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曾国青铜器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曾国青铜器研究
  • 张昌平编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2747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青铜器(考古)-研究-中国-战国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曾国青铜器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节 曾国青铜器研究史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任务和方法14

一 范围与对象14

二 目的与任务17

三 方法与基本思路20

第三节 几点说明28

一 材料来源问题29

二 一些概念的规范29

三 一些特定的文字表述方式33

四 图与表的编制35

五 注释方式35

第二章 曾国青铜器的分期36

第一节 材料出土背景分析38

一 漳河地区出土材料41

二 滚水地区出土材料42

三 涢水中游地区出土材料47

四 零星出土和收集品53

五 传世品56

六 其他与“曾”相关的青铜器59

第二节 分期61

一 第一阶段青铜器的分期61

二 第二阶段青铜器的分期73

第三节 年代与特征79

一 第一阶段80

二 第二阶段99

第四节 戟与戈的年代系列107

一 戟108

二 戈112

第三章 周文化体系之下的曾国青铜器118

第一节 器类与器形119

一 周式器类的沿用120

二 周式器类的变异123

三 周式器类之外132

四 变迁与选择134

五 小结136

第二节 纹饰138

一 纹饰的基本情况138

二 周式纹饰的沿用141

三 纹饰的模式化组合144

四 纹饰的制作148

五 小结152

第三节 铭文152

一 辞例153

二 行款156

三 铭文特点161

第四节 铸造工艺162

一 主要器类的基本工艺165

二 技术特征172

三 小结179

第五节 器物群182

一 五鼎以上的铜器群182

二 二鼎至五鼎的铜器群190

三 一鼎的铜器群192

四 小结192

第六节 结语192

第四章 楚文化体系之下的曾国青铜器197

第一节 器类与器形199

一 曾国青铜器与楚式青铜器的趋同199

二 由曾国青铜器看楚式鼎的形成203

三 所谓“复古”——楚系青铜器中的周式传统214

四 曾国青铜器的器类与器形的个性特征218

五 小结222

第二节 纹饰223

一 不同时期的基本纹饰223

二 蟠螭纹与蟠虺纹233

三 镶嵌式龙纹236

四 小结239

第三节 铭文240

一 辞例241

二 铭文的时代变化243

三 铭文的异常现象249

四 铭文特点251

第四节 铸造工艺253

一 主要器类的基本工艺254

二 技术特征262

三 分铸技术的发展及其背景270

四 圆鼎的范型发展274

五 个性特征与区域278

六 小结282

第五节 器物群283

一 曾侯铜器群283

二 一般贵族铜器群287

三 小结291

第六节 结语292

第五章 区域文化之下的曾国青铜器295

第一节 与相邻区域青铜文化的关系295

一 黄国296

二 蔡国301

三 小结304

第二节 与跨区域青铜器的关系305

一 第一阶段与山东地区的文化交流305

二 楚文化背景下与东部地区的文化交流308

三 小结319

第三节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19

第六章 曾国青铜器所反映的曾国历史326

第一节 曾国的疆域及中心区域326

一 鄂北一带曾国的性质328

二 曾国的疆域331

三 曾国的中心政治区域341

第二节 青铜器所反映的曾国政治体系344

一 职官、联姻等政治信息片断345

二 曾国“子”、“伯”、“仲”等称谓的性质348

三 曾侯世系推测355

第三节 曾国的早期历史探索359

一 出土文献所见早期曾国的线索359

二 考古文化遗存所见早期曾国的线索362

第七章 总结365

附论 历史文献中随、缯与曾国的关系考辨372

第一节 随、曾之辨372

一 有关随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和随国历史372

二 随与曾的关系374

第二节 缯、曾之辨376

一 有关缯国的历史文献记载和缯国历史376

二 缯与曾的关系380

第三节 曾为缯—随说382

一 “曾国之谜”面面观382

二 曾国为先缯后随的假说385

附图390

附图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分期图390

附图2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分期图390

附表391

附表1 漳河、滚水、涢水等区域出土曾国青铜器登记表391

附表2 零星出土和采集的曾国青铜器393

附表3 传世曾国青铜器著录表394

附表4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登记表395

附表5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容器铸造登记表399

附表6 曾侯乙墓青铜器纹饰、铭文登记表405

附表7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登记表408

附表8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容器铸造登记表411

