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分册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分册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3208641.jpg)
- 张勇,刘振兴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88705088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23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分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分类1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输系统概述1
一、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发展历史1
二、广播电视传输网的组成与功能3
三、广播电视传输网的频段划分及频率配置9
四、广播电视传输网的指标分配10
五、我国广播电视传输网的发展规划22
第二节 广播电视传输网的传输信号24
一、多路宽带模拟广播电视信号24
二、数字广播电视信号35
三、县市级前端系统43
第三节 无线电超短波传输系统48
一、超短波信道的特性与电波传播特性50
二、电视发射台的设计52
三、调频立体声广播系统60
四、发射机的维护66
第四节 同轴电缆传输系统67
一、同轴电缆及其传输特性67
二、同轴电缆传输系统的传输设备71
三、同轴电缆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主要性能指标85
四、同轴电缆传输干线的设计90
五、用户分配网络的设计112
六、同轴电缆双向传输系统120
七、同轴电缆数字传输系统125
八、同轴电缆传输系统的维护129
第五节 光缆传输系统130
一、光纤、光缆及其传输特性131
二、激光与光传输设备135
三、光传输系统的组成与技术指标152
四、光缆传输系统的网络结构与方案规划158
五、光缆传输系统的设计169
六、光线传输系统的施工、调试与维护185
第六节 微波传输系统188
一、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188
二、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与设计计算191
三、多频道微波分配系统(MMDS)196
四、调幅微波链路(AML)传输系统204
五、调频微波链路(FML)传输系统213
六、微波传输系统的维护215
第七节 卫星传输系统216
一、同步通信卫星与转发器217
二、卫星电视传输系统222
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组成原理229
四、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247
五、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计算250
六、卫星接收站的建站与维护259
第二章 广播电视传输网的网络管理系统262
第一节 网络管理系统概述263
第二节 付费电视与加密系统266
一、概述267
二、加密的基本方法268
三、加密系统的测试272
第三节 电视加密系统介绍273
一、Video Cipher系统273
二、Zenith SSAVI系统273
三、Telease/Save系统274
四、OAK ORION系统274
五、几种实用的MAC制加密系统274
六、Video Crypt275
七、可寻址闭锁加密系统277
第三章 我国数字电视系统281
第一节 我国数字卫星电视广播传输系统281
一、上行发射机或星载转发器的组成282
二、星载转发器282
三、下行接收机283
第二节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283
一、ADTB-T系统和DTTB/OFDM系统283
二、CDTB-T系统285
三、DMB-T系统286
第三节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288
一、前端设备288
二、HFC传输网络288
三、光接点机289
四、用户端设备289
五、数字电视整体解决方案实例289
第四节 我国高清晰度接收机现状290
一、数字机顶盒(STB)291
二、数字高清晰度电视T3298简介293
第四章 数字电视节目制播系统297
第一节 数字电视节目制播系统概述297
一、数字演播室的特点297
二、数字演播室的未来299
三、流与文件303
第二节 数字演播室系统303
一、传统的节目制作系统303
二、电视节目制作网305
三、数字电视制作设备互联的文件格式313
第三节 声像资料的存储315
一、存储介质315
二、RAID技术318
三、虚拟存储323
第四节 数字电视自动播出系统326
一、硬盘阵列自动播出的技术特点326
二、应用多服务器网络结构MediaCluster的硬盘播出系统例330
第五节 多媒体声像资料系统335
一、系统的功能结构335
二、系统的网络结构336
三、声像资料的查询与浏览337
第六节 虚拟演播室技术340
一、虚拟演播室的构成340
二、跟踪技术342
三、背景生成344
四、图像合成345
五、实时显示处理技术346
六、虚拟演播室系统中的几个其他技术347
第五章 数字电视三种传输系统349
第一节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349
一、HDTV的图像格式349
二、数字电视系统的基本模式351
第二节 ATSC系统352
一、ATSC系统编码设备352
二、ATSC的扫描格式353
三、ATSC视频压缩系统353
