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5/33143692.jpg)
- 范寿嗣,朱延年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4298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624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652页
- 主题词:电缆电视-宽带通信系统-技术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技术实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有关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的国家和行业标准1
1.1.1 有关有线广播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的国家标准1
目录1
第1章 有线电视相关标准及度量单位和常用计算表格1
1.1.2 有关广播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广电行业标准4
1.1.3 有关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电视的原电子工业部行业及四川省地方企业的标准6
1.2.2 功率电平与电压的关系7
1.2.1 分贝的定义7
1.2 分贝制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的应用7
1.2.5 dBmV制(分贝毫伏制)8
1.2.4 dBW制(分贝瓦制)8
1.2.3 dBm制(分贝毫瓦制)8
1.3 常用换算及计算表格9
1.2.9 奈培-分贝的换算9
1.2.6 dBμV制(分贝微伏制)9
1.2.7 dBW/m2制9
1.2.8 dBμV/m制9
2.1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主要专业术语24
第2章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要求24
2.2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图形符号30
2.4.1 有线广播电视频段的划分33
2.4 有线广播电视模拟传输系统的频率配置33
2.3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工程设计阶段、内容、目的要求33
2.4.2 下行传输电视频道配置34
2.4.4 导频(GY/T106-92)36
2.4.3 调频及数字广播的频率配置36
2.5.1 下行模拟系统主要技术参数37
2.5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参数要求37
2.5.2 下行模拟、数据信号传输的要求(按照GB/T6510标准第50条执行)38
2.5.3 上行传输系统主要技术参数要求39
2.6 有线广播电视建网的基本原则40
2.5.4 系统输入端口要求40
2.8.2 网络结构41
2.8.1 网络层次41
2.7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传输方式41
2.8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层次及结构41
2.10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管理42
2.9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功能要求42
2.12.1 光纤数字传输指标分配43
2.12 光纤数字传输线路参数43
2.11 有线广播电视数字信号传输速率和接口43
2.11.1 数字信号馈送43
2.11.2 数字信号传输43
2.12.2 光群路接口参数44
2.12.3 光中继段距离的确定 (45
2.16.2 标准测试点的选取原则及取样数46
2.16.1 系统类别及验收内容46
2.13 模拟传输光通路指标46
2.14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的安全要求46
2.15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测量方法46
2.16 有线广播电视系统技术性能指标的验收规则46
2.16.4 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47
2.16.3 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标准及项目47
2.17.1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前端一般功能范围48
2.17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48
2.16.5 系统的验收48
2.18 视频信号接口电平标准49
2.17.2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前端机房建设及使用面积49
3.1 传输线50
第3章 高频传输基础理论50
3.4 行波系数K51
3.3 驻波比51
3.2 阻抗匹配51
3.7 四端网络52
