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校教育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校教育原理
  • 陈桂生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553064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学校教育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Ⅰ 教育的形式结构1

前言1

1.教育过程的发生4

一、“教、道一体”“治、教一体”“教、学一体”之“教”5

二、作为“直接教育过程”萌芽的“庠”6

三、“教”“学”同源与“教”“学”分野9

2.作为“教育实体”的学校12

一、“学校”的名实问题12

二、“教育实体”概念15

三、“教育实体”的发生17

四、重新审视教育组织的历史与现实19

3.教育组织形式的演变24

一、从以个别指导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到以学生集体为指导对象的教育过程25

二、从“一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到“多元化”的教育组织形式29

三、“教”与“学”联结形式的新探索34

4.教育系统的形成38

一、学校系统的发生39

二、学校是何体统?45

三、关于“学校系统”的新观念48

四、学校系统对学校的影响51

5.从“制度化教育”到“终身教育”(上)53

一、“制度化教育”的特征55

二、当代国际教育中的大问号56

三、“制度化教育”怎么啦?59

6.从“制度化教育”到“终身教育”(下)65

一、“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65

二、“终身教育”与“制度化教育”的区别67

三、“制度化教育”在中国73

[后记一]“教育的形式结构理论”辩77

前言84

Ⅱ “教育”内涵演变的轨迹84

7.“教育”的概念87

一、“教育”:近代的概念87

二、“教育”的本义94

三、“教育”的转义97

8.教育影响发生的路线102

一、“教育影响发生的路线”问题102

二、古代关于“教育影响发生”的假说104

三、近代关于“教育影响发生路线”的理论109

四、教育影响发生理论的今古之别118

五、教育影响的“内发”视角与“外铄”视角120

9.教育目的(上)122

一、“教育目的”问题122

二、东方与西方教育目的取向的源流比较125

三、中国教育目的的传统观念129

四、西方近代以来教育目的观念的演变132

五、“人本位”教育目的问题138

10.教育目的(下)147

一、现代教育目的取向问题147

二、教育目的结构形式160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关系172

四、中国现代教育目的问题174

11.“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上)176

一、“教育”内涵的分化177

二、“人的全面发展”辨183

1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下)191

一、诸种“教育”的界定191

二、各育在教育构成中地位的变化204

三、“教育”内涵的统合206

13.学校的性质与职能213

一、中国古代的“养士之学”与“取士之学”214

二、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218

三、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221

四、“学校即社会说”“社会即学校说”评议223

五、学校的职能227

[后记二]“广义教育论”辨230

Ⅲ 课程232

前言232

14.课程演变的线索234

一、中西课程传统比较234

二、从“学程”到“教程”240

三、从“教程化”课程到“学程化”课程243

15.“课程”概念问题245

一、关于“课程”的新解245

二、“课程”概念与“课程”理念249

三、“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区分251

16.课程编制253

一、课程编制的类型254

二、几种课程编制的比较259

三、不同课程编制范围内的“教”与“学”262

四、“学科课程”的改进264

17.课程机制267

一、课程机制的类型267

二、课程机制的理论问题272

三、课程机制与课程编制274

四、中国课程机制问题276

18.课外活动280

一、“课外活动”的类型280

二、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比较282

三、“课堂中心主义”的阴影284

19.课程与教师(上)286

一、“课程”与“教师”:从浑然一体到分化287

二、“课程”与“教师”分化的实现296

20.课程与教师(下)304

一、“课程”与“教师”融合之途:“把课程还给教师”304

二、对“课程”“教师”与“师范教育”问题的反思319

[后记三]“课程一教学理论一元化”辨328

Ⅳ 德育与指导330

前言330

21.“德育”诸概念规范化问题335

一、“大德育”辨336

二、“大德育”诸范畴340

三、“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育”344

四、“德育”逻辑框架345

22.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349

一、传统教育职能构成的缺陷350

二、作为独立教育职能的“指导”的发生352

三、“指导”要义354

[后记四]“指导理论”辨357

Ⅴ 教育职能专业化359

前言359

23.教育职能专业化(上)360

一、“教育职能专业化”问题的提出360

二、“教育职能专业化”的标准364

24.教育职能专业化(下)376

一、教育:一门形成中的“专业”376

二、中国“教育职能专业化”问题389

跋397

人名索引405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425

本书作者教育论著目录4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