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唐金海,周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ISBN:7801860977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74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文学史-中国-20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分期、构成和文学史观1
目录1
总论:进程、特质和历史贡献11
第一节 文学进程11
第二节 基本特质18
第三节 历史贡献26
第一章 思潮、运动和现象29
第一节 思潮、运动和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流变轨迹29
一、“五四”新文学思潮39
第二节 主要的文学思潮39
二、复古主义文学思潮41
三、左翼文学思潮42
四、自由主义文学思潮43
五、抗战文学思潮44
六、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潮45
七、极“左”文学思潮46
八、多元文学思潮46
一、延安文艺整风运动49
第三节 主要的文学运动49
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50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51
四、对胡风等人的批判运动53
五、文艺界的整风反右运动54
六、“革命样板戏”运动56
七、文艺界拨乱反正运动57
第四节 主要的文学现象58
一、白话报刊现象58
二、“孤岛”文学现象59
三、文学干预生活现象60
四、“高大全”现象61
五、伤痕文学现象62
六、反思文学现象63
七、改革文学现象64
八、寻根文学现象65
九、“戏说”现象67
十、“酷评”现象68
第二章 社团、流派和群体70
第一节 社团、流派和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流变轨迹70
第二节 主要社团81
一、南社81
二、文学研究会82
三、创造社83
四、新月社84
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86
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88
七、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89
八、中国作家协会90
第三节 主要文学流派91
一、鸳鸯蝴蝶派91
二、新感觉派93
三、京派94
四、七月派96
五、九叶派97
六、山药蛋派98
七、荷花淀派99
八、朦胧诗派100
九、先锋小说派101
第四节 主要文学群体103
一、东北作家群103
二、“归来”作家群104
三、知青作家群105
四、留学生作家群106
五、“新新人类”作家群107
第三章 鲁迅109
第一节 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109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115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119
第四节 杂文122
第五节 鲁迅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125
第四章 诗歌133
第一节 诗歌创作及其流变轨迹133
一、柳亚子141
第二节 杰出诗人的创作硕果141
二、郭沫若144
三、闻一多149
四、徐志摩152
五、艾青156
六、毛泽东160
第三节 诗歌风格的异彩纷呈164
一、李叔同的《送别》和聂绀弩的《放牛》164
二、李金发的《微雨》和戴望舒的《雨巷》166
三、冯至的《十四行集》、臧克家的《烙印》和穆旦的《智慧之歌》170
四、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和郭小川的《望星空》173
五、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和冀汸的《故宫》176
六、北岛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树》178
七、海子的《麦地》、昌耀的《内陆高迥》和翟永明的《女人组诗》180
第四节 诗歌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182
第五章 散文(含杂文、随笔和报告文学)191
第一节 散文创作及其流变轨迹191
一、周作人199
第二节 杰出散文作家的创作硕果199
二、冰心205
三、林语堂209
四、朱自清212
五、梁实秋217
第三节 散文风格的异彩纷呈220
一、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20
二、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224
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杨朔的《荔枝蜜》和秦牧的《社稷坛抒情》226
四、邓拓、吴晗和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229
五、柯灵的《回看血泪相和流》和孙犁的《秀露集》231
六、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和刘宾雁的《人妖之间》233
七、黄宗英的《大雁情》和钱钢的《唐山大地震》237
八、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陈从周的《中国园林散记》和吴冠中的《水乡四镇》240
九、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和张中行的《负喧琐话》244
十、杨绛的《干校六记》和邵燕祥的《忧乐百篇》246
十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周涛的《游牧长城》248
第四节 散文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251
第一节 小说创作及其流变轨迹260
第六章 小说(上)260
一、茅盾269
第二节 杰出小说家的创作硕果269
二、郁达夫274
三、巴金279
四、张爱玲284
五、王蒙290
第一节 小说风格的异彩纷呈295
一、叶绍钧的《倪焕之》295
第七章 小说(中)295
二、王统照的《一叶》和许地山的《缀网劳蛛》297
三、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300
四、蒋光慈的《短裤党》和柔石的《二月》301
五、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萧红的《生死场》304
六、张天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李劼人的《死水微澜》307
七、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310
