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蔡旻君,刘仁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0847456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计算机应用-教育评估-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1
1.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1
1.1.1 教育测验的兴起1
1.1.2 美国的教育测验运动2
1.1.3 “八年研究”与教育评价的诞生3
1.2 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定义与分类5
1.2.1 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的定义5
1.2.2 计算机辅助评价(CAA)的分类6
1.3 计算机辅助评价的发展8
1.3.1 从经典测验(CTT)到项目反应理论(IRT)8
1.3.2 从常模参照测验到标准参照测验9
1.3.3 从学业成就到能力素质测验10
1.3.4 从终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11
1.4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兴起12
1.4.1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内涵12
1.4.2 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14
1.4.3 将评价融入学习环境的设计15
习题一17
第2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18
2.1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18
2.1.1 教育测量及其数据类型18
2.1.2 教育评价及其标准19
2.1.3 教育评价的类型21
2.1.4 我国两种基本的教育评价制度22
2.2 教育评价对象的抽样技术24
2.2.1 抽样的方法24
2.2.2 样本数量的确定26
2.3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28
2.3.1 指标体系的设计28
2.3.2 指标体系权集的确定32
2.3.3 聚类分析及其SPSS操作36
2.4 教育评价资料的搜集与分析43
2.4.1 教育评价资料搜集的方法43
2.4.2 教育评价资料分析的方法46
习题二50
第3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分析51
3.1 信度51
3.1.1 同质性信度51
3.1.2 分半信度55
3.1.3 再测信度56
3.1.4 评分者的信度57
3.2 效度57
3.2.1 内容效度58
3.2.2 结构效度58
3.2.3 因素分析的SPSS操作60
3.2.4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应用例举69
3.2.5 效标关联效度74
3.2.6 效度与信度的关系77
3.3 难度78
3.3.1 难度系数的计算办法78
3.3.2 难度的转换79
3.3.3 难度对测验的影响80
3.4 区分度81
3.4.1 区分度的意义81
3.4.2 区分度的计算82
3.4.3 区分度对测验的影响84
习题三86
第4章 测验分数等值及其常模量表的建立87
4.1 测验分数等值及其常模87
4.1.1 测验等值的含义87
4.1.2 测验分数等值的方法87
4.1.3 常模88
4.2 百分等级常模的建立89
4.2.1 百分等级常模的意义89
4.2.2 百分等级常模的建立方法89
4.3 标准分数常模的建立94
4.3.1 标准分数的定义94
4.3.2 标准分数常模的建立方法96
习题四97
第5章 测验分数的描述统计98
5.1 频数分布98
5.1.1 数据的基本类型98
5.1.2 频数分布表98
5.1.3 频数分析的SPSS例解100
5.1.4 频数分布图的SPSS操作105
5.1.5 运用SPSS对多选题的描述统计111
5.2 样本的数字特征113
5.2.1 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113
5.2.2 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114
5.2.3 数据分布的形态117
5.2.4 计算样本数字特征的SPSS例解120
习题五123
第6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推断性统计124
6.1 统计量的分布124
6.1.1 总体的描述124
6.1.2 样本均值的分布124
6.1.3 样本方差的分布125
6.1.4 t统计量126
6.1.5 F统计量126
6.2 参数估计127
6.2.1 参数点估计127
6.2.2 参数区间估计127
6.3 参数假设检验128
6.3.1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129
6.3.2 假设检验的几个基本概念130
6.3.3 单总体的Z检验和t检验132
6.3.4 两总体的t检验133
6.4 非参数检验137
6.4.1 x2检验137
6.4.2 单一样本K-S检验140
6.4.3 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141
6.4.4 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142
习题六144
第7章 教育评价信息的方差分析145
7.1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145
7.1.1 方差分析概述145
7.1.2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145
7.1.3 方差分析的假设检验146
7.1.4 因素的主效应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147
7.1.5 协方差分析148
7.2 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148
7.2.1 SPSS方差分析过程简介148
7.2.2 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149
7.2.3 两因素方差分析151
7.2.4 相互关联的多因变量方差分析155
7.2.5 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160
7.3 方差秩分析164
7.3.1 独立样本的方差秩分析164
7.3.2 相关样本的方差秩分析165
习题七166
第8章 标准参照测验及其鉴定168
8.1 标准参照测验及其分数解释168
8.1.1 标准参照测验的含义168
8.1.2 标准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联系和区别168
8.1.3 标准参照测验分数的解释169
8.2 标准参照测验分界分数线确立的方法171
8.2.1 判断法172
8.2.2 判断经验法174
8.2.3 经验判断法175
8.3 标准测验的有效性分析177
8.3.1 测题质量评定177
8.3.2 测验信度的估计178
8.3.3 测验效度的分析180
8.4 计算机程序化S-P表综合评价181
8.4.1 S-P表的基本概念181
8.4.2 S-P表的特点182
8.4.3 S-P表的生成过程183
8.4.4 S-P表的应用分析186
习题八188
第9章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189
9.1 项目反应理论概述189
9.1.1 项目反应理论的产生189
9.1.2 项目反应理论的含义190
9.1.3 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191
9.1.4 项目反应理论基础模型例举192
9.2 项目反应模型的参数估计193
9.2.1 项目参数已知的能力参数估计193
9.2.2 联合极大似然估计194
9.3 项目和测验的信息函数195
9.3.1 项目信息函数195
9.3.2 测验信息函数196
9.3.3 项目反应理论参数计算软件IRTP简介196
9.4 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201
9.4.1 题库建设201
9.4.2 题目参数等值203
9.4.3 标准参照性测验的编制204
习题九205
第10章 计算机辅助教育测量与评价应用例举206
10.1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206
10.1.1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意义206
10.1.2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原理206
10.1.3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实现条件与施测程序207
10.1.4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编制步骤及策略209
10.1.5 基于MET-CATS系统的自适应测试212
10.2 技能性测评与网络化评价213
10.2.1 IT技能性测评213
10.2.2 网络化评价215
10.2.3 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简介216
10.3 计算机化阅卷221
10.3.1 电子阅卷221
10.3.2 网上评卷222
10.3.3 计算机自动评分222
习题十225
附录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