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聚合物纤维结构的形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聚合物纤维结构的形成](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3195700.jpg)
- (阿根廷)大卫 R.萨利姆(David R.Salem)著;高绪珊,吴大诚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6089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合成纤维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聚合物纤维结构的形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1 单轴取向论题的发展(绪言):关于纤维成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
2 熔体纺丝中纤维结构的形成5
2.1 概念和理论5
2.1.1 概述5
2.1.2 纺丝过程的工程解析7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24
2.2.1 聚烯烃24
2.2.2 聚酯41
2.2.3 聚酰胺53
2.2.4 其他均聚物60
2.2.5 特殊用途的共聚物发展62
2.2.6 聚合物共混物及双组分纤维66
2.5 参考文献70
2.4 致谢70
2.3 结论70
3 增强纤维性能的纺程动力学控制的进展77
3.1 引言77
3.2 在卷绕速度增加到超过设置界限后的动向77
3.2.1 主要的力78
3.2.2 冷却和结晶79
3.2.3 瞬变效应81
3.3 最近的开发方向和成绩82
3.3.1 理论拉伸强度和巨大的提高潜力83
3.3.2 理想的一步纺丝工艺83
3.3.3 纤维熔融纺丝专利权的进展84
3.4 审慎控制纺程动力学的更可取的路线86
3.4.1 对根本性改变的审慎控制86
3.4.2 纺程动力学的响应87
3.4.3 崭新的初生纤维的性能89
3.4.4 伸直链和增强分子联结的概念90
3.5 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91
3.6 参考文献92
4 柔性链聚合物中拉伸诱导结构的形成94
4.1 引言94
4.2 应力-应变-结构关系的概要96
4.2.1 变形方式96
4.2.2 恒定拉伸速率变形97
4.2.3 恒定力变形105
4.3 取向诱导结晶106
4.3.1 一般概念106
4.3.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实例107
4.3.3 其他聚合物116
4.4.1 应力-应变-取向性能117
4.4 理论与模型117
4.4.2 结晶作用124
4.4.3 分子动力学模拟125
4.5 形态结构127
4.5.1 排序范围127
4.5.2 三相模型127
4.6 结构-性能关系129
4.6.1 拉伸模量、强度、屈服和断裂伸长130
4.6.2 尺寸稳定性131
4.6.3 渗透扩散132
4.7 高性能纤维133
4.7.1 非极性聚合物133
4.7.2 极性聚合物134
4.8 参考文献138
5.1 引言145
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溶液(凝胶)纺丝及超拉伸145
5.2.1 极限拉伸模量146
5.2 柔性高聚物的极限刚度及极限强度146
5.2.2 极限拉伸强度147
5.2.3 无限与有限链147
5.2.4 链的排列、取向与伸直148
5.3 链取向和链延伸151
5.3.1 单一链151
5.3.2 分子链的集合152
5.4 聚乙烯的固态拉伸153
5.4.1 聚乙烯的固态拉伸153
5.4.2 溶液(凝胶)-结晶聚乙烯155
5.4.3 UHME-PE的无溶剂处理;新生态反应粉体157
5.4.4 拉伸行为模型163
5.4.5 其他高聚物体系的拉伸行为168
5.5.1 拉伸强度(1维)169
5.5 聚乙烯纤维的性能(1维与3维)169
5.5.2 复合材料中的聚乙烯纤维(3维)170
5.5.3 UHMW-PE纤维的其他性能171
5.6 结论172
5.7 符号及缩写表172
5.8 参考文献173
6 电纺和纳米纤维的成形176
6.1 引言176
6.2 电纺过程178
6.2.1 射流产生和单根射流的直径178
6.2.2 射流的弯曲不稳定性和拉伸179
6.2.3 纳米纤维的直径182
6.2.4 聚氧乙烯溶液电纺过程的观测:直线段的长度,溶液的流速,电流和电压184
6.3.1 连珠状纳米纤维185
6.3 纳米纤维及其独特性质185
6.3.2 电纺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186
6.3.3 纳米纤维增强复合物187
6.3.4 弹性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纳米纤维,相的相容性187
6.3.5 碳纳米纤维189
6.3.6 纳米纤维在生物医学、过滤、农业和外太空的应用190
6.4 致谢192
6.5 参考文献192
7 液晶高分子纤维194
7.1 引言:液晶相194
7.2 液晶高分子的流变性195
7.3 液晶高分子纤维198
7.4 溶致性液晶高分子纤维结构的形成及其性能201
7.4.1 分子参数、纺丝和热处理202
7.4.2 PPTA纤维的结构、形态和性能203
7.4.3 PBZT和PBO纤维的结构、形态和性能208
