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系统
  • 王秉钧,王少勇,孙学军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60708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通信系统-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通信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卫星通信系统3

第1章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3

1.1 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3

1.2 静止卫星通信的特点6

1.3 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7

1.4 通信卫星的组成和功能9

1.5 通信卫星的轨道和发射12

1.5.1 通信卫星的轨道12

1.5.2 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13

1.6 卫星通信地球站16

1.6.1 地球站的种类16

1.6.2 地球站的组成16

1.7 卫星通信工作频段及电波传播特点21

1.7.1 工作频段的选择21

1.7.2 电波传播的特点23

1.7.3 卫星通信线路噪声28

第2章 卫星通信的通信体制30

2.1 卫星通信体制概述30

2.1.1 基带信号和复用方式30

2.1.2 卫星通信调制方式30

2.1.3 卫星通信数字话音编码方式32

2.1.4 卫星通信中的差错控制与扰码34

2.1.5 卫星通信多址联接方式和信道分配技术36

2.2 频分多址(FDMA)方式37

2.2.1 预分配—频分多址方式37

2.2.2 单路单载波—频分多址(SCPC/FDMA)方式37

2.2.3 按需分配—频分多址(SPADE)方式38

2.2.4 数字制多路复用频分多址方式39

2.2.5 频分多址方式的互调干扰与能量扩散39

2.3 时分多址(TDMA)方式40

2.3.1 TDMA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帧结构40

2.3.2 TDMA方式的系统效率42

2.3.3 TDMA方式的系统同步42

2.3.4 数字话音插空(DSI)43

2.4 频分多址—时分多址(FDMA-TDMA)方式44

2.5 卫星交换—时分多址(SS-TDMA)方式44

2.6 码分多址(CDMA)方式45

2.7 ALOHA方式47

第3章 卫星通信系统线路的设计与计算52

3.1 概述52

3.2 卫星通信线路载波功率的计算52

3.3 卫星通信线路噪声功率的计算53

3.4 卫星通信线路载波功率与噪声功率比54

3.5 数字卫星通信线路设计59

3.5.1 SCPC系统线路的计算59

3.5.2 PSK数字卫星通信线路的设计64

第4章 VSAT卫星通信系统69

4.1 VSAT卫星通信网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69

4.2 VSAT数据通信网70

4.2.1 VSAT数据网的组成及工作原理70

4.2.2 VSAT业务类型及应用73

4.2.3 VSAT数据网的网络结构及组网形式74

4.2.4 VSAT网多址协议76

4.3 VSAT电话网79

第5章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83

5.1 概述83

5.1.1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83

5.1.2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85

5.1.3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86

5.2 国际移动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88

5.3 静止轨道(GEO)区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91

5.3.1 北美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AT92

5.3.2 提供手机业务的G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94

5.4 低轨道(L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94

5.4.1 概述94

5.4.2 “铱”(Iridium)系统96

5.4.3 “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99

5.5 中轨道(MEO)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01

5.5.1 ICO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02

5.5.2 ICO系统的组成102

5.5.3 ICO系统的空间段103

5.5.4 ICO系统的地面段104

5.5.5 ICO系统的用户段104

第6章 卫星通信网络建立、入网验证和系统测试106

6.1 新地球站入网运行程序106

6.2 地球站的必备工作特性108

6.3 验证测试项目与测试方法110

6.3.1 G/T值的测量110

6.3.2 发射增益的测量115

6.3.3 发射轴比的测量115

6.3.4 发射旁瓣方向图的测量116

6.3.5 EIRP和频率稳定度的测量117

习题一117

第二篇 光纤通信系统121

第7章 光纤通信系统概述121

7.1 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121

7.2 光纤通信的特点121

7.3 光纤通信的类型122

7.4 光纤通信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123

第8章 通信光纤126

8.1 概述126

8.2 光纤的传输特性129

8.2.1 光纤的衰减特性129

8.2.2 光纤的数值孔径NA130

8.2.3 光纤的色散特性131

8.2.4 光纤的带宽134

8.2.5 光纤的非线性效应136

第9章 光路无源器件138

9.1 光纤活动连接器138

9.2 光衰减器139

9.3 光隔离器与光环行器140

9.4 光纤耦合器141

9.4.1 光纤耦合器的分类141

9.4.2 光纤耦合器的基本结构142

9.4.3 微光元件型耦合器143

9.4.4 集成光波导型耦合器143

9.5 光波分复用器144

9.5.1 组合型光复用器145

9.5.2 熔锥光纤型光复用器146

9.5.3 集成光波导型波分复用器147

9.6 光开关147

第10章 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150

10.1 光源150

10.1.1 半导体光源的发光机理150

10.1.2 光源的分类及特性151

10.1.3 半导体激光器的原理和结构153

10.1.4 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155

10.1.5 分布反馈(DFB)激光器160

10.1.6 发光二极管160

10.1.7 半导体光源与光纤的耦合162

10.2 光发射机164

10.2.1 光发射机的基本组成及要求164

10.2.2 光发射机的光调制技术165

10.2.3 光发射机的控制电路167

10.3 光电检测器168

10.3.1 半导体光电检测器的机理168

10.3.2 半导体光电检测器的特性及参数170

10.3.3 光电检测器与光纤的耦合174

10.4 光接收机175

10.4.1 光接收机的基本组成175

10.4.2 光接收机的主要指标177

10.5 光电集成器件与电路178

第11章 终端机和系统179

11.1 电端机简述179

11.1.1 准同步数字系列PDH179

