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
  • 朱寿桐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6677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256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汉语新文学通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优势与实践价值1

一、学术张力2

二、理论优势7

三、实践价值14

四、学术“预后”21

第一编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23

一、近代以来文学改良思潮23

(一)文学改良运动与近代政治思想运动23

(二)文学改良运动与新文学运动25

二、梁启超文体革命之于新文学的意义27

(一)诗界革命28

(二)文界革命30

(三)小说界革命31

三、林纾与严复:文学与文化翻译的历史性影响34

(一)严复和林纾的翻译成就34

(二)林纾和严复对新文学家的影响37

四、文明戏运动:新文化运动的预演与前奏41

(一)从新剧到文明戏41

(二)文明戏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44

五、“鸳鸯蝴蝶派”: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与改良47

(一)《礼拜六》与趣味文学现象48

(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现代性54

六、革命派的文学:南社、苏曼殊等人的新文学意义58

(一)南社与柳亚子的文学影响59

(二)南社及苏曼殊的新文学意义62

第二编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65

七、文学革命运作65

(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66

(二)胡适与白话文运动70

(三)新文学运动在各地的响应72

(四)新文学运动在台湾的呼应74

(五)南洋地区对新文学运动的呼应77

八、各种新文学体裁的革命性尝试和飞跃式发展79

(一)新诗的崛起80

(二)散文的成熟84

(三)现代戏剧的建立87

(四)短篇小说的成型90

(五)型类的混杂93

九、鲁迅的贡献:对新文学批评本体传统的建构95

(一)鲁迅的文化定位与文学贡献96

(二)开创批评本体的新文学传统98

(三)鲁迅的文体贡献101

(四)鲁迅文学的艺术意识104

十、新文学社团的运作109

(一)文学研究会109

(二)创造社115

(三)浅草—沉钟社121

(四)语丝社125

(五)弥洒社129

十一、新文学主潮以外的流派133

(一)现代主义的文潮133

(二)雅趣文学的风致138

十二、新文学转向的多种可能性与革命文学的兴起145

(一)学衡派与新文学的保守主义文化取向146

(二)新月派与新文学的自由主义传统150

(三)方向转换与通向革命文学的第二次浪潮153

第三编 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158

十三、革命文学运动158

(一)革命文学倡导与自我批判热潮158

(二)革命文学论争160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63

(四)左翼文学的创作实绩165

(五)南洋文艺与马华左翼文学及其延后发展170

十四、文体建设的第二段收获172

(一)鲁迅杂文的批评本体意义172

(二)三部曲及大河小说176

(三)曹禺与中国现代戏剧181

(四)传统化与西方化意象汇合中的汉语新诗187

(五)电影文学的兴起195

十五、文学流派的时代运作199

(一)现代派文学199

(二)京海之争与京派文学206

(三)民族主义文学之争211

(四)浪漫文学与异域风情213

(五)幽默与林语堂及论语派217

(六)走向通俗的张资平、张恨水220

十六、普罗文学时代的文学运作224

(一)系统的文学批评224

(二)文学与政治的结合229

(三)革命文学中现实主义方法的变化轨迹231

(四)现代文坛上的“泛普罗”或“半普罗”233

第四编 从普罗文学到国防文学238

十七、国防文学的兴起238

(一)普罗文学的终结238

(二)“两个口号”的论争240

(三)抗战文学运动的初期气象246

(四)报告文学的现实发展248

(五)抗战文学的组织253

十八、汉语新文学的民族化热潮256

(一)“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256

(二)街头诗与朗诵诗等通俗文学260

(三)传统体格小说的翻新264

十九、流亡文学的区域性构成268

(一)东北流亡文学268

(二)沦陷区及孤岛文学274

(三)“皇民文学”的反抗282

(四)港澳抗战文学286

(五)东南亚抗战流亡文学292

二十、国防文学建设中的深层矛盾295

(一)暴露与批判的问题296

(二)与抗战无关论及其批判298

(三)以史论今的文学思潮300

第五编(上) 从国防文学到工农兵文学304

二十一、延安文艺整风运动304

(一)对于左翼传统的反顾与继承304

(二)延安文学内部的分歧:鲁艺与文抗306

(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11

二十二、工农兵文学的建设313

(一)工农兵文学的提出313

(二)工农兵文学的实践316

(三)工农兵文艺运动320

第五编(下) 从国防文学到国难文学324

二十三、新谴责文学的兴起324

(一)新谴责文学的背景与内涵324

(二)寒夜中的腐蚀327

(三)“夜店”里的挣扎330

(四)道德谴责与自省334

(五)讽刺文学的兴盛338

二十四、文人群体的艰难探索344

(一)七月派的理论与创作344

(二)新生代诗歌349

(三)超越的浪漫派353

(四)人性的调侃358

(五)粤港文人风情与世情361

(六)马华文学的独特性倡导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