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塑料添加剂手册 第5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塑料添加剂手册 第5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3089469.jpg)
- (瑞士)兹韦费尔(Zweifel.H.)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188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66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791页
- 主题词:塑料助剂-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塑料添加剂手册 第5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高聚物的缩写及名称1
第1章 抗氧剂5
1.1 概述5
1.2 经济情况5
1.3 氧化降解原理6
1.3.1 导言6
1.3.2 自氧化7
1.4 自氧化的抑制11
1.5 抗氧剂的基本作用机理12
1.5.1 氢供体12
1.5.2 氢过氧化物分解剂13
1.5.3 烷基自由基去除剂15
1.5.4 金属钝化剂17
1.5.5 多功能稳定剂17
1.6 抗氧剂的测试18
1.6.1 概述18
1.6.2 聚合物失效机理18
1.5.6 复合稳定剂18
1.6.3 试样制备19
1.6.4 测试方法概述20
1.6.5 熔融加工的稳定性21
1.6.6 热分析23
1.6.7 化学发光25
1.6.8 长期热稳定性的测试26
1.6.9 使用期的预测31
1.7 常用聚合物的稳定性33
1.7.1 聚烯烃33
1.7.2 弹性体48
1.7.3 聚苯乙烯、高抗冲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53
1.7.4 聚酰胺58
1.7.5 聚酯61
1.7.6 聚甲醛62
1.7.7 聚碳酸酯63
1.7.8 聚氨酯64
1.7.10 聚合物共混体与合金65
1.8 发展趋势65
1.7.9 高性能工程热塑性塑料65
1.9 参考文献66
1.10 附录71
第2章 光稳定剂97
2.1 概述97
2.2 合成聚合物的光降解98
2.2.1 太阳光的紫外光谱98
2.2.2 光吸收引起的物理-化学过程100
2.2.3 光的能量及光的被吸收102
2.2.4 光氧化103
2.2.5 聚烯烃的光氧化105
2.2.6 弹性体的光氧化111
2.2.7 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光氧化113
2.2.8 聚酰胺的光氧化115
2.2.9 PVC的光氧化117
2.2.10 聚碳酸酯的光氧化120
2.2.11 聚甲醛的光氧化123
2.2.12 PUR的光氧化124
2.2.13 线型聚酯的光氧化126
2.2.14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光氧化130
2.2.15 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光氧化130
2.2.16 聚苯醚的光氧化133
2.2.17 聚砜的光氧化136
2.2.18 环氧树脂的光氧化138
2.3 紫外光稳定化机理140
2.3.1 紫外吸收140
2.2.19 其他聚合物的光氧化140
2.3.2 猝灭146
2.3.3 氢过氧化物分解148
2.3.4 自由基捕获149
2.3.5 受阻胺光稳定剂150
2.4 光稳定剂的检测161
2.4.1 人工老化161
2.4.2 自然老化163
2.4.3 颜料对光稳定剂检测的影响163
2.5 光稳定化的一般技术概况164
2.5.1 光稳定剂的稳定性及挥发性164
2.5.2 光稳定剂的溶解性、相容性、迁移性及萃取性165
2.6 塑料的光稳定化166
2.5.5 光稳定剂的结构166
2.6.1 聚烯烃的光稳定化166
2.5.4 光稳定剂的其他实际问题166
2.5.3 光稳定剂的处理和安全性166
2.6.2 弹性体的光稳定化216