四、ATSC的传输系统355
五、ATSC射频/发送系统355
六、ATSC接收系统362
第三节 DVB系统365
一、DVB标准综述365
二、DVB三种传输系统366
第四节 ISDB系统373
第六章 卫星数字广播电视信号传输375
第一节 数字电视信号与信源编码375
一、模拟电视信号375
二、数字电视信号378
三、数码率压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81
四、压缩方法简介386
五、MPEG压缩标准398
第二节 信道编码412
一、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412
二、线性分组码420
三、循环码430
四、BCH码和RS码438
五、卷积码444
六、码元交织455
第三节 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本原理459
一、脉冲编码调制(PCM)概述459
二、取样与保持464
三、幅度量化470
四、编码器和解码器原理485
第四节 数字信号传输技术490
一、数字信号的传输码型491
二、扰码和解扰497
三、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504
四、幅度键控和正交幅度调制(QAM)520
第七章 卫星广播电波传播问题541
第一节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541
一、电磁波541
二、电波的参数543
三、频率复用546
四、功率传输公式547
五、电波在均匀损耗介质中的传播549
第二节 大气层对电波传播产生的影响549
一、大气层结构550
二、大气不均匀性的影响550
三、水汽微粒产生的衰减551
四、对流层的去极化效应552
五、水蒸汽和氧气的吸收作用554
六、电离层的影响555
第三节 法拉第旋转效应556
第四节 雨致衰减559
一、雨衰的机理及影响559
二、雨衰的预测方法560
三、Ku波段雨衰计算的实例563
第八章 卫星数子音频广播与视频广播的传输566
第一节 数字音频广播概述566
一、数字音频广播的特点和发展566
二、数字音频编码国际标准568
三、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结构570
第二节 卫星数字视频广播(DVB-S)系统571
一、系统概述571
二、传送复用适配和能量扩散随机化处理574
三、外码、交织和成帧577
四、内码583
五、基带成形和调制588
六、误码性能要求595
第三节 COFDM传输方法598
一、COFDM传输方法概述598
二、移动接收时的传输特性599
三、多径传播引起的频率失真和时间失真601
四、单载波串行传输与多载波并行传输的比较603
五、COFDM方法简介604
六、COFDM方法的数学关系608
七、COFDM系统的实现609
八、保护间隔611
九、COFDM系统参数的确定612
十、DAB工作模式618
十一、OFDM信号时域波形与频谱620
十二、OFDM信号在移动无线电信道中的性能624
第四节 DAB的传输帧结构与节目传输机理626
一、传输帧的通道626
二、公共交织帧与快速信息块629
三、数据块划分及其结合成OFDM符号631
四、不同模式的数据帧(传输帧)对比633
五、由输入数据到传输复合信号的形成635
六、DAB信号的表达式635
七、DAB节目传输机理637
八、多路复用器644
第九章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652
第一节 概述652
一、机顶盒的定义652
二、数字机顶盒的功能652
三、数字机顶盒的分类653
第二节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关键技术655
一、嵌入式系统技术655
二、信号处理技术656
三、条件接收技术656
四、机顶盒上行信道的实现656
五、实时操作系统(RTOS)657
六、中间件(Middleware)657
第三节 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657
一、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系统构成657
二、ST公司DVB-C机顶盒659
三、基于Cable的数字机顶盒663
四、SC2000芯片机顶盒665
五、富士通MB87L2250芯片机顶盒668
六、CDS-2000A有线电视机顶盒简介674
七、DVB-C机顶盒软件结构676
第四节 交互式电视机顶盒与接收机677
一、引言677
二、交互式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功能与接口678
三、交互式电视机顶盒的组成679
四、交互式电视机与普通电视机的主要差异681
五、交互式电视机与网络机顶盒加普通电视机的区别682
第五节 视频点播机顶盒的组成682
一、基本结构682
二、软件构成682
三、数字信息视频点播机顶盒简介683
第六节 存储式数字电视机顶盒——“家庭媒体服务器”685
一、家庭媒体服务器的特征685
二、家庭媒体服务器的工作方式685
三、节目内容版权的保护686
第七节 数字电视接收卡687
第八节 机顶盒中间件689
一、中间件概念689
二、机顶盒中间件的选择689
三、中视联中间层软件简介691
第十章 宽带信息网络技术概论693
第一节 各种网络的概念695
一、广播电视网695
二、通信网696
三、计算机网络696
四、数据通信网697
五、多媒体技术697
六、数字数据网DDN697
七、综合数字网IDN698
八、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699
九、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702
十、智能网704
十一、宽带IP网络技术704
第二节 宽带信息网络定义、功能和组成结构707
