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连玉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中国明代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221970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331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4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 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41 中国城市“十二五”“两化”融合与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报告1875
1.推进信息化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部署1877
1.1 信息化的内涵1877
1.2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1878
1.2.1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1878
1.2.2 信息通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1878
1.2.3 重大工程信息化成效显著,提高了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1879
1.2.4 信息化环境逐步完善1880
1.2.5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稳步开展,取得较大成绩1881
1.2.6 信息化水平提高较快,但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1881
1.3 城市推广3G提升城市信息化实践1882
1.3.1 广东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化1882
1.3.2 上海:3G建设紧贴需求城市信息化装上强劲TD芯1884
1.3.3 重庆打造西部3G产业新高地迎接移动新时代1885
1.3.4 打造“光城”武汉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1886
1.3.5 成都38亿元信息“扫盲”无线城市拓信息化新路1886
1.4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1889
1.4.1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1889
1.4.2 信息产业高速发展1890
1.4.3 信息服务业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1890
1.4.4 重视信息化战略规划1891
1.4.5 信息化应用领域呈现“多元多层”的格局1892
1.4.6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1892
1.4.7 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1893
1.4.8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虚拟化和集成化1894
1.4.9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895
2.“两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1896
2.1 “两化”融合的理论依据1896
2.1.1 比较优势理论1896
2.1.2 后发优势理论1897
2.1.3 二元结构理论1899
2.1.4 贸易条件恶化论1900
2.1.5 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1901
2.2 “两化”融合的现实基础1903
2.2.1 “两化”融合的可行性1903
2.2.2 “两化”融合的必然性1905
3.推进“两化”融合的产业政策及策略建议1906
3.1 推进“两化”关键性技术的自主创新1907
3.2 因应全球形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1908
3.3 重视并推进制造业服务化1909
3.4 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1911
3.5 推动产权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1912
42 中国城市“十二五”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报告1919
1.数字化时代城市管理模式的重构1921
1.1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分析1921
1.1.1 政府全包全管模式1921
1.1.2 政府公共管理模式1921
1.1.3 政府调控管理、市场多元运作相结合模式1922
1.1.4 政府分级管理模式1922
1.1.5 “经济主导型”和“效率主导型”城市管理模式1922
1.1.6 “多元主体”城市管理模式1922
1.2 数字化时代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面临挑战1922
1.2.1 难以满足市民对优质公共空间的需求1923
1.2.2 市政部门各自为政难以统合协调1923
1.2.3 突击性城市管理难以保持长效机制1923
1.2.4 缺少独立的绩效评价机制1923
1.3 “十二五”时期现代城市管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1924
1.3.1 城市管理方式精细化1924
1.3.2 城市管理手段信息化1924
1.3.3 城市管理目标人性化1925
1.3.4 城市管理功能科学化1925
2.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网格化1925
2.1 城市网格化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1926
2.1.1 城市网格化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1926
2.1.2 无缝隙政府理论1926
2.1.3 行政资源整合理论1926
2.1.4 组织间关系理论1927
2.2 城市网格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1927
2.2.1 3S技术1927
2.2.2 分布式数据库及分布式计算技术1928
2.2.3 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1928
2.2.4 构件与构件库技术1928
2.2.5 中间件技术1929
2.2.6 地理编码技术1929
2.2.7 移动GIS(MGIS)技术1929
2.3 城市网格化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型管理模式1929
2.3.1 管理方法1929
2.3.2 信息采集工具的广泛应用1930
2.3.3 组织设计1930
2.3.4 管理流程1931
2.3.5 监督评价1931
2.4 我国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发展现状和各地实践1931
2.4.1 我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兴起1931
2.4.2 我国试行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地方实践1933
2.4.3 城市网格化管理实施效果评价1938
2.5 “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网格化建设的政策建议1940
2.5.1 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民主化进程1940
2.5.2 完善社会舆论对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考评机制1941
2.5.3 设立统一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协调1941
2.5.4 制定统一的执行标准与数据标准1942
3.以加强数字城市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1942
3.1 数字城市是“十二五”期间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1943
3.1.1 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1943
3.1.2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五大优势1944
3.1.3 “十二五”数字城市规划的瓶颈制约1944
3.2 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国内外经验1946
3.2.1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运行流程1946
3.2.2 国内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主要经验1947
3.2.3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主要经验1949
3.3 “十二五”时期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路径选择1951
3.3.1 “十二五”时期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目标取向1951
3.3.2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宏观对策1952
3.3.3 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微观措施1953
43 中国城市“十二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报告1961
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期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基本目标1963
1.1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1963
1.1.1 什么是公共服务1963
1.1.2 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1963
1.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提升公共服务的目标与任务1964
1.2.1 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965
1.2.2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967
1.2.3 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原则1968
1.3 从我国管理体制变革看公共服务职能转变的四大阶段1973
1.3.1 公共服务体制的恢复阶段(1978—1984年)1974
