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汽车动力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陈荫三,余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18851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96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725页
- 主题词:汽车-动力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汽车动力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1动力学问题概述1
2局部问题的划分2
3整书的编排4
Ⅰ轮胎5
Ⅰ.1轮胎的切向特性5
4车轮阻力6
4.1滚动阻力6
4.2穿水阻力10
4.3轴承摩擦,残余制动力矩11
4.4车轮其他阻力12
4.5总的车轮阻力13
5切向附着、滑移13
5.1附着系数μh的数值18
5.2对μ-S曲线的认识20
Ⅰ.2轮胎的垂直特性21
6接地印迹面压力分布22
7轮胎弹性和阻尼23
7.1轮胎弹性常数,次切距23
7.2轮胎阻尼25
Ⅰ.3轮胎的侧向特性25
8侧向力,回正力矩,侧偏角26
8.1对侧偏特性的理解29
8.2侧偏刚度31
9车轮外倾的影响33
10静止状态下的转向力矩34
11切向力对轮胎特性的影响34
12轮胎模型38
13轮胎的导入特性41
Ⅱ车辆空气动力学43
14空气阻力和力矩43
14.1流入速度和流入角,空气密度44
14.2迎风面积46
15空气阻力,空气阻力系数Cx和Cw47
16空气升力,扰流罩51
17侧向风,压力中心53
A篇 驱动和制动57
Ⅲ行驶阻力,功率需要59
18驱动的基本方程,牵引力59
19车辆的车轮阻力61
20上坡阻力62
21加速阻力62
22驱动轮上的总的阻力和力矩65
23驱动轮上的功率66
23.1忽略滑移率情况下的车轮功率67
23.2考虑滑移率时的车轮功率68
23.3常用换算68
Ⅳ功率的提供,汽车驱动特性场70
24特性场基础,理想供应特性场70
25动力装置(车辆发动机)的特性73
25.1蒸汽机73
25.2电力驱动74
25.3内燃机76
25.4燃气轮机79
26特性转换装置及其与内燃机的共同工作80
26.1对传动比的要求81
26.2转速转换器,一般性讨论83
26.3机械式(摩擦式)离合器83
26.4液力耦合器85
26.5扭矩-转速转换器,一般性讨论86
26.6内燃机和有级变速器的共同工作87
26.7无级变速器88
26.8内燃机和液力变矩器的共同工作89
27各种动力装置对汽车行驶的适用性91
27.1全负荷特性曲线的比较91
27.2质量比较,不同的能量储备系统,续驶里程93
27.3有害物质的排放,燃料电池95
Ⅴ行驶功率和燃料消耗97
28行驶工况图97
29平路上最高车速,最小传动比100
30一定速度下的上坡能力103
30.1最高挡上坡能力,发动机和车辆的弹性104
30.2最大上坡能力,最大传动比,展开度106
31下坡行驶107
32加速性能108
32.1速度,路程,时间109
32.2对车辆加速性能的影响112
32.3中间挡传动比115
32.4牵引力的中断118
33燃料消耗119
33.1对燃料消耗重要的影响119
33.2发动机效率不是常数时的燃料消耗122
33.3按最低油耗确定的特性转换装置传动比129
33.4节能挡传动比130
33.5发动机特性场的改进131
Ⅵ行驶极限132
34双轴车辆的运动方程132
35前轴和后轴的附着率133
36前轴驱动和后轴驱动时的附着率136
36.1平路上的匀速行驶137
36.2上坡匀速行驶138
36.3平路加速行驶141
37牵引辅助系统,车轮滑移控制系统,差速锁142
38全轮驱动143
38.1理想的扭矩分配144
38.2实际的扭矩分配146
39汽车列车和三轴车辆的上坡行驶150
39.1汽车列车150
39.2三轴车辆152
Ⅶ制动155
40动能转换成热155
41制动过程,制动距离158
41.1制动过程,制动距离158
41.2停车距离,制动距离159
41.3紧急制动,正常制动161
41.4车队行驶时的间隔162
42相对减速度,最大减速度,质量系数164
42.1相对减速度,制动力的定义164
42.2相对减速度可能达到的范围164
42.3附着系数利用率,质量系数,制动距离的延长166
43双轴车辆的附着率和相对减速度167
44稳定性,转向能力,制动踏板的量化171
45制动力分配173
45.1制动力的理想分配173
45.2 BH=f(Bv)的阐述174