11.1.2 同步数字系列SDH181

11.2 光端机的作用和组成182

11.3 光中继器的作用和组成183

11.4 光放大器184

11.5 光波复用技术187

11.5.1 空分复用(SDM)187

11.5.2 方向分割复用(DDM)187

11.5.3 波分复用(WDM)188

11.5.4 频分复用(FDM)189

11.5.5 光时分复用(OTDM)189

11.5.6 光码分复用(OCDM)189

11.6 线路码型190

11.7 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辅助系统192

第12章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194

12.1 光纤通信系统分类及应用场合194

12.2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考虑和主要指标分配196

12.2.1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考虑196

12.2.2 光纤数字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及其分配199

12.2.3 光纤通信系统的光性能参数203

12.3 光纤的选用205

12.3.1 概述205

12.3.2 光纤类型的选用207

12.4 光纤传输的色散补偿208

12.5 中继段传输距离的计算211

12.5.1 中继段传输距离计算方法的分类211

12.5.2 中继段光功率主要指标212

12.5.3 衰减受限系统中继段长度的计算214

12.5.4 色散(带宽)受限系统中继段长度的计算215

12.5.5 系统上升时间和光接收机动态范围的核算218

第13章 光纤及光纤通信系统的测量221

13.1 光纤主要参数的测量221

13.2 光发射机指标的测量226

13.3 光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的测量227

13.4 抖动容限和光端机告警功能的测量228

习题二230

第三篇 计算机通信网235

第14章 计算机通信网概述235

14.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其功能235

14.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235

14.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235

14.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236

14.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37

14.3.1 局域网(LAN)237

14.3.2 城域网(MAN)237

14.3.3 广域网(WAN)238

14.4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238

14.4.1 点对点传输结构238

14.4.2 广播式传输结构239

14.5 数据交换技术240

14.5.1 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240

14.5.2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241

14.5.3 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241

14.5.4 帧中继(Frame Relay)242

14.5.5 异步传输模式(ATM)242

第15章 网络体系结构243

15.1 概述243

15.1.1 分层体系结构243

15.1.2 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RM)244

15.1.3 开放系统互连(OSI)环境246

15.2 物理层247

15.2.1 物理层接口特性248

15.2.2 常用物理层接口标准249

15.3 数据链路层250

15.3.1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功能250

15.3.2 流量控制252

15.3.3 差错控制253

15.3.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255

15.4 网络层257

15.4.1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257

15.4.2 路由选择258

15.4.3 业务量控制261

15.5 高位层简介266

15.5.1 传输层266

15.5.2 会话层267

15.5.3 表示层268

15.5.4 应用层268

第16章 局域网与城域网269

16.1 概述269

16.1.1 局域网的定义及特性269

16.1.2 IEEE 802标准270

16.1.3 IEEE 802局域网/城域网参考模型271

16.1.4 IEEE 802局域网的帧结构272

16.2 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273

16.2.1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方法273

16.2.2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方法274

16.2.3 带冲突回避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A)方法275

16.2.4 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方法275

16.2.5 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276

16.3 以太网277

16.3.1 以太网(Ethernet)277

16.3.2 星型结构以太网279

16.3.3 交换式以太网280

16.3.4 虚拟局域网280

16.4 高速以太网281

16.4.1 快速以太网281

16.4.2 100VG-Any LAN281

16.4.3 千兆以太网281

16.4.4 万兆以太网282

16.5 无线局域网282

16.6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283

16.7 城域网285

第17章 广域网技术288

17.1 Internet与TCP/IP288

17.1.1 Internet288

17.1.2 TCP/IP协议290

17.2 分组交换网293

17.2.1 分组交换网的组成293

17.2.2 X.25协议293

17.3 数字数据网(DDN)296

17.4 帧中继(FR)网297

17.5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298

17.5.1 ISDN的概念298

17.5.2 ISDN的网络功能体系结构299

17.5.3 N-ISDN用户接入的参考配置299

17.5.4 SIDNN的业务功能及应用300

17.6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与ATM301

17.7 智能网(IN)306

第18章 网络互连技术308

18.1 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308

18.2 网络互连的层次308

18.3 网络互连的方式309

18.3.1 LAN-LAN互连309

18.3.2 LAN-WAN互连310

18.3.3 WAN-WAN互连311

18.4 网络互连设备312

18.4.1 中继器312

18.4.2 网桥313

18.4.3 路由器314

18.4.4 网关316

18.5 网络互连协议316

18.5.1 X.75协议316

18.5.2 IP协议318

习题三320

参考文献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