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绘画本体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董欣宾,郑奇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 ISBN:753052979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561页
- 主题词:中国画-绘画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绘画本体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 序 索 菲1
第一章 中国绘画认识论1
引言1
第一节 “中国画”的定义2
一、“中国画”概念的提出2
二、“中国画”与“西洋画”并列、对偶的历史必然性3
三、关于“中国画”科学与不科学的讨论5
前 言 郑 奇7
四、“中国画”、“中国绘画”、“文人画”、“水墨画”的定义10
导 语 郑 奇14
第二节 美性论14
一、从人类文化的三大板块谈起15
二、美性思维18
三、美性绘画体系的形成(中西绘画的差异)26
四、中国画的本质33
(一)应物象形33
(二)通德类情35
第三节 中国画的特色37
一、画中有诗38
二、山水居首40
三、书画同体43
四、水墨为上44
五、以形写神46
六、笔墨意境47
第四节 中国画的功能49
一、政教功能49
二、审美功能54
三、自娱和自我表现功能56
四、认知功能57
五、交换功能58
六、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59
第二章 中国绘画方法论63
第一节 类 相63
一、类相与自相63
二、各种类相法65
第二节 大数定律73
第三节 负性绘画体系77
第四节 程式79
第一节 笔与墨、纸、砚82
一、笔、墨、纸、砚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82
第三章 中国绘画笔力学82
二、笔墨与笔力的关系88
三、笔墨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地位91
第二节 笔 力94
一、笔力的内在机制与视觉构成95
二、物理力96
三、心理力99
四、学理力101
一、绘画笔力与普通笔力的区别103
第三节 笔力与笔法103
二、笔法的由来与发展104
三、笔法的种类110
第四节 笔力与点115
一、点的种类115
二、点与形117
三、点与生命情感118
第五节 线条与形120
一、线条——特殊的形121
二、用线条创造形的方法126
第六节 线条与情感134
一、造型的线条与抒情的线条135
二、线条的调性137
三、线条张力140
第七节 线条的自律143
一、线条的他律143
二、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147
三、线条的自律147
第八节 笔力的训练152
一、笔感与笔力的训练152
二、练心与练手153
三、临摹与观察生活的训练155
一、“形”与“型”157
第四章 中国绘画造型学157
第一节 中国画造型技艺的产生与发展157
二、书法与造型158
三、中国画造型之演变160
第二节 中国画造型原理169
一、应物象形170
二、应物象形在绘画学中的地位173
三、中国画造型特点175
第三节 中国画造型手法178
一、写实179
二、意象184
三、简化187
四、夸张变形199
五、程式化202
第四节 典型造型分析210
第五章 中国绘画色彩学227
第一节 中国绘画色彩学原理228
一、释“随类赋彩”228
二、类相色236
第二节 中国绘画的用色特点245
一、黑为主色——知白守黑246
二、一采为主——复还本色249
三、墨不障色——色不障墨251
四、浓淡深浅——干湿枯润252
五、融变求活——简淡高古254
第三节 中国绘画色彩表现法256
一、色法256
二、墨法272
第四节 中国绘画颜料288
一、颜料品类289
二、目前市场上供应的颜料294
三、颜料的使用方法296
第六章 中国绘画构图学303
第一节 中国绘画构图学概述303
一、构图的概念与称谓303
二、中国画构图观念的演变303
三、中国画构图的宗旨与意义310
第二节 中国画构图的哲学基础311
一、易学与构图的平衡观312
二、儒学与构图的主次观314
三、道学与构图的虚实观316
四、佛学与构图的境界观317
第三节 中西绘画构图体系之比较319
第四节 中国画构图的观照方法327
一、仰观俯察与远取近求328
二、以大观小与以小观大329
三、三远法331
第五节 中国画构图的章法形式335
一、开与合335
二、主与宾341
三、动与静347
四、整与乱351
五、虚与实353
六、疏与密358
七、气与势361
第七章 中国绘画创作学365
第一节 中国绘画创作原理——传移模写365
一、创作学的本体学地位365
二、历史上对传移模写的误解366
三、传移模写的本质意义368
第二节 创作思想及创作类型371
一、创作思想的重要性371
二、创作类型372
第三节 创作前准备404
一、技法训练404
二、心理素质的培养417
三、素材的搜集425
第四节 创作过程435
一、立意与审题435
二、构图437
三、制作正稿441
四、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448
一、创新的意义和内容453
第五节 创作与创新453
二、创新的目标457
三、不同的创新观念及类型466
第八章 中国绘画鉴赏学472
第一节 中国画鉴赏的目的、任务、意义472
一、鉴赏的定义472
二、鉴赏的意义、目的、任务473
第二节 中国画的鉴赏标准480
一、中国古代的品评标准480
二、古代绘画品评标准的优劣以及建立科学标准的必要性485
三、董欣宾、郑奇的六品论486
第三节 中国画的鉴赏方法492
一、中国画的鉴赏过程——澄怀味象492
二、中国画鉴赏的角度——由六法展开497
第四节 鉴赏过程中的再创造506
一、鉴赏是一种再创造506
二、鉴赏者自身素质的训练509
附录:论艺术大师的标准 郑 奇516
插图目录523
主要参考文献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