46对制动系的要求、相关法规175
47防抱死装置177
47.1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V)182
48车轮抱死过程182
48.1在0≤S≤Sc范围内的解185
48.2在Sc≤S≤1范围内的解185
48.3抱死过程中的重要参数186
49制动力定比分配、折线式分配、与装载状态相关的分配187
49.1制动力定比分配187
49.2折线式分配188
49.3与装载情况相关的制动力分配190
49.4速度变化的影响193
50踏板力,制动辅助系统195
50.1与减速度和踏板行程相关的踏板力195
50.2制动辅助系统197
51制动装置的失效199
51.1一个回路失效199
51.2制动助力装置失效203
52汽车列车的相对制动减速度204
52.1货车与多轴挂车204
52.2轿车和单轴挂车205
52.3鞍式列车207
53电力制动,缓行器208
53.1在传动轴上制动209
53.2在车轮上制动209
Ⅷ A篇总结211
B篇 车辆振动213
54振动等效系统216
54.1简化的振动等效系统217
Ⅸ导论,振动的激励,无规则振动220
55单质量系统220
55.1固有振动221
55.2强迫振动223
56车辆技术运用226
56.1液力减振器与橡胶减振器的比较226
56.2不同的激励形式228
56.3“无减振”车辆236
56.4座椅振动特性238
57正弦形式的激励240
57.1简谐激励240
57.2周期性激励244
58随机不平度,统计参数,功率谱密度248
58.1随机不平度248
58.2统计参数249
58.3功率谱密度函数251
59路面不平度的谱密度253
59.1 Φh (Ω)的测量结果254
59.2 Φh (Ω)的直观解释256
59.3单个障碍257
Ⅹ评价尺度及其计算259
60轮荷变化,行驶安全性,道路应力259
60.1行驶安全性262
60.2道路应力263
60.3轮荷冲击系数264
61弹簧挠度264
61.1座椅弹簧挠度264
61.2悬架挠度266
62坐姿人体上振动作用的评价266
62.1全身振动268
62.2多位置激励的振动评价269
62.3车辆通过单个障碍的评价274
Ⅺ汽车,地面不平度单点激励275
63运动方程,有关参数276
64随机振动,幅频特性,评价尺度277
64.1轮荷变化,行驶安全性278
64.2车身加速度,手和脚的用以评价的振动强度281
64.3座椅加速度,座椅用以评价的振动强度282
64.4动挠度283
65不平度和行驶车速的影响283
65.1与车辆行驶安全性相关的最高车速285
66汽车通过单个障碍285
67车身固有频率的影响288
68车身相对阻尼系数的影响291
68.1悬架弹簧和减振器优化,协调图293
68.2小结297
69座椅固有频率和座椅相对阻尼系数的影响297
70车轮质量的影响299
71轮胎弹性的影响301
72与装载情况的关系303
72.1装载情况的影响303
72.2车辆参数对装载情况的适应性305
73关于振动系统设计的提示308
73.1对于悬架弹簧的提示308
73.2对于阻尼、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的其他界限的提示311
73.3对于车轮质量、轮胎、座椅和装载状况的提示313
74关于非线性特性的说明313
74.1非线性弹簧和减振器特性的线性化314
74.2非线性弹簧特性316
74.3非线性减振器特性318
74.4折线形式的减振器特性318
74.5摩擦阻尼321
74.6车轮的腾空324
75可调节的悬架系统325
75.1在不平度激励下对理想控制悬架系统的要求328
75.2行驶平顺性和行驶安全性之间的矛盾,利用主动悬架系统优势330
75.3极限值、平顺性最优、无车轮载荷波动332
75.4天棚(Sky-Hook)减振器333
Ⅻ双轴汽车,单轮辙激励336
76运动方程,复数量336
77无联系质量系统的幅频特性和谱密度339
77.1轮荷变化,悬架挠度340
77.2车身的垂直加速度和俯仰加速度340
77.3座椅的垂直加速度343
77.4用以评价的振动强度344
77.5座椅弹簧挠度346
78车速和车辆大小的影响347
78.1车速的影响347
78.2车辆大小(轴距)的影响349
78.3车辆大小和车速的影响350
79座椅的位置350
80前后部分系统间的协调352
80.1前后有差别的车身固有频率352
80.2各种车身阻尼355
80.3在车速范围内的平均值357
81装载情况的影响357
82联系质量和轴距的影响359
82.1轴距相等,联系质量不等的轿车359
82.2俯仰转动惯量一定,轴距不同的大客车362
83垂直振动和俯仰振动固有频率,前后悬架弹簧的耦合363
84制动俯仰,俯仰中心365
85弹性支撑的驱动系统的影响(发动机颠簸)369
