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298
13.2.1 免疫分析299
13.2.2 核酸相关分析301
13.2.3 生物膜相关研究305
13.2.4 在药物和配体筛选方面的应用308
13.2.5 多组分复合物的研究310
13.2.6 复杂生物体系的研究311
13.2.7 构象变化的检测313
13.3.2 纳米技术在SPR传感技术中的应用314
13.3.1 其他形式的SPR传感器314
13.2.8 其他方面的应用314
13.3 SPR研究中的新技术314
13.3.3 SPR传感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用315
13.3.4 SPR传感片制备新技术318
参考文献319
13.4 结语319
14.1.1 压电效应321
14.1 压电化学基础321
第14章 压电生物传感及其分析应用321
14.1.2 压电机理322
14.2 声波传感器基础324
14.2.1 体声波传感器325
14.2.2 瑞利表面声波传感器326
14.2.3 柔板波传感器327
14.2.4 声平板波传感器328
14.2.5 非质量响应型声波传感器329
14.3.1 传感器设计制作331
14.3 声波传感技术331
14.2.6 声波传感器基本性能比较331
14.3.2 传感器测定332
14.4 声波酶传感分析333
14.5.1 声波非标记免疫传感分析337
14.5 声波免疫传感分析337
14.5.2 声波标记免疫传感分析341
14.6 声波微生物传感分析343
14.7.1 声波非标记基因传感分析345
14.7 声波基因探针345
14.7.2 声波酶标基因传感分析346
参考文献348
15.1 基本概念350
第15章 免疫传感350
15.2 免疫分析和免疫传感器352
15.2.3 光学免疫传感器353
15.2.2 热量检测免疫传感器353
15.2.1 质量检测免疫传感器353
15.2.4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357
15.3 免疫传感的临床应用361
参考文献364
第16章 酶联免疫分析365
16.1 酶标记免疫分析法及常用标记酶366
16.2.1 ELISA法的基本类型369
16.2 光度酶联免疫分析369
16.2.2 ELISA新方法373
16.2.3 ELISA法常用酶的底物系统375
16.2.4 ELISA放大系统376
16.2.5 ELISA法的应用377
16.3.1 化学发光与化学发光剂379
16.3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379
16.3.2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382
16.3.4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的应用384
16.3.3 生物发光酶联免疫分析384
16.4.1 荧光免疫分析及荧光标记物385
16.4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385
16.4.2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的概况387
16.4.3 荧光酶联免疫分析的应用389
16.5.1 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法基本原理390
16.5 电化学酶联免疫分析390
16.5.2 伏安酶联免疫分析法392
16.5.3 安培酶联免疫分析法396
16.5.4 电化学酶免疫传感器397
参考文献399
17.1 概述400
第17章 纳米尺度上生命信息的获取400
17.2.1 引言401
17.2 功能化生物纳米颗粒技术401
17.2.2 常用的功能化生物纳米颗粒402
17.2.3 功能化生物纳米颗粒的应用实例405
17.3.1 引言412
17.3 仿生纳米通道技术412
17.3.2 常用的仿生纳米通道413
17.3.3 仿生纳米通道的应用实例416
17.4.2 分子信标探针419
17.4.1 引言419
17.4 核酸分子探针技术419
17.4.3 分子信标Aptamer探针421
17.4.4 分子探针技术的应用实例422
参考文献429
18.1.1 吸收型探针431
18.1 生物大分子的光谱探针431
第18章 生物光谱分析技术431
18.1.2 荧光型探针433
18.1.3 分子信标435
18.1.4 纳米探针436
18.1.5 化学发光型探针439
18.1.6 光散射型探针440
18.1.7 光谱探针技术的发展趋势442
18.2.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荧光光谱443
18.2 单分子与单细胞的光谱分析443
18.2.2 多光子激发显微荧光光谱444
18.2.3 消失波诱导荧光光谱445
18.2.5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446
18.2.4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446
18.3 生物分子光谱传感器447
18.2.7 单分子与单细胞光谱分析的发展趋势447
18.2.6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447
18.3.2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谱传感器448
18.3.1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448
18.4 光谱指纹图谱与复杂生物物质分析449
18.3.3 光谱生物传感器发展趋势449
18.4.2 拉曼光谱指纹图谱450
18.4.1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450
18.5.1 阵列芯片光谱检测技术452
18.5 生物光谱高通量检测技术452
18.4.3 光谱指纹图谱发展趋势452
18.5.3 光谱高通量分析发展趋势453
18.5.2 毛细管阵列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技术453
参考文献454
18.6 小结454
19.1.1 扫描隧道显微镜456
19.1 概述456
第19章 扫描探针显微镜456
