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简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简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5/30274983.jpg)
- 张惠芬,金忠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13207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568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8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3
第一章 人类教育的起源3
第一节 教育与生存3
一、远古人类的教育活动3
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6
三、教育的起源与实质7
第二节 教育与发展11
一、原始宗教的教育功能12
二、原始艺术的教育功能13
第三节 教育与文字16
一、语言的发展16
二、文字的产生17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教育21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建立21
一、夏代的学校教育21
二、商代的学校教育22
三、西周的学校教育24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28
一、射御之教29
二、礼乐之教32
三、书数之教38
第三章 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42
第一节 官学衰落与学术下移42
一、官学衰落42
二、学术下移43
第二节 士与私学45
一、士阶层的崛起45
二、私学的发展47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诸子百家49
一、稷下学宫49
二、诸子百家51
第四章 教育学派与教育思想56
第一节 孔丘、孟轲、荀况与儒家学派56
一、教育作用论57
二、贤士教育论62
三、六艺教育论65
四、教育方法论77
五、后期儒家对教育理论的总结86
第二节 墨翟与墨家学派93
一、教育作用论93
二、兼士教育论97
三、实利教育论99
四、教育方法论102
第三节 老聃、庄周与道家学派105
一、教育作用论105
二、游士教育论109
三、审美教育论113
四、教育方法论115
第四节 商鞅、韩非与法家学派119
一、教育作用论119
二、农士教育论122
三、法制教育论124
四、教育方法论126
五、儒、法、道、墨四家之关系129
第二编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133
第五章 秦代的教育133
第一节 法家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推广133
一、书同文134
二、行同伦135
三、言同一137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意义138
一、背景与特点138
二、教育思想的新发展139
第六章 汉代的文教政策145
第一节 道学当政与儒学复苏145
一、道学当政145
二、儒学复苏146
第二节 董仲舒对策及教育思想149
一、对策的产生149
二、教育思想的特征150
第三节 独尊儒术与经学153
一、独尊儒术153
二、经学教育154
第七章 汉代封建教育制度的奠基158
第一节 太学和宫邸学158
一、太学的建立与发展158
二、太学的教学与管理160
三、宫邸学163
第二节 鸿都门学和郡国学164
一、鸿都门学的创建164
二、鸿都门学的历史意义164
三、郡国学166
第三节 私学168
一、私人授徒168
二、蒙学170
第四节 察举制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71
一、察举制的初建171
二、察举制的发展172
第五节 王充教育思想的作用与意义173
一、学知173
二、博览174
三、距师176
四、文儒177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教育思潮的演变与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180
第一节 教育思想的分化与融合180
一、人格的分裂与思想的解放180
二、名教与自然的争议183
三、教育的多元发展184
四、教育的汇通融合185
第二节 社会化的审美教育188
一、文学教育的发展188
二、文人的自我修养191
三、审美教育的泛化194
第三节 家庭化的伦理教育196
一、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196
二、《颜氏家训》的意义200
第四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201
一、魏晋学校教育制度的恢复与变化201
二、南北朝教育制度的发展207
第九章 隋唐教育发展与学校制度的完善213
第一节 隋唐统治集团的文教政策213
一、隋朝的文教政策213
二、唐朝的文教政策214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完善217
一、中央专门学校218
二、中央兼职机构219
三、地方专门学校221
四、地方兼职机构222
五、唐朝的教育管理222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24
一、产生与发展224
二、程序、科目与方法227
第四节 文艺传播与人生美育230
一、文艺传播的条件230
二、审美教育的推广234
第五节 重振儒学:韩愈教育思想的作用237
一、崇儒学237
二、倡古文239
三、振师道240
第六节 中外教育的交流243
一、中日教育243
二、中朝教育246
三、中印教育247
第三编 宋至清中叶时期的教育251
第十章 宋明教育思潮(上)251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251
一、理学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251
二、理学教育思潮的发展254
第二节 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259
一、振兴道统259
二、天理权威261
三、道德修身264
第三节 理学教育的方法265
一、立志265
二、居敬267
三、读书269
第十一章 宋明教育思潮(中)273
第一节 功利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273
一、功利教育思潮的发端274
二、功利教育思潮的发展275
第二节 功利教育的基本特征279
一、理在事中279
二、才贵适用280
三、百家之学282