3.6 特性阻抗52
3.5 反射系数52
3.9 固有传输常数53
3.8 四端网络的输入阻抗与特性阻抗53
3.15 测量电平54
3.14 相对电平与绝对电平的关系54
3.10 功率相对电平54
3.11 相对电压电平54
3.12 相对电流电平54
3.13 绝对电平54
3.19 放大器多级串接系统中的噪声系数55
3.18 噪声指数及噪声系数55
3.16 模拟信号电平55
3.17 数字信号电平55
3.23 反向通道内总的热噪声功率 (56
3.22 上行流热噪声在常温(20°C)下,等效噪声带宽为5.75MHz时,从75Ω电阻进入75Ω负载(本身不产生任何噪声)的噪声功率是2.4dBμV,则每Hz噪声功率56
3.20 数字系统的噪声电平,使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后的噪声功率电平计算公式56
3.21 数字系统中假设噪声功率是平坦地分布在感兴趣的频谱内,这可以用在1Hz带宽内噪声功率(No)来描述56
3.25 反向通道同轴部分,若反向放大器不尽相同,另外,站的有效噪声系数将取决于选择放大器上行流模块还是放大站口作为调整的参考点,所对应的噪声系数计算57
3.24 反向通道内同轴部分,若反向放大器有相同的噪声系数,如F=10dB,经放大后的热噪声功率计算(若一个光节点带有M=32台放大器,下行5~65MHz带宽)57
4.2 系统指标分配方法58
4.1 系统载噪比、交扰调制比、载波互调比、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的最小设计值58
第4章 有线电视系统指标分配方法58
4.4 两个分系统级联后,系统总的指标计算公式59
4.3 系统指标分配计算公式59
4.6 均方根叠加法则60
4.5 算术叠加法则60
4.9 各项指标的叠加规律61
4.8 减算系数值61
4.7 减算的算术叠加法则61
4.10.2 CATV的几种基本模式及典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分配62
4.10.1 CATV的几种基本模式62
4.10 CATV的几种基本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分配62
4.1 1 一个具有非线性失真的设备,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它的输出信号和输入信号电压的关系表达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幂级数描述)64
4.12 若有三个输入信号A、B、C同时输入具有非线性失真的设备,可能产生的各种非线性失真产物65
4.13 550MHz系统CSO、CTB产物的分布66
4.14 二次载波互调比(IM2)的计算68
4.15 三次载波互调比(IM3)的计算69
4.16 载波组合二次差拍比(CSO)的计算70
4.17 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CTB)的计算71
4.19 交扰调制比与系统传输的电视频道数和调制同步状态的关系72
4.18 交扰调制比(CM)的计算72
4.20 频道内三次互调失真73
4.21 系统输出口电平设计值74
5.1.1 广播卫星轨道位置75
5.1 卫星广播电视制式及广播频段划分75
第5章 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系统卫星电视信号接收75
5.1.3 卫星广播的频段划分76
5.1.2 卫星广播电视制式76
5.3 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系统78
5.2.2 星蚀78
5.2 日凌和星蚀78
5.2.1 日凌78
5.3.1 卫星广播电视接收天线79
5.3.2 高频头(LNB室外单元)83
5.3.3 模拟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机(室内单元)85
5.3.4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主要术语和特性参数87
5.4.1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至卫星的直视距离的计算93
5.4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设计93
5.4.3 卫星地面站天线角坐标图表确定法94
5.4.2 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天线仰角E和方位角A的计算94
5.4.5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载噪比C/N计算95
5.4.4 下行卫星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s的计算95
5.4.6 卫星电视地面站的优质G/T计算98
5.5.1 QPSK调制解调和实际占用频谱带宽99
5.5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99
5.4.7 输出未加权视频信噪比(S/N)的计算99
5.4.8 输出加权视频信噪比计算99
5.4.9 图像质量等级的计算99
5.5.2 数字卫星电视接收的场强和天线100
5.5.3 数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配置技术要点103
5.5.4天馈系统的调试要点104