85.1驱动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373
85.2支撑装置阻尼的影响374
85.3驱动系统关联的影响374
85.4驱动系统质量的影响375
85.5车轮固有频率的影响376
86第Ⅻ章结果小结376
ⅩⅢ四轮汽车,双轮辙激励378
87(简化后的)四轮车辆运动方程378
88地面不平度的自谱、互谱以及相干性383
88.1帕希洛夫斯基提出的简化〔111〕384
88.2垂直激励和侧倾激励的自谱,相干性385
88.3行程有关的谱密度386
88.4测量结果,相干函数的近似表达式387
89双车辙激励时的方差值388
90附加的侧倾振动的影响390
90.1车身侧倾加速度的幅频特性390
90.2考虑侧倾振动后的振动强度393
90.3轮荷变化和悬架挠度396
90.4车速的影响397
90.5一般情况397
91稳定装置的作用398
92第ⅩⅢ章结果小结400
ⅩⅣ各种悬架导向装置的作用401
93加速度的关联,弹簧-减振器系统的布置402
93.1具有纵向导向杆的汽车微分方程402
93.2悬架系统结构的影响404
93.3相关联的影响405
94在高频范围内的建模与评价407
95轮辙移动(轨迹的改变)409
95.1轮辙移动引起的车轮侧向力409
95.2装备摆臂式悬架的车辆的方程411
95.3车辙偏移的影响412
96装用刚性车轴的车辆的侧倾和侧向振动414
96.1运动方程414
96.2侧倾振动,轮荷波动417
96.3侧向振动,侧向力420
97第ⅩⅣ章结果小结421
ⅩⅤ车辆纵向振动422
98由于地面不平度引起的车辆纵向振动422
98.1车辆通过不平地面时产生的圆周力422
98.2考虑刚性导杆支撑的车辆纵向振动424
98.3说明426
99由于发动机激励引起的纵向振动(汽车窜动)427
99.1运动方程组427
99.2随时间变化过程,理论与试验结果的比较429
99.3传动比和扭矩的影响429
99.4附着-滑移关系的影响431
ⅩⅥ由发动机激励引起的车辆振动433
100单缸发动机激励434
100.1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学434
100.2质量力435
100.3质量扭矩435
100.4气体扭矩436
100.5单缸发动机总的激励438
101四冲程四缸直列发动机的激励439
101.1质量力440
101.2质量扭矩和气体扭矩441
101.3运行状态444
101.4燃烧过程不一致的影响448
102其他多缸发动机449
103对于车身的振动激励449
103.1车辆振动系统452
103.2驱动系统弹性支撑装置的优点454
103.3 2阶及高阶成分对车身产生的激励454
103.4发动机低阶成分产生的激励459
104针对发动机激励的驱动系统支撑的设计462
104.1针对质量激励的设计462
104.2针对气体扭矩激励的设计463
104.3地面不平度激励和发动机激励产生振动的综合分析464
ⅩⅦ B篇总结466
C篇 行驶的操纵稳定性469
ⅩⅧ线性单轨模型,客观特征量,主观评价473
105双轴汽车的运动方程473
105.1曲率中心和瞬心474
106转向特性476
107线性单轨模型的微分方程477
107.1特殊情况:匀速行驶480
107.2轮胎拖距的考虑480
ⅩⅧ.1匀速圆周行驶481
108向心加速度481
108.1最大值(简化分析)481
108.2由道路线形决定的数值483
108.3平均水平的驾驶员在弯道上达到向心加速度484
108.4线性化的极限484
109与向心加速度有关的函数,圆周行驶参数485
109.1转向盘输入486
109.2前轮输入,侧偏角489
109.3质心处的侧偏角491
109.4在圆周中车辆的位置491
109.5转向盘力矩491
109.6圆周行驶参数491
110车辆客观特征值,主观陈述492
110.1不足转向与过多转向493
110.2质心处侧偏角梯度,转向盘转角-质心处侧偏角梯度496
110.3转向盘力矩498
111车辆参数对圆周行驶特性的影响499
111.1用于计算的基本模型499
111.2侧偏刚度的影响,质心处侧偏角的意义501
111.3转向系统参数的影响502
111.4质心位置的影响502
111.5载荷的影响503
ⅩⅧ.2瞬态特性504
112稳定性,固有频率,阻尼504
112.1稳定性和不足转向/过多转向505
112.2固有频率,相对阻尼系数507
112.3固有侧向扰动的考虑510
113操纵性能,转向盘转角斜坡输入511
113.1拉普拉斯变换,传递函数和放大因数512
113.2阶跃响应512
113.3转向盘转角斜坡输入516
113.4车辆参数519
113.5转向盘转角输入速度和车速的影响523
114转向特性,频率特性525