八、施蛰存的《将军底头》和钱钟书的《围城》312
九、徐訏的《风萧萧》和无名氏的《海艳》315
十、废名的《桃园》和汪曾祺的《大淖记事》318
十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粱斌的《红旗谱》和柳青的《创业史》320
十二、宗璞的《红豆》和茹志鹃的《百合花》324
十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和陈翔鹤的《广陵散》325
十四、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欧阳山的《三家巷》328
十五、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和曲波的《林海雪原》331
十六、姚雪垠的《李自成》和浩然的《金光大道》334
十七、刘心武的《班主任》、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古华的《芙蓉镇》337
十八、陆文夫的《美食家》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342
十九、叶辛的《蹉跎岁月》和粱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346
二十、张洁的《沉重的趐膀》、谌容的《人到中年》和戴厚英的《人啊,人!》348
二十一、贾平凹的《浮躁》和陈忠实的《白鹿原》353
二十二、张炜的《九月寓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李锐的《旧址》357
二十三、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朱苏进的《醉太平》361
二十四、王安忆的《长恨歌》和铁凝的《大浴女》363
二十五、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和残雪的《山上的小屋》366
二十六、池莉的《烦恼人生》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369
二十七、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和王朔的《顽主》371
二十八、陈染的《私人生活》和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374
二十九、唐浩明的《曾国藩》和二月河的《康熙大帝》376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379
第八章 小说(下)389
第一节 通俗小说创作及其流变轨迹389
第二节 杰出通俗小说家的创作硕果397
张恨水397
第三节 通俗小说风格的异彩纷呈401
一、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刘鹗的《老残游记》401
二、曾朴的《孽海花》和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404
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和秦瘦鸥的《秋海棠》407
四、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和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411
五、程小青的《霍桑探案》、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和徐卓呆的《李阿毛外传》413
第四节 通俗小说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416
第九章 话剧、电影文学425
第一节 话剧创作及其流变轨迹425
第二节 电影创作及其流变轨迹432
第三节 杰出的话剧、电影剧作家444
一、曹禺444
二、夏衍447
三、田汉452
第四节 话剧、电影剧作风格的异彩纷呈456
一、欧阳予倩的《潘金莲》和洪深的《五奎桥》456
二、郑正秋的《姊妹花》和蔡楚生的《渔光曲》460
三、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和陈白尘的《升官图》463
四、阳翰笙的《北国江南》和于伶的《聂耳》466
五、梁信的《红色娘子军》和海默的《洞箫横吹》469
六、张天民的《创业》和谢铁骊的《海霞》472
七、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和叶楠的《巴山夜雨》475
八、崔德志的《报春花》和苏叔阳的《左邻右舍》479
九、高行健的《野人》和李龙云的《小井胡同》483
十、锦云的《狗儿爷涅槃》和杨利民的《地质师》486
第五节 话剧、电影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489
第十章 少数民族文学500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500
第二节 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508
一、满族作家老舍508
二、苗族作家沈从文514
一、哈萨克族诗人库尔班阿里的《从小毡房走向全世界》518
第三节 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18
三、维吾尔族诗人铁依甫江的《祖国,我生命的土壤》520
二、傣族诗人康朗甩的《傣家人之歌》520
四、壮族诗人韦其麟的《百鸟衣》521
五、藏族诗人饶阶巴桑的《爱的花瓣》523
六、白族诗人晓雪的《梦绕苍山洱海》524
七、蒙古族诗人牛汉的《铁的山脉》525
八、回族诗人木斧的《春蛾》526
九、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一个彝人的梦想》527
一、赫哲族散文家乌·白辛的《从昆仑到喜马拉雅》528
第四节 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28
二、土家族散文家黄永玉的《太阳下的风景》529
三、蒙古族散文家桑·舍力布的《新疆行》530
四、白族散文家那家伦的《澜沧江边》531
五、回族散文家马瑞芳的《祖父》532
六、壮族散文家冯艺的《朱红色的沉思》533
第五节 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34
一、蒙古族小说家萧乾的《梦之谷》和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534
三、彝族小说家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536
二、维吾尔族小说家祖农的《精疲力尽的时候》536
四、白族小说家杨苏的《没有织完的筒裙》和张长的《空谷兰》537
五、回族小说家张承志的《心灵史》和霍达的539
《穆斯林的葬礼》539
六、藏族小说家阿来的《尘埃落定》和扎西达娃的《没有星光的夜》541
第六节 话剧、电影、歌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44
一、蒙古族剧作家李准的《李双双》和云照光的《阿丽玛》544
二、壮族诗人黄勇刹、仫佬族诗人包玉堂、汉族作家邓凡平、牛秀等的《刘三姐》547