5.6 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IRD)技术要求106
5.7 卫星电视接收站性能要求109
5.8 亚太地区地球通信卫星资源一览表111
5.9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节目上星的卫星参数表113
6.3 波长与频率的关系117
6.2 最大直视距离计算117
第6章 有线广播电视前端系统有关计算117
6.1 区域的建筑密度117
6.8 天线的绝对增益118
6.7 相对增益118
6.4 半波折合振子天线实际长度118
6.5 振子的等效直径118
6.6 接收天线的输入阻抗118
6.14 半波偶极子天线的输出电平119
6.13 偶极子天线的输出电压119
6.9 天线的方向性119
6.10 天线的方向性保护119
6.11 自由空间电场强度值的计算119
6.12 距发射台较近地区,场强与接收天线高度的关系119
6.17 八木天线的特性120
6.16 八木天线的输出电平120
6.15 半波偶极子天线的增益120
6.20 天线的有效辐射功率121
6.19 接收天线输出电平121
6.18 两副组合天线的间距121
6.23 郊区电场强度计算122
6.22 平坦地面上的接收场强122
6.21 电波传输时的相位差122
6.25.1 平原地区空间波场强估算123
6.25 空间波场强自由空间辐射场强的估算及场强预测值123
6.24 市区的电场强度计算123
6.25.4 场强的预测值124
6.25.3 电场强度的分类124
6.25.2 大中城市及其周围地区自由空间辐射场强估算124
6.26.1 八木天线主要技术要求125
6.26 接收天线的有关技术资料125
6.25.5 接收天线输出电平计算125
6.26.3 通常的八木引向天线单元数与增益(相对增益)126
6.26.2 1~12频道基本半波振子及折合振子天线的电气长度126
6.27.1 天线风负荷的计算127
6.27 接收天线架设有关技术要求127
6.26.4 通常的振子数为12单元的VHF全频道对数周期天线127
6.27.2 接收天线与汽车车道间的干扰保护距离计算128
置,对准需要接收的信号源,利用以下公式计算两天线间所需距离129
6.27.4 利用两天线的相位差消除接收空中广播中的干扰信号,两副天线平行设129
6.27.3 架设接收水平极化波的八木天线与环境的关系应符合的技术要求129
6.29 图像等级和不加权信噪比的定量关系130
6.28 我国模拟电视体制(PAL-D)下的信噪比和载噪比的关系130
6.34 调频通道载噪比计算131
6.33 天线输出端的载噪比131
6.30 前端输出电平的计算131
6.31 前端放大器输出电平计算131
6.32 热噪波源电压131
6.38 各频道天线送至前端的最小输入电平的计算132
6.37 前端输出载噪比132
6.35 单台放大器(天放)输出端的载噪比132
6.36 前端的噪声系数132
6.41 广播电视机房UPS的配置133
6.40 采用宽带放大器输出型前端输出电平的设计值计算133
6.39 采用频道放大器输出型前端输出电平的计算133
7.1.1 光纤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136
7.1 有线电视光纤干线传输系统构成及特征136
第7章 有线电视光纤干线传输系统设计136
7.1.2 光纤传输的优越特征137
7.2.1 光纤的结构及主要特征138
7.2 光纤和光缆结构及特性138
7.1.3 模拟和数字光缆传输系统138
7.2.2 光缆的分类及其性能143
7.3.1 AM-VSB光强度调制发射机150
7.3 有线电视系统用光发射机150
7.3.2 1.55μm外调制光发射机152
7.3.3 正向光发射机及反向光发射机153
7.3.4 典型光发射机产品介绍154
7.4.1 光接收机与光节点用光工作站159
7.4 有线电视系统用光接收机159
7.4.2 光接收机的性能要求160
7.4.4 典型国产光接收机产品161
7.4.3 正向光接收机与反向光接收机161
7.4.5 数字光收发机162
7.5.1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组成163
7.5 掺铒光纤放大器163
7.5.2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65
7.5.3 掺铒光纤放大器的三种工作模式167
7.5.4 EDFA在CATV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168
7.5.5 掺铒光纤放大器产品介绍169
7.6.1 AM光纤传输系统噪声与载噪比170
7.6 AM光纤传输系统的载噪比和失真170
7.6.2 AM光纤传输系统的信号失真176
7.7.1 光纤连接器180
7.7 光无源器件180
7.7.2 光分路器185
7.7.3 光波分复用器191
7.7.4 光隔离器197
7.7.5 光衰减器198
7.8.1 树形拓扑结构200
7.8 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00
7.8.3 环形拓扑结构201
7.8.2 星形拓扑结构201
7.8.5 星树拓扑结构202
7.8.4 双星拓扑结构202
7.9.1 光纤超干线(FST)203
7.9 几种光纤有线电视传输系统的网络结构203
7.8.6 环形星形拓扑结构203
7.9.6 光纤到最后一个放大器(FTLA)204
7.9.5 光纤到路边(FTC)204
7.9.2 光纤主干线(FBB)204
7.9.3 电缆区域网(CAN)204
7.9.4 光纤到服务小区(FTS)204