1.3.2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启动阶段(1985—1992年)1974
1.3.3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3年)1974
1.3.4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完善阶段(2003年至今)1975
2.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取得的成就1975
2.1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976
2.1.1 政府越来越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分配1976
2.1.2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1977
2.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基本生存权方面的成就1978
2.2.1 实施最低生活保障维护底线公平1978
2.2.2 基本养老保险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1981
2.2.3 住房保障改善群众居住条件1982
2.2.4 社会救济体现人文关怀1984
2.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基本健康权方面的成就1985
2.3.1 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实现“病有所医”1985
2.3.2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1986
2.4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基础性发展权方面的成就1986
2.4.1 教育发展保障公民最基础的发展权1986
2.4.2 就业服务稳定就业形势1988
3.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供给及原因分析1990
3.1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供给现状分析1990
3.1.1 公共服务的非均衡供给分析1990
3.1.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供给状况1992
3.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分析2000
3.2.1 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2000
3.2.2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2001
3.2.3 基层政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化2002
4.多项措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2004
4.1 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2004
4.1.1 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内在必然性2004
4.1.2 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供给模式2004
4.2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2006
4.2.1 底线生存服务方面2006
4.2.2 公众发展服务方面2006
4.2.3 基本环境服务方面2006
4.2.4 基本安全服务方面2007
4.3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2007
4.3.1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形成公共服务均衡分配的制度基础2007
4.3.2 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参与机制2011
4.4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中的监管体系建设2011
4.4.1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法律框架2011
4.4.2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2012
4.4.3 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监管体系2012
44 中国城市“十二五”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研究报告2015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城市“十二五”期间推进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2017
1.1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2017
1.1.1 公共财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17
1.1.2 公共财政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018
1.1.3 公共财政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题中之义2019
1.2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发展历程2020
1.2.1 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1978—1994年)2020
1.2.2 财税体制改革踏上制度创新之路(1994—1998年)2020
1.2.3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2021
1.2.4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2021
1.3 公共财政是“十二五”期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2023
1.3.1 提供公共服务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2023
1.3.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要把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作为财政政策的出发点2024
1.3.3 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撑2024
2.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包含的内容与存在的问题2025
2.1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包含的内容2025
2.1.1 对两种模糊认识的澄清2025
2.1.2 对公共财政体系内容的探索2025
2.1.3 对公共财政体系要素相互关系的梳理2026
2.2 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存在的四大问题2027
2.2.1 公共物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现实不确定性的问题2027
2.2.2 城乡和谐发展与公共资源配置二元结构问题2029
2.2.3 国家显性债务的安全性与隐性及或有债务的风险性问题2031
2.2.4 财政资金监管不断强化与职务消费支出日渐膨胀的问题 2032
3.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2033
3.1 树立公共财政理念,不断提高财政透明度2034
3.1.1 有限财政理念2034
3.3.2 有效财政理念2035
3.3.3 有为财政理念2035
3.3.4 有责财政理念2035
3.2 深化公共预算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与监督2035
3.2.1 进一步明确公共支出预算范围2036
3.2.2 建立完善、法制的绩效预算体系是公共支出管理的必要保证2038
3.2.3 参与式公共财政预算机制是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必由之路2038
3.3 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42
3.3.1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向改善民生倾斜2042
3.3.2 “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2043
3.4 完善支付转移制度,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力度2047
3.4.1 现阶段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2047
3.4.2 我国财政支付转移制度不断完善2048
3.4.3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2050
3.4.4 “十二五”期间,完善支付转移制度的主要措施2050
3.5 把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放在重中之重2053
3.5.1 加快对现有财政体制改革2053
3.5.2 建立健全对农村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体系2053
3.5.3 要尽快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2054
3.5.4 改革现有公共产品供给体制2055
45 中国城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任务与措施研究报告2059
1.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性选择2061
1.1 中央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改革的风向标2061
1.1.1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深入2061
1.1.2 十六大报告对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2062
1.1.3 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发展的阐述2063
1.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五个方面主要任务2066
1.2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十二五”的重要任务之一2067
1.2.1 从国家命运的高度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2068