一、定义707
二、功能707
三、组成结构708
第三节 宽带综合信息传输方式709
一、广播电视信号的传递709
二、综合业务信息的交互传送710
第四节 广播电视技术标准720
一、数字视频广播标准720
二、有线宽带网络标准721
第十一章 网络技术基础726
第一节 通信网726
一、通信网的基本概念726
二、数据通信的特点727
三、现代通信网的发展趋势727
四、网络的拓扑形式728
五、干线传输网和用户网730
六、对通信网的基本要求731
七、描述通信网络的技术指标731
第二节 传统通信技术简介734
一、多路复用技术734
二、交换技术735
第三节 计算机局域网739
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739
二、传输媒质740
三、局域网设备741
四、以太网(Ether net)744
五、令牌总线网746
六、IBM令牌环网747
第四节 计算机城域网和广域网747
一、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747
二、分布队列双总线DQDB749
三、ORWELL751
四、因特网(Internet)751
第五节 X.25分组网753
一、X.25建议753
二、分组交换数据网的组成754
三、数据传输过程755
四、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755
五、X.25分组交换网的特点760
第六节 帧中继(FR)760
一、帧中继的特点760
二、帧中继的帧结构761
三、帧中继的网络组成763
四、帧中继的连接过程763
五、帧中继的性能参数763
第七节 数字数据网(DDN)764
一、DDN的组成764
二、DDN的应用765
三、DDN的特点765
第八节 交换型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766
一、SMDS分组766
二、SMDS协议规范767
三、SMDS的速率768
四、SMDS的工作原理768
第九节 综合业务数字网768
一、综合数字网769
二、综合业务数字网的特点770
三、综合业务数字网提供的业务771
四、ISDN用户网络接口772
五、信道结构773
六、数字用户环路774
第十节 宽带业务的分类和要求776
一、宽带业务的分类776
二、对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基本要求778
第十一节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778
一、xDSL技术家族778
二、ADSL的结构780
三、ADSL的传输速率781
四、ADSL的调制方式782
第十二节 电力线通信技术782
一、电力线通信网的基本结构782
二、噪声和干扰的抑制783
三、信号传输方式784
第十三节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784
一、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784
二、直播卫星786
三、无线固定接入系统786
四、无线家庭网络787
第十二章 SDH技术790
第一节 SDH技术的概念790
一、SDH技术的产生790
二、SDH帧结构与开销功能791
三、开销793
第二节 复用映射结构795
第三节 映射、复用及指针处理798
一、映射方法799
二、容器的帧结构800
三、映射实例800
四、复用方法801
五、指针处理801
第四节 SDH网络设备805
一、规范SDH设备805
二、主要网元功能805
第五节 光接口的性能规范810
第六节 SDH组网技术811
一、传送网811
二、传送网的分层和分割812
第七节 SDH自愈网815
一、SDH自愈网的特点与分类815
二、线路保护倒换的原理与应用816
三、ADM自愈环的原理与应用816
四、DXC自愈网的原理与应用820
第八节 SDH网同步820
一、网同步概念820
二、SDH网同步结构821
三、SDH同步网基准链路822
四、SDH设备的定时工作方式822
第九节 SDH网络管理824
一、协议栈825
二、管理功能825
第十三章 异步转移模式(ATM)827
第一节 ATM的基本原理827
一、ATM信息的传输方式827
二、ATM的统计复用832
三、ATM信元的交换833
第二节 ATM的分层结构833
一、物理层834
二、ATM层836
三、ATM适配层(AAL)836
四、高层840
五、管理平面840
第三节 ATM的性能特征840
一、ATM的误码性能841
二、ATM的时延特征842
三、呼叫特征844
四、可用性指标844
五、ATM的服务质量844
第四节 ATM的拥塞管理849
一、ATM网的流量控制850
二、ATM网的拥塞回避851
三、ATM网的拥塞控制852
第五节 ATM交换技术853
一、ATM交换的基本原理853
二、ATM交换机的分类854
三、ATM交换机的组成854
四、基本交换结构855
五、多级交换网络859
六、ATM交换的排队方式863
第六节 不同排队方法的数学分析867
一、ATM排队系统的统计特性867
二、输出排队868
三、输入排队870
四、中央排队871
五、计算机仿真871
第十四章 HFC网络873
第一节 HFC网络拓扑结构及组成873
一、HFC网络拓扑结构及组成873
二、HFC网络的组成与基本原理877
第二节 HFC网络的前端系统878
第三节 加扰和解扰884
一、可寻址加解扰系统884
二、不可寻址加解扰系统885
第四节 HFC网络前端常用设备及其器材886
一、前端设备886
二、前端常用器件及器材892
三、前端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898
第五节 HFC网络传输898
一、HFC网的单向传输898
二、HFC网的双向传输899
三、光纤电缆899
四、光发射机901
五、光接收机904
六、光设备及光器件904