7.10 光纤传输链路的设计考虑205
7.9.8 A/B平台广播和交互式业务传输网205
7.9.7 光纤到家庭(FTTH)205
7.10.2 光纤传输链路的结构和光节点布局的选择206
7.10.1 HFC网络频带宽度的确定206
7.10.6 HFC CATV网络设计的指标分配207
7.10.5 光纤链路设计功率余量207
7.10.3 光纤芯线用量的选择207
7.10.4 光缆路由的选取207
7.11.1 HFC网络设计基本方法209
7.11 1310nm光纤传输的设计举例209
7.10.7 系统设计前的准备工作209
7.11.2 光链路设备选型注意事项211
7.11.3 1310nm系统计算举例213
7.11.4 1550nm系统计算举例214
7.12.1 光缆线路的施工216
7.12 光缆系统的施工和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216
7.12.2 光发射机的安装220
7.12.3 光接收机的安装221
7.13.2 光分路器分光比的计算222
7.13.1 光发射机输出功率mW光信号dBm的换算222
7.12.4 光纤传输系统的调试222
7.13 有线电视系统AM光纤链路设计计算公式汇编222
7.13.8 一对光发射/接收端机载噪比计算223
7.13.7 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计算223
7.13.3 光分路器分支损耗计算223
7.13.4 单模光纤损耗常数及光纤损耗计算223
7.13.5 光接头插入损耗值及设计余量223
7.13.6 光纤链路损耗L0的计算223
7.13.10 两级DFB光纤链路级联载噪比的计算224
7.13.9 一对光发射/接收端机CTB、CSO的计算224
7.13.14 外调制光链路与电缆系统和DFB光链路与外调制光链路级联后总的CTB、CSO值的计算225
7.13.13 DFB光链路和电缆传输系统级联后总的CTB、CSO值的计算225
7.13.11 DFB光纤传输系统和电缆传输系统级联后总的载噪比计算225
7.13.12 两级DFD光纤链路级联后的CTB、CSO值的计算225
7.13.20 在光调制度由光发射机中的AGC电路自动调整的光链路中,当加载频道数和调制度改变时对C/N、CTB、CSO的影响226
7.13.19 光发射机额定输入电平与实际输入电平之间的关系226
7.13.15 光传输系统中实际传输的频道数与给定频道时的C/N值之间的关系226
7.13.16 光传输系统中传输的电视频道带宽与C/N之间的关系226
7.13.17 光传输系统中实际传输频道数与CTB之间的关系226
7.13.18 光纤传输系统中实际频道数与CSO之间的关系226
7.13.24 光链路与射频部分或其它光链路级联后几个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方法汇总227
7.13.23 光传输系统和电缆传输系统总的IM的计算227
7.13.21 在光调制度由人工调整的光链路中,当光调制度保持不变、加载频道数改变时对C/N、CTB、CSO的影响227
7.13.22 光传输系统和电缆传输系统总的交扰调制比CM计算227
7.13.25 CATV光链路快速设计——图表法228
7.14.1 钟祥市城区广电宽带网络1310nm光功率分配设计231
7.14 光纤传输技术应用示例231
7.14.2 钟祥市乡镇网络联网1550nm光功率分配设计237
8.1 电缆干线的构成242
第8章 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系统有关设计242
8.1.1 干线电缆243
8.1.2 干线放大器 .253
8.1.3 无源器件264
8.2.1 电缆干线系统的考虑268
8.2 电缆干线的设计268
8.2.2 线路结构及长度计算278
8.2.3 干线系统的供电283
8.2.4 干线系统的反向通道284
8.2.5 设计程序与举例285
8.3.3 几种情况下放大器串接干线系统的载噪比290
8.3.2 干线系统单台放大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载噪比290
8.3 电缆传输天线系统有关设计计算公式汇编 .290
8.3.1 基础热噪声290
8.3.5 单台放大器的交扰调制比的计算291
8.3.4 等增益、等间距干线系统最后级放大器输出端载噪比291
8.3.10 放大器和其工作电平均相同时,系统交扰调制比的计算292
8.3.9 系统的多台放大器相同(CMo、So相同),而各放大器工作电平不尽相同,交扰调制比的计算292
8.3.6 由几台相同放大器级联,传输N个频道系统的交扰调制比的计算292
8.3.7 复合交扰调制比的计算292
8.3.8 系统交扰调制比的计算292
8.3.14 单台放大器的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的计算293
8.3.13 干线传输系统载波组合三次差拍比的计算293
8.3.11 载波二次互调比的计算293
8.3.12 载波三次互调比的计算293
8.3.18 在已知测试时的输出电平和复合交扰调制比的情况下,求干线放大器最大可用输出电平294
8.3.17 放大器和其工作电平均相同时的系统组合二次失真计算294
8.3.15 系统载波组合二次失真比的计算294
8.3.16 多台相同放大器,而各放大器工作电平不相同时CSO指标计算294
8.3.22 已知分配给干线的复合三次差拍比时,干放实用的最大输出电平计算(一般在传输频道大于25个频道时用)295
8.3.21 在已知分配给干线的载波三次互调比的情况下,求系统干放可用最大输出电平的计算295