114.1频率特性的解释525
114.2频率特性的评价528
114.3车辆参数的影响529
115在给定车道曲线上的行驶,“理想的”驾驶员,缓和曲线531
115.1在给定车道曲线情况下的稳定性533
115.2缓和曲线533
115.3转向盘输入535
116转向盘自由状态下车辆的行驶特性(自由控制)536
116.1运动方程537
116.2车辆参数的影响537
117侧风性能540
117.1定值侧向风540
117.2瞬态性能543
118第ⅩⅧ章总结554
ⅩⅨ控制回路,驾驶员-汽车556
119车辆技术上的控制回路简介557
119.1稳定性,分割频率,相角储备558
ⅩⅨ.1横向控制560
120正常行驶560
120.1预期操纵562
120.2期望轨迹的形成565
120.3补偿控制565
121极限行驶状态571
121.1在绕过障碍时期望车道的形成571
121.2控制571
121.3车辆参数的影响572
121.4“正常行驶状态”与“极限行驶状态”的比较573
122车辆的扰动特性,驾驶员的适应性574
122.1侧风下的直线行驶574
122.2驾驶员对车辆的适应575
122.3车辆对驾驶员的适应578
122.4驾驶员作为有适应能力的控制者,在行驶过程中的适应性578
ⅩⅨⅩ.2纵向控制580
123正常行驶状态、跟车行驶580
123.1车辆传递函数580
123.2预期操纵581
123.3期望距离,期望值的形成582
123.4补偿控制582
124极限行驶状态583
124.1车辆传递函数584
124.2期望值的形成584
124.3驾驶员传递函数584
ⅩⅨ.3第ⅩⅨ章总结585
ⅩⅩ曲线极限加速度,切向力的影响586
125运动方程586
ⅩⅩ.1匀速圆周行驶587
126曲线行驶阻力588
127干路面上的操稳性,前轮驱动,后轮驱动,全轮驱动589
127.1附着工况决定的极限590
127.2转向盘输入,不足/过多转向591
127.3转向盘力矩595
127.4质心处的侧偏角597
127.5质心位置和驱动方式的影响598
128结冰路面上的操稳性599
129湿路面上的行驶601
130驱动功率决定的行驶极限602
ⅩⅩ.2准线性分析603
131轮胎特性曲线的近似603
132不足/过多转向604
133稳定性605
134各种驱动方式车辆的稳定性极限606
ⅩⅩ.3瞬态行驶,转向盘转角斜坡输入606
135在干路面上匀速行驶607
136在干路面上切向力保持不变行驶610
137结冰路面上的行驶612
138第ⅩⅩ章总结614
ⅩⅪ双轨模型,四轮车辆615
Ⅺ.1匀速圆周行驶615
139轮荷变化,质心高度和轮距的影响615
139.1一个车轴上的侧向力和轮荷617
139.2在车辆上的应用619
139.3侧翻极限621
140升力产生的附加影响623
141瞬心,瞬时轴线625
142车辆侧倾和轮荷的计算(以刚性车轴为例)626
143前后轴侧倾刚度不同,稳定装置629
144各种悬架630
145对于到目前为止涉及稳态圆周运动的方程式的总结634
146悬架的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636
146.1前转向轮的运动学637
146.2悬架系统的运动学639
146.3悬架系统的弹性运动学641
146.4车轮外倾641
147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对行驶特性的影响642
147.1前束和切向力附加转向的影响642
147.2前转向轮输入,内外侧车轮转角差643
147.3侧倾和侧向力附加转向的影响644
147.4外倾646
148侧倾的影响647
148.1侧倾角的大小647
148.2对车辆振动和轮胎磨损的作用649
148.3最大的侧向加速度649
149转向系统650
149.1传统转向系统651
149.2非传统转向654
ⅩⅪ.2瞬态行驶657
150车辆系统657
150.1坐标系658
150.2程序结构661
151侧向加速度较大情况下转向角斜坡输入661
152动态侧倾的影响663
152.1侧倾弹性和阻尼的影响663
152.2头部高度上的侧向加速度664
153从稳态圆周行驶得到加速踏板位置变化时的操稳性665
153.1评价准则667
153.2车辆参数的影响668
153.3输出侧向加速度677
153.4第153节小结678
154全轮转向678
154.1全轮转向的横向动力学679
154.2通过全轮转向对干扰的补偿682
154.3全轮转向小结683
155行驶辅助系统684
155.1车辆行驶动力学控制系统(ESP)685
156第ⅩⅪ章总结688
ⅩⅫ C篇总结689
索引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