7.5 由各向同性溶液态纺制的液晶高分子纤维结构的形成及其性能213
7.5.1 分子参数、纤维纺丝和热处理213
7.5.2 有机-可溶的芳族聚酰亚胺纤维的结构、形态和性能215
7.5.3 Technora?纤维的结构、形态和性能220
7.6 热致性液晶聚合物纤维结构的形成及其性能221
7.6.1 分子参数、纤维纺丝和热处理221
7.6.2 HBA/PET共聚酯纤维的结构、形态及性能223
7.6.3 HBA/HNA共聚酯纤维的结构、形态和性能224
7.6.4 Ekonol?共聚酯纤维的结构、形态和性能226
7.7 结论226
7.8 参考文献227
8.1.1 概述233
8.1.2 纤维素结构233
8 溶剂纺纤维素纤维233
8.1 结构和性能233
8.2 纤维成形236
8.2.1 概述236
8.2.2 液晶状态241
8.2.3 纤维素的直接溶解242
8.2.4 纤维的挤出成形和性能251
8.3 结论255
8.4 参考文献256
9 碳纤维259
9.1 碳纤维的形成和结构259
9.1.1 引言259
9.1.2 自聚丙烯腈原纤维制备碳纤维260
9.1.3 自沥青制备碳纤维264
9.2.1 拉伸模量266
9.2 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266
9.2.2 拉伸强度和抗压强度267
9.2.3 碳纤维的结构267
9.2.4 断裂机理274
9.2.5 碳纤维中的无序结构277
9.2.6 结构和性能的关系278
9.3 参考文献279
10 导电聚合物纤维282
10.1 引言282
10.1.1 聚合物的导电性283
10.1.2 聚合物电导率的测量288
10.1.3 导电聚合物的加工290
10.1.4 纤维成形292
10.2 翠绿亚胺基聚苯胺纤维的成形294
10.2.1 翠绿亚胺基纤维的溶液纺丝297
10.2.2 PANI纤维的性能302
10.2.3 PANI纺丝原液的黏弹性303
10.2.4 LEB PANI纤维的热特性307
10.3 结论307
10.4 未来的发展趋势308
10.5 参考文献309
11 共混和共聚高聚物纤维311
11.1 引言311
11.2 高聚物共混311
11.2.1 概述311
11.2.2 溶混性311
11.2.3 多相共混物313
11.2.4 热塑性和热致液晶高聚物的共混物314
11.3 双组分纤维315
11.4 聚合物共混系纤维316
11.5 用热致液晶聚合物增强的热塑性纤维318
11.5.1 混合物组分同时熔融生产的纤维318
11.5.2 双挤出工艺形成的纤维320
11.5.3 双挤出工艺形成纤维的后加工326
11.6 共聚物328
11.7 弹性纤维329
11.8 参考文献330
12 热机械加工:结构与性能333
12.1 引言333
12.2 工业实践333
12.2.1 概述333
12.2.2 服用纺织品334
12.2.3 帘子线及其他工业应用337
12.3 热机械处理唯象学338
12.3.1 加工过程的力学行为;内应力的产生;热定形338
12.3.2 结晶取向与无定形替代结构的发展343
12.4.1 基本结构344
12.4 纤维结构344
12.4.2 热定形过程中的结晶转变345
12.4.3 取向中间相346
12.5 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形成动力学347
12.5.1 取向对结晶速率的影响347
12.5.2 原位研究348
12.5.3 热处理和骤冷研究349
12.6 结语355
12.7 参考文献355
13 微结构表征358
13.1 纤维的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358
13.1.1 引言358
13.1.2 结晶度358
13.1.4 微晶尺寸360
13.1.3 取向度360
13.1.5 晶体结构测定361
13.1.6 无规共聚物纤维的非周期性衍射364
13.1.7 聚合物共混的酯交换形成(HBA/HNA)共聚物366
13.1.8 非线性和畸变367
13.1.9 参考文献369
13.2 小角散射370
13.2.1 引言370
13.2.2 SAS的特点371
13.2.3 仪器373
13.2.4 数据分析373
13.2.5 应用376
13.2.6 结束语383
13.2.7 参考文献383
13.3.1 用密度法测定结晶度384
13.3 密度、双折射、偏振荧光384
13.3.2 用双折射法测定分子取向度385
13.3.3 用偏振荧光法测定分子取向度387
13.3.4 参考文献393
13.4 光谱法:红外、拉曼和核磁共振394
13.4.1 引言394
13.4.2 红外光谱396
13.4.3 拉曼光谱399
13.4.4 核磁共振401
13.4.5 参考文献403
14 纤维成形与复杂性科学406
14.1 引言406
14.2 结构复杂性的历史概述407
14.2.1 早期的穗边微束模型407
14.2.2 普通工作模型412
14.2.3 另一种连续模型415
14.2.4 其他的复杂性416
14.3 复杂性科学418
14.3.1 远离平衡418
14.3.2 表征结构:计算机图学419
14.3.3 高分子动力学421
14.3.4 分形422
14.3.5 非均相过程的动力学422
14.3.6 非线性不可逆热力学423
14.3.7 混沌理论424
14.4 量子理论可能的作用425
14.4.1 量子效应425
14.4.2 熔纺纤维的成形426
14.4.3 团簇和量子化能级428
14.5 结论:科学和工程的机遇429
14.6 参考文献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