第六节 HFC网络的同轴电缆分配网908
一、同轴电缆分配网络结构908
二、同轴电缆910
三、常用器件911
四、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DWDM)913
第七节 HFC网络回传系统914
一、回传系统的噪声与干扰916
二、回传通道电平汇集均衡问题919
三、HFC回传设计与调试921
第十五章 宽带IP网络技术924
第一节 宽带IP网络建设概述924
第二节 IP光传送网技术925
一、IPoverSDH925
二、IPoverATM927
三、IPoverDWDM930
四、三种IPoverWDM技术的比较934
第三节 IP在CATV网中的架构935
一、网络系统结构935
二、网络的设计原则937
第四节 多协议标记(签)交换技术938
第五节 宽带IP网中的VPN技术941
一、IPVPN介绍941
二、IPVPN体系结构942
第六节 网络管理技术951
一、网络管理架构951
二、网管系统的基本功能951
三、网络管理协议951
第十六章 宽带综合信息网络和网上综合业务954
第一节 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组成954
一、总前端系统954
二、宽带传输干线网络系统和宽带交换网络955
三、宽带用户网络955
四、宽带网络的组成955
五、A.P.S宽带综合网络961
第二节 CATV宽带网络设备962
第三节 双向交互式电视网970
一、双向ITV网基本结构970
二、双向交互电视(ITV)的应用范围970
三、双向光纤电缆电视系统970
四、双向传输光纤电缆电视的实现及组网方式972
第四节 网上综合业务简介973
一、电话业务974
二、电视会议975
三、图文电视信息服务978
四、视频点播(VOD)980
五、远程教育982
六、远程医疗982
七、电子商务983
八、远程电视监控系统984
第五节 Internet应用与接入及CHINANET985
一、Internet的特点985
二、INternet的构成985
三、Internet的地址和域名986
四、IP地址986
五、域名987
六、Internet的应用987
七、用户与Internet的连接方式990
八、CHINANET993
九、网络互联设备简介995
第十七章 宽带网的设计998
第一节 宽带干线附设计的总体思路998
一、宽带干线网的业务功能998
二、宽带干线网的拓扑结构999
三、宽带干线网的接口1000
四、宽带干线网的协议1000
五、宽带干线网的设计原则1001
第二节 SDH网络的设计1002
一、作好总体规划1002
二、网络的拓扑结构1002
三、光中继段设计1003
四、同步网设计1004
五、自愈网设计1005
第三节 ATM网络的设计1006
一、了解用户的需求1006
二、设计的原则1007
三、设计的方法1007
四、根据业务类型选择合适的服务1008
五、ATM与其它网络的互联1008
第四节 千兆以太网设计1009
一、业务模型的分析1009
二、设备的选型1010
三、现有网络的升级1010
四、千兆以太网用于桌面连接1011
五、千兆以太网用于骨干网1013
六、时延和带宽的考虑1014
七、千兆以太网干线系统1016
第五节 宽带IP网络的设计1017
一、需求分析1017
二、方案的选择1018
三、业务量的估算1018
四、节点的设计1019
五、网络的拓扑1019
第十八章 宽带网的管理1021
第一节 网络管理概述1021
一、网络管理的定义1021
二、网络管理的重要性1022
三、网络管理的目标1022
四、网络管理的标准化技术1023
第二节 网络管理的基本功能1025
一、网络性能管理1025
二、网络故障管理1026
三、网络配置管理1027
四、网络安全管理1028
五、网络事务管理1029
第三节 宽带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1030
一、基于TMN的网络管理技术1030
二、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1034
三、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技术1037
第四节 SDH网络管理技术1041
一、SDH网络管理的分层结构1041
二、接口1042
三、SDH网络管理的功能1043
四、SDH典型网络管理系统简介1045
第五节 ATM网络管理技术1046
一、ATM网络管理模型1046
二、ATM网络管理功能1047
第六节 IP网的网络管理技术1050
一、IP网的子网管理技术1050
二、传统网络与IP网络管理技术的比较1051
三、千兆以太网的管理1052
第十九章 宽带接入网1056
第一节 接入网的概念和要求1056
一、接入网的概念1056
二、接入网的服务对象和要求1057
第二节 广电接入网的建设1057
一、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原则1057
二、有线接入方式1058
三、CableModem接入与以太网接入技术的比较1059
四、接入技术的选择1059
五、数字视频广播系统输出口参数1059
第三节 HFC接入技术1060
一、HFC接入技术的主要优势1060
二、HFC接入实现的两种方案1061
三、HFC宽带接入的关键技术1061
四、CableModem1063
五、S-CDMA技术1065
六、四屏蔽电缆1065
第四节 以太网接入技术1067
一、网络结构1067
二、以太网接入的布线1068
三、第5类线入户的两种架设方法1069
四、用户的管理、认证及计费1069
五、以太网宽带接入的发展前景1070
六、单向HFC加以太网接入方式1070
第五节 光纤接入网技术1073
一、三种基本应用类型1073
二、光纤接入网的拓扑结构1074
三、无源光网络(PON)1075
四、有源光网络(OAN)1076
第六节 基于电话双绞线的ADSL接入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