8.3.19 干线放大器实用最大输出电平计算295
8.3.20 在已知(IM2)dB的情况下,求干放可用的最大输出电平So295
8.3.25 干线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电平计算296
8.3.24 干线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计算296
8.3.23 在相同工作电平条件下各放大器实际输出最大工作电平计算296
8.3.30 电缆损耗随频率增高而增大的特性,即斜度规律297
8.3.29 电缆干线系统,放大器串接级联数的理论极值297
8.3.26 已知干线系统分配的载噪比,求常温下干放的最小输入电平297
8.3.27 对设有ALC功能的干线系统,干放的输入输出电平设计值297
8.3.28 未设有ALC功能的干线系统干放的输入输出电平设计值297
8.3.35 为保证传输网络电平波动不大于△T时最大传输距离计算298
8.3.34 环境温度的变化,电平的波动量计算298
8.3.31 放大器的静态斜率补偿298
8.3.32 干线系统输出电平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电平波动计算298
8.3.33 环境温度的变化,同时引起间隔斜率T的变化298
8.3.41 CTB在电缆传输系统中的地位299
8.3.40 馈电供电器可供干线放大器级数计算299
8.3.36 在电平波动不大于△T条件下放大器最大串接级数299
8.3.37 最大传输电长度299
8.3.38 干线系统不平度计算299
8.3.39 等值信号交流声比的叠加计算299
8.3.43 上行噪声呈漏斗状叠加至光节点,上行总载噪比其叠加关系的近似值300
8.3.42 放大模块的电路形式及应用300
9.1 宽频带放大器应用中的一对基本矛盾301
第9章 电缆分配系统的有关计算及CATV系统的防雷与接地301
9.2.1 分配放大器的工作原理302
9.2 分配放大器302
9.2.2 双向分配放大器下行传输通道性能技术要求304
9.2.3 宽频带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计算305
9.2.4 双向宽频带放大器的调试308
9.3.1 电平要求310
9.3 用户分配310
9.3.2 无源设备311
9.4.1 均等均衡的分配原则318
9.4 用户分配系统设计318
9.4.2 用户分支器组分配320
9.5.1 宽频带放大器的输出电平计算323
9.5 电缆分配系统有关设计计算公式汇编323
9.4.3 信号分配系统中使用放大器的四项基本原则323
9.5.6 分配系统的交扰调制比计算324
9.5.5 分配系统单台放大器的载噪比计算324
9.5.2 电缆分配系统放大器输出电平计算324
9.5.3 桥接分支放大器输出电平计算:(桥接分支放大器n=1)324
9.5.4 延长放大器实际工作时的最大输出电平计算324
9.6 CATV系统防雷与接地325
9.5.10 分配电平计算325
9.5.7 分配损耗计算325
9.5.8 定向耦合器中B1和B2的变比n和m的关系325
9.5.9 分支器的分支损耗计算325
9.6.1 雷电分布的一般规律及落雷点326
9.6.4 接地327
9.6.3 天线及竖杆的防雷措施327
9.6.2 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防雷措施327
9.6.5 接地电阻及装置328
10.1.1 有线电视PCM数字微波传输技术334
10.1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技术种类及适用范围334
第10章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系统设计334
10.1.3 有线电视MMDS微波技术335
10.1.2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技术335
10.2 有线电视微波传输特性336
10.1.4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技术336
10.2.1 微波电波在大气中传输的折射和反射337
10.2.2 微波在自由空间传播中的损耗(Ld)338
10.2.3 微波传输的菲涅尔区和第一菲涅尔半径图解法339
10.2.4 微波传播余隙340
10.2.5 微波传输视距与发射天线高度342
10.2.6 微波传输衰落储备343
10.2.8 微波线路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344
10.2.7 AML、MMDS、FM微波传输系统特性比较344
10.3.2 有线电视AML微波发射和接收系统组成346
10.3.1 有线电视AML微波系统传输方式346
10.3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346
10.3.3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特性350
10.3.4 有线电视AML微波设备351
10.4.2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的非线性失真354
10.4.1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载噪比354
10.4 有线电视AML微波传输系统的指标分配354
10.5.4 系统C/N计算355
10.5.3 接收端输入电平计算 (355