2.6.3 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光稳定化224
2.6.4 聚酰胺的光稳定化227
2.6.5 PVC的光稳定化234
2.6.6 聚碳酸酯的光稳定化237
2.6.7 聚甲醛的光稳定化239
2.6.8 聚氨酯的光稳定化244
2.6.9 线型聚酯的光稳定化248
2.6.11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的光稳定化252
2.6.12 聚丙烯酸酯的光稳定化252
2.6.10 不饱和聚酯的光稳定化252
2.6.13 聚苯醚的光稳定化254
2.6.14 聚砜的光稳定化255
2.6.15 环氧树脂的光稳定化256
2.8 参考文献257
2.7 光稳定剂的商品牌号及供应商257
2.6.16 其他聚合物的光稳定化257
2.9 附录276
3.1 PVC稳定剂在经济和技术上的重要性280
第3章 PVC稳定剂280
3.2.1 PVC的降解机理281
3.2 PVC的热降解和稳定化281
3.2.2 PVC的热稳定化287
3.3.1 锡稳定剂291
3.3 产品的种类及其化学特性和应用范围291
3.3.2 复合金属稳定剂295
3.3.3 铅稳定剂299
3.3.4 不含金属的稳定剂301
3.3.5 共稳定剂302
3.4 法定要求307
3.5.1 热稳定性的测试308
3.5 测试方法308
3.5.2 热稳定剂对加工性能的影响测试309
3.5.5 耐候性和光稳定性测试310
3.5.4 雾化度测试310
3.5.3 电性能测试310
3.7 PVC稳定剂商品名和供应商索引311
3.6 技术发展趋势和展望311
3.8 参考文献318
4.2 作用基本原理322
4.1 概述322
第4章 除酸剂322
4.3.1 金属硬脂酸盐323
4.3 除酸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23
4.3.2 水滑石325
4.3.3 水铝钙石326
4.3.4 氧化锌327
4.5.1 耐腐蚀性测试328
4.5 聚合物中除酸剂的测试328
4.4 除酸剂和聚合物的复配328
4.5.5 过滤指数329
4.5.4 熔流指数(ASTM D 1238—95;DIN ISO 1133—1991)329
4.5.2 多次挤出329
4.5.3 黄度指数(ASTM D 1925;DIN ISO 6167)329
4.6 除酸剂在各种聚合物中的配方示例及其性能330
4.9 结论337
4.8 发展趋势337
4.7 其他添加剂的干扰作用337
4.10 产品供应商一览表338
4.11 参考文献339
5.1.2 定义和特性341
5.1.1 塑料加工用润滑剂341
第5章 润滑剂341
5.1 概述341
5.2.1 润滑剂作用原理342
5.2 润滑剂的作用342
5.1.3 润滑剂的工业重要性342
5.2.2 内润滑作用344
5.2.3 外润滑作用347
5.2.4 对成品表面的影响349
5.2.5 分散作用350
5.3.2 塑性熔体测试352
5.3.1 产品的特性352
5.3 润滑剂测试352
5.4.2 重要的润滑剂357
5.4.1 构/效关系357
5.3.3 成品测试357
5.4 润滑剂类别和它们的性质357
5.5.1 PVC用润滑剂362
5.5 润滑剂的实际应用362
5.5.3 聚烯烃用润滑剂364
5.5.2 苯乙烯系聚合物用润滑剂364
5.5.4 工程热塑性塑料用润滑剂365
5.7 商品名和供应商名录366
5.6 科技趋势和前景366
5.8 参考文献368
6.2.1 熔体破裂371
6.2 加工助剂的作用机理371
第6章 聚合物加工助剂371
6.1 概述371
6.2.2 涂覆机理372
6.3.2 含氟高聚物基添加剂373
6.3.1 早期技术373
6.3 加工助剂技术及历史回顾373
6.3.3 硅树脂基添加剂374
6.5.1 熔体破裂的消除375
6.5 加工助剂的应用375
6.4 加工助剂的复配375
6.5.2 模具物料沉积的减少376
6.5.3 生产能力的提高377
6.5.5 塑料的回收378
6.5.4 凝胶的减少378
6.6.1 吹膜和铸膜379
6.6 不同加工工艺的效果和优势379
6.6.5 注塑成型380
6.6.4 吹塑成型380
6.6.2 管材的挤出380
6.6.3 纤维和窄带的挤出380
6.8.1 毛细管流变仪381