1.2.2 从国际社会强国兴衰的历史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2068
1.2.3 从我国基本国情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2068
1.2.4 从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认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2068
1.3 制定“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2069
1.3.1 要坚持“三个面向”2069
1.3.2 要坚持改革创新2070
1.3.3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70
1.3.4 要坚持科学规划2070
2.促进教育公平是“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首要目标2071
2.1 “十二五”期间教育公平问题将进一步凸显2071
2.1.1 由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2071
2.1.2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受教育过程不公平2072
2.1.3 由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的不公平最终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2072
2.2 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分析2073
2.2.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073
2.2.2 基础教育投入不足2073
2.2.3 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失衡2073
2.2.4 重普教轻职教2074
2.2.5 民办教育举步维艰2074
2.3 “十二五”促进教育公平任务紧迫2074
2.3.1 政绩阻力2074
2.3.2 民众阻力2074
2.3.3 融资阻力2075
2.3.4 惯性阻力2075
3.“十二五”发展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2076
3.1 关于义务教育问题2076
3.1.1 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尚未解决2076
3.1.2 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实际上还没有得到保障2077
3.1.3 缺乏严格的依法管理规定,各地谎报辍学率的情况很严重2077
3.2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2078
3.2.1 农村教育方向问题2078
3.2.2 农村教育移民问题2078
3.2.3 农村教育经费问题2079
3.2.4 农村教师的问题2079
3.3 关于职业教育问题2081
3.3.1 专业设置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低2081
3.3.2 盲目扩招,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专业技能水平低,学生发展空间小2082
3.3.3 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偏低,造成师资、生源双重匮乏2082
3.4 关于高等教育问题2083
3.4.1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问题2083
3.4.2 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问题2083
3.4.3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2084
3.5 关于教学改革问题2085
3.5.1 知识、技能目标的“虚”“实”过度2085
3.5.2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意识不强2085
3.5.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位与错位2085
3.6 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2086
3.6.1 单一的办学体制和投资渠道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087
3.6.2 单一化的办学体制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2087
3.6.3 单一化的办学体制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2087
3.7 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2088
3.7.1 教育改革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2088
3.7.3 教师队伍建设重在师德培养2088
3.8 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2089
3.8.1 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2089
3.8.2 把教育投入力度纳入政绩考评体系2089
4.探索促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思路2090
4.1 推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2091
4.1.1 政策平衡是基础2091
4.1.2 社会平衡是保障2091
4.1.3 文化辅助平衡是方法2091
4.1.4 税制平衡是手段2092
4.2 推进办学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过程公平2092
4.2.1 办学条件的均衡2092
4.2.2 教师资源的均衡2093
4.2.3 生源的均衡2093
4.2.4 以共享促均衡2094
4.2.5 以监测促均衡2094
4.3 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并重,促进教育结果公平2094
4.3.1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实行社会公平竞争机制基础上的教育分流2095
4.3.2 实行教育分流应从转变教育观念、重新确定培养目标入手2095
46 中国城市“十二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研究报告2099
1.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2101
1.1 医药卫生体制在保障公民健康、维护医疗服务公平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101
1.1.1 医药卫生体制的含义和内容2101
1.1.2 医药卫生体制的功能和作用2102
1.2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2102
1.2.1 医药卫生体制的创立阶段(1949—1978年)2102
1.2.2 医药卫生体制的发展阶段(1979—1992年)2103
1.2.3 医药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阶段(1992—2005年)2105
1.2.4 医药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阶段(2005年至今)2108
2.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体制改革基本评估2109
2.1 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2110
2.1.1 医药卫生领域现状:不是某一部分人不满意2110
2.1.2 如何看待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2110
2.1.3 医药卫生领域存在严重问题,但也取得了不少成就2111
2.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也存在诸多问题2112
2.2.1 如何看待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112
2.2.2 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做具体分析2112
2.2.3 医疗卫生领域引入竞争机制的目标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2113
2.2.4 防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度市场化2114
2.3 医药卫生事业的体制性缺陷日益凸显2114
2.3.1 公共卫生体制不健全2114
2.3.2 医院改革呈现出过度市场化趋势2115
2.3.3 药品的监督与管理不力2116
2.3.4 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存在缺陷2117
2.3.5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2117
2.3.6 医药体制改革举步艰难2118
2.4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迫在眉睫2118
2.4.1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2119
2.4.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调节医疗资源的需要2119
2.4.3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群众基本利益的需要2119
3.积极推进新医改的落实进程与具体操作2119
3.1 新医改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2120
3.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120
3.1.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2121
3.1.3 其他配套文件政策构成新医改完整体系2124
3.2 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各项工作全面启动2124
3.2.1 国家层面上的具体医改措施2124
3.2.2 地方层面的医改措施2128
3.3 贯彻落实新医改方案的几点意见和建议2129
3.3.1 强化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责任2129
3.3.2 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130
3.3.3 切实解决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问题2131
3.3.4 必须设法堵住医疗保险中的各种漏洞2131
3.3.5 真正落实公立医疗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2132