19.1.2 原子力显微镜457
19.1.3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460
19.1.4 SPM家族中的其他一些显微镜技术462
19.2.1 AFM应用于生物样品研究的特点464
19.2 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464
19.2.2 AFM对核酸的研究465
19.2.3 对蛋白质的研究480
19.2.4 对核酸与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481
19.2.5 对细胞的研究488
19.2.6 对病毒的研究489
19.2.7 AFM在力-距离曲线方面的研究490
19.3 小结491
参考文献492
20.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发展简史及基本原理495
第20章 激光扫描共聚焦及生物分析应用495
20.2.1 荧光显微镜497
20.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结构特点497
20.2.3 扫描装置及光路系统498
20.2.2 激光光源498
20.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主要功能和生物学应用499
20.2.5 软件系统及计算机系统499
20.2.4 检测系统499
20.3.1 组织及细胞形态学研究500
20.3.2 细胞标记荧光的定量测定及分析505
20.3.3 细胞内荧光标记物的动态观察及其定量测量和分析506
20.3.4 其他扫描模式的选择及软件功能的应用507
20.3.6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508
20.3.5 荧光光漂白恢复508
20.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新发展和前景展望509
20.3.7 其他生物学应用509
20.4.3 新的荧光物质510
20.4.2 新型激光器510
20.4.1 新型显微镜镜头510
20.4.6 双扫描系统511
20.4.5 多光子共聚焦显微镜系统511
20.4.4 转盘式共聚焦显微镜系统511
20.4.7 快速激光共聚焦扫描系统512
参考文献512
21.2.1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的原理、仪器与技术简介514
21.2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与检测技术514
第21章 激光光谱分析与检测技术514
21.1 概述514
21.2.2 生物分子的特征拉曼谱带及影响因素521
21.2.3 激光拉曼光谱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526
21.3.1 荧光信号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531
21.3 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分析与检测技术531
21.3.2 流式细胞仪和激光扫描细胞仪532
21.3.3 离体和在体生物组织的激光诱导荧光光谱分析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537
21.3.4 分离科学中的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技术538
21.4.1 激光光声光谱539
21.4 激光光热光谱分析与检测技术539
21.4.2 激光热透镜光谱543
21.4.3 其他激光光热分析技术545
参考文献546
22.1 细胞是生命系统的最小单元及生命科学与化学的交汇点548
第22章 生命信息及传递过程的实时分析548
22.2 生命信息及传递的实时分析549
22.3 纳米光导纤维生物传感器552
22.4 纳米粒子传感器555
参考文献561
23.1.1 带电粒子的捕获563
23.1 生物质谱仪器技术563
第23章 生物质谱技术563
23.1.2 四极杆质谱仪565
23.1.3 离子阱质谱566
23.1.4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569
23.1.5 飞行时间分析器575
23.2 大分子电离技术579
23.2.1 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580
23.2.2 大气压电离质谱方法583
23.3.1 准确测定的意义587
23.3 基本分析方法587
23.3.2 实验方法590
23.3.3 实验条件影响591
23.4.1 碎片产生的模式593
23.4 氨基酸序列的质谱解析593
23.4.2 碎片谱图解析595
23.4.3 质谱解释596
23.4.4 肽的解离597
23.4.6 蛋白质和多肽的选择性断裂605
23.4.5 单个离子峰的检测605
参考文献610
24.1 概述612
第24章 生物核磁共振612
24.2.1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614
24.2 生物NMR方法614
24.2.2 生物NMR实验方法616
24.3 蛋白质的NMR研究623
24.3.1 蛋白质NMR的主要参数624
24.3.2 用于蛋白质结构测定的NMR实验方法625
24.3.3 蛋白质结构的确定627
24.3.4 蛋白质NMR研究的新发展628
24.4.1 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概述631
24.4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NMR研究631
24.4.2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NMR研究632
24.5 基于液体NMR的代谢组学研究639
24.5.2 用于代谢组学研究的模式识别方法640
24.5.1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的特点640
24.5.4 代谢组学的应用和进展641
24.5.3 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关系641