6.8 加工助剂的评价381
6.7 加工助剂在其他高聚物中的应用381
6.7.1 热塑性橡胶381
6.7.2 尼龙381
6.7.3 聚酯381
6.8.2 应用测试383
6.9.1 燃烧分析384
6.9 分析技术384
6.9.2 X射线荧光光谱385
6.9.4 核磁共振光谱386
6.9.3 红外光谱386
6.9.5 光学显微镜387
6.10.1 正面相互作用388
6.10 添加剂的相互作用388
6.10.2 负面相互作用389
6.13 参考文献391
6.12 加工助剂的商品名、类别和制造商一览表391
6.11 法律法规情况391
7.2 作用机理394
7.1 概述394
第7章 防粘剂394
7.3.2 天然二氧化硅395
7.3.1 合成硅胶395
7.3 防粘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395
7.3.4 沸石396
7.3.3 滑石396
7.4.1 PE397
7.4 防粘剂的应用397
7.3.5 石灰石397
7.3.6 有机防粘剂397
7.4.2 PP膜398
7.4.3 聚酯膜399
7.5 测试方法400
7.4.5 其他膜400
7.4.4 软PVC膜400
7.6 添加方法401
7.7.1 二氧化硅402
7.7 防粘剂的毒性402
7.6.1 母粒402
7.6.2 直接加入402
7.6.3 聚酯膜402
7.9 常用防粘剂的制造商及商品名称一览表403
7.8 发展趋势403
7.7.2 滑石403
7.7.3 沸石403
7.7.4 石灰石403
7.10 参考文献404
8.3 滑爽剂的概述405
8.2 滑爽剂作用的基本原理405
第8章 滑爽剂405
8.1 概述405
8.6 滑爽剂性能的测试407
8.5 滑爽剂与聚合物的复配407
8.4 滑爽剂的结构407
8.7 各种聚合物中滑爽剂的配方/性能示例408
8.10 参考文献409
8.9 商品名和供应商一览表409
8.8 发展趋势409
9.1.2 农膜410
9.1.1 食品包装塑料膜410
第9章 防雾剂410
9.1 概述410
9.2 防雾剂作用的基本原理412
9.3.1 防雾剂的类型413
9.3 防雾剂简述413
9.4 防雾剂的结构414
9.3.2 工业防雾剂414
9.6.2 食品袋用塑料膜防雾性测试415
9.6.1 评估试验程序415
9.5 防雾剂加入塑料中的方法415
9.6 防雾性测试方法415
9.6.3 农膜的防雾性测试416
9.7.1 食品包装塑料膜417
9.7 塑料防雾剂配方及性能417
9.8 发展趋势418
9.7.2 农膜418
9.10 参考文献419
9.9 防雾剂的商品牌号及供应商419
10.2 抗静电剂作用的基本原理421
10.1 概述421
第10章 抗静电剂421
10.2.2 内抗静电剂422
10.2.1 外抗静电剂422
10.3.1 非离子型抗静电剂423
10.3 抗静电剂一般描述423
10.2.3 导电填料423
10.4 抗静电剂的结构426
10.3.4 两性型抗静电剂426
10.3.2 阴离子型抗静电剂426
10.3.3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426
10.5 抗静电剂加入聚合物中的方法427
10.7.1 聚烯烃428
10.7 抗静电剂在不同塑料中的应用配方和性能428
10.6 抗静电剂性能测试428
10.6.1 定性测试428
10.6.2 定量测试428
10.6.3 半衰期与材料表面电阻率的关系428
10.7.3 PVC429
10.7.2 苯乙烯系塑料429
10.9 抗静电剂的商品牌号及供货商431
10.8 发展趋势431
10.7.4 工程塑料431
10.10 参考文献432
11.1 概述433
第11章 抗菌剂433
11.2.3 抗菌剂的要求435
11.2.2 抗菌剂活性成分435
11.2 抗菌剂的使用与要求435
11.2.1 生物稳定剂(防腐剂)435
11.2.4 用作生物稳定剂的抗菌剂436
11.2.5 作为活性成分的抗菌剂438
11.4.1 琼脂板测试法440
11.4 测试方法440
11.3 作用方式440
11.4.2 测试样品的直接污染442
11.4.3 通用的测试443
11.4.4 其他有用的测试方法444
11.5.1 美国446
11.5 抗菌剂的相关法规446
11.7 产品、牌号、供应商一览表447