3.3.6 鼓励新药创新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2132
3.3.7 医药卫生管理要真正做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2133
4.“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对策2133
4.1 完善政府筹资机制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2134
4.1.1 强化政府筹资与分配责任,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2134
4.1.2 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2134
4.1.3 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2135
4.2 建立覆盖全民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制2135
4.2.1 划分医疗卫生服务的层次和范围,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2136
4.2.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2136
4.3 构建符合市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36
4.3.1 改革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的公立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37
4.3.2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137
4.3.3 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实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2137
4.4 深化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推进医药分开2138
4.4.1 改革药品定价体制2138
4.4.2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2138
4.4.3 推进“医药分开”2138
4.5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2139
4.5.1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2139
4.5.2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2139
4.5.3 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2140
4.6 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小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140
4.6.1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2140
4.6.2 加强城市小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小区卫生服务能力2140
47 中国城市“十二五”城乡社保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报告2143
1.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城市“十二五”的重要战略任务2145
1.1 改革开放30年为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2145
1.1.1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统筹城乡发展时期2145
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重大转变2149
1.2.1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初步完成了制度转型2149
1.2.2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2149
1.2.3 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社会事务负担2150
1.3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2151
1.3.1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2151
1.3.2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难点多、问题多、任务艰巨2152
1.3.3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做好“三保”工作的重要举措2152
1.3.4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基本目标2153
2.“十二五”时期城市社保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面临的问题2155
2.1 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2156
2.1.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战略定位2156
2.1.2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2157
2.1.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2158
2.2 “十二五”时期城乡社保一体化建设亟须解决四大问题2160
2.2.1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2161
2.2.2 社会保障水平低2161
2.2.3 社保法制建设滞后2161
2.2.4 社保基金管理不规范2162
3.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八大着力点2163
3.1 加快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2163
3.1.1 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164
3.1.2 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社保制度均等化2172
3.1.3 探索公务员养老制度改革2173
3.2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实现“病有所医”2173
3.3 完善失业、工伤等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得”2175
3.3.1 以工伤预防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2175
3.3.2 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实现失业保障制度从保生活到促就业转变2177
3.4 加快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贫有所助”的目标2182
3.4.1 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2183
3.4.2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基本对策2183
3.5 关注特定人群福利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2185
3.5.1 当前我国特定人群福利方面存在五大问题2185
3.5.2 “十二五”时期特定人群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遵循五项原则2186
3.5.3 “十二五”时期特定人群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目标2187
3.6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衔接,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整合2188
3.6.1 推进区域统筹,条件具备时推进基本养老金全国统筹2189
3.6.2 抓好制度衔接,统筹考虑城乡社保政策衔接配套2189
3.6.3 整合管理资源,实现社保管理互联2189
3.7 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提高公民社会保障水平2189
3.7.1 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优化支出结构2190
3.7.2 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适应老龄化加剧的形势2190
3.7.3 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2192
3.8 加快建立完整的社保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公民社会福利权益2193
48 中国城市“十二五”稳定和促进就业研究报告2195
1.就业是中国城市“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之本2197
1.1 稳定和促进就业是当前国际经济调整时期我国改善民生面临的艰巨任务2197
1.1.1 在金融危机下,保就业更是保民生的重中之重2197
1.1.2 就业问题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长期面对的难题2197
1.2 扩大就业是“十二五”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2198
1.2.1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完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任务的前提条件之一2198
1.2.2 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是“十二五”时期解决好就业问题的首要目标2198
1.3 完善的公共服务就业体系是“十二五”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保障2199
1.3.1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当前和“十二五”时期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2199
1.3.2 “十二五”时期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物质基础与发展机遇2200
2.我国劳动力就业工作和公共就业服务面临四大挑战2200
2.1 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难点2201
2.1.1 就业总量性矛盾十分突出并将长期存在2201