24.6 生物核磁共振成像643
参考文献644
25.1 概述645
第25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645
25.2.1 大气压离子化接口技术646
25.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接口技术的发展646
25.2.2 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648
25.3.1 液相色谱-质谱在线联用649
25.3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649
25.3.2 液相色谱-质谱离线联用657
25.4.1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技术662
25.4 样品预处理技术662
25.4.2 微透析技术663
25.4.3 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原位样品处理技术664
参考文献665
26.1.1 生命科学中的生物信息667
26.1 概述667
第26章 化学计量学三线性分析方法在生化等复杂体系中的应用667
26.1.3 生物信息学简述668
26.1.2 化学计量学简述668
26.2 化学计量学发展概况669
26.3 三线性成分分析在生化等复杂体系中的若干应用671
26.3.1 三线性成分模型672
26.3.2 三维数据阵的秩估计674
26.3.3 三维数据阵的三线性分解675
26.3.4 三维数据阵分解的唯一性680
26.3.5 生化等复杂体系中的若干应用681
26.4 化学计量学三线性分析基础研究与应用展望686
参考文献687
第27章 转基因植物产品的分析与检测689
27.1 转基因植物在全球的发展690
27.2.1 PCR检测法691
27.2 转基因植物产品的检测691
27.2.2 ELISA检测法703
27.2.3 基因芯片检测法704
27.2.4 其他检测方法706
27.3.1 CTAB提取法707
27.3 转基因植物产品核酸提取与纯化707
27.3.2 酚-氯仿提取法708
参考文献709
28.1.1 关于基因、基因组与DNA测序710
28.1 概述710
第28章 DNA测序原理710
28.1.2 DNA711
28.2.1 基本战略712
28.2 DNA测序原理712
28.2.2 比长测序原理713
28.2.3 比长测序流程716
28.2.4 PCR测序法721
28.2.5 其他测序原理与方法723
28.3 DNA的制备725
28.4.2 CGE与NGCE727
28.4.1 PAGE727
28.4 分离技术727
28.5.1 检测方式728
28.5 检测728
28.5.2 常用检测方法729
28.6 读序、数据处理及基因确定730
28.7 DNA自动测序仪734
28.9 DNA高速测序的问题及前景735
28.8 基因组测序原理735
参考文献736
29.1 蛋白质组学的由来及概况738
第29章 蛋白质组学及其方法学738
29.2.1 二维凝胶电泳739
29.2 蛋白质组研究方法学739
29.2.2 多维色谱技术744
29.2.3 蛋白质鉴定745
29.2.4 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鉴定748
29.2.5 定量蛋白质组学751
参考文献760
30.1.1 糖研究简史762
30.1 概述762
第30章 糖分析原理与方法762
30.1.2 糖的分类763
30.1.3 糖分析的问题与基本方法764
30.1.4 糖分析的基本内容765
30.2.3 多糖的提取766
30.2.2 单糖和寡糖的提取766
30.2 糖样品的制备766
30.2.1 原料制备766
30.3 糖的衍生与反应770
30.3.1 衍生试剂770
30.3.2 衍生反应773
30.3.3 衍生方式778
30.3.4 糖的解离反应780
30.3.5 糖的降解781
30.4.1 糖的分离783
30.4 糖的分离与检测783
30.4.2 糖的检测787
30.5.1 传感法794
30.5 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794
30.5.2 光谱方法795
30.5.4 质谱及分离联用方法796
30.5.3 NMR方法796
30.6.1 糖型间接分析797
30.6 糖的微观不均一性分析797
30.6.2 糖型直接分析798
30.7.1 一级结构分析800
30.7 多糖结构测定800
30.8.2 基本含义802
30.8.1 引言802
30.7.2 三维结构分析802
30.8 糖组学简介802
30.8.3 挑战与研究策略803
参考文献804
31.1.1 “动态”与“静态”的生化分析805
31.1 活体动态生化分析中的微透析技术805
第31章 基于微透析取样的活体动态生化分析805
31.1.2 微透析技术的产生与发展806
31.1.3 微透析体系与微透析过程807
31.1.4 微透析技术的特点与问题817
31.2.1 学习与记忆过程818
31.2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学习与记忆过程研究818
31.2.2 操作式学习与记忆训练819
31.2.3 操作式学习与记忆训练过程中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820
31.2.4 操作式学习与记忆训练过程中大鼠脑内能量物质的变化826
31.3.1 大鼠一次性负重力竭式游泳训练过程中脑内氨基酸的变化829
31.3 基于微透析技术的运动与训练研究829
31.3.2 大鼠极限训练与疲劳恢复过程的研究831
31.4 微透析技术在神经疾患研究中的应用832
参考文献833
32.1 概述836
第32章 中药分析原理与方法836
32.2.1 中药有效成分的初步提取和分离837
32.2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837
32.2.2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838
32.3.1 薄层色谱技术841
32.3 中药有效成分的仪器分析841
3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联用技术842
32.3.4 毛细管电泳及联用技术844
32.3.3 气相色谱法及联用技术844
