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 站场及枢纽 修订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 站场及枢纽 修订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3107088.jpg)
- 崔庆生主编;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 ISBN:711305411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3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747页
- 主题词: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站场工程-设计-技术手册;铁路枢纽-设计-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 站场及枢纽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经济资料1
第一章 货运量1
第一节 货运量主要资料的编制1
第二节 几种主要工矿企业厂外运输量参考表1
目录1
第二章 客运量5
第一节 一般规定5
第二节 客运量主要资料的编制5
第三章 车站货运量和客运量的确定6
第一节 车站货运量的计算6
第二节 车站客运量的计算7
第三节 运量预测步骤—四步(阶段)法9
第一节 相关编组站的分工原则10
第二节 车流量计算及组织原则10
第一章 车流组织10
第二篇 行车组织10
第三节 货物列车数计算11
第四节 枢纽内编组站分工12
第二章 车站与区间通过能力及车站改编能力13
第一节 计算车站通过能力及改编能力的基本规定13
第二节 车站咽喉道岔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13
第三节 车站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14
第四节 驼峰解体能力的计算方法16
第五节 调车场牵出线编组能力及调车线能力的计算方法17
第六节 车站通过能力及改编能力的确定18
第七节 区间通过能力及加强措施19
第八节 车站通过能力及改编能力作业时分参考指标21
第三篇 正线及站线的平面和纵断面24
第一章 正线平面24
第一节 圆曲线24
第二节 缓和曲线与夹直线24
第三节 曲线超高与加宽26
第四节 车站正线平面28
第五节 桥梁和隧道的线路平面29
第二章 站线平面30
第一节 曲线超高与轨距加宽的确定30
第二节 直线及其长度31
第三章 正线纵断面33
第一节 区间正线的坡度33
第二节 进出站疏解线路的坡度33
第三节 站坪长度、站坪坡度及其相邻坡段坡度34
第四节 桥梁上隧道内的线路坡度35
第五节 坡度折算36
第六节 坡段长度及连接37
第七节 列车起动检查39
第四章 站线纵断面40
第一节 新建车站的站内线路坡度40
第三节 站线坡段长度及连接41
第二节 改建车站的站内线路坡度41
第四篇 站场及枢纽的平面设计44
第一章 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44
第一节 会让站、越行站44
第二节 中间站45
第二章 区段站49
第一节 区段站的分类与作业49
第二节 区段站站址选择及布置图型49
第三节 区段站主要设备的配置51
第三章 编组站54
第一节 编组站的作业和分类54
第二节 编组站布置图型的选择54
第三节 编组站的布置图型55
第四节 主要设备的配置68
第四章 客运站、客车整备所及客运机务段77
第一节 客运站77
第二节 客车整备所81
第三节 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及客运机务段的相互配置86
第五章 货运站、货场88
第一节 货运站88
第二节 货场89
第六章 工业站、换装站、港湾站及轮渡站99
第一节 工业站99
第二节 换装站107
第三节 港湾站112
第四节 轮渡站115
第七章 枢纽121
第一节 影响枢纽设计的主要因素121
第二节 枢纽总布置图型125
第三节 枢纽内主要设备的配置128
第四节 进出站线路布置和疏解132
