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
  • 杨柏岭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28777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0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词(文学)-文学研究-中国-清后期~民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 复古求新的时空观览3

第一章 正变说与晚清民初词家的词学史观念3

一、正变说在晚清词学前的演变3

二、正变说在晚清民初词坛的新变7

三、正变说对词学史观念的构建价值11

四、正变说的复古情结14

第二章 乡邦之恋与晚清民初词学区域观念19

一、地域词派与词学区域观念19

二、地方性词徵体与乡邦文献意识23

三、乡邦词学传统与地域词学标准27

四、乡邦之恋与文献存录意识30

第三章 比兴与晚清民初词学思想的构建35

一、审美与实用:比兴之义的人文指向36

二、风骚之义:晚清民初词家撷取比兴的诗学精神39

三、寄托之辨:比兴在词学领域的延伸44

四、“读者用心”:“比兴”在晚清民初词学思想中的转义48

第四章 词史观念与晚清民初词学思想的时代共感54

一、感慨所寄,不过盛衰:嘉道衰世之声55

二、事词对应,鸿题钜制:咸丰乱世之感60

三、沉郁顿挫,折中柔厚:同光中兴之象66

四、新旧并存,心与境异:清末易代之音71

上篇 原人尊体的慧心之游79

第五章 词人意识:词人心性的理性解读79

一、弱化的群体:晚清词学之前的词人意识80

二、类型划分:词人意识的晚清民初进展83

三、德性设定:词人意识的晚清民初解读88

四、不得已:词人意识的悲凉情结92

第六章 词心观念:词家心性的审美诠释96

一、三家“词心”异同辨96

二、学词先以用心为主101

三、人既有心,词乃不朽104

四、词人当不失其赤子之心107

第七章 多层定位:词体地位及体性的思考111

一、尊词观念111

二、振兴意愿116

三、多层定位121

四、文体彰显128

第八章 艳情风骚:艳词体性的文化诠释133

一、艳词地位的接受分野134

二、艳词艺术的层深解读138

三、艳词体性的风骚整合144

第九章 笔法慧心:词之笔法的艺术体认149

一、填词全在用笔:词笔的特殊地位150

二、探求词体本色:词笔的意趣美韵154

三、自然从追琢中出:词笔的克难历程157

四、过犹不及:词笔的人文内涵161

第十章 声调之美:词体音乐性的审美阐释164

一、可播之弦管:词体声调美之源165

二、专以协律为主:词体声调美之实169

三、天籁之音:词体声调美之力174

四、故词,声学也:词体声调美之则178

第十一章 品第之辨:词品观念的孕育发展及其意义185

一、词之格调:词品说的称词体前提185

二、绩学敦品:词品说的重人格基础187

三、品之纯驳:词品说的序化评判190

四、各宜其宜:词品说的类化审美193

五、莫先于品:词品说的词学构建价值197

第十二章 妙境之悟:境界观念的词学走向及其意义201

一、泛化与独尊:词境观念的存在形式201

二、尊情与超境:词境观念的生命共感205

三、时空意识:词境观念的深度焦点209

四、层次类别:词境观念的审美品格214

五、语言超越:词之境界的艺术张力220

第十三章 感、雅、远:词作趣味的结构层次224

一、感:词作艺术的召唤之力225

二、雅:词作艺术的品格之趣228

三、远:词作艺术的超越之韵234

第十四章 浑化理念的门径追寻——周济的宋四家门径论241

下篇 辨径还浑的终结之旅241

一、其或不亮,然余诚也——周济词学思想演变的心路243

二、余所望于世之为词人者,盖如此——“专寄托不出”的浑化指向248

三、善变化者,非必墨守一家之言——晚清民初词家对学词门径的反思254

第十五章 鼓荡个性的浑涵——蒋敦复“有厚入无间”辨260

一、有厚入无间与唐五代两宋词261

二、有厚入无间与无厚入有间265

三、有厚入无间与意内言外269

第十六章 人文合一的儒雅——刘熙载“厚而清”词说的评介274

一、论词旨趣的整合求变275

二、陶潜情结的转移印证279

三、存省养性的心学底蕴283

四、人文合一的儒雅风流287

一、折中柔厚与清词的派别意识291

第十七章 忧生念乱的虚浑——谭献“折中柔厚”词说评介291

二、折中柔厚与词家的时代体验295

三、折中柔厚与读者的创造意识298

四、折中柔厚与其艺术精神302

第十八章 本末难修的忠厚顿挫——评陈廷焯“沉郁”词说306

一、“洞悉本原,直揭三昧”307

二、沉郁一元化中的偏颇311

三、偏颇之后的思辨火花316

第十九章 折中求宜的含蓄浑成——沈祥龙“词有三要”析322

一、折中求宜:“词有三要”的思维取向323

二、含蓄浑成:“词有三要”的艺术指归331

第二十章 气格蕴厚的静穆浑成——王鹏运、况周颐的“词之三要”论336

一、气格蕴厚:“词之三要”的层深构筑337

二、静穆浑成:“三要”旨趣的辩证分析345

第二十一章 新旧共存间的对话——况周颐、王国维词学思想比较研究350

一、“诗余”说与“境界”说351

二、“词境”说与“境界”说355

三、重拙大与境界说360

四、从初稿到自定本365

五、词学发展史观的异同369

六、批评学思想的异同374

第二十二章 传统词体观的终结——梁启超词学思想评议379

一、词是抒情的艺术379

二、从想像力中活跳出实感来385

三、中西结婚式的文化形态观389

主要参考文献394

后记3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