第三节 功利教育的方法285
一、讨论285
二、游历286
三、质实286
四、创发287
第十二章 宋明教育思潮(下)288
第一节 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288
一、心学教育思潮的产生288
二、心学教育思潮的发展290
第二节 心学教育的基本特征293
一、心、理合一293
二、知、行合一295
三、本体之乐297
第三节 心学教育的方法300
一、悟通300
二、循真302
三、磨炼304
第十三章 清朝的实学教育思潮306
第一节 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与演变306
一、实学教育思潮的产生306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演变308
第二节 实学教育的基本内容309
一、经世之学309
二、考据之学311
三、科技与文艺313
第三节 实学教育的方法317
一、践行317
二、征实318
第十四章 宋至清中叶官学制度的发展321
第一节 宋代的教育制度321
一、中央官学321
二、地方官学326
第二节 元代的教育制度328
一、中央官学329
二、地方官学330
第三节 明代的教育制度335
一、中央官学336
二、地方官学339
第四节 清代的教育制度341
一、中央官学342
二、地方官学345
三、蒙学和幕学346
第十五章 书院制度的产生与发展350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书院350
一、书院的产生350
二、宋朝的书院351
三、元朝的书院356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书院358
一、明朝的书院358
二、清朝的书院362
第三节 书院的教学与组织366
一、书院的教学366
二、书院的组织369
第四编 中国近代教育373
第十六章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前奏373
第一节 封建社会末期教育状况374
一、清代后期教育的腐败374
二、清代学者的革新主张374
第二节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再兴376
一、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复兴376
二、经世致用教育思潮的发展377
第三节 太平天国教育的作用379
一、太平天国的教育活动与主张379
二、《资政新篇》的教育理想382
第十七章 外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与教会教育385
第一节 传教士活动与早期教会学校385
一、传教士活动的历史背景385
二、传教士的初期活动386
第二节 教会教育的发展及其作用387
一、教会教育的发展387
二、教会学校的教育课程389
三、教会教育作用的两重性391
第十八章 洋务教育思潮与传统教育的改革393
第一节 洋务教育思潮的概述393
一、务采西学394
二、改革科举396
三、建立新学397
四、中体西用399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改革403
一、新型学校403
二、留学教育410
第十九章 改良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的深化415
第一节 改良教育思潮的特征415
一、教育为本416
二、西政与西体418
三、改革旧教育421
第二节 传统教育改革的深化425
一、维新运动中改良派的教育活动425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430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433
第二十章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教育意义442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传统教育的变革442
一、革命教育主张442
二、革命教育活动445
三、对清末教育的改造与变革448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教育453
一、复古教育的逆流453
二、新教育的展开455
三、新文化的启蒙458
第二十一章 教育运动和实验及新学制的建立463
第一节 平民教育运动463
一、平民教育运动的产生463
二、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466
第二节 教育方法实验468
一、课堂授课制的改进469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倾向472
第三节 壬戌学制的建立474
一、新学制的建立474
二、新学制的课程标准477
第二十二章 教育思潮的分化479
第一节 民主主义教育思潮479
一、教育价值本位化480
二、科技教育社会化484
三、平民教育乡村化487
四、儿童教育个性化491
五、教育方法实践化494
第二节 民族主义教育思潮496
一、产生与发展496
二、道德教育与人文理想500
三、原因与作用50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教育思潮507
一、历史的选择507
二、政治教育与革命理想509
三、矛盾、交织与影响517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522
第一节 国民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522
一、教育方针522
二、实施原则525
三、具体措施528
第二节 学校教育532
一、学前教育532
二、初等教育532
三、中等教育534
四、高等教育539
第三节 教育管理540
一、教育行政540
二、教育督导541
三、毕业会考543
第二十四章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54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545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545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政策546
第二节 干部教育与民众教育548
一、干部教育548
二、民众教育554
第三节 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特征560
一、教育为政治革命服务560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561
三、社会化的大教育562
结语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