10.5 有线电视AML微波链路设计计算355
10.5.1 天线增益计算355
10.5.2 自由空间衰减计算355
10.5.6 有线电视AML链路的可靠性计算356
10.5.5 有线电视AML系统复合三次差拍CTB失真计算356
10.6.1 有线电视MMDS微波系统的组成357
10.6 有线电视MMDS微波传输系统357
10.6.2 有线电视MMDS微波工作频段与频道配置365
10.6.4 MMDS微波分配系统设备技术参数要求367
10.6.3 有线电视MMDS微波传输特性367
10.6.5 有线电视MMDS微波传输系统质量要求及指标分配372
10.6.6 有线电视MMDS主发射台链路设计计算374
10.6.7 有线电视MMDS微波站建设、安装与调试382
10.6.8 有线电视MMDS传输系统中图像干扰的分析 (386
10.7.1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系统组成387
10.7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系统387
10.7.2 有线电视FM微波通常应用的几种传输方式389
10.7.3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系统的工作频道配置390
10.7.4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设备392
10.7.5 有线电视FM微波传输链路的技术指标要求396
10.7.6 有线电视FM电视微波传输链路的设计计算397
11.1.2 目前网络管理中的若干具体问题400
11.1.1 网络信息综合管理的重要性400
第11章 HF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400
11.1 引言400
11.1.3 网络管理的目标和任务401
11.2.2 网络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性402
11.2.1 网络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建设402
11.2 建设网络管理系统的原则402
11.3 有线电视HFC网络管理体系结构403
11.2.3 网络管理系统的质量403
11.3.2 有线电视网络管理分层404
11.3.1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管理方式与HFC网络管理的内容404
11.4 HFC网络管理相关产品405
11.4.4 “牧马人”多功能CATV集线器406
11.4.3 “牧马人”网络管理代理器406
11.4.1 “牧马人”有线电视HFC网络综合管理系统406
11.4.2 网络安全与网络链路状态管理系统406
12.2.1 广电系统数字化三步走的战略408
12.2 数字电视和机顶盒408
第12章 有线数字电视双向HFC接入网技术408
12.1 有线电视在现有各种宽带网络中的位置408
12.2.6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409
12.2.5 交互式业务是必然趋势409
12.2.2 有线电视从模拟整体转换为数字的时间表409
12.2.3 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策略变化409
12.2.4 卫星、地面、有线数字电视的调制方式409
12.5 分贝表示法及其计算410
12.4 设备频率范围(MHz)410
12.3 频分复用FDM频谱配置410
12.3.1 频谱配置及调制方式410
12.3.2 数字信号容量410
12.5.4 6种分贝计算方法411
12.5.3 3种绝对电平的相互换算411
12.5.1 基本公式411
12.5.2 8种分贝表示法411
12.6.1 噪声412
12.6 噪声和失真412
12.5.5 叠加及分离系数C412
12.6.2 失真413
12.6.4 指标分配原则414
12.6.3 双向HFC光电传输上下行通路的噪声和失真414
12.8 光纤、光缆、连接器、分路器415
12.7 前端415
12.10 下行光发平坦输入电平设置416
12.9 双向HFC接入网的光电交接416
12.11 下行1550nm光链路417
12.13 射频同轴电缆418
12.12 下行1310nm光链路418
12.14 双向高频无源设备419
12.15.3 模/数共传宽放电平420
12.15.2 电平倾斜改善失真420
12.15 下行宽带放大器(包括前端和光节点内宽放)420
12.15.1 两种宽放及其增益420
12.15.4 全数字信号宽放电平422
12.15.5 电平自动控制425
12.15.6 电缆和宽放的不平度校正427
12.18.1 分类428
12.18 上行干扰噪声分类及其对策428
12.16 光电传输供电…………………………………………………………………(427)428
12.17 双向用户分配系统428
12.19.2 每Hz、各频道载噪比429
12.19.1 每Hz功率429
12.18.2 对策429
12.19 每Hz功率法429
12.20 上行光电链路设置调试430
13.1.2 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的有利条件431
13.1.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431
第13章 “关于广电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专家技术431