附录417

附录一 曾国青铜器著录文献417

附录二 参考文献420

致谢437

图1.1-1 曾国青铜器出土地点位置示意图2

图1.1-2 曾师季?盘铭文3

图1.3-1 龙纹类纹饰名称30

图2.1-1 与曾相关青铜器铭文60

图2.2-1 第一阶段部分鼎型式63

图2.2-2 第一阶段部分鬲型式64

图2.2-3 第一阶段部分?、壶型式65

图2.2-4 窃曲纹型式69

图2.2-5 龙纹型式70

图2.2-6 第二阶段部分铜器型式75

图2.2-7 曾侯之簠发展系列79

图2.3-1 晋侯墓地出土西周晚期青铜器83

图2.3-2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盘84

图2.3-3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鼎85

图2.3-4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86

图2.3-5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鼎87

图2.3-6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方甗87

图2.3-7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鬲88

图2.3-8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簋89

图2.3-9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与周式青铜器比较——盘、匜90

图2.3-10 第一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90

图2.3-11 第一阶段第二期曾国青铜器与晋侯墓地M93、M102青铜器比较93

图2.3-12 春秋早期的窃曲纹94

图2.3-13 春秋早期的蟠螭纹94

图2.3-14 春秋早期传世曾国青铜器95

图2.3-15 曾孟嬭谏盆与郭家庙M8匜纹饰比较96

图2.3-16 曾伯?簠与信阳平桥M1∶10盆纹饰比较97

图2.3-17 曾孙史夷簠与黄君孟夫妇墓铜器纹饰比较97

图2.3-18 曾侯乙墓与和尚岭、徐家岭墓地盖鼎比较102

图2.3-19 擂鼓墩M2圆壶与徐家岭M10圆壶比较103

图2.3-20 东风油库M1与下寺M10鼎、簠对比105

图2.4-1 曾侯戟演变以及与楚国戟的比较110

图2.4-2 曾仲之孙戈与曾侯昃戈113

图2.4-3 曾国铜戈的演变以及与楚国戈的比较115

图3.1-1 曾国铜簋与周式铜簋比较122

图3.1-2 西周晚期铜簋风格在东周时期的延续122

图3.1-3 曾国附耳鼎的来源126

图3.1-4 两周之际曾国以外地区的附耳鼎126

图3.1-5 第一阶段第二、三期曾国附耳鼎比较127

图3.1-6 第一阶段曾国的折肩鬲128

图3.1-7 曾国的莲瓣形装饰圆壶129

图3.1-8 曾国一带方壶的莲瓣形装饰传统131

图3.1-9 西周晚期曾国与晋国的圆壶132

图3.1-10 曾伯陭钺与相关铜器比较133

图3.1-11 曾国苏家垅铜器群与虢国墓地M2001铜器群比较137

图3.2-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主要纹饰种类139

图3.2-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各期的“C”形窃曲纹140

图3.2-3 曾国青铜器窃曲纹与周式窃曲纹比较142

图3.2-4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簋模式化装饰145

图3.2-5 西周晚期方壶的纹饰146

图3.2-6 曾仲斿父方壶与曾伯陭圆壶纹饰组合比较147

图3.2-7 曾伯文簋纹饰组合149

图3.2-8 曾仲斿父方壶的范作纹饰149

图3.2-9 曾国青铜器的模作纹饰150

图3.2-10 黄季鼎模作的纹饰151

图3.3-1 曾子伯?盘铭文不规范的排列157

图3.3-2 虢国墓地M2001∶86簋盖铭文的长方形布局158

图3.3-3 曾仲斿父方壶冠部铭文漏字和不规范的排列159

图3.3-4 曾子倝鼎铭文曲行现象159

图3.3-5 文字、语法颠倒的起右盘铭文160

图3.3-6 漏字、排列不规整的曾伯?簠铭文160

图3.4-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鼎铸造工艺166

图3.4-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167

图3.4-3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169

图3.4-4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170

图3.4-5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171

图3.4-6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172

图3.4-7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175

图3.4-8 曾国青铜器的特殊设计181

图3.5-1 苏家垅铜器群九鼎184

图3.5-2 苏家垅3号有铭鼎与5号无铭鼎比较185

图4.1-1 春秋中期曾国青铜器与楚系青铜器比较202

图4.1-2 春秋中期曾国与楚国平盖鼎比较203