32.3.6 中药复杂体系分离分析的研究方法845
32.3.5 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845
32.4.1 中药在体内的药物代谢转化过程846
32.4 中药体内代谢研究中的化学分析方法846
32.4.2 中药体内药物分析方法847
32.4.3 中药生物样品的预处理848
32.5 中药体外代谢研究中的现代分析方法850
32.6.1 分子印迹技术及亲和色谱851
32.6 中药活性成分高通量筛选方法851
32.6.3 生物芯片技术852
32.6.2 生物色谱法852
32.7.1 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分析中的作用853
32.7 色谱指纹图谱及其在中药分析中的作用853
32.7.2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整体性与质量控制854
32.7.3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的复杂性与定性定量剖析860
32.7.4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用于体内中药成分吸收和代谢研究864
参考文献866
33.1.1 代谢组学的定义868
33.1 代谢组学简介868
第33章 代谢组学及其方法868
33.1.2 代谢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869
33.1.3 代谢组学研究现状872
33.2.1 引言873
33.2 代谢组学的技术平台873
33.2.2 样品采集和预处理技术875
33.2.3 数据采集技术877
33.2.4 数据分析886
33.3.1 引言890
33.3 代谢组学一个应用实例890
33.2.5 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发展890
33.3.4 数据处理891
33.3.3 数据的获取891
33.3.2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891
33.4.1 医药科学领域898
33.4 代谢组学的应用领域898
33.4.2 植物、微生物的代谢组学900
33.4.3 顺应系统生物学的要求,重建代谢网络图,阐明生命的奥秘901
参考文献902
33.5 一些有关代谢组学的网站902
34.1 概述904
第34章 单分子检测904
34.2 激光诱导荧光显微术905
34.2.1 流体聚焦法906
34.2.2 微通道法908
34.2.3 共聚焦激光荧光显微术913
34.2.4 图像分析法919
34.2.5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921
34.2.6 落射荧光显微术法924
34.2.7 微滴法926
34.3.1 光化学法927
34.3 其他单分子检测方法927
34.2.8 其他方法927
34.3.2 电化学法928
34.4.1 离体生物单分子检测929
34.4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单分子检测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929
34.4.2 活细胞中生物单分子检测935
参考文献943
35.1 概述945
第35章 单细胞实时动态监测945
35.2 电化学实时动态监测947
35.2.1 微米电极电化学监测948
35.2.2 纳米电极电化学监测951
35.2.3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监测954
35.3.1 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成像监测958
35.3 荧光成像动态监测958
35.3.2 多光子荧光显微镜成像监测961
35.3.3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成像监测962
35.3.4 荧光成像及电化学联合监测965
35.4 微流控芯片监测968
参考文献972
36.1 概述974
第36章 生物大分子的定位光学标记与区域结构分析974
36.2 光学探针975
36.2.2 丙烯酰丹978
36.2.1 荧光素及其衍生物978
36.2.4 分子转轮类荧光探针979
36.2.3 三嗪荧光探针979
36.2.7 荧光核酸碱基类似物980
36.2.6 荧光氨基酸类似物980
36.2.5 BODIPY类荧光探针980
36.3.1 蛋白质侧链基团的定位标记981
36.3 定位标记方法981
36.2.8 吖啶橙981
36.4.1 蛋白质的局部极性检测987
36.4 应用987
36.3.2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进行定位标记987
36.4.2 蛋白质的折叠/解折叠和局部构象变化研究989
36.4.3 蛋白质的局部pH检测991
36.4.4 蛋白质的局部相互作用探测992
参考文献993
36.4.5 DNA的局部静电位检测993
37.1 概述996
第37章 食品安全分析技术996
37.2.1 引言998
37.2 农、兽药残留分析998
37.2.2 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999
37.2.3 农、兽药残留仪器分析1004
37.2.4 农、兽药残留生物检测技术1005
37.2.5 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1006
37.3.2 PCR检测技术1007
37.3.1 引言1007
37.3 食品中病原微生物检测1007
37.3.3 ELISA技术1009
37.3.4 基因芯片分析技术1011
37.3.5 快速检测方法1014
37.4.3 PCR分析1015
37.4.2 ELISA检验分析1015
37.4 病原体检测1015
37.4.1 引言1015
37.4.4 芯片分析技术1017
37.5 基因工程食品的检验1019
37.4.6 纳米技术1019
37.4.5 微流控分析1019
37.5.2 PCR方法1020
37.5.1 免疫酶方法1020
参考文献1022
后记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