研讨建议书431
13.1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现状及基本分析431
13.1.3 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432
13.2.2 “十五”计划期间主要目标433
13.2.1 网络改造的基本原则433
13.2 广电城域网络改造的基本原则和“十五”计划期间主要目标433
13.3.1 广电城域宽带网434
13.3 广电城域宽带网系统结构434
13.3.4 城域网两个信道的关系435
13.3.3 城域网交互信道中的骨干网和接入网概念435
13.3.2 城域网广播信道基本结构模型……………………………………………(434)435
13.3.5 城域网交互信道基本结构模型436
13.4.1 基本业务437
13.4 积极开展网上业务437
13.3.6 城域网广播信道交互信道合一基本结构模型437
13.4.3 增值业务438
13.4.2 扩展业务438
13.5.2 HFC的频率配置439
13.5.1 HFC的主要拓扑结构模式439
13.5 HFC网络改造指导意见439
13.5.5 HFC的光节点规模440
13.5.4 HFC的工作波长440
13.5.3 HFC用户的共享带宽440
13.5.7 HFC的指标要求441
13.5.6 HFC的同轴电缆部分结构441
13.5.8 双向HFC网的特殊要求442
13.6.1 城域交互信道骨干网与国家广电干线、省级广电干线网的接口 (443
13.6 城域交互信道骨干网建设的指导意见443
13.6.2 城域骨干网的选择444
13.7.1 接入方式448
13.7 城域交互信道接入网指导意见448
13.7.3 对接入方式的指导意见449
13.7.2 Cable Modem接入与以太网接入技术的比较449
13.8.2 有线电视城域网的网络控制和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五个层次450
13.8.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定义的网络管理应具备五大管理功能450
13.8 有线电视城域网的网控和网管450
13.8.3 IP网络的管理451
13.9.1 条件接收(CA)系统452
13.9 其他技术问题452
13.8.4 当前网控和网管的主要工作452
13.9.4 数字有线电视机顶盒(STB)453
13.9.3 视频点播(VOD)或准视频点播(NVOD)453
13.9.2 业务信息(SI)和电子节目指南(EPG)453
13.10.1 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明确网络改造后的功能、技术、经济目标及业务定位455
13.10 广电有线电视城域宽带网络建设相关对策和措施建议455
13.10.3 加强网络管理,保证施工质量457
13.10.2 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纵向管理力度,认真宣传贯彻有线电视技术标准,强调网络改造的规范性和实用性457
13.10.5 加强经营理念,提高有线电视网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458
13.10.4 加强人才规划和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技术队伍458
13.11.1 IP城域网的结构模式459
13.1 1 有关以太网接入的参考意见459
13.10.6 加强资金的投入和有效利用,确保网络改造的正常实施459
13.10.7 加强因特网网站的建设,逐步开展因特网业务459
13.11.3 采用以太网作接入服务与传统园区以太网的区别460
13.1 1.2 IP城域网路由规划460
13.11.5 以太网的业务提供461
13.11.4 以太网接入的布线考虑461
14.1.3 “四个并存”的多样性、兼容性特征462
14.1.2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地位462
第14章 中国有线电视宽带网及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用户终端体制462
14.1 居世界首位的中国有线电视宽带网462
14.1.1 全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的规模462
14.2.1 有线电视光纤干线网463
14.2 我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的建设463
14.1.4 我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的走向463
14.1.5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463
14.2.2 主要网络技术体制465
14.3.1 业务分类466
14.3 我国有线电视宽带网的应用466
14.3.3 中国数据广播平台467
14.3.2 国家干线网传输容量及可开通的业务467
14.3.4 数字有线电视试验468
14.4.4 投诉系统的受理方式469
14.4.3 投诉系统的工作原则469
14.4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网469
14.4.1 监测网的组成469
14.4.2 投诉系统的任务469
