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3078487.jpg)
- 李春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10622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4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48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理论研究-中国-当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从传统到现代1
一 从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1
二 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17
三 大众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26
四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37
五 言说者的身份认同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46
(一)古代知识阶层的身份认同与文论之关系47
(二)近代以来知识阶层身份的重新确认53
(三)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57
第二章 对中国当代文论影响至深的几种西方文学观念66
一 “摹仿说”产生的知识论背景67
二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知识论基础及基本精神71
三 表现论文学观念及其价值论基础81
四 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文化意味84
五 反思现代性思潮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演变86
六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9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观念97
一 陈独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98
(一)陈独秀思想轨迹扫描98
(二)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107
(三)陈独秀的文学思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12
(四)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117
(五)李大钊的文艺思想120
二 鲁迅及“左翼”理论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123
(一)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文学思想123
(二)过渡时期的文学思想127
(三)成熟时期的文学思想131
(四)左翼批评家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144
第四章 现代以来影响中国文论的西方文论关键词153
一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论模式的转换153
二 “新时期”以来活跃于中国文论界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举要157
(一)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158
(二)以“三论”为代表的“新方法”159
(三)文艺心理学160
(四)“作者死了”160
(五)文本中心主义诸概念161
三 接受者的批评视角181
(一)现象学的基本观点181
(二)哲学阐释学的文学批评182
(三)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186
(四)接受者视角之于中国文学理论的意义188
第五章 对当代文学理论若干基本问题的反思191
一 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191
(一)问题的提出191
(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召唤192
(三)文学现象对文学理论的牵引195
(四)文学理论的“自性”198
(五)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200
二 关于文学理论的命名207
(一)命名的二重性207
(二)命名的合法性问题211
三 走向阐释的文学理论214
(一)文学理论为什么被规定为阐释?214
(二)谁是文学理论言说的倾听者?218
(三)文学理论的合法性问题219
(四)关于文学理论功能的二律背反221
四 文学理论还能做什么224
第六章 文学理论学科面临的新课题229
一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学科存在的合法性问题229
二 理论的贫困与文学理论的出路238
(一)理论的贫困238
(二)文学理论的危机243
(三)文学理论的出路何在?247
三 关于文学理论边界之争的多维解读250
四 文学理论的中介性与合法性256
五 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转型问题261
第七章 中国当代古代文论研究反思268
一 为什么研究古代文论的问题268
(一)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268
(二)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何在?274
二 如何研究古代文论的问题278
(一)重建文化语境279
(二)尊重不同文类间的互文本关系284
(三)在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之间穿行290
(四)文化诗学的其他方法论问题296
第八章 中西对话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304
一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不是伪问题304
二 中西文论对话的学理依据何在311
三 在中西对话中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可能途径318
四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前景问题326
后记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