11.6 发展趋势447
11.5.2 欧洲447
11.8 参考文献452
12.2 阻燃机理454
12.1 概述454
第12章 阻燃剂454
12.3 有机阻燃剂的结构、物理性能及典型用途456
12.4 典型阻燃剂配方459
12.5 阻燃性能测定461
12.6 技术发展趋势463
12.7 阻燃剂的商品名、制造厂及供应商465
12.8 参考文献467
13.2.1 一般要求和选用原则469
13.2 发泡剂的基本作用原理469
第13章 化学发泡剂469
13.1 概述469
13.3 产品分类及作用机理470
13.2.2 主要性能470
13.3.1 偶氮化合物471
13.3.2 肼衍生物474
13.3.3 氨基脲475
13.3.5 亚硝基化合物476
13.3.4 四唑476
13.3.6 碳酸盐477
13.5 化学发泡剂的检测478
13.4 发泡剂制剂478
13.6.2 应用479
13.6.1 工业用发泡剂的形式479
13.6 化学发泡剂与聚合物的混合479
13.7 加工和应用480
13.6.4 经济概况480
13.6.3 聚合物480
13.9 化学发泡剂的商品名称和生产厂家482
13.8 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482
13.10 参考文献483
14.1 概述485
第14章 聚烯烃的交联和可控降解485
14.2.1 聚烯烃中大自由基的产生和湮灭486
14.2 聚烯烃交联和降解控制的原理486
14.2.2 辐射交联490
14.2.3 过氧化物交联491
14.2.4 硅烷交联492
14.3.1 结构和一般性能495
14.3 用于交联、断链和接枝反应的有机过氧化物495
14.3.2 过氧化物的分解498
14.3.3 贮存和安全要求502
14.3.4 过氧化物主要的生产商和工业类别503
14.4.1 结构和一般性质505
14.4 有机官能化的硅烷505
14.4.3 干硅烷配方506
14.4.2 液态硅烷配方506
14.5 硅烷和过氧化物的加入507
14.5.3 液态添加剂的直接注入508
14.5.2 液态添加剂的喷洒508
14.5.1 固态添加剂的计量加料508
14.5.4 计量加料时的其他注意事项509
14.6.1 过氧化物的选择510
14.6 过氧化物交联技术现状510
14.6.2 加工参数511
14.6.3 交联技术514
14.6.4 与过氧化物相关的交联技术516
14.7.1 硅烷接枝的聚烯烃517
14.7 硅烷交联技术现状517
14.7.2 乙烯-硅烷无规共聚物519
14.7.3 硅烷改性聚烯烃的湿交联法520
14.8.1 结构521
14.8 交联聚烯烃的结构和一般性质521
14.8.2 聚烯烃交联的分析方法522
14.8.3 一般属性523
14.9.1 产品差别和技术竞争524
14.9 交联聚烯烃的特性和应用524
14.9.2 电线和电缆绝缘材料525
14.9.3 管材527
14.9.4 交联的泡沫塑料529
14.10 聚丙烯的降解控制530
14.9.5 其他应用530
14.10.1 过氧化物的选择531
14.10.2 工艺参数的影响532
14.10.3 CR-PP的性质533
14.11 技术发展趋势和展望534
14.12 供应商、商品名和生产商一览表536
14.14 参考文献537
14.13 缩略号及名称537
15.1.2 颜色的定义549
15.1.1 导言549
第15章 着色剂549
第一部分:颜色、颜料和染料549
15.1 颜色549
15.1.6 颜料和染料的定义551
15.1.5 二向色性-光学各向异性551
15.1.3 条件配色551
15.1.4 透明和不透明551
15.1.7 性质、测试方法和性能评价552
15.2.2 染料索引555
15.2.1 导言555
15.2 着色剂555
15.2.5 彩色无机颜料556
15.2.4 黑着色剂556
15.2.3 白着色剂556
15.2.6 有机颜料558
15.2.8 塑料着色用的主要颜料和染料564
15.2.7 特殊效果颜料564
15.3.1 分散571
15.3 着色剂的掺入571
第二部分:着色技术571
15.3.2 分散和匀化572
15.4 着色剂的选择标准573
15.3.3 分散工艺573
15.6 颜料供应形态574
15.5 与分散有关的问题574
15.6.4 固体色料浓缩物575