图4.1-3 山东地区的平盖鼎204

图4.1-4 曾国与山东地区鼎平盖比较205

图4.1-5 平盖鼎与弧盖鼎比较206

图4.1-6 楚式平盖鼎的形成207

图4.1-7 升鼎的起源210

图4.1-8 A型升鼎的演变212

图4.1-9 B型升鼎的演变213

图4.1-10 方壶的“复古”风格216

图4.1-11 春秋晚期曾国的素面方壶及其近似者219

图4.1-12 春秋晚期曾国的簠与盘219

图4.1-13 曾国的绳纹鬲220

图4.1-14 曾国的编钟221

图4.2-1 第二阶段第一期曾国青铜器纹饰224

图4.2-2 第二阶段第二期曾国青铜器纹饰225

图4.2-3 第二阶段第三期曾国青铜器纹饰226

图4.2-4 第二阶段第四期曾侯乙墓青铜器纹饰227

图4.2-5 第二阶段第四期曾侯乙墓青铜器的蟠龙纹228

图4.2-6 第二阶段第五期擂鼓墩M2青铜器纹饰230

图4.2-7 第二阶段第五期擂鼓墩M2青铜器纹饰231

图4.2-8 春秋中期曾国与楚文化青铜器纹饰比较232

图4.2-9 蟠螭纹的形成233

图4.2-10 龙纹形成的其他纹样234

图4.2-11 蟠螭纹的发展235

图4.2-12 蟠虺纹的发展236

图4.2-13 曾侯乙墓青铜器镶嵌类纹饰237

图4.2-14 龙纹向心式构图239

图4.2-15 镶嵌式龙纹的演变240

图4.3-1 曾侯乙青铜器不同的铭文243

图4.3-2 曾国青铜器铭文在不同时期的字形变化245

图4.3-3 “曾”字字形在不同时期的变化245

图4.3-4 曾侯?、曾侯?、曾侯乙之“曾侯”字体比较248

图4.3-5 ?叔壶铭文局部250

图4.3-6 曾侯乙盖豆铭文笔画缺失和位移现象250

图4.3-7 曾侯乙墓青铜器中特殊的“曾”字250

图4.4-1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鼎铸造工艺255

图4.4-2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鼎铸造工艺257

图4.4-3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258

图4.4-4 曾侯乙尊盘附饰铸造工艺260

图4.4-5 曾侯乙尊盘附饰263

图4.4-6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265

图4.4-7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268

图4.4-8 曾仲斿父鼎与连迂升鼎的范型比较271

图4.4-9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合范情况273

图4.4-10 圆鼎范型演变275

图4.4-11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铸造工艺280

图5.1-1 曾国与黄国铜器群比较297

图5.1-2 曾国与黄国青铜器特殊的铭文辞例301

图5.1-3 曾侯乙尊与蔡侯申尊303

图5.2-1 曾国?与山东地区?306

图5.2-2 曾国与山东曾国鼎308

图5.2-3 曾国鼎与长江下游地区鼎309

图5.2-4 曾国与东部地区出土的部分方座形器317

图5.3-1 不同区域的扉棱方卣321

图5.3-2 不同地区的勾云状龙纹322

图5.3-3 春秋中期曾国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共性324

图5.3-4 楚系与晋系盖鼎的差异324

图5.3-5 楚系与晋系蟠螭纹的相似性325

图6.1-1 曾国青铜器出土位置示意图327

图6.1-2 第一阶段曾国的疆域示意图337

图6.1-3 第二阶段曾国的疆域示意图340

图6.1-4 不同时期曾国的中心区域位置示意图344

图6.2-1 曾子?、曾侯?字形比较355

图6.2-2 曾侯乙盘改制的铭文357

图6.2-3 曾侯?鼎比较图358

表2.1.1 郭家庙墓地墓葬随葬品类别统计表44

表2.2-1 第一阶段青铜器器形型式登记表66

表2.2-2 第一阶段青铜器纹饰型式登记表70

表2.2-3 第二阶段青铜器器形型式登记表76

表2.4-1 曾侯乙墓相关戟型式统计111

表3.2-1 第一阶段青铜器纹饰统计表140

表3.2-2 苏家垅与虢国墓地M2001青铜器纹饰组合比较143

表3.3-1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嘏辞登记表153

表3.3-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自铭登记表156

表3.5-1 苏家垅九鼎大小登记表183

表3.5-2 苏家垅铜器群与虢国等高级别铜器群比较187

表3.5-3 曾国青铜器二鼎至五鼎铜器群登记表190

表3.5-4 虢国墓地二鼎至五鼎墓葬青铜器登记191

表3.5-5 曾国青铜器一鼎青铜群登记192

表4.3-1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辞例登记表241

表4.3-2 曾侯?青铜器列表246

表4.3-3 曾侯?青铜器列表246

表4.5-1 曾侯乙墓用器器类登记表284

表4.5-2 擂鼓墩M2用器器类登记表286

表4.5-3 第二阶段曾国青铜器器类登记表288

表4.5-4 春秋时期楚系贵族铜器群器类登记表289

表6.1-1 不同区域的曾“侯”、“伯”、“子”称谓比较329

表6.1-2 第一阶段曾国青铜器铭文中“曾”字的写法330

表6.2-1 曾国青铜器铭文不同称谓年代关系表3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