2.1.2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没有明显缓解2202
2.1.3 就业区域性矛盾不容忽视2203
2.2 就业工作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统筹解决好城乡就业问题任重道远2203
2.2.1 公共就业服务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实现均等2203
2.2.2 受传统管理体制和身份界限影响,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难以实现统一2204
2.2.3 统筹城乡就业亟需破题,需要逐步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的重大转变2204
2.2.4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窄,公共就业服务总体投入不足2204
2.3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处理好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的难度加大2205
2.3.1 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严重收缩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2205
2.3.2 金融危机下,外商投资减少、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影响我国就业2206
2.3.3 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增长下行拉动就业的能力减弱和就业岗位减少2206
3.扩大就业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207
3.1 世界范围内就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2207
3.1.1 西方政府对就业问题的态度和政策的历史变迁2208
3.1.2 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在就业问题上的区别2209
3.1.3 促进就业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目标2210
3.2 国际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2211
3.2.1 鼓励发展中小企业2211
3.2.2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2215
3.2.3 改革失业保障制度2217
3.2.4 协调劳资间的关系2218
3.2.5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2219
3.3 国际经验对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启示2220
3.3.1 我国就业问题的特殊性2220
3.3.2 从国际经验得到的启示2222
4.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城市“十二五”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的根本保障2224
4.1 坚持以发展扩大就业创造就业需求2225
4.1.1 将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2225
4.1.2 确保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增长带动就业2226
4.1.3 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2226
4.2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2227
4.2.1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十二五”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活跃、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2227
4.2.2 创业是“十二五”时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2228
4.2.3 创业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228
4.2.4 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机制是“十二五”时期以创业促进就业重要保障2229
4.3 坚持以政策扶持就业做好就业保障2230
4.3.1 统筹衔接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2230
4.3.2 完善劳动力市场统计,加快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化建设2231
4.3.3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统筹、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2231
4.3.4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并提高城市“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2234
4.3.5 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2235
4.3.6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238
4.3.7 坚持以培训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能力2240
4.4 坚持以服务保障就业改善就业环境2240
4.4.1 “十二五”时期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241
4.4.2 构建新型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2241
4.4.3 整合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资源,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2242
4.4.4 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制度,确保公共就业服务统一规范2243
4.4.5 推行公共就业服务功能多元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2243
4.4.6 完善就业服务机构保障激励机制,确保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2243
4.4.7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2244
49 中国城市“十二五”打造创业型城市研究报告2247
1.打造创业型城市的基本背景和重大意义2249
1.1 创业型城市的提出2249
1.1.1 中央提出打造创业型城市2249
1.1.2 创业型城市的提出背景2250
1.1.3 我国打造创业型城市有基础、有条件2250
1.2 创业型城市的基本内涵2251
1.2.1 创业型城市以创业型经济为基础2252
1.2.2 创业型城市以科技创新为特点2252
1.2.3 创业型城市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根本2252
1.3 打造创业型城市的重大意义2253
1.3.1 打造创业型城市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2253
1.3.2 打造创业型城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2254
1.3.3 打造创业型城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2254
2.创业型城市试点先行先试为“十二五”时期全面打造创业型城市积累经验2255
2.1 苏州创新创业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256
2.1.1 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创业2257
2.1.2 创新创业型城市创建目标和指标体系2257
2.2 深圳出台“1+13”配套政策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2258
2.2.1 新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2258
2.2.2 新思路推进创业孵化园区建设2259
2.3 广州“八个一”奠定创业型城市建设基础2259
2.3.1 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建设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2260
2.3.2 做好“八个一”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2260
2.4 合肥建立“四个一”创业型城市创建机制2261
2.4.1 建立落实“四个一”科学体制机制2261
2.4.2 对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2262
2.5 南京“五个体系”创建创业型城市2264
2.5.1 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推进的“五个体系”2264
2.5.2 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2264
2.5.3 把优化创业指导服务放到重要位置2266
2.6 杭州出台《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2266
2.6.1 5个具体指标构成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目标2267
2.6.2 放宽、简化、扶持成为促进就业政策体系的关键词2267
2.6.3 实施“九项计划一平台”,推进大学生创业2270
2.7 柳州准确理解和把握全民创业的概念和内涵2271
2.7.1 建立以创造价值为基本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创业型经济体系2271
2.7.2 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2271
2.8 威海明确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业导向和创业主体2272
2.8.1 明确6大创业导向和11个方面的创业主体2273
2.8.2 七个方面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2274
3.“十二五”时期激发创业型城市发展活力的现实路径2279
3.1 打造创业型城市的两个重要着力点2279
3.1.1 选择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项目率先取得突破2280