15.6.3 颜料混合物575
15.6.1 单一颜料575
15.6.2 低粉尘、自由流动颜料575
15.6.5 液体色料浓缩物(色浆)576
15.7.1 颜料和颜料的形态577
15.7 PVC用着色剂577
15.7.3 加工578
15.7.2 和所混合成分的相互作用578
15.8.1 颜料和颜料形态580
15.8 聚烯烃的着色580
15.7.4 应用要求和测试条件580
15.8.2 同聚合物和聚合物添加剂的相互作用581
15.8.3 加工582
15.8.4 应用和测试583
15.9.2 聚苯乙烯、PMMA和SAN用着色剂584
15.9.1 着色标准584
15.9 苯乙烯和丙烯酸聚合物的着色584
15.10 聚酰胺和聚碳酸酯585
15.9.3 ABS和ASA用着色剂585
15.12 热塑性聚酯和其他工程塑料586
15.11 聚氨酯586
15.14 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587
15.13 测试方法587
15.15 着色剂供应商一览表588
15.16 参考文献590
16.2 增白机理的基本原理592
16.1 概述592
第16章 荧光增白剂592
16.3 光学增亮的选择和技术要求593
16.6.1 迁移和渗出595
16.6 塑料中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方法595
16.4 荧光增白剂(光学增亮剂)的结构595
16.5 荧光增白剂加入聚合物中的方法595
16.6.3 耐光牢度596
16.6.2 增白效应596
16.7.1 聚氯乙烯597
16.7 荧光增白剂用于各种塑料时的性能597
16.7.2 聚苯乙烯及苯乙烯共聚物598
16.7.4 聚氨酯599
16.7.3 聚碳酸酯599
16.7.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600
16.7.5 聚烯烃600
16.7.8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601
16.7.7 不饱和聚酯601
16.8 技术发展趋势602
16.7.9 聚酰胺纤维602
16.10 参考文献603
16.9 FWA的商品名称、化学类别及生产商603
17.1.2 经济情况605
17.1.1 定义605
第17章 填料和增强剂/偶联剂605
17.1 概述605
17.2.3 填充塑料的性能606
17.2.2 填料选用准则606
17.2 填料在聚合物中的基本作用机理606
17.2.1 基本理论606
17.3.3 密度610
17.3.2 填料分类610
17.3 填料性质和选用原则610
17.3.1 导言610
17.3.6 最大充填率611
17.3.5 比表面积611
17.3.4 颗粒大小和形状611
17.3.8 光学性能612
17.3.7 颗粒的几何形状612
17.3.12 化学成分613
17.3.11 酸溶解度613
17.3.9 硬度和磨损性613
17.3.10 电性能和磁性能613
17.4 填料的特性614
17.3.15 水分含量614
17.3.13 烧失量614
17.3.14 pH值614
17.4.1 立方形和球形填料615
17.4.2 片状填料621
17.4.3 针状和纤维状填料623
17.4.4 其他填料626
17.6.3 工程塑料627
17.6.2 聚烯烃627
17.5 加工工艺627
17.5.1 原理627
17.5.2 混合和复配:分散627
17.6 填充热塑性聚合物的性能627
17.6.1 乙烯基聚合物627
17.6.4 聚苯乙烯629
17.7.3 脂肪酸630
17.7.2 上浆乳液630
17.7 偶联剂630
17.7.1 原理630
17.7.6 酸酐和不饱和聚合酸631
17.7.5 钛酸酯和锆酸酯631
17.7.4 硅烷631
17.9 商标名称和生产商索引632
17.8 发展动向632
17.10 参考文献635
18.1 概述636
第18章 半结晶聚合物的成核剂636
18.2.1 半结晶聚合物的结晶637
18.2 半结晶聚合物的结晶和成核637
18.2.2 半结晶聚合物的成核638
18.2.5 成核剂在半结晶聚合物熔融加工过程中的应用640
18.2.4 半结晶聚合物的结晶速率640
18.2.3 半结晶聚合物的晶体生长640
