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身体训练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唐思宋,杨世勇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610904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身体训练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身体训练学的概念1
二、建立身体训练学的依据4
三、身体训练学的研究对象7
四、身体训练学的研究方法9
第一章 身体训练的基本问题11
第一节 身体训练的内容11
第二节 身体训练的价值14
一、促进身体健康14
二、充分发展运动素质15
三、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15
四、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16
五、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16
六、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17
一、系统性原则20
第三节 身体训练的原则20
二、全面性原则21
三、结合专项原则22
四、从实际出发原则24
第四节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25
一、力量发展敏感期26
二、速度发展敏感期29
三、耐力发展敏感期30
五、灵敏发展敏感期32
四、柔韧发展敏感期32
第二章 力量素质训练34
第一节 力量素质概述34
一、力量的概念与分类34
二、力的力学特点39
三、影响力量提高的因素40
四、肌肉工作的基本形式43
五、力量训练的要求45
第二节 力量训练方法47
一、最大力量的训练49
二、速度力量的训练58
三、力量耐力的训练64
四、各种收缩方式力量练习效果的评价70
第三节 力量训练动作73
一、臂部力量训练73
二、肩部力量训练77
三、背部力量训练81
四、腰部力量训练84
五、胸部力量训练86
六、腹部力量训练89
七、腿部力量训练91
八、全身力量训练99
第三章 速度素质训练103
第一节 速度素质概述103
一、速度的概念103
二、速度的分类104
三、影响速度提高的主要因素105
四、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109
第二节 速度训练方法110
一、反应速度的训练110
二、动作速度的训练117
三、移动速度的训练122
四、少儿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132
第三节 速度训练动作133
一、发展反应速度的动作133
二、发展动作速度的动作137
三、发展移动速度的动作141
第四章 耐力素质训练146
第一节 耐力素质概述147
一、耐力的概念147
二、耐力的分类149
三、影响耐力提高的因素154
四、耐力训练的主要手段及基本要求157
第二节 耐力训练方法159
一、有氧耐力的训练159
二、无氧耐力的训练179
三、一般耐力的训练183
四、专项耐力的训练186
第三节 耐力训练动作189
一、徒手练习190
二、器械练习193
三、组合练习194
第五章 柔韧素质训练196
第一节 柔韧素质概述196
一、柔韧的概念与分类196
二、影响柔韧提高的因素198
三、柔韧训练的要求199
第二节 柔韧训练方法200
一、主动性拉伸练习法201
二、被动性拉伸练习法202
三、柔韧训练参数202
第三节 柔韧训练动作205
一、肩部练习动作205
二、胸部练习动作206
三、腰部练习动作207
四、腿部练习动作208
五、踝关节和足背练习动作209
第六章 灵敏素质训练210
第一节 灵敏素质概述210
一、灵敏的概念与机制210
二、影响灵敏提高的因素212
三、灵敏训练的要求214
第二节 灵敏训练方法215
一、徒手练习法217
二、器械练习法220
四、游戏法221
三、组合练习法221
第七章 各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223
第一节 竞技项目的分类体系223
第二节 体能类速度力量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228
一、短冲类项目228
二、跳跃类项目237
三、投掷类项目243
四、举重等项目250
一、中长距离类项目252
第三节 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252
二、超长距离类项目254
第四节 技能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255
一、准确性类项目255
二、难美性类项目256
第五节 技能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身体训练261
一、隔网对抗类项目262
二、同场对抗类项目264
三、格斗对抗类项目267
第八章 运动素质的转移269
第一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机制269
一、有机体的整体性271
二、动作结构的相似性271
三、能量供应来源的同一性272
第二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类型273
一、直接转移和间接转移273
二、同类转移和异类转移273
三、良好转移和不良转移274
四、可逆转移与不可逆转移275
第三节 运动素质转移的关系275
一、转移效果与负荷的关系276
二、发展素质与产生后果的关系276
三、训练水平与转移程度的关系276
四、间接转移与产生效果的关系277
五、不同训练时期与利用转移效果的关系277
主要参考文献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