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学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学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3187402.jpg)
- 李戎主编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02648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00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512页
- 主题词:美学-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绪论2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2
一 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
目录2
二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9
三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13
(一)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13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5
(三)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8
(一)要重视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21
四 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21
(二)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4
第二章 美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3
一 西方现代美学33
(一)西方现代美学概述33
(二)西方现代美学流派35
二 中国近现代美学45
(一)中国近代美学概观45
(二)中国现当代美学综述47
三 部门美学52
四 新时期美学转型问题研究概观59
(一)美学转型的多重背景和动因59
(二)美学转型的多元取向和多种建构60
(三)美学转型研究的意义、问题和前景79
第二编 美的本质85
第三章 什么是美85
一 美的概念内涵的复杂性86
二 中外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89
三 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学说113
四 美的本质120
五 美的特征127
第四章 美的分类134
一 社会美135
(一)社会美的含义及其主要领域135
(二)社会美的特征137
(三)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139
二 自然美146
(一)自然美的产生146
(二)自然美的形态150
(三)自然美的特征152
三 形式美155
(一)形式美的含义155
(二)形式美的构成因素157
(三)形式美的组合规律162
四 艺术美167
(一)艺术美的含义及其存在根据167
(二)艺术美的特点169
(三)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72
五 科技美181
(一)科学美182
(二)技术美188
六 丑191
(一)丑的含义191
(二)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194
第五章 美的基本范畴198
一 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198
(一)优美199
(二)崇高202
(三)悲剧206
(四)喜剧210
二 我国传统美学中的基本范畴214
(一)中和215
(二)风骨218
(三)滋味220
(四)传神222
(五)气韵224
(六)“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226
(七)境界228
一 美感的涵义232
第六章 什么是美感232
第三编 美感232
二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不同学说234
三 美感的产生与发展242
四 美感的特征254
(一)潜藏着理性的个体直觉性254
(二)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性256
(三)隐伏着功利的愉悦性258
五 美感的本质261
第七章 美感的生理心理活动265
一 美感的生理基础265
(一)美感的生理学意义266
(二)美感生理机制的静态分析269
(三)美感生理机制的动态分析274
二 美感的心理活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78
(一)美感的心理要素279
(二)美感心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296
第四编 审美304
第八章 什么是审美304
一 审美的涵义305
二 审美关系中的主体活动概说311
(一)审美需要312
(二)审美理想315
(三)审美经验317
(四)审美心境319
(五)审美态度322
三 审美活动的过程325
(一)审美注意与期望326
(二)审美知觉与认识328
(三)审美判断与回味329
(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审美理论330
四 当代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理论330
(二)现象学美学的审美理论332
(三)精神分析派的审美理论334
(四)人本心理学美学的审美理论336
第九章 审美差异与审美标准339
一 审美中的差异339
二 中外青年审美观异同比较350
三 共同美和审美的客观标准361
(一)共同美361
(二)审美的客观标准363
(一)施教与娱乐的统一370
四 审美鉴赏的主要特征370
(二)情感、形象、理性的统一373
(三)认同与创新的统一375
第十章 审美化教学378
一 审美化教学的意义378
(一)什么是审美化教学378
(二)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联系380
(三)审美化教学的意义382
二 审美化教学的课前准备385
(一)受教者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力的充分估计385
(二)从审美的角度深研和领悟教材386
(三)教态美的精心设计及其审美诱导功能388
三 课堂教学中美感的诱发389
(一)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390
(二)教师的动情传情和教学语言的“以情激情”396
(三)多样化、形象化、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运用403
(四)审美观照与实践操作的互促互渗411
第五编 美育417
第十一章 什么是美育417
一 中外美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概况417
二 美育的涵义423
三 美育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关系428
第十二章 美育的职能和特点433
一 美育的职能在于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433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433
(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437
(三)培养审美创造能力439
(四)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443
二 美育是融形象、情感、娱乐为一体的教育445
(一)美育的形象性446
(二)美育的情感性449
(三)寓教于乐451
第十三章 美育的内容和实施美育的途径455
一 美育以各种形态美的教育为内容455
(一)自然美的教育455
(二)社会美的教育458
(三)艺术美的教育461
(四)科学美的教育463
(五)劳动美的教育466
二 美育实施的途径应多种多样468
(一)家庭美育469
(二)学校美育473
(三)社会美育475
第十四章 师范院校学生的美育素养479
一 完美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480
二 知多为师,身正为范483
三 高雅的风度仪表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488
四 较高的审美力491
重点参考书目494
第一版后记497
修订本后记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