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哲学史
  • 郭齐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8330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9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哲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哲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编 先秦哲学15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5

第一节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15

第二节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18

第二章 孔子24

第一节 天命论25

第二节 “仁”学意涵27

第三节 方法论32

第三章 老子35

第一节 “道”之体36

第二节 “道”之用39

第三节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42

第四章 孙子47

第一节 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47

第二节 避实就虚 奇正相生51

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54

第一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54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56

第一节 “疾虚妄” 159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59

第四节 名、辞、说、辩60

第五节 墨学的历史地位62

第六章 子思子64

第一节 道德的五行64

第二节 中庸68

第七章 孟子72

第一节 性善论72

第二节 仁政学说76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77

第八章 庄子80

第一节 道论80

第二节 理想人格论83

第三节 知论87

第九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91

第一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92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93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95

第十章 《易传》99

第一节 生生之德 变易之道99

第二节 继善成性 崇德广业102

第十一章 荀子104

第一节 性恶论104

第二节 礼论106

第三节 天论109

第四节 正名学说111

第十二章 韩非子113

第一节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113

第二节 人皆自利 君国之利在耕战116

第三节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118

结语121

第二编 汉至唐代的哲学125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125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思想125

第二节 陆贾、贾谊128

第三节 《淮南子》132

第二章 董仲舒137

第一节 “人副天数”说137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140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学说144

第三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扬雄、桓谭148

第一节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148

第二节 扬雄151

第三节 桓谭155

第四章 王充159

第二节 批判谶纬感应之说162

第三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166

第五章 魏晋玄学170

第一节 何晏、王弼170

第二节 阮籍、嵇康173

第三节 裴頠、向秀和郭象177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181

第一节 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181

第二节 六家七宗与道安184

第三节 慧远186

第四节 僧肇188

第五节 竺道生190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193

第一节 早期道教194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197

第一节 成玄英201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201

第二节 王玄览203

第三节 司马承祯205

第四节 杜光庭206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209

第一节 唯识宗209

第二节 天台宗215

第三节 华严宗219

第四节 禅宗224

第十章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231

第一节 隋唐经学231

第二节 韩愈、李翱233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238

结语242

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247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247

第二章 张载254

第一节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254

第二节 “天地之性”与“大其心”256

第三节 “知礼成性”与“变化气质”258

第三章 程颢、程颐(二程)261

第一节 “天理”与“性”261

第二节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63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持敬”265

第四章 朱熹的理学270

第一节 理气论270

第二节 心性论275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279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282

第五章 陈亮、叶适284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284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289

第六章 陆九渊的心学292

第一节 “本心”与“心即理”292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294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301

第一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301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303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306

第八章 王守仁310

第一节 “心即理”说310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312

第三节 “致良知”说315

第九章 黄宗羲319

第一节 批判专制主义政治319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322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324

第十章 方以智327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327

第二节 “气—火”一元与“盈天地者皆物”331

第三节 “相反相因”与“合二而一”333

第十一章 王夫之335

第一节 明有 尽器336

第二节 尊生 主动340

第三节 率性 正情344

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348

第一节 颜元重“习行”倡“实学”348

第二节 戴震重“血气心知”,察“理”明“道”352

结语358

第四编 现代哲学363

第一章 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363

第一节 康有为363

第二节 谭嗣同368

第三节 严复372

第二章 章太炎378

第一节 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379

第二节 经验论、唯理论和直觉论382

第三节 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383

第三章 孙中山386

第一节 以太说和生元说387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389

第三节 民生史观391

第四章 陈独秀与李大钊394

第一节 陈独秀394

第二节 李大钊400

第五章 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409

第一节 胡适409

第二节 梁漱溟413

第三节 张君劢418

第一节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426

第六章 熊十力426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变易观427

第三节 尽人合天的心性论428

第四节 崇尚性智的认识论429

第七章 冯友兰432

第一节 “新理学”本体论体系432

第二节 人生境界论435

第三节 “正底方法”与“负底方法”436

第八章 金岳霖与贺麟439

第一节 金岳霖439

第二节 贺麟446

第一节 李达453

第九章 李达与艾思奇453

第二节 艾思奇457

第十章 毛泽东463

第一节 早期哲学思想464

第二节 《实践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467

第三节 《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470

第十一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473

第一节 牟宗三473

第二节 唐君毅476

结语483

参考书目485

后记4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