三、回族剧作家沙叶新的《陈毅市长》548
第七节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549
第十一章 台湾文学556
第一节 台湾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556
第二节 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62
一、纪弦562
二、覃子豪564
三、痖弦566
四、余光中568
五、洛夫的《寄鞋》和郑愁予的《错误》572
六、罗门的《流浪人》和商禽的《鸽子》574
七、文晓村的《一盏小灯》和蒋勋的《愿》577
八、蓉子的《我们的城不再飞花》和席慕蓉的《佳酿》578
九、非马的《醉汉》和杜国清的《仙人掌》579
第三节 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81
一、苏雪林581
二、谢冰莹584
三、琦君586
四、张秀亚588
五、郭枫的《九月的眸光》和许达然的《含泪的微笑》590
六、张晓风的《你还没有爱过》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592
七、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李敖的《独白下的传统》和龙应台的《野火集》594
第四节 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597
一、赖和598
二、钟理和600
三、钟肇政601
四、陈映真603
五、白先勇605
六、杨逵的《送报伕》和吴浊流的《先生妈》607
七、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609
八、欧阳子的《花瓶》和陈若曦的《尹县长》612
九、黄春明的《看海的日子》、王拓的《金水婶》和王祯和的《玫瑰,玫瑰我爱你》614
十、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和赵淑侠的《塞纳河畔》617
十一、琼瑶的《在水一方》、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高阳的《胡雪岩》620
第五节 话剧、电影创作及其代表作家624
一、姚一苇的《红鼻子》624
二、吴念真、朱天文的《悲情城市》625
第六节 台湾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627
第十二章 港澳文学635
第一节 港澳文学创作及其流变轨迹635
第二节 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641
一、何达的《雾》和戴天的《长江四帖》641
二、犁青的《窈窕桂林》和吴正的《中国》643
第三节 散文创作及其代表作家646
一、曾敏之的《鸟声》和董桥的《旅行丛话》646
二、梁锡华的《漫语慢蜗牛》和小思的《染血的水袖》648
一、金庸649
第四节 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649
二、刘以鬯的《酒徒》653
三、侣伦的《穷巷》和黄谷柳的《虾球传》654
四、西西的《我城》和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656
五、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和倪匡的《无名发》658
第五节 话剧、电影创作及其代表作家661
一、李碧华的《霸王别姬》661
二、杜国威的《人间有情》663
第六节 港澳文学创作的中外文化渊源664
第十三章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672
第一节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及其流变轨迹672
第二节 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680
一、梁启超680
二、王国维683
三、胡适686
四、朱光潜689
五、胡风692
一、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和冯雪峰的《鲁迅和俄罗斯文学的关系及鲁迅创作的独立特色》695
第三节 有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695
二、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和李健吾的《咀华集》698
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和唐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700
四、何其芳的《关于现代格律诗》和林非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稿》702
五、巴人的《论人情》和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704
六、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和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706
七、黄佐临的《漫谈“戏剧观”》和焦菊隐的《豹头·熊腰·凤尾》708
八、极“左”评论家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710
九、冯牧的《新时期文学的主流》和荒煤主编的《当代中国电影》712
十、王元化的《文学沉思录》和蒋孔阳的《美学新论》714
十一、贾植芳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和潘旭澜主编的《新中国文学辞典》716
十二、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和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718
十三、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和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720
十四、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和叶子铭的《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722
十五、章培恒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和范伯群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725
第四节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中外文化渊源727
第十四章 世界文学框架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735
后记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