第五节 迂回线、联络线136
第八章 接轨站138
第一节 接轨站的运营特征和作业138
第二节 接轨站、点方案选择139
第三节 接轨铁路引入的布置原则139
第四节 接轨站布置原则139
第九章 重载运输141
第一节 概述141
第二节 单元式重载列车到发线有效长度141
第三节 单元式重载列车车站布置图型141
第十章 施工过渡设计145
第一节 施工过渡设计的一般原则145
第二节 施工过渡步骤的安排145
第三节 施工过渡工程的一般处理方法145
第十一章 管线综合设计149
第一节 设计范围及基础资料149
第二节 设计原则149
第三节 管线敷设的平、立面间距150
第十二章 电气化铁路的相关要求156
第一节 牵引变电所、分区所、开闭所、AT所156
第二节 接触网157
第三节 供电段159
第四节 防干扰160
第五篇 客运设备161
第一章 旅客站房、站前广场161
第一节 旅客站房161
第二节 站前广场162
第一节 旅客站台的分类及尺寸163
第二章 旅客站台163
第二节 旅客站台墙及站台面164
第三章 旅客站台雨棚166
第四章 旅客跨线设备168
第一节 跨线设备的设置及分类168
第二节 跨线设备的选用及相关要求169
第六篇 货运设备171
第一章 仓库、站台和堆货场面积及货物线长度的计算171
第一节 仓库、站台和堆货场面积的计算171
第二节 货物装卸线长度的计算171
第二章 仓库与站台173
第一节 货物仓库173
第二节 货物站台174
第三节 仓库、站台与线路的配置179
第三章 低货位、协作货位、筒仓及堆货场181
第一节 低货位181
第二节 协作货位182
第三节 筒仓183
第四节 堆货场186
第一节 装卸机械的分类及选择191
第二节 装卸机械的生产定额191
第四章 装卸机械与搬运机械191
第三节 装卸机械与搬运机械规格及技术性能192
第四节 装卸机械的主要附属设备209
第五章 特种货物运输设备211
第一节 危险货物运输设备211
第二节 液体货物运输设备214
第三节 易腐货物运输设备217
第四节 牲畜运输设备221
第五节 货车洗刷除污设备223
第一节 检斤设备的分类及选择226
第六章 检斤设备226
第二节 地中衡的设置条件及要求227
第三节 轨道衡的设置条件及要求227
第七篇 机务设备、车辆设备229
第一章 机务设备229
第一节 概述229
第二节 段、所总平面布置230
第三节 常用机车主要参数234
第二章 车辆设备236
第一节 车辆段236
第二节 车辆运用设备239
第三节 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242
第四节 货车和客车概要尺寸242
第一节 区间闭塞方式及采用条件248
第一章 信号设备类型及采用条件248
第二节 站内信号设备及采用条件248
第八篇 信号设备248
第四节 机车信号、列车超速防护及采用条件249
第五节 驼峰调车场的信号设备类型及采用条件249
第三节 遥控与遥信249
第二节 站内各种信号机的设置原则251
第一节 一般要求251
第三节 站内色灯信号机的机构、灯光配列和用途251
第二章 站内信号机251
第一节 一般要求253
第二节 钢轨绝缘的设置地点253
第三章 轨道电路钢轨绝缘的设置253
第一节 驼峰类型255
第一章 驼峰类型及调速系统种类255
第二节 调速系统种类255
第九篇 驼峰及调车场255
第二节 资料的分析256
第一节 资料的收集256
第二章 设计资料的收集和分析256
第三节 车辆溜放阻力257
第四节 推峰速度、车辆平均溜放速度及重力加速度259
第五节 调速及防溜设备260
第三章 驼峰及调车场线路264
第一节 推送线264
第二节 驼峰溜放部分平面265
第三节 峰高276
第四节 驼峰溜放部分纵断面278
第五节 钩车溜放间隔检算280
第六节 调车场282
第七节 迂回线、禁溜线286
第二节 驼峰间隔制动位制动能力288
第一节 一般规定288
第四章 驼峰及调车场调速,防溜设备选型及制动能力设计288
第三节 调车场制动位制动能力289
第四节 调车场内减速顶制动能力计算290
第五节 小能力驼峰溜放部分减速顶布置291
第六节 调车场尾部防溜设备291
第五章 驼峰生产房屋及有关设备292
第一节 驼峰信号楼292
第二节 其他生产房屋292
第三节 驼峰有关设备293
第二节 对既有驼峰系统诊断294
第一节 既有驼峰的特点294
第六章 大、中能力驼峰的现代化改造294