14.5 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用户终端体制470
14.4.7 监测系统管理体制470
14.4.5 监测系统功能470
14.4.6 监测系统结构及规模470
14.5.3 设计原则471
14.5.2 频率范围471
14.5.1 用户终端遵循和参考的主要标准471
14.5.4 功能描述472
14.5.6 结束语473
14.5.5 主要物理接口473
15.1.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475
15.1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GE)475
第15章 广电城域骨干网络主要技术475
15.1.2 以太网络478
15.1.3 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483
15.1.4 千兆以太网协议485
15.1.5 千兆以太网的效率486
15.1.7 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487
15.1.6 千兆以太网可靠性487
15.1.8 千兆路由交换机488
15.1.9 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491
15.1.10 千兆以太网络设计方法与宽带网络设计指南492
15.2.1 AT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征499
15.2 ATM异步传送网络技术499
15.2.2 ATM网络协议参考模型502
15.2.3 ATM交换网络体系结构507
15.2.4 ATM VP网络交换体系结构510
15.3 SDH同步数字传输网络技术512
15.3.1 SDH同步数字网络技术特征512
15.3.2 SDH同步数字光纤网络的帧结构及其开销513
15.3.3 SDH同步复用和映射基本结构519
15.3.4 定位与指针521
15.3.5 SDH的核心设备522
15.3.6 SDH传送网530
15.3.7 SDH自愈网533
15.3.8 SDH网络管理538
15.3.9 光接口规范540
15.4 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544
15.4.1 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544
15.4.2 DWDM系统构成544
15.4.3 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547
15.4.4 DWDM系统技术规范550
15.5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553
15.5.1 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553
15.5.2 动态分组传输技术(DPT)的优越特性554
15.5.3 DPT产品简介557
15.5.4 DPT技术应用领域557
15.6 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与MPLS的VPN559
15.6.1 MPLS技术559
15.6.2 Riverstone的MPLS563
15.6.3 基于MPLS的VPN方案567
15.7 RPR弹性分组数据环城域网络技术571
15.7.1 RPR的技术特点571
15.7.2 RPR的带宽利用率分析572
15.7.3 RPR的实现方案575
15.7.4 RPR的应用前景576
16.1 HFC+Cable Modem或机顶盒接入方案577
16.1.1 Cable Modoem的传输标准和频率配置577
第16章 有线电视宽带网用户接入技术方案577
16.1.2 CMTS和Cable Modem在双向传输中的作用578
16.1.3 CMTS和CM的工作原理579
16.1.4 Cable Modem终端设备的选择580
16.1.5 Cable Modem的接入方式581
16.1.6 HFC反向通道的调整582
16.1.7 CMTS与Cable Modem之间的电平调整586
16.1.8 机顶盒接入方案586
16.2 HFC+计算机网(以太网)构成的接入网方案587
17.1 DVB标准589
17.1.1 DVB标准系列589
第17章 数字视频广播(DVB)技术589
17.2 DVB技术590
17.2.1 概述590
17.1.2 标准颁布590
17.2.2 系统设计原则591
17.2.3 MPEG-2声音和图像591
17.2.4 传输593
17.2.5 条件接收595
17.2.6 交互式广播业务596
17.3 DVB应用597
17.3.1 多媒体数据广播597
17.3.2 Internet空中传送598
17.3.3 交互式——多媒体与超媒体598
17.4 进入市场、开始播出599
第18章 钟祥市广电宽带综合信息网网络技术方案设计简介600
18.1 城域骨干网络600
18.2 城域公众网络602
18.3 政府信息中心及IDC603
18.5 视频会议系统、IP电话及VOD605
18.5.1 视频会议系统605
18.4 城域专网605
18.5.2 IP电话606
18.5.3 VOD系统607
附录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常用缩略语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