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
  • 丁元竹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ISBN:750007272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公共管理:风险管理-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写在出版之前——由当前投资过度引发的思考上篇 风险篇 1

概论 风险、风险规避与风险议题管理 3

一、风险与风险规避 4

二、把风险议题管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6

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议题 9

四、不能对潜在风险掉以轻心 16

第一章 中国2010年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 23

一、经济与社会潜伏的深层矛盾及其发展转型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 25

二、改革将触及传统体制的核心层面,新旧两种体制的矛盾将激化 32

三、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家安全面临挑战 36

第二章 专家视角:中国2010年的情景分析 41

一、调查概述 42

二、2010年前的风险爆发点、可能性与领域 46

三、主要风险的严重程度分析 55

四、2010年前国家发展前景的几种可能 67

第三章 主要风险领域之一:金融危机 73

一、金融风险 74

二、潜在金融风险 80

三、透视我国金融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85

四、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 93

五、中国金融风险的三个前景 95

第四章 主要风险领域之二:“三农”问题 99

一、问题的提出 100

二、农村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06

三、“三农”:中国绕不开的坎 110

四、税收制度与“三农”问题 113

五、“三农”:在2010年前可能遇到的冲击 116

第五章 主要风险领域之三:就业与收入分配 119

一、城镇失业问题的发展趋势 120

二、不能忽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26

三、居民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 130

四、其他相关问题 141

第六章 主要风险领域之四:公共卫生危机 145

一、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146

二、艾滋病对我国近中期社会经济的影响 163

第七章 主要风险领域之五:中美关系与台海局势 177

一、中美关系:不稳定因素和变数 178

二、台海局势 188

三、两岸危机下的中美关系及前景 190

下篇 风险防范篇 197

第八章 调整宏观与微观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199

一、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200

二、避免改革过速造成金融系统动荡 205

三、结构调整为主线,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 209

四、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微观机制 211

第九章 调整利益关系,缓解“三农”问题 215

一、国际经验和借鉴 216

二、从尊重农民权利做起 226

三、实施“二三一”产业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28

四、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发育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230

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32

六、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思路 233

七、加强农村科教工作,大力提高农民素质 236

八、改革现行农地征用制度 237

九、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38

第十章 建立社会安全网 241

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242

二、建立成本低廉、覆盖面广阔的社会安全网 253

第十一章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271

一、SARS事件对危机管理的启示 272

二、建立中国综合的危机管理机制 282

三、把危机管理引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规划 293

第十二章 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条件 307

一、区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308

二、社会发展不是经济发展附属物,它具有自身的内涵、主体与发展领域 319

三、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特征与规律 324

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存在单一的判断标准 329

五、社会政策具有独特的目标和手段,谨防经济政策取代社会政策 333

六、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336

结语 国际关系平衡与中国和平崛起 343

一、和平崛起战略的意义 345

二、和平崛起的内核 348

四、寻求国际关系的新平衡 350

三、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354

参考文献 367

后记 3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