第三节 改造方案的确定295
第七章 小能力驼峰设计示例296
第一节 设计资料296
第二节 驼峰平面设计296
第三节 峰高、纵断面设计297
第四节 减速顶布置设计298
第五节 车辆溜放间隔检算298
第一章 避难线299
第十篇 安全设备299
第一节 避难线的作用299
第二节 避难线的设计原则299
第三节 避难线的平面、纵断面、轨道及路基300
第二章 安全隔开设备301
第一节 概述301
第二节 设置条件301
第三节 设置位置302
第三章 止挡设备305
第一节 类型305
第二节 适用条件305
第二节 一般路基设计标准307
第一节 一般要求307
第一章 路基307
第十一篇 路基、排水及道路307
第三节 路基防护、加固及路堤地基表层处理318
第四节 铁路用地319
第二章 排水321
第一节 站场排水的范围321
第二节 排水沟、管的水力计算321
第三节 站场排水及排水设备326
第四节 站场排水系统图示例350
第三章 道路351
第一节 概述351
第二节 站场道路351
第三节 改移道路及铁路与道路交叉366
第四节 常用汽车规格与性能372
第一节 轨道的组成及构造379
第一章 轨道的组成及类型379
第十二篇 轨道379
第二节 轨道类型的选择380
第三节 正线轨道加强381
第四节 轨道高度382
第二章 钢轨及配件388
第一节 一般要求388
第二节 钢轨形式及尺寸388
第三节 钢轨配件395
第四节 钢轨接头399
第五节 无缝线路400
第三章 道岔402
第一节 概述402
第二节 道岔的组成部分及转换设备404
第三节 道岔的主要尺寸及总布置图406
第四节 交叉渡线与复式交分道岔的组合430
第五节 道岔的连接434
第一节 一般要求436
第四章 轨枕436
第二节 木枕437
第三节 钢筋混凝土枕438
第四节 新型轨下基础441
第一节 道床材料规格及选用459
第五章 道床459
第二节 道床横断面460
第三节 道床体积462
第四节 站内线路道床间洼垄铺填道碴513
第一节 轨道防爬设备527
第六章 轨道附属设备及常备材料527
第二节 曲线轨距加强设备532
第四节 轨道常备材料533
第三节 护轨533
第一章 站场平面设计的规定534
第一节 站内线路、道岔的编号534
第十三篇 站场平面设计资料534
第二节 线路有效长度535
第三节 主要建筑物和设备至线路中心线距离535
第四节 两相邻线路中心线间的距离536
第二章 站场平面计算537
第一节 坐标计算537
第二节 道岔与线路的连接及计算538
第三节 线路平面计算581
第四节 警冲标及信号机位置596
第五节 常用数学公式及单位换算701
第十四篇 车站及枢纽设计方案比较708
第一章 设计方案比较方法708
第二章 工程费计算710
第一节 编制依据710
第二节 定额及指标的采用710
第三节 章节划分及静态投资费用种类710
第四节 费用项目组成711
第五节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712
第三章 运营费计算713
第一节 大型车站及枢纽设计方案比较运营费计算的原则713
第二节 方案比较的计算项目713
第三节 与行车量有关的运营费713
第四节 与行车量无关的运营费714
第五节 机车车辆购置费及货物延迟损失费715
第十五篇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716
第一章 一般规定716
第一节 环境保护设计的一般原则716
第二节 环境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716
第二章 生态环境保护717
第一节 选址原则717
第二节 水土保持717
第三节 其他718
第二节 防治措施719
第三章 噪声、振动污染防治719
第一节 平面布置原则719
第四章 大气污染防治720
第五章 水污染防治721
第一节 平面布置原则721
第二节 防治措施721
第六章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722
第十六篇 附录723
附录Ⅰ 限界723
附录Ⅱ 铁路超限货物运输725
附录Ⅲ 工务726
附录Ⅳ 电力728
附录Ⅴ 机场净空730
附录Ⅵ 防火、防爆安全距离731
附录Ⅶ 法定计量单位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