3.1.2 重点解决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三难两缺”等难点问题2280
3.2 打造创业型城市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2281
3.2.1 创业型城市创建必须科学把握创业活动内在规律和我国国情2281
3.2.2 创业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创业者的主体作用2282
3.2.3 探索创新是创建创业型城市必然要求2283
3.3 打造创业型城市要奠定一个基础2284
3.3.1 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284
3.3.2 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2284
3.3.3 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2285
4.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2285
4.1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是“十二五”发展的必然趋势2285
4.1.1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是“十二五”时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重要途径2286
4.1.2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是我国“十二五”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重要趋势2286
4.2 “十二五”时期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需要把握四个关键点2286
4.2.1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和就业观念2286
4.2.2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要营造全民创业的大环境2286
4.2.3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要增强全社会的投资能力2287
4.2.4 从创业型城市走向创业型社会关键是要为创业者提供社会保障2288
50 中国城市“十二五”启动“文化”引擎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291
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2293
1.1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2293
1.1.1 “软实力”的源起2293
1.1.2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2294
1.2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2295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2295
1.2.2 “四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中的文化建设问题2295
1.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296
1.3.1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296
1.3.2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2297
1.3.3 文化是影响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297
2.“十二五”时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要重点解决“四大不适应”问题2298
2.1 城市文化事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2298
2.1.1 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298
2.1.2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299
2.1.3 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明显加快2299
2.2 我国城市文化事业发展存在“四大不适应”问题2299
2.2.1 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不相适应2300
2.2.2 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2300
2.2.3 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与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2301
2.2.4 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与城市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2301
2.3 制约我国城市软实力提升的三大因素2301
2.3.1 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2301
2.3.2 文化发展不平衡2302
2.3.3 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制约文化发展2302
3.“十二五”要全面深化城市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2302
3.1 “十二五”时期全面深化城市文化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要处理好“四大关系”2303
3.1.1 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2303
3.1.2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2304
3.1.3 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2304
3.1.4 正确处理促进繁荣与加强管理的关系2305
3.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关注四大关键环节2305
3.2.1 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306
3.2.2 完善市场体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2306
3.2.3 改善宏观管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2307
3.2.4 转变政府职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2307
4.“十二五”时期应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308
4.1 城乡文化发展极不平衡2309
4.1.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2309
4.1.2 城乡居民文化层次差距仍然明显2309
4.1.3 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2309
4.1.4 农村文化的需求与供给脱节2310
4.2 创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体制的主要内容2310
4.2.1 努力形成有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310
4.2.2 逐步加大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2311
4.2.3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311
5.“十二五”时期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方略2319
5.1 “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新是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2319
5.1.1 文化生产原创是文化产业的目标要求和核心要求2320
5.1.2 创新文化业态是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重要途径2320
5.2 “十二五”文化产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2321
5.2.1 “十二五”文化产业的三大特征2321
5.2.2 “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四大走势2322
5.2.3 文化产业呼唤“赶超战略”2323
5.2.4 网络文化生产大潮涌动2323
5.3 “十二五”时期文化重大项目、产业基地、特色产业群是构建城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2324
5.3.1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2324
5.3.2 构建城市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要注意三大问题2325
5.3.3 城市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2326
5.4 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是“十二五”时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327
5.4.1 加强资金要素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投融资体系2327
5.4.2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推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328
5.4.3 营造一个成本最低、信息最灵、效率最高的融资环境2328
5.4.4 加大对文化部门的直接财政拨款的力度,在财政预算上竭力支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2328
5.5 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要素市场建设2329
5.5.1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2329
5.5.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329
5.6 加强对外文化贸易,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2330
5.6.1 坚持改革创新2330
5.6.2 增强自主创新意识2330