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188467.jpg)
- 李壮鹰,李春青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1910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3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文学理论-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在对诗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
二、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5
三、走向文化诗学9
四、中国古代文化精神概观16
五、中国古代文论概观20
第一章 先秦时代的文学观念29
第一节 概述29
一、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29
二、作为新的言说主体的士人阶层32
四、儒家的文化追求35
三、先秦文论概观35
第二节 孔子的文论40
一、孔子文论的文化意蕴40
二、孔子的诗歌功能论的复杂性44
第三节 孟子的文论48
一、孟子与士人阶层的自我认同意识48
二、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51
第四节 荀子的文论56
一、荀子言说立场的时代特证57
二、荀子的主要文论观点62
第五节 先秦道家思想的诗性特征67
一、老庄道论68
二、老庄所崇尚的“妙”和“自然”69
三、庄子对”游”和”化”的推崇73
四、庄子”言不尽意”论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74
第二章 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76
第一节 概述76
一、汉代的政治文化结构76
二、士人阶层的处世策略78
三、经学语境中的文论思想81
四、两汉文论概况82
第二节 《乐记》与《毛诗序》88
一、《乐记》的主要贡献88
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91
一、司马迁的文学思想95
第三节 司马迁、班固的文学思想95
二、班固的文论观点97
第四节 扬雄的文学思想99
一、扬雄文学思想的核心99
二、扬雄论辞赋101
第五节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问题102
一、淮南王刘安与司马迁的评价103
二、扬雄与班固的评价103
三、王逸的评价104
第六节 王充的文学思想106
一、王充的生平106
二、王充的主要文论观点10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11
第一节 概述111
一、乱世政治与文人命运111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112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113
四、文学概略115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117
第二节 曹丕的《典论·论文》127
一、作家论和批评论127
二、文体论128
三、文气说130
四、文学价值观131
第三节 陆机的《文赋》132
一、关于文学本质的思考133
二、论艺术想像与艺术构思135
三、陆机的艺术方法论137
四、模拟与独创的辩证138
五、从《文赋》看魏晋之际审美风气的转变140
第四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142
一、《文心雕龙》的作意和作法143
二、《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与思想倾向144
三、《文心雕龙》的理论贡献145
第五节 钟嵘的《诗品》157
一、“吟咏情性”论158
二、“滋味”说160
三、钟嵘的评诗标准以及对齐梁诗风的批评162
四、“定品第”、“溯流别”的批评方法163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168
第一节 概述168
一、隋唐以来日益开放的文化大背景168
二、唐代的三教并行及其影响下的文学与文论171
三、中唐以后的“解构”思潮175
第二节 皎然《诗式》的诗学理论178
一、“天真”与“中道”180
二、“缘境”与“取境”182
三、“神诣”与“意冥”184
四、风格论与因革论185
第三节 韩愈的文学思想与“解构”倾向187
一、韩愈的儒学思想和文道合一的理论188
二、韩愈对诗文的解构及其观点192
三、韩愈的“不平则鸣”的理论195
第四节 白居易批判现实的诗歌理论198
一、关于诗歌产生的根源199
二、强调诗歌对现实的批判201
三、关于对诗歌形式通俗化的倡导204
第五节 司空图的诗学思想208
一、司空图诗学理论的背景209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210
三、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217
第五章 宋金元时代的文学思想219
第一节 概述219
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219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222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225
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227
第二节 苏轼的创作理论230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231
二、艺术思维与艺术表现论233
三、艺术风格论239
一、诗人之道与诗歌的品质241
第三节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241
二、有法与无法244
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246
第四节 理学家的文学观249
一、理学文论的伦理本位倾向250
二、理学家的诗歌美学思想254
第五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258
一、“以禅喻诗”的诗学建构259
二、严羽对诗歌审美境界的追求262
第六节 王若虚与元好问267
一、王若虚的文学观268
二、元好问的诗学思想271
一、市民阶层的崛起与文人的世俗化277
第一节 概述277
第六章 明代的文学理论批评277
二、心学与文学中的启蒙思潮279
三、戏剧与小说创作的繁荣和理论批评281
第二节 李贽与汤显祖的文学思想282
一、李贽的童心说282
二、汤显祖的至情说287
第三节 公安派与竟陵派290
一、袁宏道与公安派的文论291
二、竟陵派的文学观298
第四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300
一、戏剧本体论——情韵与音律301
二、戏剧语言论——本色与文词304
三、戏剧表演论——唱叹与风神307
四、戏剧结构论——关目与主脑311
第五节 明代的小说理论314
一、明代历史小说的批评315
二、李贽与《水浒传》评点318
三、世情小说理论的发展321
第七章 清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26
第一节 概述326
一、清廷的文化政策326
二、清代的学术品格328
三、清代文学批评的发展330
一、王夫之诗学理论的哲学基础333
第二节 王夫之的诗论333
二、“诗道性情”论336
三、“情景相生”论337
四、论以意为主,反对死法339
第三节 叶燮的《原诗》341
一、以“变”为动力的文学发展观342
二、论”理、事、情”与“才、胆、识、力”343
三、论创作过程及形象思维346
第四节 桐城派的文论348
一、方苞的“义法”说348
二、刘大櫆的“神气音节”说350
三、姚鼐论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和阳刚、阴柔之美353
第五节 清代的词论356
一、浙西派的词论357
二、张惠言的《词选序》358
三、周济的词论359
第六节 李渔的戏曲理论362
一、李渔的戏曲结构论364
二、李渔的戏曲语言论366
三、李渔的戏曲编导论368
第七节 金圣叹的小说评点371
一、人物论372
二、结构论375
三、创作论375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政局、制度与文化变迁378
第八章 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378
第一节 概述378
二、东西碰撞中的思想学术与文化382
三、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过渡385
第二节 晚清桐城派391
一、桐城文派的衰落392
二、桐城文章的中兴393
三、桐城的殿军:严复与林纾394
四、晚清桐城派的成绩与问题397
第三节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398
二、文界革命399
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399
三、诗界革命403
四、小说界革命405
第四节 王国维与纯文学观念的起源408
一、学术观与新学语408
二、《红楼梦评论》的创造性贡献409
三、《人间词话》的划时代成就411
四、中国戏曲史的拓荒者414
第五节 “文”的再认识416
一、“骈文正宗”论:从阮元到刘师培417
二、“文学复古”论:章太炎419
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青年周氏兄弟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