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始于情 先秦儒家情感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始于情 先秦儒家情感论
  • 黄意明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1306134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311页
  • 主题词:儒家-哲学思想-研究-先秦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始于情 先秦儒家情感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关于儒家哲学中的情感论1

二、儒家情感问题的研究现状5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思想9

第一章 先秦儒家情感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14

第一节 “性、情、气”交涉中的儒家情感论14

一、关于“性”15

二、关于“情”34

三、关于“气”44

四、“性、情、气”交涉中的“情感”呈现57

第二节 “欲、情、知”纠缠中的情感地位58

一、生理之欲与道德之欲58

二、由欲而情63

三、情感与心知70

第三节 涵养“美情”与中和情感76

一、孝弟—美情—恻隐76

二、未发—已发—中和80

三、由诚而善与由诚而中89

第二章 孔子“因仁见情”与儒家道德情感论的萌芽94

第一节 罕言“气”、“性”与《论语》中的情感地位94

一、《论语》中之“性”、“气”、“仁”94

二、“从心所欲”: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96

三、孝弟之仁:自然情感与道德情感的连接100

第二节 “仁”体所涵之“诚”与美善的情感106

一、“仁”与“诚”106

二、“诚”与“中”109

第三节 化性由情——“诗”教、“礼”教与“乐”教112

一、“诗”与感发善心112

二、“礼”与培养范正情感114

三、“乐”与人格完善117

第三章 “情气为性”与“郭店儒家简”之情感论123

第一节 “情气为性”对儒家早期性情论的发展123

一、关于“郭店儒家简”的一些说明123

二、郭店楚简“性”之概念及以情释性125

三、“性、情、气”交涉中的情感地位127

四、关于“善不善为性”129

五、“欲皆度而毋伪”138

第二节 “美情”:情感价值的新发现140

一、《性自命出》等篇“情”之内涵与“美情”的挺立140

二、立足美情之情感教育144

第三节 心知与情感关系147

一、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心物对待”147

二、“知而安之仁也”——郭店楚简论“知”与“情”149

三、《性自命出》与《大学》、《中庸》情感论比较151

第四章 “指情为性”、“气壹动志”与孟子道德情感论155

第一节 孟子“道性善”论域中的情感地位155

一、历史上及近代学界对孟子“性善论”的诸多诠释156

二、“性善论”的提出及其根据:“恻隐”之情与清明“夜气”161

三、“性、情、气”一体中的“道德情感”175

四、情感论背景中的“性善论”再审视179

五、“可欲之为善”:道德之欲与道德之情182

六、“心之官则思”:情感中的理性186

第二节 “恻隐”之情的价值191

一、从“孝弟”到“恻隐”191

二、现实与超越——“恻隐说”的超时空意义200

第三节 道德情感的挺立与自然情感的定位207

一、《孟子》文本中的自然情感207

二、“四端”之情与自然之情(七情)的关系212

第五章 “情、欲、知”为性与荀子的情感修养论223

第一节 “气”质变化及“情、欲、知”为性224

一、荀子人性学说的“情欲论”特征224

二、由“人情甚不美”到“性恶”228

三、“气”质的弱化及影响232

四、“情、欲、知”的纠缠与辨析236

第二节 社会政治中的情感论240

一、荀子“礼”论的情感特色240

二、《乐论》与情感教育250

三、天人观与礼乐来源257

四、《乐记》与《乐论》261

第三节 大清明境中的天道269

一、“无欲无恶”:虚壹而静的认识论269

二、养欲兼情体道:理智规范情感的修养论281

结束语 先秦儒家情感论的历史地位及影响284

参考文献290

后记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