18.3.2 聚丙烯643
18.3.1 聚乙烯643
18.3 聚烯烃的成核643
18.4.1 热塑性聚酯646
18.4 工程塑料的成核646
18.4.2 聚酰胺647
18.7 化学名、商品名和供应商一览表648
18.6 发展趋势648
18.5 其他半结晶聚合物的成核648
18.8 参考文献650
19.1.1 塑料机械回收利用的可能性653
19.1 概述653
第19章 机械回收塑料用添加剂653
19.1.3 回收塑料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应用654
19.1.2 塑料回收法规654
19.2.1 回收材料的结构不均匀性和杂质655
19.2 回收材料与原材料的差别655
19.2.2 添加剂对回收塑料的影响656
19.3 提高回收塑料质量的方法657
19.4 回收塑料的再稳定658
19.4.1 聚丙烯659
19.4.2 聚丙烯共聚物661
19.4.3 聚乙烯662
19.4.4 聚烯烃共混物666
19.4.5 聚苯乙烯667
19.4.6 PVC669
19.4.8 聚酯/聚碳酸酯671
19.4.7 聚酰胺671
19.5 增容作用672
19.5.1 增容实例673
19.5.2 回收塑料增容的复杂性674
19.6.2 降解材料的流变改良剂675
19.6.1 降解材料的修复剂675
19.6 其他添加剂675
19.7 用后消费品回收时的故障处理676
19.6.3 其他676
19.9 缩写词677
19.8 结论677
19.11 参考文献678
19.10 第19章涉及的试验方法678
20.1 概述685
第20章 添加剂的物理特性685
20.2.1 溶解性理论686
20.2 添加剂在聚合物中的溶解性686
20.2.2 实际溶解性687
20.3.1 菲克定律和扩散系数692
20.3 添加剂在聚合物中的扩散692
20.3.3 温度的影响693
20.3.2 聚合物形态的影响693
20.3.4 聚合物类型的影响694
20.3.5 扩散剂分子量的影响695
20.4 聚合物中添加剂的物理状态696
20.5.1 蒸发损失698
20.5 聚合物中添加剂的损失698
20.5.2 溶剂浸出添加剂700
20.5.3 添加剂的析出701
20.6 耐久添加剂的设计702
20.8 结论703
20.7 老化试验的物理效应703
20.9 参考文献704
21.2.1 薄层色谱分析708
21.2 色谱分析708
第21章 聚合物添加剂的分析方法708
21.1 概述708
21.2.2 液相色谱分析711
21.2.3 气相色谱分析714
21.2.4 超临界流体色谱分析717
21.3.2 红外光谱分析718
21.3.1 紫外光谱分析718
21.3 光谱分析718
21.3.4 核磁共振分析720
21.3.3 质谱分析720
21.4 生产领域中产品质量分析与检测721
21.5.1 萃取方法722
21.5 萃取和试样制备722
21.5.2 萃取存在的问题724
21.6.1 有色物质的分析726
21.6 异常样品的分析726
21.6.2 老化样品的分析728
21.7 添加剂迁移性研究729
21.6.3 回收废品的分析729
21.9 产品缩写730
21.8 分析结果可信度730
21.10 参考文献731
22.1.2 毒理学734
22.1.1 导言734
第22章 添加剂的工业卫生、安全及环境734
22.1 产品安全734
22.1.3 生态毒理学研究737
22.1.4 物理化学性能739
22.1.5 危险评估、责任要求及产品管理740
22.2 法规742
22.1.7 参考文献(用于22.1节)742
22.1.6 安全数据表742
22.2.2 生产和销售添加剂的法规743
22.2.1 化学品的管理743
22.2.3 用于与食品接触领域的添加剂的法令746
22.2.4 参考文献(用于22.2节)751
22.3.1 导言752
22.3 固体添加剂的处理752
22.3.2 添加剂处理方法753
22.3.3 危害的来源756
22.3.4 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实际对策757
22.3.6 参考文献(用于22.3节)759
22.3.5 结论759
附录 添加剂商品牌号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